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阅读 > 文章阅读 > 哲理文章 >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范本(5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范本(5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范本(5篇)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范本一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分别学会了游泳和飞翔。在这篇浅显易懂的课文中渗透着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不要事事依赖他人,只要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实践、去锻炼,就能学到本领。

根据课文及本学段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从而对学生渗透自强自立的良好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

现在我们非常提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上课中我总是将尽可能实施这一教学思想,不断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达到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根本目的。

2、以读为本。

在读中学习课文,感悟课文,这也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朗读安排的层次性,力求做到每次读课文都有明确的目的。通过学生互读、评读、跟读、表演读等形式组织教学。

3、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何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学习课文相融合,使其不枯燥,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我们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备课中我发现课文中的两个自然段的结构十分相似,所以我安排了一个仿照课文说话的训练。在之前的教学中我通过一系列的读不断巩固学生对这一段文字的了解,提高熟练度。并在最后以填空的形式出示每段中反复的部分,帮助学生完成说话。

1、游戏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尽可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通过抢答、擂台赛、表演等富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中快乐地学习,掌握知识。

2、合作学习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安排了几次合作学习,如讨论识记字形,互读课文、表演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并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风。

3、角色换位法。在学习课文时,我会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课文中的某一动物,你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引导很有利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突破难点,真正实现人本对话。

本课的教学我决定用两个课时来完成,在第一课时主要是进行生字的教学,并做到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读好对话,并为下一步的语言训练做好准备。同时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1、出示小鸭和老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认识他们吗,并讲讲自己对他们的了解。(直接了当地导入较节省时间,简述两种动物的特点将为理解妈妈的做法埋下伏笔。)

2、你们愿意听听他们的故事吗?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用教师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课文中。)

1、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课文,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

2、圈出生字,和每个生字宝宝打三声招呼。

3、开火车带拼音读生字。对于平翘舌,前后鼻音要做重点指导。

4、如果生字妈妈的拼音帽子脱掉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认出他们呢?

(在小组中讨论识记字形的方法。)

5、 抢答游戏。在黑板上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老师指哪一个,学生抢答。并选择一个学生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还可以多请几个学生来说说可以和哪些汉字交朋友。回答对的发给小红花。

1、我们已经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相信这回再来读课文一定难不倒你们!

学生在小组中再读课文,鼓励较好的学生帮助差生。

2、师:在读之前谁能给自己第一遍读课文提提要求。即读准字音,还要流利。(在读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可以让接下来的评读更有方向性。)

指两个小组派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可用擂台赛的形式。

3、生评读。评后可再请两人读。

4、出示挂图,找找哪一自然段讲图上的内容。

5、愿意读小鸭这一部分的孩子站起来读,坐着的读写小鹰的一部分。

教师根据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些指导。

教学“自、己”两个生字。

1、师范写,学生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生书空,练写三个,师巡视

3、根据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4、生再次练写。

玩摘果子游戏,读生字词。

1、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可用换位思维法,想想你若是这时的小鸭,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会怎么想?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之前也提出朗读的要求,要读得有感情。

3、评读。(在评读理解中可相机让更多孩子来读好对话)

首先指导学生读好小鸭的口气。而后在这里我是这样来突破本课难点的。

师:鸭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鸭的?(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吧。)

还有另外一只鸭妈妈说:“好,我带你去吧。”说说你觉得哪一个妈妈更棒,说说理由。(在引导理解时要注意鸭子自身的特点便是天生会游泳,所以妈妈鼓励她自己去游并没有危险,反而能鼓励小鸭学会自己解决困难。)

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1、过渡:刚才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读得也很有感情。现在我们还要学习小鹰学飞翔这一段,有一位同学说:“老师,你带我们来学吧。”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来回答呢?

(这样一定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段的强烈愿望,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说说想要怎么来学习。)

2、在小组中自主学习。可鼓励学生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来学习。

3、(反馈)鼓励学生认真听,认真看,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4、自主选择角色,朗读全文。

1、鸭子会游泳,老鹰会飞翔,你还知道其他动物有什么高超的本领吗?

(如猴子会爬树,猫会抓老鼠。)

2、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如下句式:

xx说:“妈妈,我想——,您带我去好吗?”

