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演讲稿范文 > 最新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模板(十五篇)

最新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模板(十五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模板(十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一

二、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师旷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鹊翱翔,坠投。”(古人,以五羊白鹊为“玉音协和,声教昌明”的瑞征)师旷曾为晋平公奏“清徽”,一奏,“有玄鹤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领而鸣,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风雨骤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1、翻译全文。

2、描写师旷技艺精湛的句子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答案:

一、(略)

二、

1、师旷曾经为晋平公奏“清徽”,当他用奇妙的指法拨出第一串音响时,便见有2 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当他继续弹奏时,玄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久久回荡。师旷又为晋平公弹奏“清角”,当一串玄妙的音乐从师旷手指流出,人们就见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滚起乌黑的浓云。当第二串音响飘离殿堂时,便有狂风暴雨应声而至。当第三串音响骤起,但见尖厉的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内的一幅幅帷幔,各种祭祀的重器纷纷震破,屋上的瓦坠落一地。

2、(略)

相关资料:

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主乐大师( 今山西洪洞) 人。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平年间。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二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绝弦》

二、 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

9、10.

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 能力训练

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三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理解“善哉”)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四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千古绝唱。聆听闫老师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感觉课堂犹如流淌着柔美的音乐,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闫老师对教材有深入和读到的解读,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沉浸在“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境界里。她的课如高山流水,曲韵悠长,发人深思,至今还余音袅袅。现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析。

一、高山流水深相知

师:什么地方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志在高山——生齐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生齐答: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钟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生:钟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景色呢?

生:还会有皎皎明月;皑皑白雪;芳草萋萋;大海汹涌……

师:是呀,还会有这些动人的情景。(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生答: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师: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的,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

生:只是在恭维他,说他弹的琴声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

师:他需要这样的恭维,表面上的赞美吗?生:不需要。

生:只有钟子期能明白他的心。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没有人会说——(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到的是毫无意义的赞美时心情会怎样?

生:失落生:伤心生:忧郁……

师:他的心里一定会发出呼唤,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在哪儿呀!

师:后来,他找到了知音,面对子期,他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生:欢乐。生:心奋。生:高兴。……

师: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会说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师:他们俩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不,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兄弟。

生:是人生的知音。

师:想象知音相聚时那融洽、欢乐的场面,再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情感。

学生齐读前四句。个别朗读,评价。

“妙哉,闫老师所念,学生必得之。”在这样诗意的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心灵是相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一位高明的指挥,又似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老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教师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二、伯牙绝弦谢知音

师:不幸的是,钟子期染病而死,(出示最后一句话)伯牙——

生齐读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认为钟子期死就再无知音呢?

生: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赞扬的声音。

生:又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情形,听到的只有恭维的话了。

师: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钟子期那样——(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乃——(生齐: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他绝的仅仅是琴吗?断绝的是什么?

生:他断的是他的音乐。

生:他断的心灵的大门,他把心灵的大门给关闭了。

生:他把心里话融入琴中,随着琴一同给了子期。……

师:伯牙断弦的时候,把自己的美好、快乐也断了,他对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留给他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指名学生再读句子。

师介绍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师播放音乐,学生沉浸在失去知音的痛苦之中,之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还写下了一首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出示: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学生读诗之后,又一次深情朗读课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把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坚强地活下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过程,从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背诵课文。)

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我的心灵,令我无比的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钦佩,可是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无法理解、不可思议的事。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而且还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知音。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打动孩子,是因为闫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使他们在课堂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是有着灵动的生命,有深沉的人文内涵的。我想,课堂的精彩源于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闫老师对于语文的满腔热情,源于老师充满魅力的才气,源于闫老师 “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可以肯定,有了这样的文言文启蒙教学,学生是会爱上这些难啃的“文化瑰宝”的。

教师要做学生的知音——我听闫学老师执教《伯牙绝弦》

我校承办的“全国多种风格和流派教学观摩活动”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一直想把听课时的心得记录下来。可是,每次我想动笔时总恐怕自己笔拙,怕写的浅薄,写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的痛苦的挣扎经历了数次。今晚在阅读闫学老师《牵到河边的马》一书,又有一种写的冲动,也许是这些纯净而坦诚的文字打动了我,也许是作者孜孜不倦地求索给予了我勇气和力量。“酒是越陈越香”,的确不错,我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课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闫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就是一堂富有诗意的、语文味十足的好课。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 “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而闫老师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由此我想到了闫老师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走了一遭又一遭,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在课堂上知音已化作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萦绕在大家心间。直至今天,那时那景依然余音袅袅。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闫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不下20遍,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请看下面环节:

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学生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 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

(齐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总见情-悟知音

闫老师主张“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在闫老师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师生“共鸣”。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闫老师以“知音“为情感线索,从解题入手,引领学生在文中寻找伯牙擅古琴,钟子期擅听的词句,让学生对知音有了真切的“初体验”。然后,她又创设多个情境,通过多次高质量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知音难觅”,以至于“子期死,伯牙绝弦,终生不复鼓”的深层含义。最后她又伴以点拨和归纳,点出“知音可遇而不可求”,到位的点拨使得文本的解读充分而全面。请看下面环节: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此时此刻,学生已经化悲愤为力量,在他们懵懂的心灵中已经植下了对知音的向往,对幸福的渴求。“善哉,好一个博学的老师!学生心所念,闫老师必得之。”这便是课堂上的知音。

震憾人心的课堂演绎——闫学老师的《伯牙绝弦》解读

其实,在一年前,就知道,拱墅区引进了一位年轻的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对此,我很感兴趣,一直很想一睹她的教学风采。今天,3月26日,一个非常的日子—— 2006运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会,我终于走进了她的课堂。在观摩会上,闫学老师的《伯牙绝弦》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据说闫老师在古文教学领域为小学语文教学界开辟了先河,为小学语文古文教学填补了空白。为此,敬意之心,从心底油然而生。

