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故事 > 喧嚣的孤独

喧嚣的孤独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喧嚣的孤独

微信扫码分享

  虚拟空间正重组着人际关系,甚至重塑人类大脑。我怀疑,新世代人的大脑,不只分左右脑,还有许多功能分区,比如MSN是工作区,QQ是游戏区,还有娱乐八卦区、好友区或客户区。你见他在开会,说不定他正搅入一场方韩大战呢。手机让人始终处于连线状态。

  越来越难集中精力

  白领们急急火火挤进电梯冲向办公室,打开电脑,登录QQ或MSN,一边听音乐一边刷屏看微博,工作嘛,稍带做做就行了。他们的大脑被无形中切割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兴奋点,工作区可能是最无兴奋点的。

  现在能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人越来越少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称之为“持续的心不在焉”,社会学所述“三分钟热度文化”,这种状态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工作习惯和待人接物方式。甚至大脑结构——Google改变人脑进化方向,心不在焉工作方式将改变人类心智。

  传统的广告形式正经受空前挑战,因为多数创意都难以引起人们长时间的关注。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症的人越来越多,广告或演讲者都按纳秒为单位,每一小段需有一个小高潮,一节必有一个大高潮,俗语称之为“尿点要高”——如果你讲演两小时能做到没人上厕所,你就是大师。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和趣味。每日信息洪流之中,美文是稀缺品、奢侈品。于是碎片化的微阅读正当其时,垃圾时间转正了。当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包括文字、影像、广告等,超过15世纪一个成人一年的阅读量。一份《广州日报》60个版近20万字,就是彼时成人一年的文字信息量。

  于是只有窥私、猎奇、性与绯闻成为永恒的兴奋点。《壹周刊》和《太阳报》的时代到来了,恶搞和视频的时代到来了。也难怪,人们压力这么大,所谓宏大叙事已没有过多精力关注。人的本性都是避重就轻的。

  当一个事情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反面。在喧嚣中反而寻求孤独。2000多年来的禅,仍然是今天淡定的法宝。佛教宣扬“活在当下”:并非不忆过去、预想未来,而是专注于过程,一个过程只干好一件事情。念经就专心念经,劳动就专心劳动,吃饭就专心吃饭。“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佛家在种田之中都能悟出禅意。

  现代人都沦为心不在焉一族。为什么刚刚告诉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了?因为刚刚的一刹那间,有4。8万个信息或念头闪过,那个电话号码只是48万个信息中的一个罢了。

  每代人都有孤独

  改革开放前夜,17岁的牟其中、杨小凯在不同地方写下了《中国将向何处去》的同题文章,牟同学还因此获牢狱之灾。现在17岁的孩子正忙着信春哥呢。对新世代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判断,就是更欠责任感、历史感和沉重感。

  80后的家庭模式是“4+2+1”,90后则是“非常6+1”,全家资源和未来都押在这个宝贝资产之上。他们是牌子世代,商业化一代,鼠标一代,他们是新技术时代的宠儿。当然,这些判断都有传媒标签化之嫌。

  现在的人比以前更孤独了还是更爱交际了?通讯工具是否越发达、人却反而越孤独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的孤独与老一代的孤独方式不同。一个孤独到蛋疼,一个孤独到心疼。

  腾讯QQ测试一款交际圈的工具,只需提交真实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邮件地址,下载“QQ圈子”功能的2012版,下方就会出现QQ圈子,自动为你区分各类社交圈,如大学同学、高中同学、家人、朋友、媒体等,还可向圈子外围的半熟人发起对话,拓展人脉。

  圈子功能很强大但也有漏洞:用户在拓展自身人脉的同时也将不断接受陌生人的“骚扰”,因为借助圈子功能,用户的个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处于公开状态。

  我们为什么要认识那么多人?这和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新闻是一样的问题。社会学总结出人际交往的“150人法则”:你认识人的极限在150人,多了就会在记忆中自动删除。因为人脑如电脑,内存有限。在QQ圈子上不活跃的“好友”占到了80%,他们和你的缘分其实已经完结。王家卫在《东邪西毒》中推出一款“醉生梦死”酒,旧恨情仇,一饮全忘。QQ圈子旨在勾起一切过往记忆,不但勾起自己的记忆,还勾起其他好友的记忆。