妈妈说:“xx,你自己去吧。”

过了几天,xx学会了xx。

3、让学生来争当小作家,也来说一说,发小红花奖励。

(这个环节需要前面的教学做充分的准备,这个句式起到了一个“拐棍”的作用,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加顺利地进行训练。)

1、说说你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吗?当你向父母请求帮助时他们是怎么做的。如果今后爸爸妈妈要帮你,你该怎么做?

2、最近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这第二点是课后的习题,大概要说,我觉得直接这样问不是特别好,你再考虑一下。)

教学“东、西”两个字,教法基本同上节课。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范本二

ok3w_ads("s005");

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内容:3年级上册第8单元。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统计初步知识在低年段已经涉及,但“可能性”的内容对3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对不确定事件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通过猜测——实验——推理过程感悟不确定事件结果的可能性,在统计得出的实验数据基础上验证这些不确定事件的结果。将统计的知识与可能性的教学紧密结合是本单元的一个亮点。实验中,一些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分析:

3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玩中学,通过亲身体会领悟,将不确定事件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我执教的学生身处农村,。他们接触的信息少,眼界不够开阔。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学目标:

1.在摸棋子的游戏中,初步体验身边一些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口头表达、逻辑推理、动手操作等能力,尝试进行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对一些可能性事件的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与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以及我所执教的学生的特点,具体制订了以上的目标。】

教学用具:课件,盒子,黑、白棋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主题情境是“抽签表演节目)

师: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法选择场地呢?(在学生的回答中,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教材呈现的主题情境是“抽签表演节目”, 这样教材的主题情境学生就感觉到了。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活动一:通过摸棋子(6白),体验“一定”“不可能”。

出示盒子,告知学生里面装的是棋子,让学生摸棋子,并记录。(指学生读活动要求。)

汇报小组内统计出的数据,提问为什么摸出的都是白色的,为什么没有黑色的,为什么没有绿色的。请学生猜一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可能会有学生猜到盒子里都是白棋子。最后把盒子中棋子颜色进行公示,表扬和肯定学生通过记录结果进行的大胆猜测。

(板书:一定不可能)

【设计意图:教材中例1是直接呈现了盒子里棋子的颜色,改变了呈现方式,在学生摸棋子前,没有预先告知棋子的颜色。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通过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初步体验一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活动二:通过摸棋子(3黑3白),体验“可能”。

继续活动,取出活动一中的棋子,重新向里面放入3个黑色棋子3个白色棋子。小组合作完成,按照要求,组内同学一起猜测,轮流摸棋子,摸完棋子的同学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摸到这种颜色棋子的原因。教师巡视、参与各组操作,适时规范学生的描述语言。当组内成员都摸过棋子后,选取一组作汇报。

问题:任意摸一次会摸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会摸出白(黑)颜色的棋子,能否摸出绿颜色的棋子,为什么?

在这里可能会有小概率事件产生,即:摸了6次,都是同一种颜色,这时教师及时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进行多次实验。渗透虽然概率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但是实验的结果不等于就是概率。

(板书:可能。)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给学生,学生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也知道了盒子中的棋子颜色决定了摸出的颜色。这里采取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规范学生描述事物的语言,进一步巩固“不可能”。】

三、层次练习,拓展提升

基础部分:

我会选择:请选择“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并说一说你选择的依据。

地球每天( )都在转动。

10岁的小华,从出生到现在( )没吃过一点东西。

本地区3天后()会下雨。

太阳()从西边升起。

吃饭的时候,人()用左手使筷子。

人( )会长生不老。

【设计意图:此处练习是教材中的例二,由于前面两次活动学生已经体验到了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将例2调整为基础练习。通过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事例,加深对上面知识的理解。这里我替换了“每天都有人出生”,我执教的学生没办法作相应的调查。】

迅速裁断:利用本节课已学的知识判断对错。

公鸡不可能会下蛋。( )

明天的拔河比赛我们班一定会赢。

( )

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睡觉。( )

鱼不可能在天上飞。

( )

沙果树上长葡萄。

( )

【设计意图:列举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以基础性的练习巩固本课的新知,适合于全体学生。尤其是,通过本题让学生明白可能性事件的结果跟人的主观愿望无关。】

理论提升部分: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你身边的例子,并告诉同学们你判断的依据。

【设计意图:教学中,为学生预留的时间不足,再授课时让学生充分地说,一方面鼓励学生完整地叙述,一方面纠正因为主观意愿而产生的“可能性”。在充分的练习中,将身边感性的不确定事件,上升到理论层面,进一步巩固新知。】

发散提高部分:

按要求涂颜色。(要想任意摸出的球符合要求,盒子里的球是什么颜色?)

