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阅读 > 贺词 > 最新宽容序言主旨(通用十五篇)

最新宽容序言主旨(通用十五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宽容序言主旨(通用十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宽容序言主旨篇一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

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1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评价、鉴赏吸收”,故教师拟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密度,引发学生自主性。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 编写。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 、导语 : 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2 、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cai显示),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放幻灯片)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下面请大家用填空的形式归纳一下本文的主旨:(放幻灯)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放幻灯)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的)

教后录:

一、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品尝老房龙的人文主义盛宴

         朱子仪  

在美国作家中,像通俗历史作家房龙那样能使其名字在几代中国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很多。

中国出版界对房龙作品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房龙已因《人类的故事》而一举成名。而最早的房龙作品的中文译本也正是《人类的故事》。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出版了沈性仁女士的译本,分上下两册。曹聚仁认定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即是房龙,而他读的正是沈女士的这个译本。1927年至1933年间《文明的开端》一书以《古代的人》、《远古的人类》等为名至少出版了4种译本。其中林徽因的译本颇受关注。该书由郁达夫作序,开明书店1927年出版。郁达夫在序中盛赞房龙的写作手法。《奇迹与人》的译本由黎明书局于1929年出版,书名叫《万能的人类》,伍况甫译。《人类的家园》(即《房龙地理》)1932年刚在美国成为畅销书,次年国内就出现了3个中文译本,其中有傅东华译的《我们的世界》(新生命书局版)及陈瘦石、胡淀咸译的《房龙世界地理》(世界出版合作社版),徐懋庸当时写的杂感中称自己将傅的译本是当作小说读的。后来因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对房龙的热情自然也就降到冰点。虽说《艺术》一书在美国再度畅销,但照施蛰存先生的说法,当时“中外消息不通,故无从见到”。直到1939年,世界书局从总厂的废墟里找出先前未及印刷的《圣经的故事》的纸样,为房龙的这部旧作出版了中文译本,译者是谢炳文。译者本人此时已不知下落。值得注意的是该译本正文前刊有一封房龙写于1936年11月30日的给译者的回信(影印件和译文),这可能也是老房龙惟一的一次直接面对中国读者。

在这封信中,房龙回答了“为什么写作”的问题。他说:“主要是因为我痛恨虚度时光和徒劳无益的暴虐,由于这两种令人不快的品性都产生于愚昧无知,我便试着写书给普通男女读者和孩子们看,他们会从中学到有关他们所身处的世界的历史、地理和艺术方面的知识。”他还希望中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留意书中谈及“宽容”的部分(“宽容”是贯穿房龙一生著述的重要观念),因为“上帝知道,在如今的世界上对它(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的一切”,而“最近两年的各种消息不足于表明理性、常识和彼此容忍的精神取得了胜利”。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法西斯的威胁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房龙不免对自己的使命能否完成产生了怀疑。他在信中“到底我做到了没有呢”一句的后面连加了5个问号。

到了80年代,三联版文化史译著中房龙的作品占了3部(《宽容》、《人类的故事》和《漫话圣经》),多少表露了出版界老一辈的怀旧心理。可能是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在不宽容的氛围中生活得太久了,《宽容》所包含的悲剧性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比房龙的其他作品更能打动中国的读者。笔者曾听友人动情地朗诵过该书散文诗一般的“序言”。三联版的房龙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90年代后期“房龙热”的兴起。在各出版社推出的众多房龙作品译本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北京出版社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两批共14册(收入17种著作)的《房龙文集》,这两批书将房龙一生的重要著述都囊括在内,而且房龙自绘的插图也都保留了下来。如今两批书合在一起再版,给人以更加真切的整体感。这真像是在读者面前摆下了一桌真正房龙风味的丰盛宴席。由于房龙作品所包含的思考和研究深深扎根于欧洲人文主义的传统,我们不妨称其为“人文主义的盛宴”。

钱满素女士在为《房龙文集》撰写的总序中说:“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写作”,他“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和思想”,他的著述“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和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

在《天堂对话》中,房龙虚构自己在荷兰的古老小城维勒的一座建于16世纪的住宅里,举办由其选定的历史名人出席的趣味盎然的周六晚宴。如今这套《房龙文集》,则是在邀请有意跟随老房龙漫游人类历史的读者,去尽情品尝由老房龙亲自掌勺的真正人文主义盛宴。

《生活时报》

传播人类文明的文化骑士——房龙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是个美国公民,1882年出生在荷兰,受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莫斯的影响很大。他来到美国后,又受到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洗礼,从此一生反对愚昧偏执,提倡宽容和平。一生中出版了30余种书籍,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部都复述了一遍。

在中国,房龙最流行的一本书是《宽容》,在民国时期深受郁达夫、林徽音等人的推崇。他的著作包括《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贯穿其中的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和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尽知的常识。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房龙,这个荷裔美国作家的名字对我国读者就不陌生了。三联书店早期翻译出版的房龙(hendrik van loon)的《宽容》一书,他的不少著作,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等书,包括这本《宽容》(中译为《思想解放史话》),都已有了中译本,风行于我国读书界尤其是青年读者之中,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著名作家郁达夫和曹聚仁就是从房龙的书中获益的显例。