  未来最大的社会危机,是人们没有了共同记忆,没有了刻骨铭心的集体经验。社会没有了共识如何成为社会?但也不必为新世代过分操心。这是个空间战胜时间的时,代,一切历史、一切说教难敌一次有效的民主实践。

  凯文·凯利的《技术想要什么》是部深入浅出的杰作。这个世界是一场大爆炸的结果。人是宇宙微尘,也可以说是剩余核废料。人类之所以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因为“外熵”的力量(反混沌的自组织力量),一切生命都是抗争混乱的结晶。

  “生命自会找到出路”,世界不会分崩离析,新世代自会找到“外熵”的力量,他们有新的组织能力,重组自己的关系网,有效排列亲疏关系,形成全新的社会人际格局。

  我相信,他们的现代意识比任何一代都强。也别想再骗他们什么了。或许新世代会进化出一套全新的人际关系,空前自由开放:但农耕文明的人际关系仍然温馨,被人牵挂是一种温暖,也是你的一种福分。

  人的生活因过分孤独而恐惧,人的内心因缺失孤独而平庸。

  众人皆知的孤独者,如张爱玲和塞林格。张爱玲小姐大名鼎鼎,我读她的作品不多,因电影而看了小说《色·戒》,甚觉无味。影片对主人公由性而生情、乃至背叛寄予同情,导演煞费了苦心。晚年的张爱玲将自己与世界隔绝。她在异国他乡离群索居,不接电话不见人;为躲跳蚤之患,在汽车旅馆和公寓间打转,20年搬了不下200次家,极少人知晓行踪。1995年,张爱玲被公寓守门人发现卧于地毯上,过世已经3天。她早就说过:“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这座岛未免太孤绝。塞林格是另一座孤岛。他“守望”过麦田之后,隐居到科尼什镇一座小山顶上,并把试图曝光他生活的人都告上法庭,不管是好友、前妻还是女儿。他投身印度教、佛教、科学基督教等数十个宗教,试过瑜伽、喝尿及各种心灵疗法,把生活的目标锁定自己的内心。60年后,91岁的塞林格老死在自己的小屋。

  很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封闭世界。从米开朗基罗、贝多芬、陀思妥也夫斯基到一代歌王杰克逊,还有我们的民族先贤如屈原、辛弃疾、陈子昂乃至鲁迅们的一生,无不为痛苦与孤独所折磨,而恰恰这种痛苦与孤独,成为滋养他们灵魂的养料,造就了他们伟大的一生。在某种意义上,孤独乃生命之核,是精神世界的冰雪。

  无数爱情故事,都因孤独而凄美。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罗丝遵从杰克的嘱托,“好好地活”了几十年,但心底有一个位置始终留给杰克,最后将海洋之星沉入了海底,那里长眠着她最亲爱的人。曹诚英与胡适在西湖畔度过了3个月如胶似漆的生活后,苦苦等候心上人归来;得知胡适离婚不得之无奈,曹失望已极,决定为爱情守节,此后几十年孑然一身,终生未嫁。诚英病逝前,要求葬于安徽绩溪一条公路旁——那条路通往胡适的家乡,她希望有一天他归来时,能在自己的坟前驻留片刻;可哪里知道,胡适已先她而去10年了。胡适拥有一生的风光,曹诚英空守一生的孤独;情何以堪?终究意难平。

  人天生是孤独的,与生俱来,终老相伴。意大利一位物理学家有篇小说《质数的孤独》,写少年男女或因受人排挤而自卑,或因良心谴责而自闭;他们由孤寂而相爱,因孤独的困扰而分手,多舛的命运正呼应了小说的名字。我们知道,质数只含1和自身两个因子,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处于孤独的位置,哪怕离得最近也相互隔离而无法靠拢。人类也是质数的一群,人人走得很近,却又离得很远;相遇不能相守,相爱不能相知;心灵的隔膜让我们无法牵手,所有的机会都从指缝间滑过,只有孤独留给了自身。那是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的劫。

  你有没有听说一位68岁的老人独自在家,寂寞到按马桶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水?那是我们的影子。你有没有听说一个失恋的美国人把电话号码贴遍纽约城,引来了6。5万个来电?那是寂寞的回声。

