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自我鉴定 > 最新朱自清的背影原文(精)(4篇)

最新朱自清的背影原文(精)(4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朱自清的背影原文(精)(4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朱自清的背影原文(精)一

这学期开学不久,陈老师就带领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匆匆》。

学习了《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我发现,虽然文中没有出现一处“珍惜时间”的字眼,但字里行间都让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使我不得不去珍惜。比如其中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不禁想到在其它书中读到的菲.蔡.约翰逊说过的一段话:“‘秒是行进中的士兵,‘分’是士官,‘小时’是骁勇的军官。当你胡思乱想时,请记住你是他们的统帅。检阅他们时,你不妨问问自己,他们在战斗中是否发挥了他们的最大作用。”这段有趣的话与《匆匆》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大家一定还记得,20xx年央视春晚上王铮亮演唱的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吧。这首歌曲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其中“。。。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你眼睛就花了。。。”让人听了感触颇多。最近,《中央新闻联播》还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话题进行了街头采访。当采访到石油工人时,他的时间去哪儿了呢?他把青春都投入了到了钻井工作之中,为国家开采出了宝贵的石油。当采访到铁路工程师时,他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他的时间都用在了设计和修筑贯通大江南北的铁路上,为奔波在外的旅客们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当采访到教师的时候,他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他们用粉笔染白了双鬓,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祖国的花朵。

听了老一辈工作者的话,我在想,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我利用早上洗漱时听英语,上学的路上背单词,中午吃过午饭阅读课外经典读物,洗脚的时间背诵课外知识,我还在回老家的路上听完了《三国演义》评书。。。我觉得,我们虽然不能延长每一天的时间,但我们可以把每一天的生命加宽。

我记得去年有一件事令我记忆犹新,那一天是周五,老师只留了一篇日记,我心想:只有这一小篇日记,我五分钟就可以写完,还是明天再写吧!可是到了周六,我又想,还有一个周日呢,还是周日再写吧!我还有很多时间呢!不用着急!可是到了周日,我还是没有写,到了晚上8、9点才开始写。而且写日记并不是用了5分钟,而是30分钟。

最新朱自清的背影原文(精)二

朱自清《独自》赏阅

白云漫了太阳;

青山环拥着正睡的时候,

牛乳般雾露遮遮掩掩,

像轻纱似的,

幂了新嫁娘的面。

默然在窗儿口,

上不见只鸟儿,

下不见个影儿,

只剩飘飘的清风,

只剩悠悠的远钟。

眼底是靡人间了,

耳根是靡人间了;

故乡的她,独灵迹似的,

猛猛然涌上我的心头来了!

朱自清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群羊》《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s("content_relate");

【朱自清《独自》赏阅】相关文章:

谈欣赏阅读答案01-14

贾平凹《动物安祥》赏阅09-07

独自起舞散文02-20

西风独自散文02-13

朱自清《背影》说课稿06-23

赏析朱自清《背影》12-01

朱自清《背影》解析06-20

重读朱自清《背影》06-20

背影原文朱自清11-28

背影 朱自清 教案11-03

最新朱自清的背影原文(精)三

朱自清的短篇散文有哪些

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的短篇散文,欢迎来参考!

作为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创作的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的础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尤其是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可以说,“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散文中,记人记事的一类里,最成功的是《背影》《给亡妇》《儿女》《择偶记》《白采》《冬天》等等。那叙事的真实,感情的真挚,都是少有的,足以打动读者的心。象《背影》中描写的父子间的深情,《给亡妇》中抒发的对亡妻的思念,《白采》中对朋友的诚恳,都能扣击读者的心扉,产生共鸣,摧人下泪的。这种艺术的感染力,并非用什么艺术技巧取得的(当然,我们不否认它的高超技巧),而是出于那真情。赵景深先生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他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这个评价很中肯。

朱自清散文中,还有状物写景的一类,也很成功。像《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荷塘月色》《松堂游记》《潭柘寺戒坛寺》等等,都是其中的名篇,至于稍后的《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更是有不少记游的名篇了。朱自清在探讨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提出了“逼真与如画”的问题。他说:“‘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在创作实践中,朱自清是追求这种“逼真”的艺术境界的。他写人、写物、写景,然后往往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如同以文字作画,得到“如在目前”、“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朱自清评孙福熙的散文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山野掇拾〉》)实则,朱先生许多散文,也是这么写的。