北京出版集团此次推出房龙文集第二批,包括《发现太平洋》、《致天堂的守门人》、《艺术》、《西方美术简史》、《美洲精神》、《荷兰共和国的衰亡》、《美国史事》七种,多数图书是第一次出版,也是我国出版界引进房龙作品最为全面的一次。

天佑的时代——《房龙论人》

                           文 /孙行者 

      如果不是天天听人在耳边念叨“房龙”这个名字,我是不会去卖《房龙论人》这部书的。个性使然的我,尽管从小就面对妈妈奉为至爱的满书柜外国小说,我从来只看“民族产业”。后来才知道在世界文学史上,《房龙地理》是享有极高地位的,而且第一次引其入国的偏生是我很喜欢的徐志摩。

      也许由于这诸多原因我看完了《房龙论人》,尽管不是房龙的最佳,可仍令我不得不屡屡掩卷大叹:如此时代确实天佑!

      生自1882卒于1944的房龙(w•)的名字若按此时流行的译法,该写成“范隆”的,因为他是个荷裔美国人。房龙的著作庞大精深,又都是最人文最本质的话题,他将精神交诸物质,又令物质精神焕发。

      在这一本《房龙论人》里他选择了30位令我们永远仰视,却又不知为何要仰视的人物,房龙说得很轻松也很平静,却看得我面红耳赤又心旷神怡。可尽管如此,我也没有逐字逐句地看完这30个人,我只能由着我的本性看了看我感兴趣的人或行业。

      房龙写的第一个人就令我抚掌大呼。那是因为此人是我国文化的最精髓的始作俑者——孔子。

      与其说是房龙在孔子面前自卑,不如说是西方文明在乐方文化面前的形秽:“当我们西方人还只是生活在泥房里,把脸涂成天蓝色的野人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用美丽的瓷盘吃饭了。”可尽管是在诉说着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房龙还是平直的怡淡的甚至是诙谐的。不过终于解释了我心中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那种最接受,又不想接受,最明确,又有点迷糊的关键之所在——

     “因为他(孔子)可以在不借助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情况下,仅以少量的哄骗便能够提供给千百万人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活哲学,使他们可以不期望任何回报地在最糟糕的条件下尽最大的努力,在各种无法辩解的愤怒下保持愉快的心境,在没有理由全力以赴时保持辛勤劳作,在有每一条理由都值得哭泣时保持微笑。”

      在诸如此类的伟人名单:柏拉图、莎士比亚、贝多芬、彼得大帝等等等等里,最令我欲罢不能的,也是提供给我这本文选下这样一个题目的,是房龙的达•芬奇。

      达•芬奇是谁?小学时代的我就知道了,那个画鸡蛋的傻小子;读中学时的我又得知了,那个浮肿着脸暧昧笑着的女人的作者。不过也仅此而已。

      去年的9月20日凌晨我看完这篇达•芬奇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可以,这才应该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如果可以,这才是唯一可以让我明白人之所以为之的原因。

      达•芬奇•列奥纳多如果是一位画家的话,画鸡蛋的故事只会让我们明白吃苦的必要。于是我们放弃了成为画家,因为我们喜欢成为画家之后再画鸡蛋,我们不要吃苦。

      但假如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达•芬奇的身份,我们一定会开心而勤奋——不是刻苦——地生活。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从事我们的兴趣,我们专注我们的热爱。

      艺术对每个人多重要,在我的生活中,至少是在我还年少的时代,并没有人真正地明白并告诉我——我们那个时代,没有人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怎样的。”

      房龙在写达•芬奇的时候,他由衷地赞叹那个时代是“天佑的时代”,他没想到他生存的那些日子,也被我们仰首称为“天佑”,而他本人也成为这一结论的有力佐证。

      不过我十公坦率地要告诉你,这本书对我来说,仍显得深奥了一些。

      我竭力想掩饰这一点,因为我不希望被当成一个无知的并且拒绝学习的人。可惜的是,关于哲学,关于思想,关于宗教,关于人文。我还是无知到了拒绝有知的地步

宽容序言主旨篇二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序言这种文体。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但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但却是紧扣写书的宗旨经过组材。本文是在学习前两课即《〈呐喊〉自序》、《胡同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序言这种文体,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序言的特点。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三单元的演说词、第二单元的散文和第一单元的诗歌鉴赏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因而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强调“创新”而否定传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使该课应该注意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片断范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自由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理解本篇序言的独创特点;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并对文中的一些形象进行分析;

3、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理解文章主旨;

4、通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二、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指导学生自读,采用讨论评价的方法理解文中几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及其本身蕴涵的哲理,结合学习,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三、教学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器或多媒体。

四、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一)导入新课

林则徐曾说过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说的是宽容,人的胸怀之所以宽广,也正因为有了宽容。所谓宽容就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那么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房龙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宽容〉序言》。

(二)背景、作者

参看注释①

(三)听录音选读,整体感知

1、本篇序言与前面学过的序言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不同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述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联系。

2、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四)形象分析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讨论、明确: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里,漫游者的命运可想而知。

2、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讨论、明确: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利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明确:是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后来天灾到来之后,沿着漫游者的足迹找到了新生活,感谢“勇敢的先驱者”,尊奉他为“智慧老人”,无数的“后代”前来“感思朝礼”。

