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阅读 > 祝福语 > 精选刘禹锡《陋室铭》简短(4篇)

精选刘禹锡《陋室铭》简短(4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刘禹锡《陋室铭》简短(4篇)

微信扫码分享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刘禹锡《陋室铭》简短一

ok3w_ads("s005");

内容摘要: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经被贬朗州、连州、和州等地,宦迹所至,常涉洞庭湖和沅湘一带,亦留下了大量立意新颖、通俗清新的以湖湘山水、风物、人文等为题材的诗歌。其湖湘诗继承和弘扬了屈骚传统,形成了奇崛尚怪的审美倾向,意象灵动,意境空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中国诗歌史和湖湘文化里的一朵奇葩,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刘禹锡 湖湘诗 尚怪 屈骚传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启用王伾、王叔文发起改革,试图瓦解宦官对朝政的钳制,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柳宗元、吕温等人积极参与其中,但仅过八个月,顺宗被迫退位,新政宣告破产,刘禹锡也被既得利益集团贬为朗州司马。朗州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刘禹锡在此羁留了十年,才被皇帝诏回京城,授予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的官职。他来到广东之后的第四年,母亲不幸死去,又不得不守护灵柩回到北方。之后,他任官夔州(今重庆奉节),不久之后又从此地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连州位于湘江源头,夔州位于长江三峡,和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刘禹锡二十余年间往来南北西东的宦游,差不多都是以洞庭湖为中心。因此,他与洞庭湖、沅江、湘江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战国末期伟大诗人屈原的行踪多有重叠,其湖湘诗亦深受屈骚传统[1]影响,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浓郁深沉的屈骚情结

二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流放在湖湘地区,行吟泽畔,志洁行廉,最后投江殉国,其精神光争日月,其诗赋永垂不朽。此后一千余年,一代“诗豪”刘禹锡也被贬至此地,与屈原相仿佛的人生境遇和楚地特有的山水地貌、民情风俗给予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使其诗歌充满着大量屈骚元素。

常德作为屈原流放时的居留地之一,纪念屈原的文化活动异常盛行,刘禹锡常以诗歌的形式记录这些事情。如他在朗州所作的《竞渡曲》极力描叙该地端午节赛龙舟时的壮丽场面:五月的沅江,水势格外凶猛,当地人竞相把五颜六色的龙舟抬出,在急流之上进行一番惊天动地的较量。只听见水手扬起的桨声和阗阗的鼓声在乱流之中轰然而鸣。一条条龙舟如同风雨中的蛟龙一样,飞速前进,鬐鬣纷动。刘禹锡还讲到,“风俗如狂重此时”,说明当时的朗州人极为重视这项文化盛会,甚至刺史还出来亲自担任比赛的“主裁判”。他卷起翠帏,面对江流,与他人一起借着酒兴观看比赛,对场上的输赢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诗人又写道,当竞渡的热闹渐渐褪去,他还站在招屈亭前,默默注视着东流的沅水,向屈原这位一千多年前的先贤表达浓烈的怀念与崇高的景仰。

此外,这首诗还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许多信息,例如:第一,唐代的龙舟与今天的一样,饰以五彩之色,极为华美。第二,其扬桴擂鼓以催奋进的竞技方式,亦与今时无异。第三,诗中“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的说法也值得重视。[2]根据《离骚》,灵钧也是屈原的字,后人常用“灵钧”来指代屈原,而刘禹锡认为屈原去世之日,便是龙舟运动兴起之时。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有人说是因为宗教祭祀所需,有人说是因为纪念伍子胥,也有人说是因为纪念介子推,刘禹锡这种说法,对于探讨龙舟竞渡的起源,显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禹锡在其湖湘诗中多次提及“楚客”或“楚臣”,或指屈原,或为诗人自指。如《潇湘神·斑竹枝》:“楚客欲闻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又如《问大钧赋》:“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售。”刘禹锡常把屈原高大的精神和人格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其诗《武陵观火诗》的悲天悯人,与屈原几无二致。这首诗采用赋的手法,极尽铺张之能事,把元和二年朗州一次大火的情形写得非常形象逼真。其中诗句如“怒如列缺光,迅与芬轮俱”,写出大火的光亮与迅速;“火山摧半空,星雨洒中衢”,写出火势的猛烈。但全诗的重点,竟是赞扬“贤守”朗州刺史宇文宿对百姓疾苦的体恤,诗中从细节方面描摹他在现场视察时的神态和举止:止住马匹,对着烟雾长久驻足,脸色“惨忸”,言辞充满关切,他下令蠲除租税,以减轻受灾百姓损失和痛苦,还对百姓说眼下不必远征“鲁臣”和“越巫”,应当充分发动自已的力量,赶紧到附近山上剪伐树木搭建苫棚,到江中挖取淤泥涂抹垣墻。[3]这种对普通民众的关爱,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何其一致!

