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专栏 > 《古诗》介绍最新5篇

《古诗》介绍最新5篇

挑衅炫耀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古诗》介绍最新5篇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二首 篇一

第四单元(课文)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 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附参考资料

★鹳雀楼,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建在山西永济县(原山西蒲州),前临中条山,下瞰黄河,楼高三层,建成时有鹳雀在上栖息,后被河水冲没,目前正在重建。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有关西部边疆的诗特别有名,其诗用词十分朴实,但意境极为深远。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送别》最著名,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分享: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疑”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②认识生字:相机区别“庐、炉” ③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④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⑤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 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4)师配乐读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①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去游览一番吗?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师解说: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三)再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想想看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望庐山瀑布优质课教案设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吟读:细品诗韵,抒发胸臆

请小朋友们再读古诗,在充分感受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想想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妙? 预设一:“生”字的妙用

师:“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预设二:“挂”字的妙用 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生读。 (1)学生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结:你看,仔细一品,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3)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4)写一写

(5)过渡: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 (6)个读、配乐朗读。

(7)背诵: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谁能将古诗背诵下来了呢?

(五)拓展:赠送诗文,课外延伸

1、小朋友们真棒,老师从小朋友们的吟诵中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歌送给大家。(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诵)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李白写的诗《望天门山》,喜欢吗?请自由读一读。

(六)、作业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 篇二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赏析诗作的方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溪水视频,西湖美丽的风景图,两首诗的配音朗诵)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温庭筠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关于水的诗,一首是写小溪水的,一首是写西湖的,首先我们先来感受下溪水以及西湖的美丽(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溪水的潺湲和西湖的美丽)这溪水和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那么,你们更喜欢哪种水呢?是溪水还是西湖呢?(学生发表看法)。老师觉得呢,溪水和西湖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百个人心目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希望大家能够发现各种各样水的美,善于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

二、品读赏欣

1、面对美景,有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美,但是很难用自己的语言的写出来,而古代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眼前景色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关于水的很有名的两篇绝句《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两首诗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温庭筠、苏轼,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两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交口乡中心校 马海乐 3.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5、吟诵品读,深入感悟(读之前教师讲解故事诵读的基本要求,放课件,做示范)重点: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学生练习,范读,齐读。重点讲解《饮湖上初晴后雨》后两句。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6、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总结学法:我们看到一首诗该怎样去了解学习这首诗呢?我们要送四个方面入手:意、境、情、诵。第一步先了解作者及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具体情况,扫清字词障碍,弄通诗的大概意思。第二步,体悟作者创造的意境,将自身代入。第三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第四步,心有所想,想象自己就是作者,身处在作者创造的意境之中,带着和作者相同或近似的情感,放慢语速,诵背诗作。

四、作业: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运用学会的赏析诗作的方法独立完成对诗作的分析。

板书设计

过分水岭 1 饮湖上初晴后雨

溪水 (有情) 晴:水光潋滟

平凡景象中发现美 雨:山色空濛

古诗二首 篇三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学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 读懂古诗,了解《秋浦歌》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4、了解体会《悯农》中揭露了社会的不公,抒发了对广大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情境和抒发的不同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秋浦歌》

一、谈话导入,诵诗入题

师:劳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辛苦、高兴、很有成就感

师:你能用学过的关于劳动的古诗来表达你的感受吗? 生:课件出示(3张)《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李绅《锄 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张俞《蚕 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师:真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关于劳动的古诗。(课件出示诗歌)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生:点名反复读,读出问题(字音) 师:“赧”读什么?指导书写。

师: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秋浦”是一个地名,“歌”是歌颂的意思。

师: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大概是李白52岁左右,也是他辞去翰林职位,离开长安,漫游生活的第十年,流寓于此,写下了17首秋浦歌,本首是第十四首。这时期的李白生活是窘迫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却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课件补充背景) 生:齐读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首秋浦歌就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同学 们自由的诵读,把你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强调出来。

(学生自由诵读,个性得到张扬。环节灵动,教师依据学生思路安排教学,目的构建起那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李白热情讴歌劳动工人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 (课件标红“炉火”“红星”“紫烟”“赧郎”)

