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故事 > 跟蔡康永学习说话之道

跟蔡康永学习说话之道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跟蔡康永学习说话之道

微信扫码分享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拥有无比强大的磁场,靠近他就会被他吸引。朋友聚会中,明明众说纷纭、天上地下的聊,但那些人却总能引领话题的走向,让你的思路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走。他懂得打破僵局,懂得适时结束一个话题,懂得巧妙地化解尴尬,而蔡康永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呢,就请蔡康永来为大家讲解说话之道,提升你的个人魅力。

  会卡住的话题,就让它摔破在地上

  镜头一:(场景:偶遇)

  小戈:你妈妈身体最近好吗?

  古古:哦,很好,谢谢你的关心。

  小戈:别客气!(卡住)

  话题卡住了,就换话题,不要恋战。我知道有些话题你起个头,是希望问出结果,但卡住了就是卡住了,暂且丢开才不会手忙脚乱,有机会再绕回来就可以了。电影里的杀手每次发现枪里的子弹卡住或没子弹了,就会改用拳脚进攻,很少拿着已经没有子弹的枪当武器去敲人家的头。

  有些人本来就防卫心很强,或者天生个性冷淡,你再怎么努力找话题跟他讲,他就是淡淡地回答你。这时,你最好明快有礼地说清楚该说的话,说完就闪。

  如果是你在意的人,谈话却卡住了,也不必用力挽救,另开一个话题即可。如果在相聚的两小时里面,你有三次让对方开心地笑,那对方绝对不会记得你曾经提过几个无聊的话题。会卡住的话题,就让它摔破在地上,用脚扫到沙发底下就结了。

  幽默像走路,

  讲笑话像翻跟斗

  镜头二:(场景:朋友聚会)

  小戈:阿拉伯数字0,在逛街,迎面遇到也在逛街的阿拉伯数字8,擦肩而过的时候,数字0忍不住哼了一声说:胖就胖嘛,干嘛把腰带系那么紧!

  古古:真的,我们上学期的生物老师,真的很爱把腰带勒在大肚子的正中间……(众人讨论开来)

  小戈说的这个笑话,惹得在座的人都笑了,并发挥了带动话题的功能。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幽默感跟笑话,是两件事。能带动话题的笑话才能称之为幽默,很多笑话并不能带动话题。在一场原本热烈的谈话中,如果硬生生插进去一个笑话,反而会终止这种热闹的气氛。笑话不是万灵丹,谈话中一定需要万灵丹的话,好笑或有趣的故事,应该会比笑话有效果得多。

  讲话幽默的人,就像走路好看的人,你跟她走在一起,会觉得很平常的走路,也是赏心乐事。而讲笑话比较像翻跟斗,翻得好不好姑且不说,但其实很少人喜欢跟一个没事就翻跟斗的人一起走路的。

  开口找人帮忙时,要大事化小

  镜头三:(场景:朋友邀请古古陪同自己去见客户)

  蒂娜:古古,你跟这个客户也很久没见了吧,他们一定也很关心你,不如我们一起去,你也可以知道一下他们最新的计划。

  妮可:古古,这个客户我一点都不认识,求求你陪我去啦,我不敢一个人去。(古古欣然答应了蒂娜的邀请,却对妮可的请求面露难色。)

  为什么同样的请求,古古更乐意帮蒂娜的忙呢?因为蒂娜找古古帮忙时,不像是来“求她”的,反而像是邀她一起做一件有益于双方的事,而妮可的话却让古古一听就烦。妮可像个小孩,而蒂娜却像个并肩作战的伙伴。其实同样的问题,只是提出要求的方法不同。你只需要换个说话方式,对方就会很乐意帮你的忙。另外一个找人帮忙时的重点,是大事化小。不要一次就一股脑地把整件事丢在对方头上,这样“轰”一声砸过去,对方很容易“咻”一声就溜了。最好是把需要对方帮忙的事,拆解成很具体的、一个一个的小步骤,先提出最小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被立刻拒绝。
 

儿子王天冉4岁时,在爱好钢琴的妈妈的熏陶下,已经能弹奏一些简单的曲子了。

  正在爸爸妈妈对孩子满怀憧憬与喜悦时,原本对音乐充满极大兴趣的儿子却开始在钢琴练习中屡屡走神。或者练着练着就溜了号。夫妇俩想了很多办法,并没有多大收效。这时,他们去请教中国音乐学院的李海川老师。李老师听后开怀大笑,说:“淘气的孩子,也往往是最聪明的孩子。在家中,你们可以试试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在时间上也可以灵活一些。”他与妻子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对孩子管得太紧了,多的是严厉,少了温情。当晚,他们开了一个小型家庭会议,夫妇俩对儿子的教育作了重新定位:在管教的宽与严等方面,一定要体现“公平”原则。