关于古文教学,对于之前的我们看来,那是中学老师的事,与小学教师无关。那时因为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从未出现过古文教学课。也从未想到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古文教学。曾经的我们都认为古文教学一般仅仅是字义的理解和句子的疏通,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而对古文的文化内蕴则往往忽略。而对于学生而言,古文时空跨度太大,故事的历史背景了解甚少,且古文深懊、难懂,远不如白话文易懂。因此,在我们和中学生的印象中,古文教学课枯燥、乏味,兴趣索然。

然而闫学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们重新走近了古文,投入到了那浪漫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它独有的韵味,领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内涵。这节课所告诉我们的,正如闫老师所说——不仅仅是看到了一场悲剧,我们更应该从这个故事中见证一种人生的美好,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相信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会深深的感叹:难怪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史册中,一直认定文言文为重要的精髓。难怪在新课改的发展进程中,要将少量的文言文引入了小学语文教材,让充满想象力的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古文独有的韵味。

课堂上,闫学老师给我的感觉:年轻文静,谈吐儒雅,文学底蕴深厚,课堂驾驭能力极强。课堂上,我们陶醉在闫学老师飞扬着智慧的话语里,陶醉在她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中。以文言教文言,课堂处处飘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许多课堂引入的词句看似信手拈来,但又往往出乎意料之外。面对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回答时很有个性,老师不是一律用“说得好!”“真棒!”等夸奖的词语了结。脱口而出的是古文:“妙哉!”“好一个善哉!”……

课堂上,她全身心的投入,似乎在演绎“自己”的那段悲壮感人的故事。她敏锐地抓住关键语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伯牙绝弦”,

让语言文字深入学生之心,从而带动学生深深的思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强烈的人文意识,丰厚的人文素养,呼唤着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加上那段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的美谈,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更难得的是这种知人的智慧,就如同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还让我们深深的感叹——伯牙“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痛苦绝望之情以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深深的惆怅;更让我们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追寻知音的过程,正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

课堂上,闫学老师告诉孩子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充分展示了“以读促悟”的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踊跃,撞击出了课堂教学的生命火花。

此刻,虽然,课堂已结束。然而老师们还在深深感叹:古文教学竟能有如此精妙的文本解读,实在是令人回味,难以忘怀。一小时的课堂,学生不仅从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收获,情感世界也受到了一段悲壮的知音难觅之情的洗礼,还饱尝了一席丰盛而优美的语言大餐。那么,这样有深度的古文教学课来源于怎样的根基呢?

由此,我联想到了元代程端礼的一句名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指读书的时候多下些气力。写起文章来就十分轻松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工作更同此理,平时广读博览,教学时不就能随手拈来吗?可谓厚积薄发也。难怪,在闫学老师的课中,让我们感悟到是:“腹有诗书气自雄”也!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五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

【教学背景分析】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情谊,自古便广为流传。该篇选入小学教材,不仅要让孩子继续接触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会借助工具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感知人与人之间的通过艺术形式所建立起来的相知、相惜的情谊,这样内涵就更加深远了。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相知的情谊的。并在学习中充分表达学生内心所感,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即在学生情感萌发之时,在“读中写在读中感在读中悟”,以求达到情感共鸣。

【本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背诵),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1、 借助字典和页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并能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洁友情,并动笔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杨氏之子》,还记得吗?谁来起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相信这一课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它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

2、出示课题:

伯牙绝弦 

(强调“弦”读 xīán,不能读 xuán。)

3、师:现在,我们就跨越时空,来到春秋时代,来倾听这个美丽的传说。

二、总结学法,自主学习

1、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再问老师。板书简写为:读译悟背。)

2、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重点点拨

1、生汇报读课文情况,师生共同正音,必要时老师范读,指导如何隔词断句。

2、于词语的理解,重点点拨以下词义:

⑴ 绝:断绝;

⑵ 鼓:弹;

⑶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⑷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⑸ 峨峨:高;

⑹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⑺ 洋洋:广大。

3、生汇报句子意思的理解,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弄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苦泰山!”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像泰山一样巍峨!”

⑵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伯牙说世上再也找不到我的知音了,于是摔破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4、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生连起来说课文意思。

5、为了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特别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区分:

出示课件:

善鼓琴──善哉破琴──绝弦志在高山──伯牙所念

对比区分含义的不同。

四、深入理解,感情朗读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那么他为什么单单把子期看作了知音了呢?认真读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答案。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学生默读,思考。

师引导:

那么当伯牙听到那些赞美之词不着边际,他们中没有一人真正理解自己的创作时,他会想些什么?渴望什么?他的渴望最终得到满足了吗?

师:对了,终于有一天,伯牙遇见了子期一人善鼓之,一人善听之你想,伯牙内心该是怎样的激动啊?再读读这段话:伯牙鼓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朗读,钟子期曰“善哉”──表达了发自内心的一种怎样的赞美。

“必得之”──伯牙的感受怎样?子期的感受又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先思考,再讨论。

两人抒发的情感相互交融,心意相同,这样的朋友,我们就称之为”知己”,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你再读读,发现那些词最能表现这一点。

(读中强调:“峨峨兮若泰山”一句应读出山的巍峨;“洋洋乎若江河!”应读出水的宽广。)

强调“必得之”。

(读中配乐,出示伯牙、子期画面,这就是当年那一首高山流水。)

五、谈课文感悟

师: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那伯牙会怎样呢?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什么了?

(点题,读懂他们的深情……)

师:此时,当这一曲高山流水再次响起时,如果你是伯牙,会想些什么呢?

