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10篇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10篇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迷雾中的小径》是一本由[澳]珍·哈珀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18-8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一):迷雾中的小径

  上周刚刚告别了《迷雾中的小镇》,今天又再次走入澳大利亚作家珍-哈珀的这本《迷雾中的小径》。别说名字如此的相似,就连封面装帧与上一本的风格也极其想像,所以我非常期待它与前一本同样的精彩。

  《迷雾中的小径》开场果然也有一个引子,我真的太喜欢作者这样直奔主题的文风了。福克警探带着上一个故事里留下的疤痕再次现身,这一次身边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搭档卡门,可我还是很怀念拉科警探,[vswenku.com]不知他的孩子是否已平安降生。

  这一次故事讲述的是参加公司团建的爱丽丝-拉塞尔在徒步穿越丛林的过程中失踪,所在地又是一个有过凶案让人存疑的地方。作者再次采用回忆与现在相交替的方式进行叙述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案发前与案发后的时间线仅为短短的四天,故事情节紧凑连贯,同时在交替节点所设置的悬念更是强烈的吸引着读者持续阅读下去。

  究竟这10人2组的团建队伍在为期四日的活动中遭遇了什么?表面上和平相处的众人内心又隐藏着什么秘密?与此同时提及的科瓦克案又与此事件有何关联?我在这一层层迷雾中嗅到了一丝套路的气息,可故事本身还是足够吸引人,不会因此弃之。

  在作者的笔下随福克进行故事场景,因为同是一个系列,阅读相隔时间也短,所以在见到相熟的人物时,脑海里的画面还停留在上一个故事场景那干旱炎热的乡下小镇,于是我尽快适应新的背景与人物关系,迅速切换到这个阴冷潮湿的丛林。

  另一方面,在作者所设的上帝视角下,我们也得以看到并了解福克所不知的事件另一面。当故事有序进行时,一边陷入对事件发展的好奇,一边又惊叹于作者描写的自然景色之美,而充满生机的丛林吞噬掉人的生命时又感到莫名讽刺,可是细想想这一切又都是人类的自相残杀。

  当作者提供了事件第一条经济犯罪相关的线索时我立刻否决了它,就如同上一案一样,作者明着抛出来的犯罪动机往往都是假饵,试图将读者带入一个错误的思路上。吸取对上一案推论失败的教训,我也否决了科瓦克这条线索,随着作者对故事发展的深层推进,我陷入阅读此类小说最愉悦的过程,一种适度的参与感。

  一般侦探推理悬疑类作品尤其是同一个作家为同一个侦探书写的系列作,很容易陷入故事雷同的境地,比如丹-布朗,套路看多也会腻,在《失落的秘符》之后我就再也没读过他的任一作品了。也许是主角的生活在后续作品中没有延续性,感受不到他真实存在,即使他是虚构的角色。可有些作品就是会让我相信主角其血肉真实的存在,比如迪弗塑造的林肯,勒翰塑造的帕特里克,奈斯博塑造的哈利,更不用说阿婆笔下的波洛与马普尔,他们不仅让主角真实生动,同时身边的配角人物也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说到此也是期待珍-哈珀可以让福克警探系列走的更长远,毕竟出现一个能抓人的系列真的很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惦念拉科的原因。

  最后说点与本书内容无关的事,这一本《迷雾中的小径》比上一本《迷雾中的小镇》的纸质要好很多,可是字体排版不如上一本,尤其是事件发生前后的叙述,字体没能将它们分割的那么明显,开头是有点懵的。

  书读完后有一点点的后悔,这一本应该留到这个周末的温泉之行的路上阅读,它太适合打发无聊的时光,又让人心情放松,即便故事本身背后隐含的意义如此让人心寒,但莫名减压啊。

  疯猴勿杀20180918上午拉警报了!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二):迷雾中的小径

收藏的两部作品

  继《迷雾中的小镇》之后,作者珍·哈珀的又一本悬疑侦探小说《迷雾中的小径》又上市了,这是她的“亚伦·福克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也是我非常期待的作品,希望以后还会有续集。