选取典型作展示,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其余的同学之间相互说涂色根据,并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再利用本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中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巧助唐僧。

话说唐僧师徒4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非常高兴。在庆功宴上,唐僧对徒弟们说:“这漫长的取经路上,3位徒弟保护师父都很有功,为师准备了人参果、蟠桃和西瓜来奖赏你们。”这时,孙悟空说:“我最喜欢吃蟠桃了,我要在我的袋子里任意拿一颗,都能拿到蟠桃。”沙和尚说:“我最不喜欢吃人参果了,其他的无所谓。”猪八戒说:“我最喜欢吃了,要求不高,只要能吃到西瓜就行了。”唐僧听到这里犯难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小朋友们,你能帮帮唐僧分一分这些奖品吗?怎么才能使他的徒弟们都满意呢?

选取个别小组作汇报,说设计思路,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须要把具体事例抽象出来,再作处理。本练习采取小组合作完成,在组内研究时,达到学生互助,锻炼学生相互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可能”事件的不同设计方案也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大小”埋下伏笔。】

四、自我评价,总结全课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谈谈自己的收获,也可以评价自己在本堂课上的表现。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数学知识,只要认真留心,就会有新的发现。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预习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方法,有助于学生扫清学习障碍,缩短学习新知的心理距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预习,把学生自己能看懂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就少讲,甚至不讲,从而腾出时间集中精力功克重难点,使学生把重难点吃得更透。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给学生预留前置性作业,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和不解带到课堂上,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学生预习后,一些简单的问题能从容、顺利地解决,增加了表现的机会;一些疑问、困惑等问题,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重点攻关,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尝试和探究的空间。

教材分析: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初步认识的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加减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简单计算的理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分数的简单计算》,即课本99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

《分数的简单计算》的前置性作业设计意图:我们已经对学生进行了近一年的预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预习意识和能力,他们在预习中能够比较准确的抓住学习的重点,并通过看书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惑和不解。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给学生预留了前置性作业,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和不解带到课堂上来。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们集中精力深入探讨他们困惑的问题,进而学生也会对自己困惑的问题加倍关注。

教学设计(红色字为第三次备课)

一、汇报预习,引入新知。

同学们,课前大家对《分数的简单计算》进行了预习,大家预习的怎么样啊,那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预习情况吧。

(1、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课上先让学生对课前的前置性作业进行回顾,把预习中学会的知识和遇到的疑问、不解先带到小组内交流,有的疑问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不带到全班交流,解决不了的再放到课堂上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合作探究,深度思维

(一)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1、学生汇报预习收获:(预设)

师:谁来给大家订正一下你们的预习作业啊?

(订正预习题的答案。)

师:你们做对了吗?通过预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通过预习,我学会了怎样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生2:通过预习,我知道了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所以就是3/8。所以2/8+1/8=3/8。

生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分子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

……

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呢!

2、学生提出疑问。

师: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1:为什么5分之2加5分之2等于5分之4呢?

生2:分子可以相加,为什么分母不能相加呢?

……

【设计意图】1、教师课前要先浏览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整理收集学生预习中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教师认为的难点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教师不认为的重点,有可能是学生的难点。2、学生提出的困惑,就是学生的难点,也就是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深入探究,解决疑问

1、探究加法:

师:我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分母不能相加?”下面,我们就结合1/4+2/4=?这道题来研究一下。

师:你可以用你手中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1)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进行汇报:

师:你是怎么想的?谁能把你想得过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1:(学生边说边展示)我先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先涂上一块,就是1/4,加上2/4,就是涂上2块,那就是3块了。这3块还是占这个正方形的3/4,所以分母不变。

生2:我也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先涂上1个1/4,再涂上2个1/4,合起来就是3个1/4,所以1/4+2/4=3/4,所以分母不相加。你们听懂了吗?[小精灵儿童网

师:都听懂了吗?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师:请看这儿:(播放课件)

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1个1/4加上2个1/4,就是3个1/4,所以就是3/4,所以分母不变。(板书:1/4+2/4=3/4)

2、学生探究减法:

师:那减法呢?你能以3/6-2/6= 为例,讲一讲吗?你也可以借助图来说一说。

老师出示教具:

(绿色方框可以拿走。)

生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6,3个1/6减2个1/6,是1个1/6,就是1/6,所以分母还是6。大家听懂了吗?

