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演讲稿范文 >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9篇)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9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9篇)

微信扫码分享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5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亡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s("content_relate");

【王安石《伤仲永》译文】相关文章:

伤仲永 王安石 译文05-17

王安石伤仲永教案11-12

王安石《伤仲永》鉴赏11-12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05-28

伤仲永 王安石 原文05-16

伤仲永王安石简介05-11

有关王安石伤仲永12-01

谈王安石的《伤仲永》11-12

王安石伤仲永的翻译05-10

王安石伤方仲永翻译05-09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二

王安石待客的阅读练习题答案

引导语: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下文是有关他的《待客》阅读练习题与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公约之饭 (2)又久之,方命坐

(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4)其人愧甚而退

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2分)

3、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4、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1、(1)代词,代萧氏子(2)才(3)吃(4)回去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即胡饼的四边,没有肉馅的部分。

4、王安石是一个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人。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注释介:

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至:到,往。

京师:京城,都城

因:于是

谒:拜见。

饭:饭食。

翌日:第二天。

馔(zhuàn):准备食物

去:离开。

方:才。

果蔬:泛指菜肴。

具:准备。

其人:指萧氏之子。

心怪之:感到奇怪

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置:放、摆。

而已:罢了。

颇:很,十分。

复:再。

箸:筷子。

啖:吃。

旁:旁边,身旁。

公:代词,指王安石。

食:吃。

之:代词,指胡饼。

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之:代词,代指萧氏子。

而:转接,意思为“但”。

顷:一会儿。

而已:罢了。

在:担任。

盛服:穿着华丽的服装。

怪:奇怪。

约:请。

意:以为。

惟:只

相:宰相

纵:惯养

退:回来

意:认为

愧:羞愧

盛:丰盛

具:具备

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s("content_relate");

【王安石待客的阅读练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关于《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0-23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9篇)03-18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0篇03-16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0篇03-16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9篇03-03

《王安石待客》阅读题及答案10-08

《王安石待客》阅读习题及答案03-05

王安石待客阅读理解及答案02-27

王安石待客阅读理解附答案02-27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三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3分)

①去( ) ②置( ) ③箸( )

小题3:说说“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的意思。(3分)

小题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小题1:、①离开;②放、摆;③筷子。

小题1: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

小题1:节约,不铺张浪费。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四

王安石待客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因谒公( ) (2)觉饥甚而不敢去( )

(3)其人已心怪之( ) (4)果蔬皆不具( )

【小题2】下列各句“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②又久之 ③公约之饭 ④其人心怪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小题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4分)(1)拜访 (2)离开 (3)对……感到奇怪或以……为怪(4)具备,准备

【小题2】(2分) b

【小题3】(2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小题4】(2分)节俭,不铺张浪费(意思符合即可)

s("content_relate");

【王安石待客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王安石待客阅读理解附答案02-27

文言文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03-01

《王安石待客》文言文练习附答案03-01

关于王安石待客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03-05

王安石待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12-07

《王安石待客》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1-21

王安石待客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3-05

文言文《王安石待客》答案03-02

关于《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0-23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五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因谒公 ( ) 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 )

③不复下箸 ( ) ④公取自食之 ( )

9、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是吾剑之所从坠 b.遇子方虫,则一钳博之

c. 久之,目似瞑 d.故时有物外之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①谒:拜见,请见 ②去:离开 ③复:再,又 ④食:吃

9、( b )(2分)

10、(2分)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重点字:具、怪)

11、原因:客人看到王安石竟然把自己吃剩下的胡饼吃了。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六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ɡ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7.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后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8.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

7.d(涉及的信息区域就集中在第3自然段,仔细审读,“化学信号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d项漏掉了“……转变为电信号”这个过程。)