不仅如此,刘禹锡还从以屈原辞赋为代表的《楚辞》里汲取了大量养分。二十余年间,他创作的诗歌可谓琳琅满目,有多首化用或取典于《楚辞》的诗句。如《历阳书事七十韵》:“云雨巫山暗,蕙兰湘水清。章华树已失,鄂渚草来迎。”[4]《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答命同作》:“邻境诸侯同舍郎,芷江兰浦恨无梁。”[5]《早春对雪奉寄澧州元郎中》:“宁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长吟澧有兰。”[6]其中的“蕙”“兰”“芷”在《楚辞》中甚为常见,屈原往往以之表情寓志,比兴托物。如《离骚》:“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

刘禹锡也有不少诗句取意于《楚辞》。如诗《赠东岳张炼师》有“玉清坛上著霓衣”[7]一句,即化用于《楚辞·九歌·东君》之“青云衣兮白霓裳”句。屈原谓蔽日而来的神灵,以青云作衣,以白霓为裳,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而刘禹锡以“著霓衣”来形容张炼师,则隐含着将她与神仙相比的委婉深意。

二.奇崛尚怪的审美倾向

刘禹锡素有“诗豪”的美誉,诗歌风格多为硬朗刚健,而在其贬谪南方时诗风却有“尚怪”的倾向,原因有三:一方面与“元和之风尚怪”的创作倾向有关,这种主宰当时诗坛的审美时尚,也对刘禹锡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非仅限于此时的诗坛大宗“韩孟诗派”。另一方面,“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之后,刘禹锡的心情颇为抑郁,这也是其诗风“尚怪”的直接导因。其《彭阳唱和集引》载:“鄙人少时,亦尝以词艺梯而航之,中途见险,流落不试。而胸中之气伊郁蜿蜒,泄为章句,以遣愁沮,悽然如焦桐孤竹,亦名闻于世间。”[8]其胸中的“伊郁蜿蜒”,或许只有通过阴森、奇险、诡谲的表达方式才能发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即诗人在湖湘谪居时深受《楚辞》浪漫怪异之风的影响,加之南方山水卓绝,故其诗意象奇特,比喻诡异,想象肆诞,语言险崛。

前文提及的《竞渡曲》,正是这样的诗作,其中“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之句[9],将击打船舷的声音比作雷霆阵阵,又把竞渡的龙舟比作齐飞的蛟龙与螮蝀,氛围紧张而恐怖。再如前文提及的《武陵观火诗》,采用“洪炉”“云涛”“鬼神”“膏腴”“金乌”“赤龙”等一系列的比喻,极力渲染朗州火灾的声势吓人,想象大胆新奇,用词怪异奇崛。

元和五年秋,刘禹锡卧病朗州,听闻朝廷讨伐常山失败,遂写下《卧病闻常山旋师策勋宥过王泽大洽因寄李六侍郎》一诗“歌颂”此事。全诗用了“蛩”“槁叶”“火旻”“瘴烟”“跕”“飞羽”“沴气”“饮至”“陋丹水”“槁街”“清庙”“圆丘”等,都是不太容易理解的生僻词语。实际上,“蛩”就是蟋蟀,“槁叶”就是枯叶,“火旻”意指秋天的天空,“瘴烟跕飞羽”是说南方濕热的瘴气使飞鸟也坠落了,“沴气”是恶气,“饮至”是庆功宴,“陋丹水”引用了《吕氏春秋》“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的典故,“槁街”为汉代长安城的某条街道名,“清庙”指宗庙,“圆丘”即天坛。[10]这些生僻语汇,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奇特险怪的氛围。