  在“小镇”中的极端环境下(连年干旱),我们看到了小镇人的欲望、贪婪以及心灵的阴暗面,真相面前谎言不攻自破,小镇不再如“迷雾”般神秘。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吉若兰山山脉全景图,将故事的主人公设置在恶劣环境下,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如何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最吸引人的还是自然风光,山脉、海滩、丛林,远离都市的繁华、喧嚣,到大自然中去,和大自然来次亲密接触,在大自然中放松精神,释放压力,调整心态,是大多数都市人喜欢的生活方式。

  为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改善团队成员的沟通、相互理解及信任,贝利坦尼特公司组织了一次野外拓展活动,五男五女各一组,大家徒步完成预定的目标路线,两组的线路不同,男子组如期完成任务,而女子组最后只回来了四人。

  通过小说开篇引子的叙述,读者从一开始紧张的气氛中就能预感到有悲剧发生,而且是发生了失踪案,而案发地就在吉若兰山脉,这让人想起了二十五年前发生在这里的连环杀人案,失踪者爱丽丝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警方的线人,她是否身份被暴露并遭到报复?她是否还活着?这次失踪案与马汀·科瓦克案是否有关联?

  “我们就像蛛网上的虫子,等待命运蚀骨的蚕食”。 五名女子小组成员既有公司同事的关系,又有的是姐妹、好友、上下级关系,看似她们的关系挺复杂。她们从一开始就各怀心事,第一天的行进过程还算顺利,表面看起来相处“融洽”。当她们迷失了方向,身处极端恶劣环境,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时,人的内在潜能就有可能被发掘出来,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每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本来就脆弱的关系变得不堪一击。当被人撕破假面具的那一刻,每个人的小心思赤luoluo地展现出来。一切都乱套了,大家丧失理智,冲突不断,信任被瓦解,每个人都不得不陷入由谎言、背叛、欲望编织的网中,小径被笼罩在迷雾中。

  “……伤害她……”手机里一句微弱的留言,让探长福克着手调查爱丽丝失踪案,随着调查的深入,新案又引出旧案,面对小组成员的陈述,到底谁在说谎?

  与“小镇”中采用插叙的手法不同,作者在故事的叙事上,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一条以福克展开的侦查逐步推进,另一条以五人小组历险经过展开叙述,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两条线切换得有些频繁(基本上是每篇间隔)。随着故事的推进,作者步步设悬念,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悬疑氛围,使得剧情跌宕起伏,读者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仿佛要从作者文中留下的伏笔中找寻答案,真相到底是什么?谁最有作案动机?

  作者通过人物外形神态、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小小的麻烦不断堆积,结果会覆水难收。也许小小的努力互相叠加,最终能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处、心结,只有放下偏见,勇敢前行,试着改变自己,也许就能改变命运。

  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三):星星在乌云背后闪耀

  喜读悬疑作品,尤其喜欢系列作品,比如罗伯特·加尔布雷斯的斯特莱克、雷米的方木、周皓晖的罗飞、鬼马星的高竞等等,当然,排名不分先后啊。所以,当得知珍·哈珀的亚伦·福克重回读者视野时,毫不犹豫地把这本《迷雾中的小径》带回了家。

  贝利坦尼克公司是家族企业,为了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动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公司组织了一次徒步旅行。参加徒步的人员由各部门抽调,男子女子各五人。十个人于周四的下午在丛林的边缘集合,预计周日中午十二点返回集合地,两天半的时间里,只要按照即定的路线前行,依次到达补给营地平安返回即可。

  在出发前,女子组的布莉曾参加过为期半天的野外培训,整个野外徒步的向导工作就交由布莉来完成。第一天顺利到达营地之时,意外地遇到了前来的男队友。十个人一起晚餐过后,爱丽丝开始要求返回,五个女队员中职位最高的吉尔坚决表示反对。

  在阅读人物稍多的书籍时,我习惯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当然主要也是为了更好地记清楚过多的人物姓名。五个女队员中,职位最高的吉尔是贝利坦尼克公司的董事长,劳伦为前瞻计划部的战略负责人,布莉的工作是爱丽丝的助理,贝丝是新进公司的数据处理员。同时,贝丝也是布莉的双胞胎姐姐。而爱丽丝是公司的高管,有机会接触到核心的机密文件,正因为此,福克与爱丽丝接触了近三个月。