动笔写一写。写后,指名2位学生读。

(有一个词,正好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再读这一句。

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朋友间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到如此境地的,恐怕唯有子期与伯牙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捧起书,带着你深入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试背诵。

(配乐。)

指名读、背(各一人)。

六、课后拓展

虽然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但古今中外有不少人成为知音他们携手共进创造出了伟大的成就,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的“知音”故事,有时间咱们一起交流。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写自己和知音的故事。

【效果评价】

预期的效果最为满意的是学生的朗读。既表达出知音相遇时的喜悦与相见恨晚,又表达出失去知己时的痛断肝肠。这一点是最有表达力和说服力的了。教师在引读时,激情的表达烘托了课堂的氛围,成为了学生学习探知的助力和方向,铺就了学生的成长,发挥的基石,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在学生畅谈感想的表述之中,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也是高年级学生突出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令人较为满意。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六

打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艺术的百花园,伯牙与子期的真挚友谊最令人动容品着文言文凝练的语言,体会着其丰富的内涵,我随同主人公经历了从知音相遇到相离的大喜大悲,由读者转化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我要引领孩子们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这个故事,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我曾经试图把理解词句和感悟文本两个目标的落实揉和在一起,但是很残酷地失败了深入地思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刚刚第二次接触古文的孩子们来说,如果不能理解文本的意思,就无法感受文本的内涵因此我调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我将教学流程定为五个,即:揭题导入,整体读文,理解词句,研读文本,读背积累

首先,我用简洁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走进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中,这就是《伯牙绝弦》此时板书课题,之后接着说,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激发兴趣,并明确任务

记得一位教育名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一节好课要有目标,有了目标还要有重点,有了重点还要有策略我这节课的策略便是构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朗读第一次即初读课文,我这样过渡:现在,请同学们在朗读中走进这个故事放声读至少三遍,读不通的地方请多读几遍课文比较短,经过这样的反复读,多数同学能做到正确和流利此时,进一步提出要求:同学们,我们是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了,大家都知道,文言文有它的节奏和韵味,想听老师读一读吗?老师范读,并用幻灯片出示画出节奏的全文教师范读后,随即激发学生与老师比试比试逐步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第二次放在理解词句之后让学生在默读中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在交流中重点指导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绝”、“志”、“念”、“谓”等词的意思,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故事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此时学生读的课文已经有了文言文的味道了

第三次是贯穿于整个研读文本的流程中的文章虽说短短的77个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但内涵却十分丰富触摸伯牙与子期的灵魂,与他们同喜同悲,感悟知音的内涵,理解伯牙的绝弦,对于现代的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其实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为此,我给孩子们的理解搭了这样的梯子:感悟知音的内涵,感悟知音相遇之喜,感悟知音离世之悲学生带着理解读完课文后,我问学生:伯牙破琴绝弦,意味着什么?他在向世人宣告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他从此再也不弹琴了我顺势问道:善弹的伯牙这么做,你觉得可惜吗?此时已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学生认为可惜因为伯牙是出色的音乐家,志在高山就能用琴声来表现高山,志在流水就能用琴声表现流水正所谓是心向往之,乐便叙之,手即鼓之音乐是伯牙表达心声的工具呀还有学生认为不可惜,因为伯牙是为了知音绝弦的我让学生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通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引导学生想象巍峨的泰山和洋洋的江河自然迸发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赞叹这时我扮演伯牙:我,俞伯牙,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我的志向和抱负哪里仅仅是泰山和江河就能表达呀,

除了泰山江河,皎皎明月,徐徐清风,依依杨柳,绵绵春雨同样是我的心声啊,子期们,当我鼓琴,志在明月,透过我的琴声,你能看到那皎皎的明月吗?于是,你怎么对我说?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容易说出: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当我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白雪,志在炊烟……子期你又会说什么?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出一组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从而深化了对知音的理解

接下来,我依然以伯牙的口吻说着:我,俞伯牙,一个晋国的外交官,身边有许多达官贵人,他们听不懂我的琴声,他们只会给我不着边际的赞美,你们能体会到我此时的心情吗?学生这时已经完全融入到情景中了,充分体会着伯牙寻不见知音时的苦闷、渴望之情甚至呼唤出,我的知音——你在哪里?

我和孩子们继续演绎着这个故事:终于,我们相遇了当我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们,你们会高声对我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们,你们会高声对我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这时的情绪已达到了亢奋状态,他们已经在角色转换中充分体会到了知音相遇之喜这时再让学生猜猜伯牙的心情?激动、欣喜、满足等等,学生已经体会得淋漓尽致他们还体会到:伯牙和子期已经不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还是生命的知音我接着引导:他们的友谊跨越了金钱,跨越了地位,跨越了世俗是音乐这座桥梁将两颗赤诚的心连在一起,让我们读课文前四句,来感受知音相聚的融洽与快乐吧!学生再读课文时,我已经能感受到一股激情在澎湃

当学生们沉浸在知音相遇的喜悦中时,我又顺势引导:不幸,子期得病而逝,出示句子,音乐响起,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课堂上一片肃静我再一次引读中间两句: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那没有知音,每人理解的日子里了当他再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再对他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他再鼓琴,志在流水时,没有人再对他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同样两句话,这次读得少了一份赞叹和喜悦,多了一份忧愁和悲伤

我又出示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的一首诗,并深情朗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之后问学生:你能体会到伯牙此时的心情吗?请你带着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这句话感受需要感受去唤醒,情怀需要情怀去渲染,境界需要境界去提升在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伯牙与子期的情怀与境界后,他们读得是那样的投入与耐人寻味

一杯喷香的茶,我们细细品味,会悟出茶的神奇;一篇隽永的美文,我们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深远,而一次大赛的砺炼,我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责任在参与这次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学习快提高,我有责任提升,因为我深知一位老师,优秀背后的最终受益者永远是他的学生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七

一、教材,明确文言文教法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绝弦,佳话千载。深厚友谊的基础是理解,是与朋友的志趣情操情投意合。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知音相交、朋友之谊的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故事因伯牙为朋友绝弦而荡气回肠、音乐因知音难求缭绕至今。俞伯牙,春秋时大名鼎鼎的当今司乐太师,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这位大音乐家将深邃的思想,将另一个自己溶进一曲《高山流水》中,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但伯牙遍游五湖四海,没有找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知音。自曰“老夫琴艺,天下第一,《高山流水》,无人能知”。炉火纯青的琴技,高处不胜寒的情操与产生的孤寂非常人能懂。赞美此曲者众多,但懂乐而知人,真正听懂那超凡脱俗的空山之美,读懂那高雅幽深的流水之声寄托的情思的,独有钟子期。钟子期的情操、喜好、智慧正好与伯牙产生了强烈共鸣。

钟子期何许人也,深山里的一位打柴人,更应该是一名隐居埋名的音乐高人。一次与伯牙偶然相遇,不但答出了深奥的乐理知识,而且深知乐之妙境胜界,唯和谐焉!