再来看刘禹锡的《蛮子歌》:“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11]“蛮子”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俗称,乍看《蛮子歌》此名,似乎是记载“蛮子”所唱的通俗歌谣,或是如《竹枝词》一样经过诗人所改编的新体民歌。但实际上,该诗是对“蛮子”语言、服饰、性格、生活习俗等所进行的记录,且多处使用生僻词汇,如“钩辀音”“祠盘瓠”“惊麏顾”“意行”等。这些词,所指的意思原本非常简单。如“钩辀音”,意为奇怪的鸟啼声;“盘瓠”为犬名,被“蛮子”奉为祖先;“祠盘瓠”为祭祀“盘瓠”之意;“麏”为獐子一类动物,十分胆小,“惊麏顾”意为像麏一样回头看;“意行”是率意而走之意。由此可见,这首原本可以写得通俗易懂的民歌,却被刘禹锡用一系列生僻字,组合成了一首诘屈聱牙的五言诗。其审美意味亦复有趣,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刘禹锡湖湘诗“尚怪”的特色。

三.空阔灵动的意境营造

在漫长的贬谪旅途中,屈原曾乘船溯沅水而上,“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这里的枉陼,就在今天的常德市以南一带。而宋玉,相传曾被放逐于常德以北的澧水畔,与沅水相隔不过区区二十余公里,甚至有人说宋玉本来就是常德临澧人。[12]而屈原、宋玉所居的常德,恰好位于洞庭湖西岸。那时候的洞庭湖,横跨湘鄂两省,浩浩渺渺,横无际涯,周遭多为平原、湿地,空旷无遗,行走其间,倍感荒凉,极易引发人类孤独寂寞的愁绪,对于仕途失意的“迁客骚人”来说,其诗歌更易于营造出一种广阔空寂的意境。因此,洞庭湖区的地理风貌,也是引发屈原、宋玉等人悲情愁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故其诗歌意境往往空旷开阔、寂静高远。

刘禹锡所居之朗州,就是今之常德。常德位于洞庭湖西侧,地势平旷,长期居住此地,难免会有孤独空寂之思。后来,刘禹锡往返京都、连州、和州等地,岳阳是必经之地。岳阳位于洞庭东侧,低洼开阔,故其湖湘诗里的洞庭意象特别多。这些诗词大都立意新颖,设喻巧妙。如其代表作《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3]在这首诗里,湖光万里,秋月无边,举目遥望,洞庭湖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也像一个巨大的白银盘,而其中似“青螺”一样的君山,与周围广阔的湖面相比较,不仅仅显示出孤独寂寥的感觉,又平添一种灵动的意味。

在另一首以洞庭湖为描写对象的《洞庭秋月行》中,刘禹锡对意境的营造更显精妙。这首诗的意境,是由“洞庭湖”“秋月”“波”“熔金”“孤轮”“游气”“寒镜”“白露”“月”“天地”“岳阳楼”“暮角”“君山”“山城”“朝日”等层层组合的秋天洞庭意象展现出来的,渲染出一种视通万里、湖平天空的感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幅图画里的秋月“生”自湖心,波浪层层叠叠,“孤轮”徐徐运转,湖面“游气”濛濛,岳阳楼头的角声“荡漾已过君山东”,还有一边荡桨一边唱着《竹枝词》的巴丘儿童、一边连着桅杆一边吹羌笛的商人、像野马一样奔腾的浮云、在空中遥相呼叫的“天鸡”……这些意象,给前面所营造的开阔画面又带来许多动感。[14]刘禹锡湖湘诗正是借助于一动一静两类意象,营造出空阔而不失灵动的意境。

四.余论

综上所述,由于深受屈骚传统影响,刘禹锡的洞庭诗呈现出上述三种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国诗歌史和湖湘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绽放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当然,刘禹锡湖湘诗的艺术特色,远不止以上三点。比如,从整体来看,其湖湘诗往往用“哀”“愁”“悲”等字眼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痛苦心情,其诗作的感情基调略为沉重。如《潇湘神二首》的第一首:“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秋。”[15]又如《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征继作》:“灵山会中身不预,吟想峭绝愁精魂。”[16]再如《游桃源一百韵》:“聊复嗟蜉蝣,何烦哀虺蜴。”[17]诗人少怀壮志,却身贬他乡,难免产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此时的所见所闻便成为诗人抒发内心愤懑和失落的媒介。这些,与屈骚传统的关联也是显而易见的。

注 释

[1]李泽厚. 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3-118.