4、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五)讨论、挖掘故事所蕴涵的意义(主旨探讨)

讨论、明确:提倡思想解放,宽容异见,这正是《宽容》一书中所阐释的精髓。

(六)延伸扩展、借鉴吸收

讨论:你从故事中受到那些启示,就身边的事谈一谈。

五、教学心得

结语:“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法•雨果,愿同学们都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能正确的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或事。

《宽容》课堂教学竞赛点评----易门县第一中学/法志新

在本次课赛中,白文英老师讲授课为美国作者和历史学家《<宽容>序言》一文,是一堂反映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成功之课。

1、对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课文的内涵等理解、把握准确(散文诗式的寓言式的序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并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2、以“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为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通过朗读录音、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听片断范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再借助多媒体补充资料,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

3、在课堂中以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们”、“漫游者”等形象意义为中心内容,以讨论评价为主要方法,达到了通过理解文中象征意义,把握故事中寓含的哲理和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和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方面,很见其心机,是新课程理念的突出体现。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中虽然教学主线清楚(即通过分析、体会形象意义以理解哲理意义、把握主旨),但紧扣文章语言实际(关键词句)不够充分而多于教师分析,教师语言多了些而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自主学习活动较少,加之组织松散,指导(引导)作用小,以致教学重点未能充分显示,教学容量小。

2、课文是一篇独特的序文,其散文诗或寓言的特点很突出,宜在鉴赏评价上下功夫,若在这方面指导不力,或过多分析、说教,势必散失了语文课的特点(即言语表达的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对接等)。

3、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适时与恰到好处的使用上,应还有不少的探索空间。

宽容序言主旨篇三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快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课文中心意思。

2.在教师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并能理解故事中"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琢磨、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2.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解说: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序言,指导学生自读本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教学重点。本文在构思上的创新和表现手法上的新颖,也是值得品味和学习的,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点。)

【自读程序】

1.读课文后思考回答:这篇序言与以前学的序言有什么不同?(笫一册学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2.课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请问是哪两个显著特点?

3.在明确了"步骤2"后让学生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

4.在理清思路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据"自读提示"和课文注释(1)讨论,交流明确课文中心意思。

5.请学生找出自已认为蕴涵丰富哲理的句子,并作适当分析、评价。之后,教师作补充说明。

6.如何认识故事中"先驱者"和"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

7.教师总结全文,指出课文在写法上值得借鉴吸收的地方。

8.布置思考练习题。

(解说:"自读程序"8个步骤之间基本上是按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逻辑关系构成的,在认识上是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部又到整体逐步深化的。这样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较好帮助。)

【自读点拨】

1.背景介绍与课文中心意思。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市,后在德国和美国读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他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宽容》、《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房龙论人》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并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宽容》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讲述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他积极倡导思想自由,赞美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表现了他进步的思想。在《〈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并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们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宽容》一书的精髓: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人类必须具有能接受异己意见的宽容的胸怀。

2.课文分析

序言用散文诗的形式,用蕴涵丰富哲理的语言,凭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为我们讲述一个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漫游者(即后来的先驱者),他不满足于无知山谷的生活状态,冒险去寻求新的生活,最后受到了守旧老人的处罚被村民们杀死。

序言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可用以下小标题表示:①无知山谷;②孤独漫游者;③理想家园;④悲剧;⑤灾难降临;⑥可怕的冬天;⑦投奔新世界;⑧重建新家园;⑨纪念先驱者。

3.课堂小结

在写作上,这篇课文有以下两个地方值得借鉴和吸收。

整篇序言中作者没有提到一次《宽容》,但处处都在写宽容,在揭示《宽容》的精髓,这种用生动形象的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道理的写法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力以及在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和在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

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如诗,含义隽永,富有哲理也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山谷为什么"无知"?因为它封闭、古老,象征着保守不开放;小溪为什么是"知识的"?因为在无知山谷里只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它是流动的,象征着创新与开放;而溪谷又为什么"深邃破败"?因为它有千年历史,有古老的律法,但随着新生事物的崛起,它被冲涮得一天一天走向衰败了。当然,新生事物在兴起之时总是比较弱小的,尤其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所以小溪只能"缓缓地流着"。课文中像这样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很多,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解说:在分析课文时紧紧围绕和抓住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以领会课文大意和课文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为突破口,一一解决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重点、难点,并以此带动对其他问题的理解,把对语言的理解重点放在课后思考题上。这样处理,既有重点,又顾及全面,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自读思考】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笫八部分结尾作者又写道"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请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幸福和第八部分结尾提到的幸福是不是一种幸福?为什么?

2.无知山谷里的村民们既然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和睦相处",为什么"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呢?

3."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杀死了漫游者,而不写守旧老人呢?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人们想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让他们说出来?