8.c(审读题目,“承接顺序”四个字提示我们要注意文中表述的不同时期,不同成果的对应关系。a.信息点在2段“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结果”,“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在时间上就表述错误了。b.相关句子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传导过程。”“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把时间弄错了。d.相关句子为4段“当阿克塞尔……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受体家族……”,错在“得知……过程后”。)

9.a(b.强加因果。c.第2段说“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可见一个人只有一个嗅觉受体,不可能有“万种”。推断失误。d.无中生有。)

s("content_relate");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咏梅 王安石11-25

咏梅王安石的诗11-21

王安石《北山》阅读答案05-29

元日王安石阅读答案11-20

王安石咏梅花的诗句12-02

即事王安石阅读答案12-13

关于《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0-23

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11-28

西楼曾巩阅读答案11-15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七

元日宋王安石解释拼音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元日宋王安石解释拼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yuán rì

sòng wáng ān shí

(宋) 王 安 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s("content_relate");

【元日宋王安石解释拼音】相关文章:

元日宋王安石带拼音版01-15

元日 王安石拼音11-22

元日王安石拼音版01-15

元日王安石带拼音01-13

元日宋王安石的诗意01-10

元日宋王安石的翻译12-23

元日 王安石的解释06-17

王安石的元日诗拼音11-05

古诗元日王安石拼音版10-11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八

王安石待客的阅读答案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 卷二》)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 n):切成块的肉。

【文言知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说 颇 。 颇 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 很 、 甚 ,也可指 稍微 、 略微 。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 萧氏子颇骄纵 中的 颇 要作 很 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 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 ,其中 颇 要作 略微 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 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 ,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②意为公必盛馔( )

③又久之,方命坐( )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翻译句子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 人取自食之 ,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

1、①第二天 ②食物 ③才 ④ 吃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5.解释:

(1)谒 (2)意 (3)具 (4)怪

(1)拜见 (2)料想 (3)准备 (4)以 为怪

【启示】

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相关阅读: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1)萧氏子(2)至京师(3),因谒(4)公,公约之饭.翌日(5),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6).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7).又久之,方(8)命坐,果蔬(9)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10).酒三行(11),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12)数四,顷即供饭,旁置(13)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14),惟啖(15)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16)而退.

(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萧氏子:萧家的一个儿子.

(3)京师:京城.

(4)谒:拜见.

(5)翌日:第二天.

(6)馔(zhuàn):准备食物.

(7)去:离开.

(8)方:才.

(9)果蔬:泛指菜肴.

(10)心怪之:对此责怪(王安石).

(11)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2)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3)置:放置.

(14)箸:筷子.

(15)啖:吃.

(16)甚:很.

(17)饭:饭食

(18)方:刚才

(19)盛(sheng):很,非常,及

(20)具:具备,完毕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因为)到京城,所以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暗暗的责备王安石.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几块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也主要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节约,不铺张浪费.

谒:拜见

去:离开

置:放置

食:吃

解释错误的:d

翻译: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 v5book5 2014-09-23

谒:拜见

去:离开

置:放置

食:吃

解释错误的:d

翻译: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s("content_relate");

【王安石待客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关于《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0-23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9篇)03-18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0篇03-16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0篇03-16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9篇03-03

《王安石待客》阅读题及答案10-08

《王安石待客》阅读习题及答案03-05

王安石待客阅读理解及答案02-27

王安石待客阅读理解附答案02-27

王安石待客阅读04-16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九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是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佑二年冬登临浙江宝林山时有感而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飞来峰》诗歌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 :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本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 寻(见日升)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

人的处境和心情。

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s("content_relate");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登飞来峰王安石默写01-28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05-27

王安石登飞来峰译文05-26

登飞来峰王安石教案范文08-23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1-23

王安石《登飞来峰》译文及赏析11-08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07-13

王安石登飞来峰带拼音版07-02

王安石《登飞来峰》注释翻译与赏析08-31

王安石春风诗歌鉴赏12-19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9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yanjianggao/yanjianggaofanwen/1685600064151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