当俞伯牙问道:“同是音乐,何以有动人、不动人之别?”

钟子期笑曰:“作乐者性情有真假之分,听乐者心弦有动凝之异。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无以动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情动于中而神飞于外,外感于人乃复动于中。所以音乐想感动人,其要旨贵在一个真字!”听之高言,俞伯牙大惊。

当俞伯牙欣然随钟子期登上岸上山,来到山间茅舍。他在这里看到钟子期所整理的乐谱竹简,那渔歌、牧歌、猎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均分类在册。他大开了眼界,想不到多年忙碌,天下乐谱只记下皮毛,而眼前这小伙子却记下世上难觅的乐谱。他拜谢再三,要钟子期出山辅佐他修乐谱。钟子期道:“我收集的乐谱全在简册之中,老太师可悉数拿去。这些乐谱,能留后世,我这位山野中人就心满意足了。以此去谋个一官半职还显得不够朋友。”俞伯牙见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于是,就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伯牙断瑶琴的动人传说。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关于文言文,课标教材小学阶段从五年级下开始,编写《伯牙绝弦》等共4篇文言文,对学生进行古文化的熏陶,同时与中学阶段衔接。

教学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打破畏难的情绪,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其次,激发兴趣,让学生初步运用教师指导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一般说来,最简便的教学步骤就是:

1、读背景材料,做好学习准备。

2、初读文言,先把文字读正确通顺。

3、范读文言,老师范读,学生学读。

4、自读注释,弄懂大意,

5、提出问题,自学讨论。

6、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7、评读赏析,熟读成诵。

8、总结学法,从读、译、背、寓意、通假字、一字多义等方面进行。

总之:学习方法就是──查阅背景不可少,借助注释懂大意,读懂大意连语意,轻读慢声细咀嚼,多读多问多理解,熟读成诵记于心。董老师的课依据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独到处理。

对董老师的课,说是评课,似乎不当,因为所说的内容既不能代表董老师的心声,(不能做知音)更不能代表观课教师的不同感受,而只是我个人听课的一知半解、个体感受。才疏学浅,冒昧妄谈,意在抛砖引玉、分享交流而已。另:因为是自己人评自己的课,特别的不好评,评好了,有自我吹嘘之嫌,评不好,有自我贬低之意。所以特当一次完成一个难做的作业了。不当之处,权当批判的靶子。

总的说来,一堂《伯牙绝弦》,使我不由想起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

二、总体尤佳,凸现语文课美感

今天,董老师现场执教的《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精读课文。

这堂现场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呢,我试图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来形容,思考中不由想起了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用这句诗一比伯牙琴声的优美高远,细腻入怀,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二比董老师的优雅自如的素养,情动与中的韵味美感,以及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浓淡相宜的教学处理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本篇课文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是,需要教师比较细致的指导。

语文的情动与美感第一重要。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感和智慧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今天的现场课,不管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人文情感的熏陶,都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当然,教无止境,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三、朗读贯穿全课,古文音韵意相伴相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关于朗读等的评价)。

《伯牙绝弦》,仅仅一个题目,读好了,就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接下来的文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教师的朗读指导更是一叹三息,通过优美的韵律音节展示了文言文的音韵美。董老师紧紧抓住了本文长短句的音韵特点,通过层层指导,要求,逐步做到情到深处的诵读,不断地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美。如此朗读,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作家老舍先生说:“朗读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老舍先生讲的是文学创作,阅读作品时也是同理。

董老师的朗读指导和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自然融会在一起。个人以为体现了三个层次。

1、读对,借助拼音、注释读正确,此间解决节奏、停顿,声断气连。

这个地方的处理在读初读第五句的时候,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2、读顺,在读顺的指导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主要体现在读第二句时候的指导。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在读顺这个环节针对第五句难点句指导(朗读和理解的难点) 。

老师浓墨重彩地将理解“谓”和处理本句的朗读结合起来。学生开始因为注释上没有“谓”的解释,所以产生了“未懂误读”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理解了“谓”的意思,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所以就有了“懂后正读”的效果。读悟相伴相生,是本堂课一大特色。

3、读好,包含读出情感、画面、读出韵味、读懂字里行间的深意:

这一步的指导在初步理解古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古文自身的音韵节奏,通过一咏三叹的有情感的朗读让文字站立起来,声音响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老师的指导巧在勾画出具体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后,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从学生对这句话的整体感悟中自然引出“你读懂了这句话,伯牙所想,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志”。这种方法,化难为易,强调了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所用方法,文言文,白话文均同理。像这样的处理,课中多处出现,避免了生硬翻译理解文言的枯燥。如四个善的处理等也是和朗读自然结合一起。法国作家拉封、丹笔下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大衣脱掉。北风猛烈吹起寒风刺骨,结果行人都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带来风和日丽之感,于是人们纷纷解开纽扣,脱掉大衣,因而南风获得胜利。这便是著名的南风效应的出处。它告诉我们,尽管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相径庭。当然,是不是这就是理解文言文的最佳方法,也要生情而定。如果学生已经培养起了比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应该是还有其他好方法的。作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太少的情况,这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读与背结合的教学环节也是学习古文的好办法。背诵积累的任务通过填空这个简单朴实的教学环节来完成,是我最欣赏的一个环节之一,其他最欣赏的一个环节是,利用注释学古文,因为它们简简单单,扎扎实实、任何老师一看即会,不需技巧,不需噱头、还体现了帮扶放的原则,学生可以看着背,可以自由背。如此重视文言的朗读和积累,其效果是由读生悟,由悟生情,由情生感,循环往复,完成了理解、积累、熏陶的任务。什么是素质,爱因斯坦说:“素质是一个人忘掉学校所学的东西后所剩下的。”意思是说素质应该是能力与做人的综合。我想借用这句话说,什么是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学生离开老师后还记得的语文课堂上所学习的东西、养成的习惯和能力。当动人的音乐已经模糊,彩色的屏幕已经退去,老师优美的语言已经忘记,我们的学生已经养成了潜心读书,潜心查阅,乐于背诵、热爱语文的习惯时,“受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美好理想就趋于实现。