5.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熟读和理解课文之后,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求至少从三个角度回答)

6.请用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谦虚是一种美德的道理。

(解说:自读思考训练题应遵循宜精不宜多、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和思维的训练上。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自读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达到了借鉴吸收的教学目的,可谓一石三鸟。)

参考答案1."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前后的"幸福"不是一种幸福,前面的是指村民们安于"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现状。这种现状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但不是真正的幸福。后面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是用先驱者的生命换来的,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满足的一种生活。2.宁静、幸福是表面的。人们一方面怀疑祖先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和惩罚,所以恐惧。3.突出人们在守旧势力的统治下的愚昧,又通过这种愚昧来反衬守旧势力的强大,同时加深了悲剧的效果。4.想说"不会杀死他了"。悲剧巳经发生,说后悔的话又有什么用呢?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内疚,这句话有揭示全文中心的作用。例如:①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②创新需要勇气与自信。③宽容是一种美德。6.略

宽容序言主旨篇四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二、难点: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四、 教学程序:

(一) 课前利用早自习听课文录音,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 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 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 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宽容序言主旨篇五

教案示例一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教案示例二

一、

(一)知识目标

1.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2.掌握寓言虚拟情节,富有深意的特点,从而体会本文主题。

3.掌握一般序言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想象与联想,从中选取并归纳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灵性,善于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和联想。

3.开展读书活动,围绕《宽容》一书召开读书讨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目标

理解“宽容”的深刻含义,同时围绕现实生活,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文化及人际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含义。

难点:体会宽容的真正含义,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文化及人际关系。

解决办法:

(1)介绍《宽容》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宽容有初步的了解。

(2)采用针对性的阅读,,分析具体语句,理解本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真正含义。

(3)通过课堂讨论,更加深入地对宽容予以阐释,加深理解。

(4)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安排学生阅读《宽容》一书,安排读书讨论会,让学生自我介绍《宽容》一书的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的。

(3)写作训练:运用想象与联想,表现一定的主题。

五、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的诗句),问学生这首诗写的含义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引申]在人类的上,好与坏、恩与怨总是同时存在,时代的不同、文化的差异、阶级的矛盾等都会带来种种不理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林则徐的诗句告诉我们,只有宽容才能摆脱隔阂的阴影,真正走向相融一体。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勇气、魄力、博大的胸怀,今天让我们倾听房龙先生的,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体验宽容。(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并进而体会本文主题。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对作家和作品有个整体的了解。

[掌握]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学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  《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和传记,包括《人的解放》(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  《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了当时整整一代年轻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

纪的今天,又被国人重新发现,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三)重点、难点的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一读:这篇序言的写法很有特点,像是散文诗,又像是寓言,初读一遍,你能否说出这个寓言大致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

作者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二读:细致朗读,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你能否说出这篇文章中一些具体事物代表什么?有什么含义?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山谷:无知的领域,“宁静”见其愚昧,平静得可怕。

小溪:知识的源泉,在此文中“发源于昔日的荒山”指源于落后,消失在未来的沼泽”指必须更新,打破旧势力,争取解放。

守旧的老人:反动守旧的势力,他们对新生事物极力排斥,甚至予以打击、疯狂的镇压。

山的那一边:指新的世界,具有新生力量的美好生活。“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上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青年:追求新生力量的勇敢的探险者,他不愿只停留在过去的生活中,渴望新生事物,但毕竟力量有限,最终被强大的邪恶的反动的保守势力残忍地杀害。

最终特大干旱时山谷里的景象:无知的人们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应。

三读:作者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提出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作者的联想与想象极为丰富,体验一下如果不用联想与想象,直接来表述作者的意图,效果会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联想与想象的运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化,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如果不这样,而是直接以议论的语气写作,就会变得干枯,乏味,也不会这样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尽管采用寓言的形式,但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表达。在当今的社会,野蛮、落后、愚昧的民族,面对新生的力量,加以残酷的镇压,并没有采取“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想象与联想的运用,突出了表达效果,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也应该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

[学生练习]

运用联想与想象,谈论以下几个话题(任选其

(1)灯    (2)亲情    (3)社会公德

(五)布置作业 

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在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宽容?

请针对这一问题写一篇作文。

(六)

房龙

(七)参考资料

《宽容》后记(节选)

作者:(美)亨德里克·房龙

出版商给我写信说:“《宽容》一书出版于一九二五年。现在已经快成古典作品了,我们想摘一个普及本的永久性版本,重新定一个‘大众化的价格’。”如果他们要对原作作必要的安排,我还愿意写最后一章吗?也许我可以试着尽力说明,宽容的理想在近十年内为什么这样惨淡地破灭,我们如今的时代为什么还没有超脱仇恨、残忍和偏执!

这一切肯定有原因,如果的确有,而且我也知道的话,那我可以讲出来吗?

我回答说,解剖美丽的宽容女神的尸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却是应该做的,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捕捉大猎物的猎人都熟悉森林居住者的习惯。他们告诉我说,野兽具有集群本能,外面的野兽休想加入它们的部落,不管加入者增添的力量对于它们迅速削弱的实力来说是多么有利。那些假装懂得不会说话的鱼的心理的人对我讲,甚至在这些冷血动物当中,当一个陌生的鱼出现时,也有一种固定的行为准则,在河流岩石之间固定的场所栖息的鱼,从来也不会让一条外来的鱼加入自己的行列。

我不很精通动物学,但我学到了一点关于人类的知识,当我研究人类在所谓时期(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人类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行为记载时,我发现了什么呢?我发现从开始到现在,人类从来就是“群居动物”,只有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属于由同路人结成的某种排他性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都苟和于自己继承的信仰、偏见、偏爱、恐惧、希望和理想时,这个人才真正感到幸福。

