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专栏 >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微信扫码分享

1

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大题(即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材料解析题),共6页,为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为50分钟,总分50分。

2.选择题、判断题的答案用2B 铅笔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填涂,填空、材料题的答案

均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否则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研究远古人类历史最重要而可靠的证据是

A.化石

B.历史传说

C.史学著作

D.远古神话

2. 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

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会磨光和钻孔技术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3. 下面哪一现象不是原始农业出现的标志?

A.农作物种植

B.家畜饲养

C.城市的出现

D.磨制石器

4. 某同学参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文化遗址,

在这里他看到了碳化稻谷和复原的干栏式房 屋。他参观的是右图中

处。

5. 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

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的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睿智,光被遐

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

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A.炎帝

B.黄帝

C.秦始皇

D.大禹

6. 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是下列哪一朝代的建立时间

A.东周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7.“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小篆

B.大篆

C.甲骨文

D.隶书

8.《史记》记载:“……封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这反映的是

A.夏朝建立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

9.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C.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D.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10.“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A.周文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

B.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C.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

D.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11. 2017年度江苏省重要文化交流活动“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展”在苏州博物馆盛大开幕。来自全国22家知名博物馆收藏的92套115件吴、越、楚青铜器,一起迎接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鉴赏。这些青铜器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

A.礼器

B.兵器

C.酒器

D.农具

12.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A.东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东周战国

D.东周秦朝

2

A. 秦国

B. 齐国

C. 楚国

D. 燕国

14.唐朝诗人胡曾在其诗《流沙》中描述了战国时期“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战乱局面,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阪泉大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 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

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一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

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而墨子的思想主张则是

A.顺应自然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有教无类

16.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学术

事件应该是

A.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B.春秋时期尊王攘夷

C.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文字

D.夏朝制定了历法

17.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25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刺史

18. 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最有可能是

3

1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崩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

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统一文字

D.刑法严酷

20. 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

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①开凿灵渠②巨鹿之战③楚汉之争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2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前,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

22.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

23.考古学者发现,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

24.战国初年,晋国被齐、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

25.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辽东,东到临洮的“万里长城”。( )

2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27.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朝后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8.五六千年前,炎黄部落在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之后,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实行制,尧、舜、禹依次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29.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在商王迁都到殷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他就是汉高祖。

4

四、材料解析、问答题(3题,每题6分,共18分)

30. ( 6分)中国古代文明源于农业。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材料二宗庙之牲(牛)为畎亩(田间、田地)之勤。

——《国语·晋语》材料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2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府”的形成与哪一大型水利工程有关?这一水利工

程是谁主持修建的?(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31.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秦始皇诏版铭文》译文

5

材料三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君”改革的主要措施。(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采取的措施。

据材料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推行什么制度替代了“古封国制”。(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

32.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道德经》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材料三及孝文即位,躬(亲自)修玄默(清净无事),劝趣农桑,减省租赋。

——班固《汉书·刑法志》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老子的政治主张。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此政策的实行推动了什

么统治局面的形成?(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之间的关系。(2分)

6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相关文章: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安排

人教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1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16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人教部编版(3篇)

2019-2020【重点推荐】新版(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课时 练习试卷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五篇)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部编版(六篇)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tougao/13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