  福克因为贝利坦尼克公司的经济问题一直在作调查,他接触爱丽丝,希望爱丽丝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证据。就在等待爱丽丝拿到几份重要的合同之时,福克突然接到同事电话说爱丽丝失踪了。爱丽丝在预计返回的周日早上失踪在吉若兰山脉,二十年前,这里陆续发生过四起失踪案件,三名失踪女子死亡,另一名女子至今下落不明。罪犯马汀·科瓦克三年前死在监狱里,但是他至死也未承认自己的罪行,而马汀·科瓦克的儿子塞姆下落不明。

  珍·哈珀仍旧采取两条线叙述的方式来展开整个故事。一条是女子徒步小组自周四下午起的丛林旅行,而另一条就是福克前往吉若兰山脉寻找爱丽丝。随着时间的流逝,爱丽丝生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搜寻的警察在隐隐担心着马汀·科瓦克的儿子塞姆是否会出现在这片丛林中,而福克更忧虑是不是自己对爱丽丝的施压促成了爱丽丝的失踪。

  相较于《迷雾中的小镇》,这本书中探讨了更多的人际关系。福克在父亲背包中找到的手工标注徒步地图,上面有很多地方都写着“跟亚伦(也就是福克)一起”;劳伦和爱丽丝是三十年前的中学同学,爱丽丝对劳伦有过许多的帮助,但是在劳伦记忆深处却始终有一处来自爱丽丝的伤痕;贝丝、布莉这一对双胞胎姐妹,曾经亲密无间如连体婴儿,在成年后却渐渐相看生厌,曾经的相到信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正因为这样,故事最后的结局让读者更觉遗憾。

  还有,书中还谈及了母女之间的关系,劳伦和女儿丽贝卡、爱丽丝和女儿玛格特。爱丽丝对劳伦说:“如果你察觉不到自己对女儿造成的伤害,那么你比我想像的还要糟糕。”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尤其是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非法容易地看到,劳伦和爱丽丝都是需要反思的母亲。

  福克回忆起小时候在乡下父亲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星座,告诉他远方那些神秘的图案,虽然不能始终看到,但是福克始终相信父亲。书中写道:即便夜空漆黑如墨,星星也依然在乌云背后闪耀。在我看来,《迷雾中的小径》因为这些细腻多元的情感表达,更加的精彩、耐人回味。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四):飞跃迷雾

  一次隔绝外界的丛林徒步,一场错综复杂的关系博弈,一个本不该发生的失踪迷案!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大自然的遮掩下暴露出来,当既定的关系被打破,混乱由此而生。正是这些引言撩起我阅读珍·哈珀的《迷雾中的小径》的兴趣!《迷雾中的小径》是作者“亚伦·福克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迷雾中的小镇》也是2017英国悬疑小说大奖金匕首奖得主,珠玉在前,更让我欲罢不能。

  回想我们身处的职场,往往会遇到很多说谎的人,自己也可能或多或少因为各种原因说一些谎话。有的谎言是善意的,有的谎言则是恶意的。在这些时候,识谎的技巧就变得非常重要。即使是善意的谎言,我们也希望能发现真相,即使不要揭穿他,也应该了解事情本来的面目。对大多数人来说谎言不是一个什么让人愉快的字眼,充斥着背叛、不诚实的意味,甚至是阴险的意图。一个人不可能诚实一辈子,谎言有时候带来的好处会让你脱离困境。这也就是多少年来谎言从不曾消失的原因。我们说谎有很多自己的理由,为自己,为他人,有时候伴随着内疚的同时谎言也就变成了理所应当的真话,我们的心里自然而然就接受这是真实的,从我们嘴里吐出的都只是真言,而没有欺骗。。而有时候我们又为我们的谎言心存愧疚,夜不能寐,茶饭不思,甚至神情恍惚。那自然是心里容不下丁点的沙,为了曾经的谎言备受煎熬。谎言也是由着我的生活境遇有些改变,尽管以前也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也知道怎么去分辨真假也会不时有些谎言,但今后我将面对是更为‘凶险’的环境,打交道的也都是EQ人士,有时候觉得自己似乎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聪明,甚至容易跌进别人的连环套。诚实的人往往对谎言缺乏免疫,所以有时会中招。不是诚实的人愚蠢,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秉持诚实、习惯诚实、从而也把别人当做诚实的人来相待。他懂得谎言是咋回事,但是他不会去用。他也觉得别人不会拿这东西来跟他“嘻唰唰”,所以他就中招了呗。中招后他常常伤感气愤,而把心中原本给说谎者的诚实标签,毫不犹豫的撕下来。谎言有时确实能使人讨些便宜,不该他拿的拿了,不该沾的他沾了,力气也省下了不少。说谎者目的达到,常常是背后偷着乐、沾沾自喜。其实这些讨巧的说谎者是最愚蠢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他骗来的(或者试图骗来的)比他们失去的要珍贵的多。