当然,经济上的需要偶尔可能迫使某些人群,包括互相对抗的部落,按照某种方式行事。然而这种安排总不能持久。真正使许多人不顾艰难险阻和危险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许多泾渭分明的共同信仰、共同偏见、共同偏爱、共同恐惧、共同希望和理想。

世界各地差不多所有的人从一开始都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呢?这种例子多得惊人,他们称自己是“上帝的人”或“上帝的选民”,更荒谬的是,  “属于上帝的人”。埃及人在其他人的眼里是卑贱的小农,但他们却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人”。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苏密”——现在人们所知的官方名字是芬兰,它的意思(人们告诉我)是“上帝的人”。太平洋上的许多部落——我们最熟悉的只是塔希提岛人——也称自己为“上帝的人”。波利尼西亚同西亚、北非和北欧相距万里之遥,在这些地方居住的种族彼此间毫无共同之处。可是有一点,他们都明显地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他们看不起人类的其他成员,认为他们是异己,不体面,应该受到鄙视,如果可能,还得躲远一点。在这个触目惊心的规律中,乍看起来希腊像是一个例外。但是他们高傲地坚持自己是海伦的直系子孙,是大神的儿子,是大洪水的惟一幸存者,这表明他们很尊重本种族的人。他们轻蔑地把非希腊人指为野蛮人(希腊文barbarous这个词的意思是陌生、外来、粗野、奴性和无知),这暴露了他们非常蔑视所有的非希腊人,粗率无礼地称他们为异己,甚至那些在各方面的确高出一筹而且心胸宽广的著名科学家、哲学家们也认为他们是劣等人。这表明至少在这个方面,他们和愚昧无知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水平一样,那些土人从来没学过三以上的数,但却十分得意地告诉欧洲最早的来访者说,如果问他们是什么人,将是非常愚蠢的,因为他们显然是独一无二和绝无仅有的“上帝的人”。

我们注意到罗马人不受这种傲慢无礼的讨厌形式的束缚。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低于旁人。千万不要这样认为!他们像现代的英国人一样,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从不认为有必要就这一点做任何明确的解释。他们是罗马人,这就够了。对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这是人人都能看见的——大惊小怪不免有失体统。罗马人对此并不在乎,至少在这方面是不在乎的。

对于纯种族的概念促使大多数部落和民族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值得被称为真正的人民的人,这一点我就谈这么多吧。但这只是一个细节,因为伴随这种奇怪的排外和优越感的种族意识,还有对宗教、道德、风俗这些不同但至关重要的问题的特定的信仰。结果,每个集团无论大小,都总是居住在壁垒森严的城堡里,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

教案点评:

《<宽容>序言》是篇寓言,尽管作者房龙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但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表达。作者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本教案先介绍《宽容》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宽容有初步的了解。再采用针对性的阅读,分析具体语句,理解本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真正含义。然后通过课堂讨论,更加深入地对宽容予以阐释,加深理解。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

宽容序言主旨篇六

农垦总局九三分局第一中学

朱汉春

2003年11月4日

一、课堂实录(讲读课)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了解了课文的相关知识,通读了课文,大家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产生了很多想法。这节课我们就课文的思想内容来共同探讨,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老师,这篇序言读起来,怎么跟其它序言不一样呢?

教师:你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谈这个问题时,你忙着写笔记,没听到,是吧?(学生笑)刘阳,你来给说说。

学生:《  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很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法既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性散文。文章的写法是多样性的,我觉得这篇序言是采用形象化语言来说理,含蓄,耐人寻味。有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有能引人身临其境的意境,有鲜明生动的语言,也有启人睿智的哲理。深刻的思想与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结合,使得这篇序言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瑰宝。

(提问的学生表示同意)

学生:老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课文里的先驱者?

教师:你们对这个先驱者有什么看法?

学生: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最后他被守旧老人和山民用乱石砸死了。

学生:那什么是悲剧呢?

学生:就是人死了。(学生笑)反正是结局不好。

教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恩格斯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形成的。悲剧的美学本性,在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序言中的先驱者是一个英雄般的人物,他具有所有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从容赴死的气概。在那个封闭的山谷社会里,他面对的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双重惩罚,他靠着百折不挠的毅力,躲过了大自然的劫难活着回来了,但面对守旧老人的律法,他死在了山民的乱石下,他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

学生:那么,先驱者为什么注定是悲剧人物?

教师: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真理而生,为真理而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思想先驱者的命运不外乎三种:一种思想是与时代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名声大噪,转眼之间就有可能化作明日黄花;一种思想是超前半步,属于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旧思想的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剿灭它时,它却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思想是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你们能举出一些例证吗?

学生:布鲁诺。当时的人不承认他的学说,尤其是教会的人对他深恶痛绝,所以把他烧死了,但事实已经证明他的学说是正确的。

学生:马寅初因为他的《新人口论》,也受到了批判,他的遭遇也可以作为《序言》中的一个例证。五十年代初,人们正为人口高速增长而大唱赞歌时,马寅初却以他超前的眼光指出:“人口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但是《新人口论》生不逢时,在极左思潮的狂热中,在陈伯达、康生一伙的煽动下,全党全民共批之!注定了马寅初及他的《新人口论》的悲剧性结局。

教师:非常好。看来你知道许多事情。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实,大家课下还可以查找一些这方面的事例。我们还应该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学生:环境造成的。

教师:为什么?

