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故事 > 台湾丈夫上海妻

台湾丈夫上海妻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台湾丈夫上海妻

微信扫码分享

她从海边渔村小茅屋走出来的,原来是小县城越剧团的演员,突然有一天,她迷上了魔术,转而进军魔术界。在她锲而不舍的拼搏中,终于成为颇有名望被誉为“东海小魔女”的魔术师。她的感情生活,也如她的奋斗史一样,一波三折,磕磕绊绊,才真正找到自己的终身伴侣。

那时,小岛有位男生暗恋她,几近痴情,而她蒙在鼓里,后来男生不罢休,谎称自己重病,富于同情心的她上门探望,却正中下怀,男生许诺非她不娶,若不答应即为她自杀,心软的她无奈开始这场糊涂的爱。

她把他带到刚创立的魔术团,没料到他心胸狭窄,不协助工作,处处拖后腿让她十分难堪,身心疲惫,最后几经周折中才了却这段痛苦的情感经历,这段所谓初恋让她回想起来却是深深的伤痛。

第二段恋情是朋友介绍的干部子弟,一表人才的公务员,两人一见钟情,很快确定恋爱关系。但不久,男人拿着出国签证来跟她告别,并信誓旦旦“我一定回来娶你”。分隔天涯的两人以书信抒发思念之情,一写就是7年,书信摞起半人高。

千盼万盼等到他回国,没想到他没有娶她,又撇下她去往另一国家。她几乎崩溃,她不知自己哪儿不对,这段错爱,让她对爱情失去信心,对情感非常恐惧,这期间许多异性追求都被她拒之门外,她关闭心扉,淡漠婚姻,全力投身于魔术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魔术艺术很快到达颠峰期,曾获得多项大奖,创立了海派魔术独树一帜的标杆成绩,在魔术界异军突起。

此时的每场演出,她总会发现前排醒目的座位上坐着一位倜傥男士,后来每每演出结束他还上台为她献上鲜丽的玫瑰花。有一次男士主动走向后台,要和她结识,并让她签名。之后这位男士追随她频繁看演出,成了她的忠实粉丝,这位男士是来自台湾的商人,真诚执着,渐渐博得她的好感,但历经两次失败恋情的她对情感很慎重,轻易不为所动。他却认定舞台亮丽、貌美手巧的她是自己最心仪的情侣,无怨无悔,以紧追不舍的韧劲,开始了漫长的追求之路。只要他人在上海就必去看她的演出,只要有机会就向她诚恳表白。

有一年春节,在征得她同意后,他跟随她回到她的老家,在一个简陋的山村小屋,他看到她对父母的孝顺,对哥嫂的关爱,更了解了她从一个贫困小山村走出来,取得如今这样的成绩,实在很不容易,这也坚定了他要娶她为妻的信念。而他忠诚豪放的为人,对她的不离不弃也逐渐捕获了她的芳心,觉得他是可托付终身的可靠伴侣,他们俩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婚后甜蜜幸福的滋味,点点滴滴都让她为之感动,平时生活中她大大咧咧,家中大事小事,诸事不管,滴水不沾,毫不夸张地说,她连煤气灶都点不着。男人会包揽一切,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知妇莫如夫,他每每外出或出差去台湾看到漂亮的衣服总会给她买几套,就连她脚上穿着的皮鞋也会买得非常合脚。婚姻如鞋,舒服不舒服她心中最明白,她越来越觉得离不开老公的支持和呵护。

若说爱情总是事业催化剂,此时她的魔幻艺术也如日中天,演出频频,而他也成为她的第一欣赏者和点评者。最让她感动的是,为了她的演出需要,他在庭院里用心地养着许多小鸟、鸽子、鱼儿,这些都是她台上表演不可或缺的道具,对于做生意的他来说,这些事儿都是外行,不仅费神费力,常常养着死了,死了又再养。大男子主义倾向浓重的台湾大哥竭力要做夫人的贤内助,十分不易。她的表演大多是晚上,有时还有些应酬等,很晚才到家,他非常理解和体谅,从无怨言或猜疑,有道是“心相近不相疑”,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圈,互不相扰,有这样知冷知暖而懂她的知心爱人让周围人羡慕不已。

爱情是双向的,她也以事业上的出色成绩来报答他,在外是堂堂团长的她回到家中对老公彬彬有礼,细言暖语,关怀备至,常常叮咛老公外出应酬少喝酒多休息,十足小女人的体贴和爱恋。

女人其实要求并不高,无论地位、名声、能量再大的女人,回家仍愿做个温柔可爱的小女人,她亦是,他们婚姻永久保鲜的秘诀是:信任,包容,理解,真诚。

耶尔加瓦监狱是拉脱维亚最大的监狱,多年来,里面各种暴力事件应接不暇,自杀比例也居欧洲最高,一度被评为最差的监狱。因为在这里,犯人们没有任何事情做,也看不到希望,如同行尸走肉,自然惹事生非。这让监狱管理者们十分头疼,但是他们一时也想不到良策解决。

