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故事 > 文明的力量

文明的力量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文明的力量

微信扫码分享

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大美术馆。在这个大美术馆里,我惊讶地发现,除了小学生和中学生席地而坐,详细而系统地聆听讲解之外,居然有幼儿园的孩子们前来参观。

  我很纳闷,这么小的年龄,如何向他们介绍这些名画呢?我好奇地靠前去旁听。讲解员是一位老妇人,只听她在向小朋友提问:“孩子们,这上面有几个人呀?这件衣服是什么颜色呀?这儿都有几棵树呀?”

  我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并没有直接向孩子们讲解美术,而是从小就让孩子们养成走进美术博物馆的习惯,让艺术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涅瓦河岸边,在列宾美术学院正前方,有两尊人面狮身像石雕,巨大而完整,是18世纪从埃及买来的。当时,沙皇下令大臣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可惜迟了一步,被德国人买了去。沙皇大怒,结果,花了双倍的价格又从德国人手里买来,放在涅瓦河畔,供全民欣赏。

  这种魄力,似可称作“艺术建国”。实际上,艺术悟性的潜移默化是非常有力量的。前些年,俄罗斯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社会倒退了多少年,全世界的人都为俄罗斯捏了把汗。可是,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俄罗斯人还是芭蕾舞照看,美术馆照去。文化修养有底蕴,一旦政策对了头,一下子就能翻上来,在整个民族的内心深处,潜藏着很强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能力。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力量。

离长沙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宁乡,宁乡有一个月山,月山有一个女孩,名叫姜兰。

  姜兰出生在2002年,一个贫穷农家,家里有爸爸、妈妈、奶奶。那时,她响亮的哭声和笑声让一直死气沉沉的小黑屋有了活气和喜气,一直半死不活听天由命的爸妈也有了点拼日子的心劲儿,憨笑了几回后就商量着也学别人去打打工。

  于是,她不到一岁时就成了留守女孩,好在她还有奶奶。一生没吃过几顿饱饭的奶奶,很虚弱、很迟钝,和奶奶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小小的她照顾奶奶并不比奶奶照顾她少,比如奶奶跌倒,她就要固执而无效地想抱奶奶起来,还说着哄奶奶不哭的话,谁看见谁笑,笑着泪流一脸:“这女娃太让人心疼了!”

  两三岁,她就学着帮奶奶做饭,因为奶奶手脚太艰难、太费力了,她想做大人,站在凳子上,命令奶奶只管扶好凳子,然后动嘴教她怎么做就是了,奶奶哭,她说:“不哭,乖奶奶,我保证比你做得好吃!”

  穷家出宝贝,姜兰这个宝贝也太稀罕了,全村人无论谁只要一看见她,就想亲一亲、逗一逗、说几句话,她的笑脸和她的小甜嘴真的让人心里好疼也好温暖,让任何人!

  狗不择富,天不怜贫。姜兰的爸妈打工没能打出名堂,老是受骗,老是被人当作牛马使唤,然后抽几鞭子赶走。每次回家还要强装笑脸,不管怎么说也是打工的,必须比老守田园的农民光彩一些。两三年,这对打工父母给女儿买回的唯一一件东西是7元钱的小花鞋。

  那天是姜兰最幸福、最自豪、最疯狂的一天,她疯跑着让全村每家每户每个人看她的小花鞋,她反复强调这是爸爸妈妈买的,好贵好贵的……当然她不是穿在脚上让人看,而是光着脚提在手上让人看,她当然不能穿这双鞋,永远不能,这是爸爸妈妈打工的见证、能耐的见证!

  2008年,姜兰的爸爸病倒了,也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医院说出的那个钱数还是吓倒了妈妈,妈妈大哭之后,就没了人影,永远地离开了家。爸爸带病去寻找妈妈,再也没有回家。姜兰搀扶着奶奶多次行乞找人,最后是姜兰对奶奶说:“不找了,咱是家,应该人找家而不是家找人,这家还有我!”