师:谁还想说?

生答略:

师小结:也就是3个1/6减去2个1/6,还剩1个1/6,所以3/6-2/6=1/6。(板书:3/6-2/6=1/6。)

(三)总结:看来我们在做分母相同的题时,只把分子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

刚才那几个有疑问的同学,现在明白了吗?

我发现同学们很会学习,不仅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能自己想办法解决,真是了不起!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在课前做的前置性作业为引子,结合分数的意义,利用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分数计算形象化,渗透算理,提炼算法,为后面分数单位的学习做铺垫。

(四)理解提升:

老师这儿还有道很有趣的题呢,你们想做吗?

师:仔细看图,能列个算式并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生:1+2=3

师:还可以怎样填?

生:10+20=30.

师:一个正方形表示1个10,3个正方形就是3个10。还可以怎样想呢?

师:100+200=300,行吗?1个百加2个百是3个百。

生:……

师: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那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你觉的还可以怎样填呢?

生:1/6+2/6=3/6。

师: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

生:1/6。

……

师:这样填行不行(课件演示)

等于多少啊?

生:3/4。

师:(出示课件)1/8+2/8=?,可以吗?1/10+2/10=? 1/100+2/100=?

……

小结: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和整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有着相同的地方,整数是把几个一和几个一,或者是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减等等,分数是把几个几分之一和几个几分之一相加减,,它们的计数单位没有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整数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在计算单位不变的基础上,把计算单位的个位进行了相加减,从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三、宽泛练习,巩固新知

1、下面我们就来做几组练习题吧。

2/7+3/7= 3/5+1/5= 1/2+1/2=

4/5-2/5= 6/7-4/7= 1-1/4=

通过做题,你们遇到问题了吗?

生1:1-1/4=,我不会做。

师:谁会做?谁能上来给大家讲一讲?也可以借助画图来说明。

生2:可以把1看成4/4,4/4-1/4=,就好做了。

师:你们还有疑问吗?

生3:为什么把1看成4/4啊?

生2:因为减1/4,所以把1看成4/4。

师:好像有的同学还不大明白,谁能借助画图给大家讲一讲啊?

生4:这是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那4份就是它的4/4,减去1个1/4,还剩3个1/4,就是3/4,所以把1看成4/4。

学生画图:

师:这回明白了吗?

师:1-1/5=?

生:等于4/5。

师:1看成了几分之几?

生:5/5。

师:为什么给不看成4/4。

生:因为减得的是1/5,所以看成5/5。

师:1-2/6=,把1看成几分之几啊?

生:看成6/6。

师小结:你们的意思是不是减数的分母是几,就把1看成几分之几啊?

生:是。

你们很会思考问题,看来这一组题也没有难倒大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这组题目,又一次发现学生的疑惑点,使教学内容又一次具有了挑战性,富有思辨价值。学生们的再一次讨论,验证,进而解决问题,生生之间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了1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改写成4/4,5/5……,即根据减数分母的情况来定。

2、用数学。

一块蛋糕,小东吃了4/8,小红吃了3/8,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

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啊?分别是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做。

生1:4/8+3/8=7/8,8/8-7/8=1/8。

师:8/8指的是什么啊?

生1:8/8指的是这个蛋糕,减去他们吃的7/8,就剩1/8。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1-7/8=1/8。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可以把这个蛋糕看成1,用1减他们吃的7/8,就剩1/8。所以1-7/8=1/8。

师:这两种做法行吗?

生:行。

师:你们做对了吗?还有不明白的吗?