[2]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181.

[3]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133.

[4]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590.

[5]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143.

[6]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141.

[7]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773.

[8]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1993.

[9]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181.

[10]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96.

[11]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186.

[12]吴广平,何桂芬.临澧宋玉传说的文化意蕴管窥[j].云梦学刊,2017(03).

[13]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562.

[14]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326.

[15]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331.

[16]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509.

[17]刘禹锡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284.

(作者介绍:高敏,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17-2bf班学生;李有梁,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特色刘禹锡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刘禹锡《陋室铭》简短二

1、认识“簸”字,会写“簸”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1、播放课件少儿金曲《春晓》,学生倾听。

2、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从我们刚进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我成长,今天,我请同学来背一背知道的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古诗能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

1、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古诗《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 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方法的复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根据注释解诗题。

②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③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④根据注释理解大意。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

纠音 曲(qū) bǒ簸

(根据注释纠正“qū”,重点指导书写“簸”右下边是“皮”字)

②交流理解诗意

教师点评:喂,你说得真好,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意,不过老师有点疑问,九曲黄河,你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真的是万里沙吗?

生: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训练了学生独立学习古诗的能力,突破难点。

3、品味古诗意境,指导朗读。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

生:“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师: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②学生读,全班读。

③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馨提示?

生:希望老师能把诗读准,声音洪亮。

生:希望老师把“九曲黄河”“良淘风簸”读重些,豪迈些。

生:读出黄河的雄伟壮观。

教师读,学生挑战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黄河的雄伟壮观,巧妙采用给教师的温馨提示,既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④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一段话写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

对比:黄河是雄伟壮观的,可淘金女的眼里却是十分凶险的,每天她们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淘金,她们生活怎样,牛郎织女生活又怎样?读到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指导朗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作画、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然后和淘金女的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⑤背诵全诗。

浪淘沙(2)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运用已学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以一篇带多篇,训练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1、背诵古诗。

2、根据古诗发挥想象,自由编写故事。情节合理,语言要生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精选刘禹锡《陋室铭》简短三

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唐诗鉴赏

唱得《凉州》意外声,

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

好染髭须事后生。

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现存刘禹锡诗中有两首提到他,另一首的题目写作《米嘉荣》,大约是本诗的初稿。《与歌者米嘉荣》,从反面落笔,于温柔敦厚中透愤懑不平,工巧新颖,深得风人之旨。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凉州》是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民歌,由玄宗时的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献朝廷。据记载,《凉州》在唐代宫廷中演出时,有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但也有人大声欢呼。

可见,《凉州》是具有意外之声、奇特之调的曲子。

《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

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后二句,笔锋一转,突出题旨。米嘉荣一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时世如此,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劝慰之中,暗含着无限辛酸和诗人自己的愤世之情。被时人视作“宰相之器”的刘禹锡,由于政见不同而遭贬逐或投闲置散。如果要争取进用,就得放弃自己正确的政见,这不就象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染髭须”去“事后生”吗?刘禹锡反对“时世轻先辈”,却奉劝人们“染髭须事后生”,这是忍着愤怒的温存,含着泪水的笑意,而自隐藏着讽刺的锋芒。

这种手法,即所谓“正言若反”,于正中见反,于平和中见激荡,能使人体会到诗人的委屈,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同情。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说,有急切直率之嫌;反说,有尖锐泼辣之忌。只有这种正反结合的“正言若反”,可以化尖锐泼辣为含蓄蕴藉,化急切直率为委婉淳厚,使诗意更为隽永深长。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与歌者米嘉荣》刘禹锡唐诗鉴赏06-07