  6岁的姜兰提醒了苍老的奶奶,对啊,家还在,家里还有姜兰,能拯救家的人绝不会是外人,也不是离家出走的人,而是留守家园的家人。

  于是,奶奶有了新的想法。

  那天,姜兰在奶奶面前第一次吃惊、第一次流泪、第一次疑问:“奶奶,我也可以上学?咱这家也能上起学?”

  奶奶手里是缝好了的小书包,笑着,固执地挂在姜兰身上,说:“当然能!去吧!”

  姜兰擦干泪水后,就背着书包去上学了,她觉得书包比一座大山还重,很过瘾、很痛快、很了不起,她仰着头,走得很沉、很持重。

  第一天,姜兰就让老师和所有同学大惊失色。她听课和写字的样子很吓人,分明是拼着全力,想把所有知识一口吃下!她放学飞跑着赶时间做饭洗衣伺候奶奶,摔破了头一手捂着一手写字,血将字滴成了血花!

  很快,姜兰获得第一张奖状,跑回家,让奶奶看,奶奶脸上也有了金色的和红色的光,这是家里的第一道神光,升起的第一个金太阳!

  可是,将这奖状贴在哪里,是一件难事。这间小土屋太小了、太黑了、太脏了、太残破不堪了,没有一处与这金色和红色组成的奖状相符,也根本找不到能将一张纸贴上去的地方!

  最后,姜兰和奶奶一起想出了办法:将家里珍藏好多年一直不舍得用的洋布床单拿出来,钉在最大也最显眼的那面土墙上,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奖状粘贴在布上,最后找来塑料薄膜再贴护在奖状上,这样,这无比光彩神奇的奖状终于有了安家落户的地方。这事惊动了全村人,全村人都跑来看,一进屋就光彩耀眼,真的,这家里真的有了一个金太阳!

  姜兰知道,自己就是金太阳的女儿了,希望的女儿。她必须将学生的事和孙辈的事都做到最好,她要让这穷家真的升起一个金太阳!于是,又有奖状贴在了那布墙上,1张、2张、3张……10张、20张、24张……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学校所有的奖项她一个也没落下,连她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有一次捧着奖状时,她哭了,她说:“对不起同学们,对不起,我必须做到最好,要不,以后我不要奖状了。”同学们全站起,流泪含笑齐声喊:“就是你的!该是你的!姜兰,姜兰,我们的榜样!”这话,早已是学校流行的口号!

  2012年7月,30名长沙市“互助乡村夏令营”的孩子,一到月山就听说了姜兰,想一起去先认识一下姜兰。

  这些城里孩子经历了一次穿越式的恐惧。走近那原始部落似的家园时,全都紧张起来心跳加速;猛然看见一个小女孩挥着大斧子劈柴,凶猛无比,响声如雷,就有几个惨叫着掉头逃跑;听说那就是姜兰,被带领的村民哄劝着再走近,看清那“凶猛”女孩其实很腼腆,领头的就说:“这是你的练功房吧?我们想去你家看看……”姜兰大笑:“这就是我的家!”城里的宝贝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也是家?一件家具也没有,坐的比如说写字看书的地方更没有,快要倒塌的所谓房子,从外面看是怪兽的样子,从里面看是魔鬼的样子,有几个刚进屋就大声哭叫着逃走了……

  胆大些的互抱在一起探险似的走了进去,走啊走,忽然眼前一亮,满墙的金太阳!不,是满家的金太阳!满世界的金太阳!

  数了数,24个!

  看明白了、神志清醒了些之后,这些城里孩子惊呆了,好久好久,哭了,惭愧了,面前的姜兰成了太阳之母!有几个还没完全清醒过来的孩子竟面对姜兰跪下了!

  是的,10岁的姜兰,拥有24个金太阳,这世上的孩子有没有第二个做到的?反正这30个长沙孩子里没有,绝对没有!

  姜兰笑着说了些孩子们可以听懂的话,其实,她的所做所思这些孩子要等到几十年后才会懂。她早已明白:贫穷的属性是黑暗和疼痛,这黑暗和疼痛别指望任何人来拯救,能驱之胜之的只能是自己。太阳是公允的,但也是无奈的,对于角落里穷家的穷孩子来说,最有效的觉悟就是重造自己,让自己成为太阳本身,从穷家的墙壁上开始,去穿透和重塑一切!