  回归到我们身处的职场,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果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上级的信赖。要想最快最稳地进入公司核心,就要获得这份信赖,不能受到上级信赖的职员,永远只能徘徊在核心之外。被上级遗弃在外的职员,自然与升职无缘,因此,如果你也正陷入这样的境地,赶快使用上述的方法,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吧!人的信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尤其入职初期未能获得信任的话,在以后的职场生活中要翻身真的很困难。“那个人从一开始就……”,类似这样的评价,无论你在职场待了三年或是五年,都会像标签一样跟着你。从新人时就获得信任,由此信任会逐渐加深。在一旦成为“心腹”,就能在困难的时期,或是碰到头疼问题时,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但是,这种信赖跟游戏一样,是以心为赌注的游戏。而如此书所述:这家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动力,举办了一次徒步旅行活动。没人心甘情愿地参加,也没人预料到,一个鼓励团队合作的活动,最终会演变成一次无法挽回的事故。五名女士结伴而入,却只有四个人走了出来,而失踪的这个人,恰是几天前准备揭露公司秘密的告密者。在这场游戏里,成功的话可以得到信赖,失败的话就会失去。更加残酷的是,这根本就是孤注一掷的游戏,得到的话全部都可以得到,失去就会全部都失去,第一次进入公司的时候,在这场赌博中必须要胜利的理由就在这里。

  前不久看过类似的一段文字:故事永远是浪漫的核体,黑夜因为故事而有了光明。故事,让我看到了明天的太阳,在不远的边界。故事是跳跃的,它是一种舞蹈,一个音符,生命在故事里流动,也在故事里颤栗。爱,在故事中发生,也在故事中消失。一个人,一个故事,守侯着明天与纯真。故事诞生的时候,大家都是孩子;故事消失的时候,大家都在死亡。故事消失了,黑色在增加。纯真不再有,明天不再有!感觉跟这本书很契合。

  迷雾笼罩着这片密林,如斯静寂,没有生机的迹象,一条隐现的小径,在我脚下若隐若现......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五):一起自作自受的意外事故

  阅读珍·哈珀(Jane Harper)的第一部小说《迷雾中的镇》时,我感觉译者戚悦在“译后记”部分对于全书的总结写得很好,所以拿到这本《迷雾中的小径》后,我就先翻到了最后看“译后记”。但和上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虽然文笔依旧,不过因为我还没有看整本书的具体故事情节,所以难以产生看过后的共鸣感。终于明白了那么好的读后感为什么要放在一本书的最后,而不是序言的位置。我希望我这篇文字,可以让那些还没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对此书产生兴趣。

  《迷雾中的小径》主要讲述的是贝利坦尼特公司为了培养不同部门间的员工团结协作,组织了一次计划在吉若兰山脉露营三晚的野外拓展活动。活动按性别分成了女子和男子两个小组,每组各有五人,两组的行进路线不同。女子小组五人一起从通往明镜瀑布的小径入口出发,最终却只有四人返回。而名为爱丽丝的失踪者,恰巧是在协助警探福克寻找该公司洗钱证据的重要人物。

图片源自网络

  究竟是公司的高管吉尔和丹尼尔姐弟两人,发现了爱丽丝在帮警方找证据,所以杀人灭口?还是爱丽丝的中学同学,如今又与她在同一家公司的劳伦,因为从小就遭受以爱丽丝为首的校园霸凌,如今仍旧被其瞧不起,所以借机报复?亦或是贝丝和布莉这对双胞胎姐妹不堪爱丽丝的羞辱、压榨,恼羞成怒所以奋起反击?另外,还有传闻称曾在吉若兰山脉林区工作并杀害了四名女性的马汀·科瓦克的儿子塞姆一直下落不明,难道爱丽丝是不幸被塞姆盯上了?