我们以《温州的踪迹》中的《绿》为例,说明作者是怎样追求那“逼真”的艺术境界的。全文只四个自然段,首尾各一句为一段,点题和照应,做到了首尾圆合,结构紧凑。中间两段文字,是顺着第二次到仙岩时观察梅雨潭的足迹写的。层次井然,观察细腻,景物描写达到了逼真的程度。先写山岩、梅雨瀑和梅雨亭,“走到山边”,先听到声音,再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是梅雨瀑。到了梅雨亭上,正对着瀑布,山岩、瀑布、亭台、草丛、潭水便尽收眼底了。作者写踞于岩上的梅雨亭,薄阴天气的岩面与草丛,直冲而下的瀑布,流水撞击岩上的飞花碎玉,纷纷落下的如白梅、似杨花的水花,都是那么形象逼真。这里的'笔笔文字,都是实地静观的所得,没有夸张和雕琢,如同一笔笔的写生画,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它是写实之作。然后,作者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全文的最生动逼真之处。奇异的绿色招引着游人,“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过了一个石穹门,到了潭边。望着这一碧潭水,作者展开奇异的妄想:潭水象一张极大的铺着的荷叶,想张开两臂抱住它。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这动人的绿色,使读者来把握这醉人的绿;然后用见过的种种绿相比较,认为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 ,梅雨潭的绿真是恰到好处了。最后,然后作者又展开联想,极写这绿色的鲜润醉人,为她命名为“女儿绿”。作者对绿色潭水的描写,能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表现出自然景色的勃勃生机。

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能描绘逼真,然后表现作者的真情。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时,这一点是要认真理会的。

朱自清散文的第二个特色,在于写出了情致,读来富有情趣,具有感人的力量。《择偶记》中写祖母为自己说媳妇的幽默,《给亡妇》中悼念亡妻的真诚和哀伤,然后《背影》中写父子的至情,《儿女》中写儿女的天真稚气,《白采》中写朋友间的友情,……乍读似很平淡,往往不过是写实记事,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动人的伟业,写来不过是家庭琐事、朋友交往、儿女常情,但在作者笔下,然后写得却不一般,能够抓住读者,有一股扣击心弦的力量。这种艺术的感染力,就是出自情致。

朱自清写于一九三三年的《冬天》,就很成功。全文很短,只有三个片断,是对往事的回忆,但很好地表现了对亲人和朋友的至情。第一段写当年父亲和他们兄弟三人在冬夜吃白煮豆腐的情景,“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第二段写冬夜与s君游西游坐小划子的事,“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第三段则写一家四口在台州的日子,“外边虽老是冬天,然后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然后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然后描写的生活是平淡的,然后写来也只淡淡几笔,读起来却蕴含着一股力量,有一股激情。三段文字后,最末一段只有一句,来收束全文:“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作者只用一句话收尾,很含蓄,通过叙事,抒发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之情。行文相当简洁,但极富于情趣,然后流露着作者的至情。作者在抒情上,使用含蕴深至的手法,他总是暗示出一部分,却比情怀吐尽更有感人的力量。然后象第三个片段,讲完当年在台州的情景后,只有这样一句:“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然后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然后在这似乎平常的话语中,饱含了多少对亡妻的思念啊!如果多说些想念的话,当然也行,但那抒情的力量也许要差多了。文章的情致,就是在含蓄、妥贴中表现出的吧!

