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演讲稿范文 > 最新爱莲说讲课实录(通用15篇)

最新爱莲说讲课实录(通用15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爱莲说讲课实录(通用15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一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 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 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 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 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三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 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 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 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四

于艳娟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六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二、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三、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难点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二、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易,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宜加强朗读,做到当堂背诵。

三、课前准备好莲花(包括莲、藕)的彩色挂图,让学生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导入  课文,有利于理解课文。(如有配合课文的录像片更好,用法则须另外设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读讲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板书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 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读讲第2段。

学生阅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ǎ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

1.解释下边句中加黑词的意思。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根据下边加点词的不同用法,分别写出例句。

3.熟读背诵课文。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八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1、            托物言志的写法。

2、            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一课时

1、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    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 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晋            莲、涟区别          亵玩

予            鲜      鲜为人知    屡见不鲜

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       精益求精

植:树立。             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

(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

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

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   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   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   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1,  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  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  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 爱       说 》  ,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周        敦      颐)

陶潜爱菊            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众爱牡丹            富贵者    宜乎众矣            

不染不妖

予独爱莲     通 、 直                   君  子   同予者何人

不可亵玩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三、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十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 .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  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十一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十二

这是我在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的教案,课件还在光盘上,暂时不能发。

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 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十三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爱莲说》的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爱莲说》教案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爱莲说》反思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但总找不到一刻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时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凭着老底勉强的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昨天,全燕清老师提出要听我的课,很想好好准备一下,但发校服、开会、市运动会集训、布置食堂学生座位、晚上查查宿舍,实在是挤不出时间。算了,原滋原味吧!只好对不起我们的老师了。但咱也总不能让学校给我配的对子太受委屈,现抽空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一方面反省自己;另一方面,希望能对我的对子有所帮助,起到共同促进的作用。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按原计划我是想一课时上完的,但是只上了内容的三分之二。这篇文言文里,我想达到教学目标分别是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整堂课可取的地方应该是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不足的是没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没能如期的完成自己预计的教学内容。还有三个知识点没能完成,菊花和牡丹花的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最后一段中议论、感叹、陈述三个句式的对比;拓展托物言志的写法练习。在完成的内容里也有不少处留有遗憾。比如:有学生在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时指出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相近。我没能深入的让学生去区别它,只是认可学生有那么一点相近的意思。但不完全准确。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实顺着学生的理解未尝不可。“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的是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却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说某人虽身处异乡,但心怀亲人,或某地下工作者身在敌营,心在自己的组织。从消极意义上讲,说某人身在此,心则在彼,或人在心不在。比如说有的同学身在教室里心在操场上等等。当时如果这么讲也许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应该不实际,但如果我能接着学生的话总决为“是的,莲花虽然从淤泥里长出来,但他的心不属于淤泥,依然是高尚纯洁的,而且给人的外表也是一尘不染纯洁洁净的。说明莲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也许会更好一些。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思想教育,有些同学身上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咱们不能因为别人做咱也去做等。另外,由于时间没把握住,一下课是课间操时间,打算结束时再让王程跃把三句排比句读一读,与先前所读的作个比较,让整堂课像个故事,首尾呼应,但没收住,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就更不用说了。

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在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这里有我的引导方向的问题,也有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深入,配合得还不是很默契,我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法。另外还觉得自己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对于课堂生成的利用率不高……

以上就是我对《爱莲说》的教学反思,希望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的遗憾成为前车之鉴,不再成为大家的遗憾,同时也希望能和同事们共同进步!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十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上一篇:《爱莲说》说课稿

下一篇:《爱莲说》主题之我见

爱莲说讲课实录篇十五

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②②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②.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⑤.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 ”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六、八、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最新爱莲说讲课实录(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最新爱莲说写菊花的句子(汇总9篇)

最新爱莲说文言文翻译(精)(六篇)

最新爱莲说教学反思60字10篇(优秀)

最新爱莲说课后反思简写 《爱莲说》课后反思汇总(八篇)

最新爱莲说教学反思200字 爱莲说教学反思与改进(优质10篇)

最新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精)(七篇)

最新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简短(四篇)

最新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如何写(五篇)

最新爱莲说文言文翻译通用(七篇)

最新爱莲说试讲真题(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爱莲说讲课实录(通用15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yanjianggao/yanjianggaofanwen/1687945550220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