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专栏 >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册第2课 百家争鸣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册第2课 百家争鸣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册第2课 百家争鸣

微信扫码分享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纲分解】: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条件?

2、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3、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问题1:阅读教材第10页 阅读与思考 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 百家争鸣 现象

出现的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时代——具体表现:

1、经济: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

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2、政治: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②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

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3、文化:①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

②士人阶层壮大、活跃,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开阔了人们的视

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拓展】: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地位:战国时期思想家,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

尊称为“亚圣”。

(2)思想主张:

①核心:“仁政”学说——

A、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B、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C、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②主张人性本善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③义利观: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以后被当作经

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之一,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

(1)思想主张:

①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认为自然界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制天命而用之”;

②“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③政治思想:继承儒家,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又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2)影响:

①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

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问题2】: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的思想的?二者思想有何不同?

三、墨子与墨家:

1、地位: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兼爱”:相比孔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具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主张的兼爱是

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2)“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3)“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4)“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5)“尚贤”:主张举用贤才,让他们来治理国家政事。

3、影响:

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

泛吸收,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但到战国之后,墨子思想不受人们重视了。

四、庄子与道家:

1、地位:庄子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体系,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提出“齐物”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2)人生态度:“逍遥”,对事物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3)天人关系: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五、韩非与法家:

1、地位: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问题3】: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

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

也。

《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2)、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2、思想主张: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主张法治。

3、影响: ①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

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外儒内法”)

六、孙膑与兵家:

1、地位: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同时又广泛

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2、军事思想:

①强调要把握战争规律;②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③重视人的作用;

【问题4】:分析下列四则材料在治国主张上有何不同?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

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

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材料一主张 德 、 礼 ;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问题5】:结合以下材料,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有何影响?

易中天说: 先秦诸子,儒家关注的是文化,留下的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关注

的是社会,是站在社会层面上看问题,留下的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的是

人生,更关注个人,留下的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的是国家,主张‘以法

治国’,留下的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墨道法的核心问题:如何治国,如何做人,

这就是先秦百家争鸣的宝贵遗产。

1、总:“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

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2、分: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总:“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基本精神,

【拓展】: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

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

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2012·海南单科卷·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

能做到 礼、义、信 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

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

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3、(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

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 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

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

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 田界 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

轻徭薄赋 、 均贫富 、 贵民轻君 等问题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

【答案】C

4、(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本题的解题材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 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

成的。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 德礼为政教之本 , 礼义教化作为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

用 ,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 相须而成者 ,

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D项。

【答案】D

5、(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 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

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属于墨子的 兼爱 思想。这

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而错选A项。

注意儒家所宣扬的 仁爱 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 视人之国,若视其

国 。

【答案】B

6、(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

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繁为攻伐 实天下

之巨害 主张 非攻 为墨家学说,因此选C。

【答案】C

7、(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

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 和 天行有常 是荀子的思想,排除

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意指上

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

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道德经》,

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

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

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 无所谓仁,也无所

谓不仁 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8、(2012·山东文综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

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

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

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农业,倡导重农抑商,以增强国力。因此法家认为

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商人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

【答案】D

9、(2008·上海单科A组·2)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

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 法治 来

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10、(2012·上海单科卷·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

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

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

亡; 天法道 ,老子用 道 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 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

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

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7分)

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

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

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 义 成为第一追

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

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3分)并谈谈其在人类历史发展

中的积极作用。(2分)

观点: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治(礼法模式也可);重视道义、倡导诚信。(3

分)

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2分)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册第2课 百家争鸣相关文章: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册第2课 百家争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册第2课 百家争鸣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tougao/134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