1、预设环节一:“炉火”

师:为什么炉火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板书“炉火”) 生:炉火红艳艳,照亮了整个天地。

师:炉火还是怎样的?你想到什么句子或词语来形容这里的炉火?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照天地

师:是呀!天地之间一片红彤彤,你觉得炉火照红了哪? 生:工人们的脸庞、铁锹、河水、树木、云彩、月亮„„ 师:(随便指教室里的任何物件或人)这儿是红的,这也是红的,那儿也是红的。惟宇茫茫,都笼罩在红的天地里!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做些什么? 生1:拿画笔记录此时的壮观美丽!

生2:在这红艳艳的世界里,我陶醉了,我只想一饱眼福,让这美丽时刻永远留在脑海里。

生3:激情燃烧的红色浸润着我,我诗兴大发,用诗歌记录下此时的豪言壮语。(读诗)

生4:我只想兴奋的尖叫起来„„

2、预设环节二:“红星”、“紫烟”

师:从他的朗诵中,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板书:红星) 生:飞溅的火花到处都是。 师:“红星”是什么?“紫烟”又是怎么来的?

生:红星是钢花飞溅,紫烟是炉火太热,燃烧了许多东西,而冒起来的轻烟。 师:红星怎么样?“乱”是什么意思? 生:红星乱,乱飞乱溅的意思。 师:飞溅着的红星可能会溅到哪儿?

生:工人的衣服上、脸上、手上、炉火中„„ 师:从这个“乱”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以上预设环节画面组合) 师:(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师:看到这种热烈而壮观的画面,你最想吟诵诗中的哪两句? 生: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烟雾袅袅。如划过长空的流星跳的非常欢快。 „„

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李白的心情如何?

生:兴奋、欣喜、新奇、赞叹„„(带上这份情感读这两句诗)

3、预设环节三:“赧郎”

师:你还想强调你脑海中的哪一幅画面?(课件出示诗歌) 师:你强调的是一幅赧郎冶炼的画面,“赧郎”什么意思?(板书:赧郎) 师:“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师:赧郎们个个脸红通通的,工人们的心情如何?他们是怎么劳动的? 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生2:激动,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师:唱着歌儿劳动,是呀,“歌曲动寒川”,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会唱什么歌呢? 生:(唱——)

师:想听一听吗?(播放课件:冶炼图配乐劳动号子) 师:这样的劳动号子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 生:高亢激昂、热情奔放、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师:这们的号子难道仅仅就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曲子吗?这分明就是李白心中的一首? 生:赞歌

师:赞美了冶炼工人什么?

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积极进取„„(板书)

师:这样高亢的号子,这样催人奋进的赞歌是该把冰冷的河水给震动了!但这能真地震动吗?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

师:你觉得“动”仅仅就是震动的意思吗?结合情景说一说它还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响亮的劳动号子惊动了寂静的夜。(读) 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读) 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 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 „„

师:是呀,铮铮号子,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李白的心,冶炼工人那十足的干劲、乐观的精神折服了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四、拓展升华,感悟李白

师:这里的寒川就不仅仅是冰冷的河水了,其实它还是什么? 生:“寒川”还是李白那颗冰冷惆怅的心。郝郎们那激人奋进的劳动场面感动了李白,消融了李白心底的那丝如寒川般的哀愁。 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斗酒百篇”。才华横溢、浪漫不羁的他本应享有仙人一般的天伦之乐,可他却为什么满怀惆怅,心里冰凉? 师:出示李白资料,朗诵。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愁了吗?