学生:那是“无知山谷”,周围有“永恒的山脉”,溪谷是“深邃破败”,山脉是“昔日的荒山”,这样恶劣的环境能有什么好事?(大家笑了)

教师:你能结合课文的描述来分析,我真的很佩服你。哦,语文课代表,你来补充一下吧,

学生:课文描写的“无知山谷”是有深刻含义的,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了封闭落后,也造就了山民们的愚昧无知,于是他们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不思进取,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可怕的是他们十分满足于这种落后的生活状态,更可怕的是他们迷信于控制他们思想乃至于一切的守旧老人。越闭塞就越是落后,越落后就越是闭塞,他们已经陷入了这个怪圈。余秋雨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闭塞是诸恶之源,因为闭塞增添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盲目的对抗性和互伤性……”我觉得正是这种闭塞的环境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学生鼓掌)

学生:老师,那作者是不是希望今后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学生:不对,我在网上查到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它概括的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宽容的政策才能使真理得到发展,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真理的先驱者是可敬的。我同意这种说法。

学生:老师,你的看法呢?

教师:我也同意。可以简括为:提倡理性,宽容异见。

学生:那对错误的也宽容吗?

教师:你是不是认为宽容要有分寸,对正确的我们应该宽容,对错误的我们不能宽容?

学生:对呀,错误的我们也宽容,那不乱了吗?

教师:先不要给自己设下思维陷阱:一切都可以用正确和错误来划分。如果那样的话,正确的不需要宽容,赞成就行了;错误又不能宽容,宽容岂不是没有了对象?那宽容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我们要注意的是:因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因为判断标准的主观性,你不能够凭自己的标准去判定某一见解是正确的,某一个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难免就会陷入到“无知山谷”中去,成为“无知山谷”中的一员!大家可以听一听胡适在写给陈独秀的一封信中说的一段话:“因为争自由的惟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者未必真非。争自由的惟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我认为胡适的话是正确的。课文中的“无知山谷”,有一个判断事物的标准,那就是古老的律法。他们凭着这个标准去“公审”,去杀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杀死的是生活的创新者,生命的拯救者,没有良心上的不安,他们还认为自己在做着维护千年律法的伟大事业。这是很可悲的。房龙谈到的宽容没有附加条件,尤其不可以凭“正确与否”去判断。你认为呢?

学生:宽容异见,尤其是宽容你认为不正确的意见,宽容你不理解的人,我觉得应该是这样吧。

学生:对呀,网上不是有这样一句名言吗?“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对异见者是否宽容,这是专制和文明的分水岭、试金石。让“异见”共存,在争论中辨伪,学会宽容,善待异己,在人生乃至人类进化途中才不至于走向极端与歧途。我们学了近代史知道,民国初年,北大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实行“兼容包并”的制校方略,才有了历史上最为生气勃勃的发展;我们中国今天的社会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具包容性,小如言论与学术自由,大如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提倡求同存异,提倡多元,才形成了今日之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局面。

教师:你说的真好!

学生:老师,在生活中你能宽容别人对你的伤害吗?

教师: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具体,(大家笑了)我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呢?现在我发给你们一篇文章,选自2003年第5期《散文选刊》,题目是《把伤害留给自己》,大家在课下好好读一读,我的回答就在里面。

二、案例自评

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师生围绕着一个话题,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所描写的场面那样,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本着这一点,在学习《序言》的时候,我就采取了谈话式教学方式,设计了通读质疑、查找资料、探讨谈话三个学习步骤,把这篇课文由课内自读课转为讲读课。第一课时安排通读质疑,查找相关资料安排在课下,第二课时师生共同探讨阐述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课堂情况看,完成了教学目标 ,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学习方式。房龙的《〈宽容〉序言》, 语言形象,文旨含蓄,所以要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先处理一些学生提出的肤浅的或与文旨关系不大的问题,集中有关课文主旨的问题展开谈话讨论。大部分学生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看热闹”,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是我今后应该抓紧探讨琢磨的问题。

三、问案置疑

1、课堂上的谈话问答式是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否需要学习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教师虽然是在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但有的地方还是教师自己讲的过多了,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分析。

2、教师阐述的内容是否理论性太强了?尤其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样的阐述学生能得到多少?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深入探讨如何深入浅出。

3、课堂只是采取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是否单调了一些?能否采取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才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同行评议

1、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思路去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具体体现为:先分析先驱者这个悲剧性的人物,讨论清楚了这个问题,然后分析环境,这是造成悲剧的外部因素,再分析作者的本意。

2、课文学习重点确定为理解作者的本意(课文的主旨),难点确定为正确理解房龙提出的宽容的含义。这样的确定与突破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效果是比较好的。

3、课堂上的学习形式是否单调了?几个学生似乎游离于课堂氛围之外,要更多的注重学习形式的真正的实际效果。

五、专家评价

朱汉春老师的这一节课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的提问与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可以看出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应该说教师在这一节课的策划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自己对课文的一些问题思考的也是比较深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然后自己深入去思考分析,那么,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就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当然,这一堂课是否可以让学生把他们查到的资料事先交给老师,印出来,发给学生?大家看了或许都能得到提高,资源共享嘛;一味谈话,形式是否单调了一些?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会更高些?