  《迷雾中的小径》的故事是采用双线叙述的方式展开的。一条故事线是从福克与其女搭档卡门探寻爱丽丝失踪的真相角度推进的。另一条故事线是从女子小组五人来到吉若兰山脉开始野外拓展活动展开叙述的。虽然双线叙述在探案类悬疑故事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我觉得作者在两条故事线之间来回切换有点过于密集、频繁了。尤其是到临近故事尾声时,甚至出现了一页内容就切换一次故事线的情况。这让故事变得很碎片化,读起来需要像玩拼图一样把分散的一小块、一小块,逐一拼在一起。

  不过,作者珍·哈珀的文字始终让我感觉她很擅长对人、事、物等细节的描写。这本《迷雾中的小径》中,作者把吉若兰山脉丛林中那种缥缈、神秘,甚至是充满未知的恐怖氛围营造得栩栩如生,阅读时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野外冰冷、潮湿、阴暗、压抑的环境特点。对于女子小组五人的性格特征,作者刻画得也都入木三分。比如爱丽丝给人一种傲慢、嚣张跋扈的感觉。平时她欺压下属也就算了,在丛林中对自己的上司也趾高气昂的,更不要说对老同学和她本来就嫌弃的人,态度当然更差。所以她会成为女子小组五人中唯一一个失踪者,难免让人觉得是她自作自受。

  另外,作者为女子小组五人设计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而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更是注定了每个人的命运结局。比如双胞胎的妹妹布莉,她太年轻不懂得拒绝,平时作为爱丽丝的助理总是唯唯诺诺的。第一晚在宿营地喝过酒后,第二天布莉明明还有些宿醉,根本无法正确判断方向。当时多人问她要不要换别人拿地图导航时,她坚称自己可以,结果导致大家走错路。当福克向她询问情况时,她却又抱怨大家不该让她继续导航。而她对自己的双胞胎姐姐贝丝虽然心存愧疚,但缺乏信任,甚至始终有些厌烦对方。这些复杂的情绪自然会影响她对贝丝一些行为的判断,从而埋下了隐患。

  再比如劳拉,她对爱丽丝应该算是羡慕、嫉妒、恨的。而且劳拉内心深处的这份不满情绪更是形成已久、根深蒂固的,不仅由于她们俩是中学同学,还因为她们两人的这种关系也延续到了她们俩的女儿之间。劳拉不愿承认在和自己意见不同时,爱丽丝的想法总是正确的,尽管她每次的抉择也有自己的苦衷,可是她没有爱丽丝那么坚决,所以她早晚会妥协。在迷路后,爱丽丝曾提出一直向北走的路线,劳拉曾表示反对。当爱丽丝失踪后,吉尔询问劳拉该往哪里走时,劳拉却还是选择了爱丽丝曾坚持的路线方案。劳拉与爱丽丝之间的这种关系,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攒,早晚也是会暴发一场正面冲突的。

  不得不承认,在《迷雾中的小径》这本书中,作者真实再现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安排在了一个缺水少食的特殊自然环境下,令原本就紧张的关系走向了一个极端。在迷茫、恐惧、愤恨等多重心理压力下,终于大家都逐渐失去了理智,自私、多疑的本性纷纷暴露出来。最终,酿成了爱丽丝在荒山野岭丧命的悲剧。而整个故事的真相有点让人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相信和我一样看过珍·哈珀小说的人都会愿意再看她的作品。毕竟记者出身的她,很擅长还原真相,所以她写的悬疑故事都比较有吸引力。而且在精彩的故事背后,往往揭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比较容易打动人。希望有机会再看到她的新小说,同时也很期待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作者:Rosiedream)

P85页“塑料袋”后缺少两个字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10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800/10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