四、回顾知识,总结反思

通过学生们的课前预习,课上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我们学会了《分数的简单计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

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演示:一天呀,猪八戒收到一张请柬,他打开一看: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第二天,天还没亮,猪八戒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忙忙赶往瑶池赴宴。可

是从早晨一直等到晚上七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提问:这是怎么回事?

时间可以怎样修改?

19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它与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记时法。(揭示课题:记时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猪八戒赴宴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一课的学习。

二、认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

1.电视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8:00? 金色童年

11:15 七巧板

12:00 儿童英语

13:00 六一剧场

17:00 动画城

17:30 中国动画

20:30 银河剧场

提问: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转换成生活中的时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种时刻。

2.比较两种记时法

(1)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

(普通:前面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用1-12这12个数表示时刻)

(24时:用1-24共24个数表示时刻)

分别给它们取个合适的名字。你为什么起名叫24时记时法,不叫25时或26时呢?

(2)两种记时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中午1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为什么相差12小时呢?

【播放课件】夜里12时——中午12时——夜里12时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设计让学生直观地整体感受到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

(3)你喜欢哪种记时法?(清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分成两组辩论)

小结:其实,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一场小小的辩论会,旨在让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中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巩固

1.24时→普通

看到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你能很快用普通记时法来表示吗?

a新华书店营业时间表

b火车票南通→南京 王老师到南京开会,他准备乘坐从南通开往南京的火车,他下午几点前到南通火车站比较合适?

2.普通→24时

小组内相互出题。

a每人在作业纸上出一道题。

b同桌先商量一下正确答案。

谁愿意来考考老师?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反应比老师快?

3.你知道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吗(3时)

4.判断

(1)丁丁:19时,我在吃早饭。(? )

(2)玲玲:我每天6:40~7:00读英语。(? )

(3)冬冬:今天3时,我们班与三(2)班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 )

【设计意图】老师考学生、学生考老师,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四、拓展

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时的呢?

【播放课件】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到外面去打猎,晚上回到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

后来,随着影钟、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记时工具的发明,记时也越来越准确。人们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23时到1时这段时间为子时,1时到3时为丑时,然后依次是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机械表,电子钟,石英钟,原子钟,人们对记时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意图】介绍记时法的演变过程,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

——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例2、例3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1、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组合、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有兴趣去数学乐园玩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广角》中的问题,共同感受数学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搭配、组合、排列方法

1、尝试搭配:今天是聪聪小朋友的生日,家人为她准备了生日晚会,但是她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们一起来看:

聪聪有2件上衣,3件下装,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动手利用学具摆一摆。

(2)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

4、观察比较

学生总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

5、掌握方法:

1

9、7、3我们可以用它们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请同学们运用手中的卡片,动手做做看,师巡视,并参与小组活动。

2

3

1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c组球队如下:如果每2个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

2

3

?

?

12个小朋友,有几种可能?

2

3

4

5

64个小朋友每个人都想和聪聪、明明各照一张,一共能照多少张?

1

2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概念。

4、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会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及挂图

学生准备:纸片及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讲故事:(教师边叙述故事边出示课件)。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三幅图中饼干数量的变化,及狗兄弟可分得的饼干个数。

第一天,狗兄弟到超市购买4个饼干,狗兄弟平均可分得几个;第二天,狗兄弟到超市购买2个饼干,狗兄弟平均可分得几个;第三天,狗兄弟到超市购买1个饼干,那么狗兄弟平均可分多少呢?小朋友们你能帮它们分分吗?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饼干平均分。

(1)把4个饼干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个饼干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1)

(3)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生动的故事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用手势不能表示出结果时,就自然的引出了分数。这一学习过程自然又流畅,学生不知不觉中经历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积极的创造分数,体会了分数的优越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1/2,会写会读1/2。

1、讨论: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教师板书:平均分

2、思考: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饼干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在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读的时候,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4、得出结论: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5、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长方形,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

2、认识1/4

要得到一个饼干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干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2)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你能折出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初步理解了分数各部分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1/2的认识是理解其它分数的一个基础,我以1/2的认识为突破口,采用联系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特别是通过学生折纸创造分数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培养了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新知。

三、拓展与应用

完成第93页“做一做”1.2等题。

设计意图:最后一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知不觉中将课堂引伸至课外,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先获得感性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四、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自由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谈谈收获,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学习新知成功的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平均分