朱自清散文的成功,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字的好,我们概括他的文字风格,然后可以用清秀隽永这四个字。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散文,确实写得美,读后使人爱不释手。文字很讲究,但不过分雕琢,不用大红大绿的色彩涂抹,而是朴实、自然。在写景抒情时,作者更多运用的是白描,所施的色彩也是极素淡的。《阿河》《儿女》等篇用的都是白描手法,《背影》中只有一处用较为显眼的色彩——朱红的橘子,但那是为衬托出当时两父子的无心品尝,倍见凄清,更加显示出全篇白描朴素的特色。语言的口语化,更使各篇作品增加朴素的美感,如《择偶记》的评人生,《给亡妇》中的叙家常,或冷峻,或亲切,使作品的感染力扎根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中。正如朱德熙说的,他“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于平淡中见神奇》)

朱先生后期散文,语言更趋于口语化,着意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到了《欧游杂记》的时候,就全写口语了。其中难免还带些文言的成份,但能够念起来上口,具有现代口语的韵味了。朱先生的推敲文字,企图从书面语中解脱出来,是用过功夫的。例如,“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这是书面语中最常见的,也是显示景物间关系时不可少的,在《欧游杂记》的《序》中,朱先生告诉我们,他是怎样用心思处理它,使记述生动、口语化。到了晚年,朱自清的散文走向议论说理,叶圣陶说:“近年来他的文字越见得周密妥贴,可是平淡质朴,然后读下去真个像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的谈话。”(《朱佩弦先生》,载《中学生》1948年9月号)周密平易的说理,表现了朱先生晚年文字的风采。

读朱自清的散文,应该把其坦诚的真、浓郁的情、朴素的美以及而局构思的精巧结合起来欣赏,才能理解蕴藏在作品里的全部美感深度。

s("content_relate");

最新朱自清的背影原文(精)四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能够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选择材料,捕捉新意,创造出集中概括的艺术形象,而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淡淡而又韵味深长的诗意。

朱自清通过对情景的细致描写和自然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景致当中,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朱自清的散文中有一种余音绕梁的诗意。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诗情画意的散文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是“淡淡的”,所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点也是淡淡的: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白花是羞涩的,满月似乎在小睡,远山只有些大意,路灯光也是没精打采的。这样的境界,由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景中孕情,所以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给人一种朦胧美、诗意美。

朱自清能用自己的平凡所感,诗意化地道出了大家的共鸣。例如《匆匆》一文,简直就是一篇散文诗。“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诗意化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到它“逃去如飞”,“吃饭的时候”、“洗手的时候”、“默默时”、“伸出手挽留时”、躺在床上的时候,都觉得时间匆匆溜过,道出时间不可逆性的客观事实。于是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伤时又惜时,叹息之中包含着不甘虚度年华之情。然而在作者的笔下时间又具有强烈的可感性,文中的“我”面临着时间来去匆匆的这一客观事实,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家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够做什么呢”?感叹光阴似剑,自己很渺小,所能做的事情也微不足道,完全像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十分鲜明,为文中的“我”注入了真实的自我感受。如果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用诗句的形式来说明要珍惜光阴,那么《匆匆》就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对时间一去不返的感受,同样富有诗意。

朱自清对抽象事物的`感知是融真情而循序渐进的,感叹中富于诗意化,反映人间真情时他的个人情感更是简朴中溅出莹洁。作品在刻画父亲背影的同时,又多次描述了作为儿子的“我”的感动的眼泪,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这里,儿子的眼泪并非懦弱,而是自然流露出对父亲的不舍之情,从而烘托了父亲的背影形象,加强了背影的感染力量。如果没有对父亲的真挚的亲情,作者是不可能将这些平常的动作刻画得如此的生动和传神的,我们也就更不可能在这些刻画中体会到作者父亲对作者淳淳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深情了,我们常常所说的细致之中见真情,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平常的叙事的过程中融入了真挚的情感也正是《背影》这篇文章的最最感人之处,使得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和儿子为父亲的行动感激及对父亲的处境伤感所流下的泪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一幕。

朱自清是散文领域里的卓越的风景画家。他一贯主张作家创作“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因此,他的散文中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朱自清绘景状物时常像画家一样,一幅景色,他能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描绘,有话可说,有画可作。如他描绘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寥寥几句话就把春雨那细密、轻柔的情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幅画面从整体上看:绵绵的春雨斜织着,四周的绿树、青草被润得发亮,稀疏的房屋罩在一层浅蓝色的淡烟薄雾之中,傍晚亮起点点黄晕的灯光,使整个淡青蓝色的背景上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乡间的小路,小河上的石桥,撑伞慢步的行人,披蓑戴笠在地里劳作的农夫……,这一切景物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淡彩水墨的“春雨图”。这种清新、秀丽的绘画美,使人同作者一样对柔美的春雨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南京》中,描画玄武湖的水,“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扫叶楼前的绿水绿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潭柘寺戒坛寺》中,写潭柘寺角门前两竿矗立的粗竹,作者觉得它“足称得起‘天外飞来之笔’”。像这些呼之欲出的描画,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比比皆是,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成一体,真可谓妙笔丹青。