(评价者:石福田,九三分局教育局教研员;白继昌,九三分局一中教研室主任;林时春,九三分局一中教研室教研员)

宽容序言主旨篇七

《宽容》序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联系人类的演进,理解、宽容新事物;

2.把握故事的哲理,学习思维的深刻性;

3.理解文体的特点,探求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①试分析作者刻画的类型形象;

②试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③试评析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 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多才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他的著作插图均出自于己手,善于撰写通俗历史著作,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有的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解放思想,宽容异见。本文以散文诗(哲理诗、寓言诗)形式为书序。

二、解题 导入新课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房龙以其为名,他所说的 宽容又是指什么呢?

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 (雨果)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三、提问 你是怎样认识这篇文章的,可以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己另拟题目自行发言。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2、概括文章五个片段的内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3、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哲理(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4、无知山谷诸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5、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6、讨论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7、给我们的启示、文章的主旨(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8、宽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9、“宽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0、文章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1、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还有吗?(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案4

下一篇:《宽容》序言教案2

宽容序言主旨篇八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序言这种文体。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但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但却是紧扣写书的宗旨经过组材。本文是在学习前两课即《〈呐喊〉自序》、《胡同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序言这种文体,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序言的特点。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三单元的演说词、第二单元的散文和第一单元的诗歌鉴赏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因而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强调“创新”而否定传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使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片断范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自由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宽容〉序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理解本篇序言的独创特点;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并对文中的一些形象进行分析;

3、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理解文章主旨;

4、通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二、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指导学生自读,采用讨论评价的方法理解文中几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及其本身蕴涵的哲理,结合学习,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三、教学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器或多媒体。

四、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一)导入新课

林则徐曾说过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说的是宽容,人的胸怀之所以宽广,也正因为有了宽容。所谓宽容就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那么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房龙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宽容〉序言》。

(二)背景、作者

参看注释①

(三)听录音选读,整体感知

1、本篇序言与前面学过的序言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不同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述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联系。

2、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四)形象分析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讨论、明确: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里,漫游者的命运可想而知。

2、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讨论、明确: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利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明确:是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后来天灾到来之后,沿着漫游者的足迹找到了新生活,感谢“勇敢的先驱者”,尊奉他为“智慧老人”,无数的“后代”前来“感思朝礼”。

4、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五)讨论、挖掘故事所蕴涵的意义(主旨探讨)

讨论、明确:提倡思想解放,宽容异见,这正是《宽容》一书中所阐释的精髓。

(六)延伸扩展、借鉴吸收

讨论:你从故事中受到那些启示,就身边的事谈一谈。

五、教学心得

结语:“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法•雨果,愿同学们都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能正确的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或事。

在本次课赛中,白文英老师讲授课为美国作者和历史学家《<宽容>序言》一文,是一堂反映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成功之课。

1、对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课文的内涵等理解、把握准确(散文诗式的寓言式的序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并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2、以“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为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通过朗读录音、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听片断范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再借助多媒体补充资料,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

3、在课堂中以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们”、“漫游者”等形象意义为中心内容,以讨论评价为主要方法,达到了通过理解文中象征意义,把握故事中寓含的哲理和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和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方面,很见其心机,是新课程理念的突出体现。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中虽然教学主线清楚(即通过分析、体会形象意义以理解哲理意义、把握主旨),但紧扣文章语言实际(关键词句)不够充分而多于教师分析,教师语言多了些而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自主学习活动较少,加之组织松散,指导(引导)作用小,以致教学重点未能充分显示,教学容量小。

2、课文是一篇独特的序文,其散文诗或寓言的特点很突出,宜在鉴赏评价上下功夫,若在这方面指导不力,或过多分析、说教,势必散失了语文课的特点(即言语表达的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对接等)。

3、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适时与恰到好处的使用上,应还有不少的探索空间。

宽容序言主旨篇九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一)导入  新课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将布鲁诺处以极刑。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宽容〉序言》,来看看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的激烈,并进而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新思想、新事物。

(二)简介作者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

提示:教师谈谈本文的写作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像……,又像……。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里,漫游者的命运可想而知。(联系《祝福》中的鲁镇)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联系《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明确: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联系《祝福》中的人们以及鲁迅小说所写到的中国人)

(4)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思考:作品是不是告诉我们智慧最终会战胜愚昧,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这样一个真理?

明确:联系注释1。

五、布置作业 

附:可以向学生补充《宽容》中关于不宽容的原因的分析。(见《语文天地》2001、4)

宽容序言主旨篇十

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宽容序言主旨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1 、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 、导语: 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2 、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cai显示),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放幻灯片)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下面请大家用填空的形式归纳一下本文的主旨:(放幻灯)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放幻灯)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小结

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深刻理解本文的寓意,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也要忠实的履行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

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主旨篇十二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二、难点: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四、 教学程序:

(一) 课前利用早自习听课文录音,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 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 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 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宽容序言主旨篇十三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热门文章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场雪

unit 2 look at 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相关文章·病梅馆记

·登泰山记

·五人墓碑记

·项脊轩志

·伶官传序

·游褒禅山记

·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二)

·六国论

宽容序言主旨篇十四

房龙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是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阴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