刘禹锡的《与歌者米嘉荣》05-20

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翻译赏析01-19

《与歌者何戡》刘禹锡唐诗鉴赏06-05

《乌衣巷》刘禹锡唐诗鉴赏06-03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鉴赏06-01

《柳枝词》刘禹锡唐诗鉴赏06-01

《台城》刘禹锡唐诗鉴赏05-31

《顺阳歌》刘禹锡鉴赏02-24

精选刘禹锡《陋室铭》简短四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分析

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因生平交游及难分伯仲的诗文成就而被人以“刘柳”并称。

构思是创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刘熙载《艺概・文概》云:“文以炼神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1]此中“炼神气”即指构思,可见构思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要超过语言的运用。

严谨缜密的构思是刘、柳散文创作的共同特点。刘熙载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2]柳宗元的各类文章之所以能够做到“形容尽致”、“牢笼百态”,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严谨缜密的构思。他的论说文往往论证缜密,富于逻辑性。如《桐叶封弟辨》一文,文意有多处转折,纵横捭阖,层层辩驳,层层推进,一段比一段精彩,理路明晰而意味深长,笔无虚言而论证精密,给人以警快锐利之感。柳文还常以奇峭的构思引人入胜,如《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便构思别致,失火当然是件坏事,而柳文的标题却冠一“贺”字,大反逻辑规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极有意致。文章开篇叙述作者得知王家失火后由惊骇到大喜的心情变化,说:“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然后再解释其中的缘由,原来王氏是富豪子弟,虽然工文章、善小学,但由于家中过于富有,廉洁之士因避嫌纷纷退避三舍,以致牵累其才能的显扬;同时又表明自己虽曾夸赞王氏,但总因其富有而担心自己为人诟病。尔今一把大火,烧尽了王氏财产,反倒让他有显扬才名的机会,因而可喜可贺。文章以奇特巧妙的构思,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以财论交的不良风气和科场腐败的种种弊病。

刘文严谨缜密的构思主要体现在其论说文中,此类文章通常说理详密、论证深入,有些作品完全可与柳文相颉颃,柳有《天说》,刘有《天论》;柳有《非国语》,刘有《因论》。《天论》是刘禹锡论说文中的代表,从中可以见出该类文章的一般特点。该文分上、中、下三篇,是一组思虑精微的哲学论文,全面表述了作者在自然观、天人关系、天命论根源等方面的认识,论证犀利、逻辑严密。作者在论证中时时设问,多有辩驳,将其哲学观点作了透彻的表述。刘禹锡曾自信地与韩愈相比,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持矛举盾,卒不能困。”[3]这里的“笔”指各体散文,“论”专指论说文。王应麟曾讥嘲刘禹锡的这一言论是“不自量” [4]的行为。虽然,刘禹锡可能有点自负,但他只标榜自己的论说文,而不及其他,这不会是偶然的。韩文虽气势雄壮,但刘文严密的逻辑思辨和深刻的理性分析是韩愈所不及的,刘禹锡深知这点,故而会有此说。所以,清人李慈铭就认为刘禹锡“于韩、柳外自成一子。……王厚斋笑其‘不自量’,未为知言。”柳宗元的论说文虽也以构思严密著称,但从刘禹锡作《天论》以补正《天说》一事来看,刘文的构思有时比柳文更为严密。除了论说文,刘禹锡的其他散文的构思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如科技类说明文《机汲记》,此类文章为了符合实用的目的,必须将个个环节交代清楚。文章充分体现出作者在构思上的用心,把繁杂的机械制造安装工艺写得有条不紊,清楚明白。此外,刘禹锡多年的仕宦生涯,让他转徙各地,从而创作了一批厅壁记之类的文章,这类作品常融人事变迁、地理沿革等内容于一篇,文字俭省而法度井然。无论长篇短制皆能巧于构思,严于组织。如《连州刺史厅壁记》一文,既表现了山水风景之美,又达到了实用的目的,在条理分明的叙述中显现出作者的谨严构思。