最近网上涌现出来了一大批杜甫人像的涂鸦。最早的源头,是有人给历史课本里的杜甫手中加了一把狙击枪,大家看了,都觉得很好笑,于是群策群力,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杜甫时而化身灌篮高手,时而变成绿林大侠,一会儿骑上摩托车,一会儿跳起了钢管舞,层出不穷。媒体把这个文化现象做了一个总结,叫做“杜甫很忙”。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进行了批评,认为这是侮辱诗人、亵渎先贤、糟蹋国学,然后大发感慨,说这真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什么都敢拿来娱乐。潜台词我听出来了,一共八个字:人心不古,礼崩乐坏。

  诚然,里面有些改图连我看了都要脸红心跳,觉得十分不妥,但总体来看,只是一次无伤大雅的玩笑罢了,不必这么警惕。国学没那么脆弱,几笔改图就能被搞得崩溃了!只要不在杜甫草堂搞文革,就无所谓。

  中国传统总有一个倾向,认为戏谑是件不好的事情,传统是严肃的,经典圣贤是要被膜拜的,一旦被拿来嘻嘻哈哈地开个玩笑,那就是离经叛道罪不容赦。这种心态的源头,隐含着一个古代与现代指责者的担心,他们担心这样娱乐下去,传统会被践踏,从此国将不国。

  其实这个担心大可不必。从古到今,从来没有一个文明是因为被亵渎、被开玩笑才灭亡的。恰好相反,一个拥有活力的文明,应该容许对经典进行解构、消解或者恶搞,这些行为代表了一种昂扬的创造力,赋予一个文明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孔子在春秋时代哀叹“礼崩乐坏”,觉得大家不把周礼当回事,传统都娱乐消费了,都忙着听郑卫之声。但和他的悲伤相反,春秋战国恰好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思想大师,为中国接下来几千年奠定了精神基础与文明气质。

  欧洲的中世纪特别黑暗,教廷对维护文化的严肃性不遗余力,谁敢拿上帝开个玩笑,那是要被直接送上火刑架的。这时候出了一个牛人,叫薄伽丘。这个人写了本书,叫《十日谈》。《十日谈》里对教会和教士们的恶搞,那可真是不遗余力。结果它掀起来的浪潮,叫做文艺复兴。而且上帝信仰并未因这些作品而崩塌,反而促进了新教的形成,让基督的精神传播更为广泛。

  不说古代,看看现代的邻居们也好。就拿老美来说,那边马上就要上映一部电影,叫做《吸血鬼猎人林肯》。大名鼎鼎的美国总统林肯,居然被包装成了一个哥特式的人物,不在白宫待着,而是拿起稀奇古怪的武器跟吸血鬼打得不亦乐乎。按照咱们国家的标准,这算得上是亵渎先贤了。不过美国人似乎不在乎,还变本加厉地出了一款游戏《刺客信条》,游戏里的主角是开国元勋华盛顿,身披刺客服面露狰狞色,在尸山血海里杀了个几进几出。

  再拿老英来说。去年出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做《傲慢与偏见与僵尸》。作者把僵尸文化元素带入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把故事背景改成了一群英国人在僵尸肆虐的小镇的生活,封面的女主角还是维多利亚油画风格,但下半边脸被画得血腥腐烂,甚至能看见裸露的一排牙齿。按照咱们国家的标准,也是对经典的恶意践踏,但我看英国绅士们看得挺乐呵,没激起什么争议,那书还上了热销榜。

  意大利的蒙娜丽莎、法国的思想者、莎翁的戏剧等等,这些欧洲“国学”经典作品在几个世纪以来被恶搞了无数次,什么手法都有,非但不曾损害其人文光辉,反而增添了别样魅力。所以,轻松点就好,就像《银河系漫游指南》里说的:Don''t Panic(不必惊慌)。

文明的力量相关文章:

最新观看文明的力量心得体会 文明的感受(3篇)

最新观看文明的力量心得体会作文(3篇)

文明的力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文明的力量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wenxueyuedu/lizhiwenxue/lizhigushi/11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