  一天,耶尔加瓦监狱的监狱长阿里斯,在家里和自己的女儿发生了争执。起因是他拒绝放暑假的女儿去酒吧打工,毕竟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但是女儿却倔强地反驳他:如果不让我做点事,成天待在家里游手好闲,简直就像在坐牢。女儿的话让阿里斯猛然醒悟,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解决难题的好方法——让监狱的犯人“动”起来。

  几天之后,一份成熟的报告呈到了上级管理部门,综合利弊,政府同意了阿里斯的方案试行。阿里斯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他提出以经济管理人性,让监狱市场化,收房租、收水电,食物也要用钱买,却不允许犯人的家属寄钱给他们。

  阿里斯提供了两种本钱来源,一是家人寄一些,二是可以在监狱办理小额度贷款。在所有人的欢呼声中,各种商品都运送到了监狱,犯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出售。而这些商品是按照犯人们的喜好,先由监狱统计好,再提供给超市批发商,最后按市面上的批发价统一购入。接着,监狱会指导大家定好价格,保证销售者有一定的利润。没有本钱,或者不愿意做生意,也没关系,你可以当清洁工、运输工,还可以竞争市场管理员。

  为了避免犯人之间的抢劫,监狱还派出警力,作为市场的巡警。阿里斯担心警察跟犯人合伙做出贪污的事,又规定警察不得在市场内购买任何物品。经过不断地细化方案,一个监狱集市呈现在了眼前,它像一个小小的镇子,从早到晚,正常运转。

  几个月下来,监狱很少再有暴力事件发生,也没有人自杀。许多犯人都兴奋地表示,自己终于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有了新的方向。

  阿里斯的“经济管理法”,让身处绝望的犯人,有了新的梦想。是的,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其实就在于你是否还有希望。

吴奶奶是一位退休工人,养老金不高,房子也不大,住在杭州富阳的一个社区里。汶川地震后,她捐了一笔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以“日日捐”向社会献爱心。虽然捐的钱不多,每日只有区区一元钱,但她说,这一元钱带给她许多快乐,只要有一日不捐,心里就会空落落的。

前几天看新闻,有位文具店老板街头孤身追贼,为一位女士追回一条金项链。镜头中,店老板的妻子说:“丈夫就喜欢管这样的闲事,开店十年,这样的见义勇为不下十次了。”这则新闻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追小偷时只有他一个人,而且追了长长的一条街。

善与恶、是与非、黑与白……这样的“道德观”认知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对“好人”、对“好事”,我们心中还会油然而生出感动和敬佩,但感动归感动,行动归行动。“感动”与“行动”之间还横亘着一条长长的沟壑,有的人走了一辈子,都没有跨过去。看来“道德观”与“道德”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道德观”只是一个理念,而“道德”在行动,“行动”真的很难。

香港有位义工叫苏金妹,她认为道德不能靠说理,而靠“训练”。如果要让孩子富有爱心,就应该让孩子走上街头去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训练有素”。

“道德训练说”可以解释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譬如吴奶奶的“日日捐”、又如那位店老板的“古道热肠”。一个人做了好事,就会经常做好事,就再也看不得别人“受苦受难”,也看不得“不平之事”了。

山东济南有位叫郑承镇的老人,自从1987年那年在济南“收养”了一个流浪孩子之后,这十多年一共帮助了四百多位流浪孩子,最多的时候家里挤住过十三个孩子。在他收养的孩子中,有的读了中专、警校,有的参了军,没有一个再去流浪。

常人很难理解郑承镇的行为,唯有“训练有素”这四字才能理解。他显然已把这种救助视为一种习惯,并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所以才能乐此不疲,视为一生的追求。

“道德”真的需要训练。这段时间,网上在热议一位名叫陆杰森的美国在华留学生,他在麦当劳门口遇到一位乞讨的老奶奶,于是买了两份薯条,两人席地而坐,开心地吃着。陆杰森的爱心让许多国人为之感动,但对于陆杰森来说,这却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因为他在美国就是一位义工,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为乞丐买一份食物,只是举手之劳。

陆杰森的“很简单”,对许多人来说却是“很困难”,现在许多网友甚至还提醒陆杰森被骗了,说那位老奶奶不是真正的乞丐,不应去帮助她。“扶弱济贫”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要走出一步、付出一点,原来这么难。

我们接受了太多的道德说教,但缺少实践和体验。结果,我们永远站在“道德观”的阵营里,乐于做一个评判者,而不愿做一位实践者。

2010年去香港培训,在九龙塘地铁口曾看到温情一幕:一位只有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地铁出口,手举一块“哮喘基金募捐”的牌子向路人募捐,而他的父母则靠在一辆奔驰车边,微笑着看着他。

这个场景,我两年后记忆犹新。我觉得,这是我目前所发现的最好的“爱心教育”和“道德教育”。

台湾丈夫上海妻相关文章:

台湾丈夫上海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台湾丈夫上海妻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wenxueyuedu/lizhiwenxue/lizhigushi/11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