四、教学语言锤炼精,心有学生灵气生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董老师经过十年磨一剑的自我历练,摔打,将每一节课都看做公开课来上,如此,将自己的教学引导语言,教学传授语言,教学评价语言捶打得精炼得当,富有灵气。

自读课文,争取读通顺。

读书,清晰响亮;倾听,听得聚精会神。

像古人一样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也善于倾听。

洋洋兮,读得字正腔圆,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么读。

勾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

端正坐姿,提起凝神。

刚才是谁说的,谁……

(总是在关注学生。)

勾了三句话,这几句是描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没有勾对的同学请正确地勾画出来。

(面向全体学生。)

引导读第二句,伯牙鼓琴,只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懂了什么?

润物细无声,对文言文语言的欣赏,感悟,分层点拨,小结。

77个字,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默读有助于思考。

简约不简单。

想和老师一起读吗?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江河的气势。

小结语: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春风满面皆朋友,知音觅得难上难。

教学评价语:善,仅仅是喜欢吗?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八

案例:

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二、初次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

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

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5)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6)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资料链接,课外拓展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2、有关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语。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九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却体会他们的感受,让学生入情融境,站在伯牙子期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再以枯燥的讲解为主,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融汇自己的情感,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根据课文注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全文。

3.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伯牙子期的真切情意。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关于伯牙子期的介绍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知己朋友”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偏爱和重视: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给予远行朋友一份安慰;孟浩然的一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透露出无知己的伤感;鲁迅先生的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一种满足与喜悦……今天我们也要走进一个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一起去体会一下古人对友谊的珍视。打开书本137页,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多读几遍,做到朗读通顺、字正腔圆。

(二)思考并回答:伯牙绝弦,“绝弦”是什么意思?文章哪里写到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文章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不复鼓)

1.请生读并解释,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2.生集体读最后一句,感受“绝弦”的意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伯牙为谁绝弦?为什么要绝弦?(板书:子期、子期死)

过渡:这是怎样的俩个人?为什么要为了一个人而终身放弃鼓琴?谈谈你对伯牙子期的了解。

(三)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补充,可结合课后资料袋。

补充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引出课文第一句话并翻译。解释“善”——擅长。(板书:善鼓琴、善听)

小结:他们的相识也许只是一种偶然,但是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知音乐曲。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却感受这一份真挚的情意。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伯牙和钟子期的关系?(预设答案:知音)

解释何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从文章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生个别读并翻译,师相机指导朗读节奏。(板书)

这个“善”和第一句中的“善”字意思是否一样?——不一样,此处为“好”,“善哉”即为“太好了”、“真厉害”等之意。

2.请生分角色用白话文表演。

例如:其他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一生演子期用自己的话说:“太好了,好像巍峨的泰山(出现在我的面前)!”

3.小组分角色朗读原文。

4.全班齐读课文2——4句,师可范读。

5.练笔并交流

(1)师:既然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钟子期又会如何来回答呢?如果你是钟子期,请按照以下格式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也可自己想几个写下来: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_______!”志在明月,钟子期曰:“_________!”

(2)生交流

小结: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只要是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一定能够明白,无论清风明月、高山流水、还是鸟语花香,都在钟子期的心里有所感悟,这样的知音到哪里去寻找啊?难怪钟子期死后,“伯牙谓……(生接:世再无知音……终身不复鼓。)”世界上最懂我的人去了,我弹的琴还有谁能够理解呢?我的志向报复还有谁来知晓呢?既然无人懂我,我鼓琴还有何意?这样真挚的情谊,不禁让人竖然起敬,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感人故事。

(三)集体朗读全文

1.师:在这样感人的情意背后,伯牙“绝”的仅仅只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绝弦: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2.口语训练

面对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也可谈谈你对他行为的看法。

小结:无论是感动还是批评,这样真挚、纯洁的友谊,我们所能给予的只是敬仰。

四、指导背诵

根据板书和教师引导,集体背诵全文。

五、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关于描写知音、朋友的诗词句,摘录在读书笔记中。

六、总结

(一)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师配乐朗诵。

(二)总结: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也将伯牙子期的感人故事传之于世人,曹雪芹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伯牙有子期这一知己是他的幸运,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伯牙虽“绝弦不复鼓”,却也是人生“无恨”了,无需再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了,而伯牙绝弦之举,和古人“士为知己者死”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有知己如此,夫复何求?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子期

善鼓琴            善听

志在高山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            子期死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十

《伯牙绝弦》教学谈

大家知道,《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六上年级第25课的课文。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我们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只在一次单元测试中见识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我们学生应大量积累古诗文,因此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达成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通过划小节线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从而开始喜欢古文;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老师和钱锋老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鉴,但是毕竟东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索。于是边备课,边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成了今天向各位教师展现的教学流程。

教学中,我围绕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课中,还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在课堂上,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1、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2、对古文的理解层面估计太高,不够扎实到位。

3、因为是新的授课形式,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伯牙绝弦》教学谈 

近日,连续参加了兴庆区,银川市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看到一位年轻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感受颇深。在老师充满诗意、声情并茂的引导感染下,学生逐渐进入了古文意境,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他们时而蹙眉深思,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勾画旁注,时而深情吟诵……学生在感动中动情地朗读、尽情地表达,仿佛自己就是伯牙,自己就是钟子期。看着学生们忘我地投入学习中,全然忘记了台下几百名听课老师的存在,静心体会着学习语文的乐趣,我情不自禁发出感叹: “善哉,这真是一节好课啊!”