  我们有爱,以抵抗孤独的侵袭;但爱不是万能的,到头来孤零零面对的终究是自己。

  因为我们是人类。

  当喧嚣的世界已经沉睡,让我们静下心来,谛听自己孤独的心跳;唯一陪伴它的是时间的脚步。哦,时间——那才是孤独的主宰!一位作家写道:“草大概要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蝼蚁用一千八百年毁掉厚实的墙根。”看,时间不怕孤独,它只是独步前行。

  让我们与时间为伴,与孤独为友,做一个高贵的质数。

  我一个朋友,用三个月的薪水买了一个LV手袋,低调的她并不喜欢这种满身logo的东西,但她说,当有一天她发现圈子里的人几乎人手一个LV时,她突然觉得有些孤独。

  这是令人沮丧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尝试用各种方式谈恋爱和结婚,参加饭局和牌局,拥有汽车和奢侈品,让自己变得像周围人一样,甚至还好一点点,但我们还是会觉得孤独。找个人上床容易,找一份了解很难;和某人吃过无数次饭,仍然只是点头之交;手机里存了三百个电话号码,却不知可以拨哪个号码,倾诉深夜里突如其来的伤感……

  孤独感成了生活里最固执、最持久的一部分,而与之对峙、战斗、和解又几乎将贯穿我们的一生。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像卡夫卡那样,享受孤独,甚至渴求孤独,正如他所说:“与其说我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已经得其所哉。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

  有一段时间,我怀疑这只是卡夫卡的一个耍酷的姿势。直到我前阵子读完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我开始认同他的观点: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我们的悲剧所在。

  卡夫卡一定是很早就认清了这一点,所以放弃了那些无谓的抵抗,他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在事业方面也没什么野心。

  《十一种孤独》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他们都是普通人,出租车司机、小学生、老病号、退役军人……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却精准、敏锐地捕捉和呈现出了普通人的迷茫和“平静的绝望”。局外人试图进入他们的某个生活层面,却遭到拒绝,孤独像是不可救药。这十一个短篇,工笔般地展现了十一种缺乏安全感、不完整和不圆满的生活。无人幸免,无人逃脱,无人可救。

  比较喜欢其中的一个故事,《万事如意》。格蕾丝明天就要和拉尔夫结婚了,同事们都在热烈地祝福她,送她贺礼,她也配合着办公室里狂欢的气氛。但她却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惊慌攫住了:她真要和这个男人结婚吗?她似乎迷恋的是像上司那样有趣的男人,她甚至在圣诞派对上热吻过他,但现在,她却要和另一个有些无趣的男人结婚了。这样的不安和惶恐,格蕾丝简直难以启齿。

  这情节我是如此熟悉。有个朋友说,婚礼那天,他一个人待在洗手间哭了一场。他不知悲从何来。这是一桩看上去近乎完美的婚姻,有时连他也这么认为。但他却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无以名状的孤独。

  后来看到英国一位经济学老师推算出的一个数字:一个人找到真爱的几率是二十八万分之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在婚礼那天,的确是该哭的。

  我想我明白了朋友泪水里的含义,结婚这事并不坏,但离万事如意就差了那么一点。而这一点,他觉得比所有的东西都重要。

  我的另一个朋友,在情场上屡败屡战,她还给自己挂起了结婚倒计时牌。她是个理想主义者,希望从一份婚姻里找到安全、舒适和快乐,还有了解、默契和自由。她说,最主要的是,结婚之后,我就不会再有孤独感。

  我很残忍地告诉了她英国人的那个悲催的数字。我对她说,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我们能做的就是与它平静地共处。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觉得,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名声、金钱、奢侈品、朋友或者爱情、婚姻。至少,可以随遇而安,因为我们用这些东西对抗孤独,却没法获胜。

  耶茨是不是过于刻薄和无情了?他的这十一个故事,或许会让人更加恐惧,又或许他只是破除了我们的种种幻象。我想起宗萨蒋扬钦哲仁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你身边睡着一只老虎,你会恐惧、逃避。如果你不知道这一切是幻象就成为问题。你要骑在它上面,抚顺它的毛,人生的目的是要和老虎睡觉。”

  孤独,就是这样一只老虎。

喧嚣的孤独相关文章:

喧嚣的孤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喧嚣的孤独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wenxueyuedu/lizhiwenxue/lizhigushi/11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