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

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

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

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伯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接着他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

到了早晨,全村都已知道;“他回来了。”

邻居们站在他的周围,摇着头。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

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

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

他的伤一旦治愈,就必须接受审判。

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

他们没有忘记他母亲的那双奇异闪亮的眸子,也回忆起他父亲 30年前在沙漠里失踪的悲剧。

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

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

*    *    *

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

他拒绝了。

他们命令他闭嘴。

但他偏要说话。

他把脊背转向老者,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听我说吧,”他恳求道,“听我说,大家都高兴起来吧!我刚从山的那边来。我的脚踏上了新鲜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父亲的花园。”

“早在创世的时候,花园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疆界就定下来了。”

“只要我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大家就不住地摇头,一片嘘声。可我偏要刨根问底,于是他们把我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累累白骨。”

“‘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我喊道。于是,守旧老人走过来,对我读起他们的圣书。他们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掌管,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但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

“他们是在撒谎。他们欺骗了我,就像欺骗了你们一样。”

“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    *    *

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    *    *

没过多久,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庄稼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饿殍遍野。

不过,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

况且,他们已经很老了,只要一点食物就足够了。

*    *    *

冬天降临了。

村庄里空荡荡的,人烟稀少。

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

活着的人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

但是律法却说:“不行!”

律法必须遵守。

*    *    *

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不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这样,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    *    *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并非易事。

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此后,旅程中的磨难少了一些。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火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大家相视无言。

“归根到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

他的尸首还在山崖下腐烂,可是守旧老人却坐在我们的车里,唱那些老掉牙的歌子。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随后,人们解下马和牛的套具,把牛羊赶进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

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

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已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 ( 我们希望 ) 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宽容序言主旨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的多音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回血”、“轻盈”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人物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宽容的魅力。

4、以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理解“宽容”的意思。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中心与体裁

1、轻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词语正音

(2)课文写了哪几个人?

(3)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2、初步体会中心,了解课文体裁

(1)课文到底是写人还是写事呢?

(2)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三、理解人物个性,体会宽容的魅力

1、体会妻的恼怒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3-8节,把写护士的语句划出来,想想护士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句子

(3)体会心情变化。

①理解“瞟”,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联系妻子的话,展开想象,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③分组读3-8节

(4)小结:因为妻子的恼怒使护士的心情由紧张到慌乱、害怕、痛苦,所以护士第一第二针都没有扎中。

2、体会“我”的宽容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9-18节,先划出写护士的句子,再想想护士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用一个词语写在句子旁边,再想想她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的?

①理解病人说“你是新来的”这句话

②体会“谢谢你!”的含义

③理解“轻盈”

④指导朗读

3、体会宽容的魅力

(1)妻子的这一句“还是你行!” 是在夸丈夫行,其实就是在说她自己不行。她不行在哪?

(2)串读全文,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3)小结:“我”和妻子不同的态度形成了不同的结果,妻子的态度让护士两次都没扎中,而“我”的宽容让护士一针见血。

(4)体会妻子的特点。

(5)小结: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护士,也要宽容地对待妻子,因为宽容能化解矛盾,能给人以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妻子的恼怒让年轻的护士十分紧张,两次没有把针扎中,而“我”的理解、鼓励和指导让护士第三针一针见血,最后三个人都笑了。

二、以护士的口吻复述故事

1、到了晚上,这位年轻的护士回家后将她第一次独立给病人打点滴的事情说给家人听。

2、文中三个人物的称呼都要怎么变?

3、指导复述故事的开头

(1)作者先写“我”怎么样,再写“我”看到什么。现在“我”变成了“护士”,要先说——(护士怎么样做)再说——(护士看到什么)

(2)学生准备,指名复述

(3)小结:我们复述的时候,开头交待一般要从说的人“我”开始。

4、指导复述“第一针”内容

(1)两个“也许”告诉我们什么?

(2)小结:两个“也许”都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复述的时候就要注意别人的心理活动不能说。

5、指导复述“第二针”内容

(1)先自己读读这几小节,你觉得在复述这部分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

(2)小结:可以说自己的心理活动。

复述时,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加进去。

(3)重点指导:护士不由一愣,眼神有些慌乱。

(4)小结:写自己的神态的句子,说的时候要改成感受或心理活动。

6、指导复述“第三针”内容

(1)自己读读9-18节,把你认为复述时要改的地方先划出来,再想一想怎么改,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2)指名复述

(3)重点指导:

①第9节:要给人一种场面感。

②第10节:把自己的神态改成心理的感受了。

7、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护士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着以护士的口吻来写一写这个故事。

最新宽容序言主旨(通用十五篇)相关文章:

最新宽容的主题的演讲稿模板(十二篇)

最新宽容名言短句 宽容 的名言警句(3篇)

最新宽容议论文素材 宽容议论文300字片段(14篇)

最新宽容话题作文800字(九篇)

最新宽容的议论文素材13篇(模板)

最新宽容别人的事例及感受优秀(4篇)

最新宽容与善良作文(11篇)

最新宽容是一种美德作文600字 宽容是一种美德作文300字左右(十篇)

最新宽容序言主旨(通用十五篇)

最新宽容作文600字作文(八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宽容序言主旨(通用十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wenxueyuedu/heci/1687888875218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