请随我看看精彩课堂教学片断回放:

师: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读课文,找出2至4句以读代答,老师随机出示句子并引导深入品析,感悟诗句意境。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们刚才说:“善哉,是表达赞叹的意思,那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可以怎么说呢?

生:好啊!

生:真棒啊!

生:了不起!

生:妙极了!

生:真厉害!

……

(学生思维被激活,赞美之词如泉涌般喷薄而出。)

师:好!把词放回句子里,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弹出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会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下面请大家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学生深情诵读,越读越有味道,老师真诚鼓励,并激情范读,课堂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生:我读懂了: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你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

师: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生:有时波光粼粼,江面平静柔美,就像母亲一样亲切温柔;有时波涛滚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迸进,汹涌而来,呼啸而去。

师:善哉,你的想像力多么丰富!

生:我也读懂了钟子期善听。他俩心有灵犀,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老师在这里顺势引读,非常自然巧妙,课堂又掀起了一次小高潮。)

师: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可能有哪能景色呢?

出示词语学生读: 

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清风徐徐、饮烟袅袅、秋风习习、秋雨潇潇、白雪皑皑、北风呼呼、流水潺潺、芳草萋萋

师: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道:善哉──

生:潇潇乎若秋雨。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这样赞叹道──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你又赞叹道──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直正的──

生:知音。

师:伯牙喜遇知音,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出示句子示意学生齐读)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

师: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生:(饱含激情地诵读课文内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师: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世上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能懂得他音乐,理解他内心的知音了,于是他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

师:这真是(出示诗歌,师生齐读)──“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们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悲伤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出示短歌,师生齐诵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掊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俞伯牙、钟子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伯牙绝弦》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随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顿时,课堂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如诗如画,声情并茂。显然,他们悟到了诗情,读出了诗意。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感叹:善哉!)

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一定也有许多话对他说,你可以安慰、可以劝说,可以赞美……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沙沙,老师巡视指点,五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伯牙,别难过了。曾经有这样一位知音与你为伴,你应该知足了。

生:伯牙,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知音惨然离去,我十分同情你,但我想如果子期还活着,也一定不会赞成你摔琴绝弦。他一定希望你在音乐上再创辉煌。

师:俞伯牙,你不能这样消沉下去!人生的路还很长,你要好好走下去。振作起来吧!

师:你们真正理解了“知音”的含义,让我们伴着旋律再次读读这个千古流传、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美妙动听的“高山流水”乐曲再次响起,课堂教学在又一次小高潮中落下了帷幕。)

看完上述行云流水般的教学片段,你们是否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这确实是一节好课!执教老师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她的具体设计是紧扣情感线索,先“感悟知音相遇之喜”,再“感悟知音离世之悲”。最后又将文情的感悟点落实在了“知音”二字上。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知道伯牙和钟子期心心相印,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相互默契,彼此欣赏,是真正的知音。教学到此,老师又巧引妙导,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短小精悍的表达特点,“你就是子期,伯牙的琴声还会出现哪些景物,你会怎样赞叹?”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完成了角色体验,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可谓一箭双雕。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最后抓住课文艺术空白,强化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面对伯牙或安慰、或劝说、或赞美,写下心里的感受,从而升华了主题。这样的设计又为学生多元感悟,多元表达创造了机会,那就是引导学生欣赏、珍惜朋友间的永恒的情感。学生情思触动,有感而发,落笔生花,语言表达精彩纷呈。

我认为,“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没有对语言的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本文的教学,教师正是抓住了语言这个根对学生进行训练。把薄书读厚,在文本未能详尽的地方或有机补充课外资料(如伯牙为怀念子期所写的小诗和短歌),或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去揣摩,去补白、去发挥(如让学生对伯牙或安慰或劝说或赞美),让其更丰满、更具体、更生动。还有,对“善哉”的理解,对“知音” 的感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归纳”再到“实践运用”,执教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这样有过程的结果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所应该追求的。

《伯牙绝弦》教学杂谈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陈学毅】

〖从阅读教学操作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关键·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语言积累是语文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常用的方式有复述,背诵,默写,讲故事等。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各类有效方法,并把语言积累坚持到底,坚持几年,十几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素养之基础。

语言运用是发展学生语言的唯一途径。请你记住,不要让语文知识的获得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而要让语文知识成为手段,在脑力劳动中,在精神生活的不断交流中及时运用,获得知识和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同步发展。如四川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崔雪梅教学《伯牙绝弦》理解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后,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原文,在音乐《高山流水》中写出了下面的语言:

生: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晨雾。”

师:你懂我。

生: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柔柔兮若丝带。”

师:你懂我,我要为你再谈一曲。

生:伯牙鼓琴!志在天空,钟子期曰:“善哉,悠悠兮如白云。”

生:伯牙鼓琴!志在大地,钟子期曰:“善哉,苍苍兮若大地。”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十一

一、引入

师:对于关系最好的朋友,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

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知心”,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什么不称“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没有谁知道“知音”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见了高高的山峰。伯牙又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非常不错,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如果让你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取个标题,你觉得取什么好?

生:《伯牙绝弦》。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就叫《知音的故事》

生:《知音的来历》

生:《伯牙与钟子期》

师:都很好,可见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其实,“知音”这个词到现今已有快三千年的历史了。刚才,这位同学用今天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起知道将近三千前的古人是怎样记载这个故事的?

生(齐):想。

二、自读

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且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多媒体展示)

弦(xian)哉(zai)  峨(e) 兮(xi) 曰(yue)

三、导读

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这里,“绝”是什么意思?

生:断绝。

师:对,“绝”就是“断”,绝断绝断,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一个字的意思总有它最原始的意义,就像每条河都有它的源头一样。“绝”的最初意思就是“断”。到今天,一些成语中也有这个“绝”字,比如说:恩断义绝中的“绝”,“断子绝孙”中的“绝”,都是什么意思?

生:断。

师:很好。学习文言,就是学习最初的文字,就是到文字的源头那里去看看。现在,我想问你们一个常识性问题。凭你的经验,你说是坐在舞台上弹琴更难,还是坐在台下听琴更难?弹琴可以成为一门特长,听琴可不可能成为一门特长?