  以往,儿子在练琴时,妈妈总是一步不离地看守着,时不时告诉儿子,这里错了,那里要注意什么。儿子稍有不依从,就发脾气,大声呵斥。时间长了,儿子感到妈妈在身边自己压力太大。于是,便开始想方设法支开妈妈,以让自己能自由自在地练琴。可妈妈就是不离开半步,儿子想,您不离开,我走。儿子刚一溜走,就被妈妈抓了回来,再溜,再抓……就是这样一种拉锯战,让母子俩身心俱疲。教育方式方法重新定位后,妈妈的态度温和了许多,儿子练琴练累了。中途想休息一下,妈妈也会默许。

  “儿子练琴之所以会出现溜号的情况,除了对妈妈的严格管教存在逆反心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练琴仅仅凭兴趣,而小孩子的兴趣是不太靠得住的。”爸爸想。他要在兴趣与练琴的意义上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

  2006年,在美国学习了两年钢琴的儿子正式回到北京上小学。美国是一个不太注重人情的社会,特别是对王天冉这样的小孩子,最多一句“嗨”。打个招呼而已。耳濡目染,王天冉认为对待别人就该这样,回到北京之后,对家里的小阿姨也同样表现出冷淡。

  爸爸发现这一问题后,瞅了一个机会,和儿子谈开了。“你对阿姨不该这样,人与人要相互尊重。”说到这,爸爸话锋一转,“比如一个人弹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而在弹琴时,必须有一颗尊重所有人的心。你的琴才可能弹好,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爸爸又说:“弹琴是要有琴品的,一首好的曲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能让所有听到的人都感到快乐,这就是琴品。”爸爸的话,让儿子直点头。

  儿子练琴的劲头上来了,几乎每天都要主动延长练琴时间。每天回家后,都能快快乐乐一口气弹奏几首曲子。这时他和妻子发现,孩子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弹奏起来感情充沛,节奏把握得特别好,每一音符更是精准到位。

  可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儿子因为痴迷于练琴,练琴的时间多了,复习文化课的时间少了,期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爸爸免不了焦心。如何让儿子合理分配练琴与学习的时间呢?爸爸还考虑到,与儿子说这事时,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那天吃早餐时,爸爸心头不禁一动,拿起一根火腿肠,用开玩笑的方式跟儿子说:“冉冉,你看爸爸这里有一根火腿肠,咱俩分了吃,你说要怎么分才公平呢?”儿子想都没想,拿起水果刀切出一多半递给爸爸,说:“您是大人,饭量大,应该多吃一点儿。”爸爸随之笑呵呵地赞扬道:“我儿子的分析能力很强呀!如果这根肠是时间,那你的文化学习和练琴应该怎么分呢?”儿子终于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说要重新调整作息时间,并保证将考得不好的学科补回来。

  为了让儿子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那天,爸爸主动提出要帮助儿子背单词。爸爸手中拿着飞行棋,说:“今天让你边玩边学。在我‘飞行’的时候,会考你一次,你要是回答不上来,我就多玩一次,答上来了,就换你玩。怎么样?”儿子当然高兴了,这样不仅可以背书,还能玩游戏。儿子的积极性上来了,书背得特别快,玩得也非常高兴。从那以后,儿子文化学习与练琴兼顾得特别好。期末考试时,文化课各科成绩都是优。

  2010年年初,李海川老师得知美国纽约要举办卡内基音乐大赛,想起学生中王天冉是对音乐领悟最好的,也就推荐王天冉去参加比赛。这是从8岁到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共同角逐的一次高规格的比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共有1737名。在如此多的高水平的选手中,5月23日,年仅10岁的王天冉以一段贝多芬C小调钢琴协奏曲脱颖而出,获得此次大赛唯一的一枚金奖。

  是的,这位爸爸就是我国著名导演王小帅,妈妈名字叫冯郇。

  孩子们都有着极大的潜能,要注意品德为先,让孩子全面发展,也要让他们适当地玩。只有实行“公平”教育,才能激发出孩子最大的学习效能,那么每一个孩子都会是天才。

我和同事说过,在我们所工作的师大的后门附近,有众多的小贩,他们之中实在不乏高人,可她不信。偶尔和我一块去碰碰,也真巧,第一次就给找着了。

  那天下午不过五点半,我们各自提着买来的手抓饼、果子煎饼及鹌鹑蛋,一边啃着饼,一边悠闲地往回走。同事问要不要买点水果,我提议买小西瓜——那种一人吃一个刚好,就用汤勺舀着吃的。半路上,看见前头几米处刚停下一辆脚踏车,那板上堆的正是一个个小小的比拳头稍大的口口脆。

  我们便走过去。同事问西瓜怎么卖之类,专注于一个个将要挑选的西瓜。我倒是把注意力给了卖西瓜的贩子:矮矮的个子,脸膛黝黑黝黑的,手脚干练地把有点散的西瓜一个个码好。这也好象没什么特别,说得上特别的是他鼻梁上架的那副金边近视镜,还有种一般小贩所不具备的炯炯的眼神。我等他答完同事的询问便像天线宝宝似得问开了:“你怎么卖起西瓜来了?”