相关热词搜索: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书上册人教版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范本三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我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对这节课的思考。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4)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5)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文言文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讲课文之前,我先以上一单元日积月累里的古文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提问,我说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再让学习展示这样的语言自己还积累了哪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上课热情,孩子们说了很多我预设之外的`文言文诗句,这样我很自然的过渡:像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语言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们理解“杨氏之子”。我是这样做的:问学生“贵姓”,教孩子们用“免贵姓什么”来回答,再追问大家:“那他是?”同学们便饶有兴趣的回答“李氏之子”或者“何氏之女”了。引导学生很好的理解并且运用了这个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起初,我设计的先让孩子们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再针对问题来重点指导。王恩瑞王主任看了我的设计,提出来,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有必要教师先泛读、随之领读,再让孩子们练读。我马上调整了我的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课堂上指出“读”就是学好文言文的诀窍。

(三)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同学们翻译起来很简单,“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我问“哪个字意为非常”,孩子们轻易说出“甚”,我举例子,那么咱们班的小磊很可爱,可以说成?淼淼读书声音很动听,可是说?星辰长得非常非常帅,可以说?这样,“甚可爱,甚动听,甚帅”孩子们理解的很好,也会用了,而且课堂气氛很欢乐。随之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这里其实不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通假字,我们在此处复习了《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和日积月累中“路曼曼其修远兮”的“曼”,既回顾了旧知,又加深了对通假字的认识。

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

第三句当孩子们翻译出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时,我提问:“文中并没有写出是谁为谁端出水果啊”“为设果”中并没有指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提出是根据上一句话得知的,这时点拨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指导学生注在文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第四句和第五句我们要重点品读,尤其要体会语言的巧妙。孔君平以姓氏做文章和杨氏子开玩笑,小家伙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机智地作以回答,我利用板书,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两人对话的弦外之音。同时,又着重体会了“未闻”和“夫子”两个词语的使用,反应出杨氏子不但机智,还很礼貌,真不简单啊!我设计了两组读,分别由我来说上句:“此是君家果”学生分别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译成现代文来说一遍,很明显地体会出加上“未闻”,语气是多么的委婉。再说“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我借当时正好校长和几位老师在场,顺势提问,比如你们的苗校长,可以称为——苗夫子,张校长可以成为---张夫子。何老师呢?张老师呢?学生马上反应说“不行,夫子是指男的!”可见,称孔君平为“夫子”是多么的得体啊。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补全板书:甚聪慧

此处,我做了一个这样的设计,拓展孩子们的思路,非常有意思。

我问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鸟。……

又问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孩子们反应很快,不逊于杨氏之子啊!这是我补拍的片段,不过再现了课堂真实的场景。

(四)指导背诵。(机动)

(五)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回顾方法: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点明“读”的重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副板书当中学习方法的归纳更是简明、实用。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范本四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先进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远景才能实现。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

3.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啊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可调皮了,你们看它来了,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呢!

师:看完了这段视频,你找到了新朋友了吗?

师:你能来说说小松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我们认识了小松鼠,如此可爱的一个小生灵在作者笔下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那就打开课本读一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手画下自己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的字词,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书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读了几遍?告诉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拦路虎”?

生举手

师:同学们,字词拦路虎并不可怕,不是有句话说“集体的力量大”吗?下面咱们同学就以小组为单位,依靠集体的力量,扫清这些字词障碍,如果小组仍旧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提到班级上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解决。

生小组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热情都非常高涨,那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还有哪些词语没有解决?

生汇总解决不了的词语

师生互动共同分析解决

三、再读课文、读有所得

师:我们扫清了词语的障碍,相信大家再来读课文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更多的收获,想不想再读课文寻找新收获?

师:那还等什么?让我们大声读出来吧,许多知识的果实还在等着大家去采摘呢。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得遍数多了,加上自己的思考,自然就会有很多收获,谁想把刚才自己读书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①生:老师,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松鼠是什么样子的,而且我觉得它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小动物。

②师:谁还想继续交流?