生1:他愁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

2、他愁自己再也不能实现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了。 生

3、他愁自己一身才学,却没有一个发挥的大舞台。

4、他愁社会动荡,眼见百姓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却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生

5、他愁朝政日趋势下,奸佞当道,国家蒙受灾难。 „„

师:是呀,李白无比忧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权贵重用;空有一腔报效祖国的男儿豪情,却始终不能实现。这就是李白心中一生都无法抹除的隐痛。他觉得自己的处境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师:李白的愁好比寒川,却胜过寒川。李白在秋浦时,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已经山穷水尽,没有了出路,没有了光明。也就是在这时,一副感人至深的劳动场面,让他震撼了。在这一瞬间,他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举杯泼墨诗一首,热情讴歌众郝郎。”终于一首不朽的诗歌《秋浦歌》诞生了,一首诗坛上为数极少的热诚讴歌劳动工人的《秋浦歌》诞生了。 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诵。 板书:

炉火

乐观向上

红星

赧郎

热爱劳动

动寒川

不畏艰辛

(二)《悯

农》

师:惊心动魄的劳动画面固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劳动背后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痛苦。请同学用刚才的方法学习《悯农》。

一、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二、相互交流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诗歌)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过渡: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20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课件逐句出现)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对比感悟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课件出示两首诗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板书:

悯农

一粒粟

万颗子 闲田

饿死 气愤、深深的同情

古诗二首 篇四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教学目金笔头网金笔头网标】

1、 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人,初读古诗 ,激发兴趣。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当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板书课题 :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

4.读题,释题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秋浦歌:赞美秋浦冶炼工人的诗。

二、 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用铅笔画出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节奏、韵味。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2、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学。

检查反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猩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赧”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歌曲动寒川”,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揭示出工人们的内心世界。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7)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 “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 “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朗读体会。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⑥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三、教师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五、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七、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八、作业设计。

1、规范地书写生字。

2、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

3、背诵这两首诗。

古诗二首 篇五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管娟娟

复备人: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借助提供的注释读懂诗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2、会认4个二类字、会写17个生字。

3、背诵两首古诗。

三、引导自学

1.交流预习情况。

2、预习检测:

(1)读一读:

大宛(wǎn)

锋棱(léng)

骁(xiāo)腾

(kān)

(2)卡片出示易错字认读:(学生书空练习书写,加深印象。)

(3)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做成投影片,让学生辨析组词)

婉()骁()堪()漠()俊()

宛()饶()湛()摸()峻()

yān()

sì()

yàn()

shì()

(4)读课文:《古诗二首》

3.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提问:我们学习古诗有哪几步?

学生: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四、交流释疑:

1、按按步骤学习第一首古诗《房兵曹胡马》

(1)作者在什么时间和背景下写的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作品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2)解释课题:从题目中你了解了什么?

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姓房的兵曹为何人不详。

胡:当时指西域。

(3)学生学习和交流,理解诗词的意思:

a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读懂了?

b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c谁能把全诗的意思给大家讲解一下?

(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峻:尖锐。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堪:可以,能够。

托死生:把自己的生死委托给马。指这种马值得信赖,能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骁腾:健步奔驰。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作者笔下的马给你什么印象?(这是一匹上等的良马。)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生答)

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一般的马可比。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

小结: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乘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城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

提问:

1、后四句写出马的什么?(品格)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

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小结: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四:巩固拓展

积累并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五、背诵古诗并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六、分层布置作业

必做题1.背诵古诗《房兵曹胡马》

选做题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马诗》原列第五首,借写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课后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三、引导自学

老师出示自学提示:

(1)围绕“这两首诗都写了马,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2)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四、交流释疑: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词义、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燕山:这里指燕然山。我国西北是产马地区,“大漠”、“燕山”本是马的故乡。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络脑:指马辔头。(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

快走:迅速地跑火痛快地跑。

清秋:天气凉爽的秋天。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地方割据势力)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所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时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练习背诵。

五、巩固拓展

1.学习了课文,你感受到了这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了吗?

相同:(1)两首诗都是写马的诗。

(2)都有咏物言志的特点。

不同:(1)两首诗的内容不同。

(2)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2、交流学习的感受。

六、当堂检测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意。

七、分层布置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课文并默写 选做题 2.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3.收集马的成语。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无空阔

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教学反思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金秋

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古诗》介绍》,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古诗》介绍最新5篇相关文章:

《古诗》介绍最新5篇

2023年《古诗》课后教学反思简短(9篇)

《古诗》教学反思(优秀9篇)

《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精选5篇】

推荐《古诗》教学反思简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介绍最新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