生:我觉得听琴更难。因为,听琴的时候,要能理解琴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听琴者更难,因为听琴者需要对琴技、琴声非常熟悉。

师:(微笑)都觉得听琴更难呀?今天学校招特长生的时候,弹琴可以成为特长,听琴可以吗?

生:我认为还是弹琴的更难,因为弹奏好一首曲子,需要长时间练习。

生:弹琴不容易,弹一支曲子的时候,他要通过小小的指尖将自己的心声完美地表现出来。

生:我还是认为善听者更难,因为善听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听出琴音里的意境。

师:其实,弹琴与听琴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们一起看看课文开头如何写的?

齐读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读)

师: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写的文字,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懂吗?(能懂)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义,几千年不变,像这个句子中的“琴”“听”,还有“伯牙”与“钟子期”这样的人名;还有些字,意义跟今天的差不多,比如“善”,可以解释为什么?(善于,擅长。注意:擅长的 “擅”是如何写的。)假如文言中全是这样两类字,那我们读文言的感觉与读今天的话没有多大区别。问题是,还有些字的意义,古今差异很大。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所要重点关注的。比如这个“鼓”,是什么意思?(弹),今天说“鼓”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种乐器)。

故事打头一句就说“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注意,在这里,“善鼓”与“善听”是平起平坐的。从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样写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下面的文字。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全班男同学与女同学分角色读,交换角色读)

师:刚才我们说了,学习的重点是那些古今意义变化较大的字词?现在,如果你是小老师,要给同学们提醒学习重点的话,你会提醒哪些地方?

生:“志在高山”中的“志”,这里是“想”的意思,今天是“志向”。

师:有个词语叫“意志”,“意”就是“志”。“志在高山”相当于“意在高山”,就是心理想着高山。

生:“哉”与“兮”都是文言里的语气词,今天都不用了。

师:今天有哪些相应的语气词?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峨峨”是“高”的意思。

师:峨可以组词为“巍峨”,巍与峨都是“高”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是“峨峨兮若泰山”,“兮”与“峨峨”连在一起,而不是“兮若泰山”。

师:真是好老师,这个提醒相当重要。

生:我提醒“若”是“好像”的意思。

师:有个成语叫“若无其事”,那个“若”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师:“洋洋”这个词,你们没有提醒。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宽广。

生:浩荡。

师:“浩荡”更好。

师:我发现一个秘密:这几句都在写钟子期“善听”,好像并没有写伯牙“善鼓”呀?这是为什么?

生:实际上也写了伯牙“善鼓”,因为,钟子期总说“善哉”!

师:呵呵,“善哉”是什么意思?(就是“好啊”)真、善、美,古人将“善”看成最好的标准,叫“止于至善”。你们看电视剧《西游记》里,谁最喜欢念“善哉,善哉”呀?

生:唐僧。

师:如果不是伯牙弹得好,钟子期就不会发出“善哉”的赞叹。这是哪个角度的描写?

生:侧面描写。

生:还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时候,就能用琴声来表达,这当然是“善鼓”。

师:很好。但我们看起来,这里的侧重点依然是在表现子期“善听”。其实,如果联系上下文,你会发现,这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要侧重写“善听”?

生:越是写出钟子期“善听”,越是体现他是真正的“知音”。这样写,就会后面写到的“绝弦”举动,作了铺垫。

师:你太厉害了!我非常认同你的观点。不过,伯牙真是如此“善鼓”,钟子期真是如此“善听”吗?我想问:他们是不是只有在弹奏高山、流水这些曲子的时候才能这样心意相通呢?

生:不是。

师:请你在文中找找证据。(指一名未举手的学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对。但这里还是藏着问题。请你们讨论:前面都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里却说“伯牙所念”。我想将“念”改成“志”,行不行?说说理由。

生:不好。伯牙弹琴弹得特别好,一点点念头,一点点想法,都能表达。而这一点点念头,居然都被钟子期感受到了。这更能体现他们是“知音”。

生:“念”是名词,它表达的是伯牙弹琴时所想到的东西;“志”是动词,是伯牙一边弹奏一边想着。

师: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念”在这里,不是名词。

生:“志”好像是一个曲子的主题,而“念”没有那样明确,一个念头,一点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什么“念”都晓得,都理解。

师:“念”写出了“善鼓”与“善听”的境界。以前,有个同学默写课文时,漏了这个句子中的“必”字,你觉得会有影响吗?

生:有影响。“必”是“必然”“必定”的意思。

生:“必然”说明没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师:理解百分百。是吗?我们一起再次齐读这两句,思考:你发现,钟子期的话有什么特点?

(生齐读)

生:我发现,钟子期的话里都用了“善哉”这个感叹词。

生:钟子期的话都用了“兮”这个语气词。

生:钟子期的话里都有一个像“峨峨”“洋洋”这个的重叠词。

生:钟子期的话是对仗着写的。长短一样,句式差不多。

师:对。刚才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自己的创意力与表达力。仿照“志在高山”这样的句子,来造句。

(多媒体演示)

志在春风,钟子期曰:“——————————”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生跃跃欲试)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轻抚。

生:志在春风,徐徐兮若微风。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母爱。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盘。

生:志在明月,皎皎兮若玉璧。

师:同学们的创造力相当强!我想问,如果文章只写到这里,那题目能叫“伯牙绝弦”吗?生:不能。根本还没有写到“绝弦”的事儿。

师:如果不叫“伯牙绝弦”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伯牙觅知音》。

师:呵呵,钟子期就在他面前,要“觅”吗?

生:《伯牙遇知音》。

生:《伯牙巧遇知音》

师:是啊,要是这一对知音永远这样琴瑟和谐就好了。然而,生命总是有限度的,子期死了。你想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悲痛。

师:不是悲痛,而是极其悲痛。

指名读最后一句:“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师:“死”字该怎样念?