朱自清在对景物描写时,极善运用颜色,在他笔下,各类景物无不带着多种色彩,作品的画面没有一处是单调的、平板的、模糊的,从而构造一种绚丽的绘画美。在《绿》中,作者描写梅雨潭的“绿波”,他没有用“绿油油”“绿如翡翠”一类的形容词,而是用一连串新鲜的比喻,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绿叶”“那又似乎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样通过色的浓淡和光的明暗,将梅雨潭“绿波”的厚、平、清、软的具体景象传达给读者。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修辞,善于运用比喻、通感、比较、联想等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和修辞风格,因此,他的散文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修辞美。

首先,朱自清善于运用比喻、复喻的修辞形式,把抽象、深奥、陌生的事物化作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利用事物的特征来着意刻画形象说明事理,使得语意通俗、逼真、鲜明。如《荷塘月色》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以上六个明喻又构成了一组复喻,借写荷塘的荷叶、荷花、荷香、荷风灯,写出了“笼着轻纱的梦”的月下荷塘美景,充满诗情画意,余味无穷。

其次,朱自清出神入化地运用相互映照的通感辞格,巧妙地传递意味深蕴的情感信息,产生一种新奇无比的美感。如《绿》中: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用触觉来表现视觉,让读者可见,可以感知。对“醉人”的、“可爱”的绿读者有了更加真实深切的感受,达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

再次,朱自清还不时在其作品中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来比较两种事物的优劣和异同,把自己的感觉在比较中清晰的表达出来。如《绿》中: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作者用四个比较物的不同,以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比较梅雨潭的“绿”,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不及梅雨潭的天然形成的恰到好处的“增一分”不行,“减一分”不可的“着实可爱”的“醉人的绿”、“奇异的绿”!从比较中写出了梅雨潭的自然神韵美。

最后,朱自清常常创新的运用联想的修辞形式,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如《绿》中: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作者在假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把女性本身的属性和“奇异”、“鲜润”、“醉人”的潭水的碧绿清澈联系起来,把“绿”写得让人惊奇、让人诧异,体现出了梅雨潭“绿”的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他的散文以独特的诗意美、绘画美、修辞美的特点,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散文的典范。

最近我买了一本《朱自清散文》,当我读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时,颇有感想。

这时发生在电车上的一幕,作者看到两个西洋人,他仔细的看其中的一个孩子,不料却受到那个西洋孩子的袭击——眼神的攻击,那眼神中也透露着轻蔑与鄙夷,让作者不禁感到一丝凉意。

我觉得朱自清说的对,人人都应有赤子之心,因为这个世界不属于某种人,也不属于某国人,更不属于某个人。我们都有享受这个世界的权利,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义。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却片面的嵌入了国家与人种的定型中了,他们自认为比别人优越,所以以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人,来践踏国人的尊严,这不光是中国人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这也是对世界的侮辱,再回头想想也就是那时中国人“低三下四”,才会出现“中华不振”的情况。也就是那是中国的“弱小”才“育”出了那样的小西洋人。而我又从“脸上布满了横秋的老气”看出,这样的优越感不仅能使人变成穷凶极恶的禽兽,也能使天真的儿童变成老态横秋的老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称那个孩子为小西洋人而并非“孩子”,因为他不属于世界,只属于大洋彼岸一个渺小、孤独的人。

文章的最后,作者说那白种人是一位强者,适者,但我觉得一个以侮辱别人来获得“强者”这个标签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强者。世界天天都在变,而只凭借那一针见血的表现能成为一名永远的适者吗?

读完这个小故事,让我更加看清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其中一份子。而在这时我想,胜者也不一定为“王”,败者也不一定为“寇”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朱自清的背影原文(精)(4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ziwojianding/16856753851548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