结构也称“文法”,既是文章谋篇布局的方式,又是文章构思的外在显现。如果把语言比作是文章的血肉,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柳文就十分重视谋篇布局。结构上,既有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一面,如《封建论》、《天爵论》等论说文,不仅于外在的文字上有连结、转折和呼应,在段与段之间也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段太尉逸事状》等记叙文也是精于剪裁,结构清晰;但同时又具有平中见奇,层见迭出的特色。其山水游记的谋篇布局绝不雷同,结构变化多端,各极其妙。柳文不仅讲究一篇之内的巧妙布局,有时在篇与篇之间也存在独具匠心的结构。如《永州八记》,既各自成篇,又前后连贯。每篇的开头与上篇互相关联,合则似山水长卷,分则为八折屏风。这样巧妙的布局,有利于突出了八处山水各自的特点,避免了重复雷同。结构上的灵活多变,造就了柳文“奇峰异嶂,层见叠出” [5]的特色。

相对而言,刘文的结构较少变化。他的论说短文和杂文,如《因论》七篇、《观博》等,都是先叙事后说理,条理是清楚了,但缺乏新意。此外,他的厅壁记、驿路记之类,如《和州刺史厅壁记》、《武陵北亭记》等文,往往依照地理位置逐一写去,似乎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程式。他为友人写过不少集纪,往往是先议后叙。他的碑传文被誉为“饶有史才” [6],但也缺少结构上的变化。当然,刘文在结构上也并非毫无变化。洪迈便指出,刘禹锡的一些表文在结构上存在打破旧套、不依程式的现象。他在《容斋随笔》中说:“郡守谢上表,首必云‘伏奉诰命,授臣某州,已于某月某日到任上讫’。然后入词。独刘梦得数表不然。”[7]《夔州刺史谢上表》即是如此,作者在“授臣某州”之后,即接以长篇自明的文字,最后才说“臣即以今月二日到任上讫”。这些表文能够不依固定的格式规范,打破旧时谢表的俗套,可算是刘文在结构上的闪光点。

立意指文章主题思想的构建与表达。柳刘散文在立意上都具有新奇而深刻的特点。柳文往往能从平凡的、人所常见的.事物中出人意表地归纳出有意义的主题。比如他的寓言作品,就善于通过日常事务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或某种普遍的哲理。他以卓越的见识和敏锐的观察,择取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事例,把丰富的现实人生写进寓言之中,透过现象深究本质,寓意深刻而发人深省。如《三戒》中所讽刺的对象,既是现实政敌的化身,又包含了自己无法言说的隐痛。他的山水游记也是如此,永州山水在南方的景色中并无独特之处,但柳宗元能以独具匠心的象征手法,借助平凡无奇的山山水水来表现自己的悲剧命运。其传记散文大多有所寄托,人物的事迹和品格,往往只是感想的触发点,常以类比的方法引申出某种深刻的哲理。

刘文在立意上也有相类似的特点,同样善于从生活中归结深刻的道理。其《救沉志》、《观市》等篇,都借题发挥,揭露世间丑行,文短意长。《因论》七篇,往往一事一议,从习见小事中提炼出人生哲理,或将其与治道联系起来,以小见大,表达深刻见解。并且注意发掘客观事物中普遍存在的各种互相对立的矛盾因素,富于辩证思想。如《叹牛》一文,也是借题发挥,通过对牛“用尽身残,功成祸归” [8]的描述,告诫人们应采取一种“执不匮之用而应夫无方” [9]的立身处世之道。作者有感而发,以牛譬人,立意巧妙,说服力很强,令人深受启发。

总体而言,刘禹锡和柳宗元都很重视的散文创作的构思立意,从而使他们的文章大都兼具深刻的思想和新颖的结构,达到了形式美与内在美的统一。相较而言,则柳文以结构多变取胜,刘文以构思慎密见长。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分析】相关文章: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06-09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11-14

刘禹锡 柳宗元并称11-14

刘禹锡和柳宗元11-02

分析柳宗元传记散文的特点06-22

柳宗元《捕蛇者说》艺术构思11-03

柳宗元与《段太尉逸事状》散文07-13

刘禹锡的散文特色09-12

刘禹锡散文的研究06-16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刘禹锡《陋室铭》简短(4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wenxueyuedu/zhufuyu/1685512505147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