生:我知道了松鼠喜欢在树枝间活动。

我还知道了松鼠怎样搭窝……

说真的,对略读课到底该怎么上真是一头雾水。从三年级开始略读课的比重越来越大,略读课到底该怎么上?哪些地方该略?哪些不该略?到底该在什么地方、方面去略?一系列问题缠绕着我们组的三位老师。虽然有诸多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决定把“同课异构”的内容定为一篇略读课文《松鼠》。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文中针对当前略读课文教学的三大误区:难以割舍,精雕细琢;置之度外,过度放手;教法单调,缺乏个性。反思略读课文的两大功能:巩固迁移功能和拓展延伸功能,笔者提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留够时间,课堂自读求足;立足提示,课堂结构求简;找准重点,课堂引导求精;沟通内外,课堂延伸求宽。基于以上参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课讲完了,现在该是好好反思的时候了,静下心来,回顾自己上的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

依据本册教参中略读课文教学的步骤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让学生找出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围绕“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这一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汇报,初步掌握主要内容。然后抓住“从哪里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和“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两个重点问题,再一次让学生默读课文和自由读课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教学思路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这样,学生会慢慢掌握学习略读课文的过程,为学生预习略读课文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使学生有“法”可依。少走弯路。

重视课后资料袋,课外延伸,激发阅读欲。略读课文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大家都知道,不是所有的课文后面都有资料袋内容的。那么设计资料袋的内容就有编者的意图。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忽视它的作用。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把松鼠写得这么生动,他的语言读起来那么轻松亲切呢?一方面为引出“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这一问题做铺垫。另一方面唤起学生阅读布封《自然史》里关于其它小动物的描写。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范本五

6年级人教版英语作文

英语课本也是有很多版本的,你知道人教版的英语作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精心挑选的6年级人教版英语作文,希望大家喜欢!供你参考和阅读!

6年级英语作文篇1

as we all know that the ey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us and it is essential for us it is important for everyone to keep good eyesight. but do you know how to protect your eyesight?

我们都知道眼睛对我们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所有人来说保持好的视力是很重要。

first, don't keep your eyes work for a long time. you'd better have a rest by looking in the long distance after you have studied an hour or so.

首先,不要让你的眼睛工作太长。你最好看一看远处来让眼睛休息一下在你学习了一个小时左右后。

secondly,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don't read in the sun or in a poor light; don't read in bed or in a moving bus. and when you read you should keep the book away from your eyes for about a foot.

第二,注意以下的:不要在太阳底下或者灯光微弱的地方看书。不要在床上或者开着的车上看书。看书的时候应该让眼睛和书保持一英尺的距离。

and thirdly, do eye-exercises every day. it will also help you keep good eyesight.

第三,每天做眼保健操。这也能够让你保持好的视力。

if you obey the rules above, i think, you may prevent your eyesight from becoming short-sighted.

如果你按照上面的去做了,我觉得你可以让你的眼睛防止近视。

6年级英语作文篇2

as we all know that the ey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us and it is essential for us it is important for everyone to keep good eyesight. but do you know how to protect your eyesight?

first, don't keep your eyes work for a long time. you'd better have a rest by looking in the long distance after you have studied an hour or so.

secondly,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don't read in the sun or in a poor light; don't read in bed or in a moving bus. and when you read you should keep the book away from your eyes for about a foot.

and thirdly, do eye-exercises every day. it will also help you keep good eyesight.

if you obey the rules above, i think, you may prevent your eyesight from becoming short-sighted.

6年级英语作文篇3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called the duanwu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alendar. this festival is to commemorate the death of qu yuan, an upright and honest poet and statesman who is said to have committed suicide by drowning himself in a river.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is festival is the dragon boat races. it symbolizes people‘s attempts to rescue qu yuan. in the current period, these races also demonstrate the virtues of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

besides, the festival has also been marked by eating zong zi (glutinous rice)。 zong zi i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different fillings and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people who mourned the death of qu threw zong zi into the river to feed his ghost every year.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memorial turns to be a time for protection from evil and disease for the rest of year. people will hang healthy herbs on the front door to clear the bad luck of the house. althoug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estival might be different with the past, it still gives the observer an opportunity to glimpse a part of the rich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范本(5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wenxueyuedu/wenzhangyuedu/zheliwenzhang/1685557954149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