  也许我的口气特像多日不见的老友,也许是小贩本人已看出我也不像是寻常的顾客,所以他抬头看看我,挺温和地一笑:“我怎么就不合适卖吗?”我说:“没什么合适不合适吧,你使我想起了陆步轩。他卖肉,你卖西瓜。你们怎么都这样呢?”小贩有点羞涩地笑笑:“啊,这事说来话长啊。”一听这话就是没打算好好地讲,我也不好强求,毕竟是初次见面。我转而问:“没卖多久吧?”他一边翻弄他的西瓜,一边似感叹地说:“两三年了。”我边挑西瓜边似不经意地问:“生意比起同行来,算怎么样?”他摇头:“实在不怎么样——从我这卖瓜都两三年了还踩个破车就该看出来了。”我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境况不是越来越好吗?”他呼气,停止手中的翻捡,手肘撑在木板上,看着我们:我深刻认识到了,爱读书写写的文人离开他的原位,进到社会来,那就什么都不是!我周身一振,没想到是这样的事实啊。

  同事拉拉我,小声地问:“你早看出他是个文人吗?”我点点头,向小贩说:“那怎么不继续好好地做你的文人呢?”他摇头:“有时,命运的事,谁说得清楚呢?安静读书的日子,不知道那是福,总以为外面的世界精彩,想去闯闯,又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出去也能像驾驭文字一般掌握所有,而事实不尽然,那碰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亏得一塌糊涂,回头才发现,原来的路给堵了,回不去了。”我无语,回味着这般心路,也是只能感叹。

  默然良久,我问:“那就做起了这个营生?”他笑笑:“没办法,要活命啊,一家几口要过日子呀。”我点头,表示认同。为缓解他的压力,我说:“估计收入不会低。”他笑:“够糊口的。”我顺着问:“家里开支大吗?”他点点头:“孩子上学所有的学费生活费,老人的生活费,自己的生活,还有房租水电,是紧绷绷的。”我想起文人的天职,问:“还能看看书写写字什么的吗?发点东西可能还可以增加点稿费收入。”他摇头:“没那个精力了。每天天未亮,三四点钟就奔水果批发,然后各个点地转卖,卖完回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洗漱打理,已累得只想躺下了——没那个福气了。”

  我沉思,想着现在的生活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多少人吃着生活的苦,虽然只挣一日三餐,却还是这般的孤苦。这是为什么呢?他也不是一文不名,也不是不学无术,可怎么就走到这样的地步?说放错了地方吧,但他曾经也在他乐意呆的地方,可他还是走到这里来了。我真的很费解,还好我们、他们都没有停下,都还在继续,都还走在路上。

  同事要称西瓜,我也就称一个,算是给这个文人开个利市。在接我1.7元的一把散钱时,他问我是在这里工作吗?我说是的,就在这校园里。他笑笑说:“一看就是教师呢。”我笑笑,带半点安慰的性质说:“是什么呢,收入是没法和你相提并论的。”曾经的文人憨憨地一笑:“哪里哪里。”

  同事给他西瓜钱,因为没有零钱,而他也找不开,这带来个小小的麻烦。我找自己的,除了10元,也没有零钱了,就帮不到他们了。同事便翻硬币袋,把所有的都翻出来,可也只有1.5元了。文人说,也可以。同事很不好意思,她说:“本来是一块八毛呢,这样平白少了你三毛。”文人笑笑:“无所谓了。”

  我们各自提了自己买的瓜,准备走,那个文人却在背后喊:“等等。”我们转过来,他从装散钱的小盒子里抓起2角钱递过来:你的。我当然不接:我的是1.7元嘛。他解释:“这怎么行,你的要小一些,还要多收两毛——这太不公平。”我说:“这不存在,她的本是1.8元,是你大度让了她三毛,我嘛,刚好有那个零钱,你就不用让了——没有的话,相信你也一样地让的。”文人点点头,把两毛钱放回去了。我们祝他利市,转身走了,他还在后边喃喃地谓“真是的真是的”。

  不几日,我们又到后门去买吃的,又碰到他,便又各自称了一个口口脆。我想起他的生活,便又问:“你这样的生活,难道仅仅是忍受吗?没有点主动的想法吗?”他笑笑说:“我也想啊,等我某一天卖不动了,或是生病,改行啊什么的,就会从头到尾把这段生活如实地记录下来,应该是部辛酸史。”我很鼓励:“写好了出版去,名字就叫《卖瓜文人的辛酸史》。”他豪爽地哈哈大笑—— 声音洪亮,可真不像他这个个儿发出来的。

  随后又有几次见到他在后门附近卖瓜,有时也买,有时不买。无论怎么说,见到人了,也就知道他那辛酸史还没开始动笔呢。

跟蔡康永学习说话之道相关文章:

跟蔡康永学习说话之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跟蔡康永学习说话之道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wenxueyuedu/lizhiwenxue/lizhigushi/11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