生:低沉,饱含悲伤。

师:(齐读)体会“死”字如何读。

师:这里有个“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谓”的古今差异很大,在古代它是“对……说”的意思。

师:请圈出句子的“知音”。如果我再问你,“知音”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能回答我吗?

生:就是懂得音乐,懂得琴声。

师:懂得琴声就是懂得心声。

师:看看“破琴绝弦”这一句。今天我们说“破琴”是指破烂的琴,这里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这里的“破”是个动词。摔破。

师:很好。能想象当摔琴的情形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眼里一定噙着泪水。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心量一定很舍不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他一定有悲伤的叹息。

师:伯牙那么卓越的一个琴师,照理说,一个琴师爱他的琴,就是将军爱他的马一样呀。为什么他舍得让它的弦断掉?你怎样评价“伯牙绝琴”的举动?

生: 世上只有钟子期是他的知音,知音死了,他的弹琴再也意义。因为摔烂它,挑断它。

生:他弹的曲子无人能欣赏,留着琴没有用。

生:他跟钟子期那么知心,现在钟子期死了,伯子看着它伤心,不如摔了。

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深,观点却都差不多。

生:我觉得伯牙没必要摔琴,他应当在子期死的时候,跟他再弹一曲,然后将琴与子期一起埋葬。

生:我觉得伯式可以借这把琴来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思念。

师:你们都非常懂得感情。真不错!

四、拓展

师:文言文,最初没有标点,也不分段的。我们今天学的《伯牙绝弦》,只有一段文字。(多媒体展示)现在,如果让你来按“回车键”给这些文字分段,哪些地方该敲“回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善听”之后要分开。这里是“总写”。“必得之”之后要分开,这里具体写了伯牙子与钟子期如何心灵相通的。最后,是故事的结局。

师:理解得非常好。相信大家都会认同这个思路。

(生点头)

师:伯牙鼓琴时所想的是高山,是流水,所以高山流水后来亦指知音。伯牙是几千年前的古人,怎样评价他的这种心理?如果换上是一个现代人,一个现代城市人,你说,他可能会“志”在哪里?

生:可能会志在别墅。

生:可能会志在美女。

师:呵呵,你们由此能引发怎样的感想。这个留待课后去思考。 现在,我想让大家做一回“钟子期”。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曲子,看你听了这个曲子之后,能想到哪些场景?

多媒体播放二胡独奏《赛马》。

生:我想起过年时那种欢快的氛围,一群人在那里载歌载舞。

生:我想到了竞争,想到了划龙舟,敲锣鼓。

生:我想到的舞龙灯热闹而欢快的场景。

生:我想到了草原,想到蒙古包,想到马儿的奔跑。

生:我想到了奔跑的马,他们在竞赛,一会又在休息,准备下一轮冲锋。

师:你告诉我,此前是否听过这支曲子?

生:(摇头)没有。

师:(笑)一定,肯定以及确定?

生:肯定。

师:那你是了不起的“钟子期”

五、背诵。

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十二

一、说教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文字游戏

老师说一个词语:杨柳依依,生照样子说同类的词语。

出示同类词语: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流水潺潺春雨绵绵白雪皑皑云雾蒙蒙霞光灼灼,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对我们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3、“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

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4、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三)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故事。打开书137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至少读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他读得怎么样?

2、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

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

(出示难读的句子并范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3、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全班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四)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读着读着,你读出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物?(随机板:伯牙钟子期)

2、快速浏览课文,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用笔圈出来。

交流(板书:知音)

3、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请生介绍。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预设:是音乐是古琴)(板:琴)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4、那是不是有相同爱好的人都能成为知音呢?请你读读课文,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5、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6、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1、子期一死,世再无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读课文。

2、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八、作业布置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九、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琴 情 钟子期

知音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

三、教学难点:目标3

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

2、释题――大屏幕出示

“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绝:断绝。“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教学设计

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

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讨论回答)

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

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板书:知音难得。

7、深悟知音。

⑴为了追悼知音,伯牙写了一首短歌(大屏幕出示短歌)

师领读,学生齐读。

⑵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答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听的乐曲。曲名叫《高山流水》,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曲子。

⑶听完曲子你感受到什么?你们是从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画面去感受的,你们感受到伯牙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了吗?你们感受到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智慧了吗?

8、升华感悟

⑴读完这课,你们有什么感受?

⑵小结

⑶请学生收集到古今交友名人名言。老师出示大屏幕的名人名言。

学生齐读。

9、有感情背诵文言文。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十四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一直对上《伯牙绝弦》这课充满了期待。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课,特别是去年听的这堂课仍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深。两位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指导了学生把文言文读好,读出韵味;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钟子期死后断琴绝弦的哀痛中,从而领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远含义。

借鉴成功者的教学方法,我也决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把文言文朗读正确,生字读准,断句正确,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分组学习,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最后解读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还算流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特别是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很高,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有的学生从入课到最后都没有读出那种味道,读的时候感觉断句的地方是一个字一个字数过去的;其次是有个句子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好,他们也知道该在什么地方断句,但是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谓世”两个字连在一起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子,你给她纠正多少遍都没用。课后我想,造成这样朗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学生的语感的欠缺所导致的吧。

另外在教学中显得不足的是学生在领悟知音内涵的时候没有深刻的内心感受。“知音难得”,“知音难求”,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他们难以理解这种“难”的程度,更难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内心的满足,欣喜,特别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种绝望与凄凉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件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种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记得我看过一位教师的执教的这节课后我曾产生了这样的恍惚“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非老师,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个知音。他在给人们再现高山流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他是导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引导一班孩子一起为大家深情演绎。”这样的教学意境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教学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篇十五

本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最新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模板(十五篇)相关文章:

最新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模板(十五篇)

最新伯牙鼓琴文言文翻译怎么写

最新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推荐)(二篇)

最新伯牙鼓琴六年级翻译汇总(九篇)

最新伯牙鼓琴六年级翻译通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伯牙绝弦的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答案模板(十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yanjianggao/yanjianggaofanwen/16879253652195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