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10篇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10篇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人知晓事件》是一本由柯晗著作,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一):那些少年少女的残酷物语

  刚开始想买这本书是觉得封面有能给人一种很平静的感觉在各种犹豫纠结下买下来的,这是我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本买的小说,然后,看了下去

  有种少年般的不知所以,但却朦朦胧胧

  很微妙的感觉

  忽然便意识到了那句「少年最单纯所以最残酷」话语

  怎么说呢,那种感觉

  各种感受萦绕在心头?

  难以言喻?

  各种都有

  游和界最终如几年前的那个弥央一样,「失踪」

  弥央回到老家去

  最后结尾那里我真的是哭了

  那样好的人,已经不在了

  笑着说,原谅你哦

  这样的人已经不在了

  简单而又直戳人心。

  和界是一个很好的男孩子,在知道了弥央不是那个弥央之后却没有疏远没有拆穿,而且对他人毫无防备之心,这样的人,很难有吧

  陈简之后一直在照顾着志会

  怎么说呢,结尾给我一种唏嘘不已但却异常真实的感觉

  少年少女的物语,便是如此

  写得不好,其不要介意w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二):秘密(第一次写书评、无文笔、见谅)

  瞒着的秘密、失踪杀害、谎言、因家庭环境导致的性格。

  志会的秘密、阿简因家庭原因提早的冷静、和界的少根筋的开朗、弥央的谎话...

  能从志会身上看到自己、她提醒着我、我也曾像她一样、看到自己的伙伴有一样东西自己没有而且得不到、就会想到既然自己得不到就把它毁了的念头、可是我也只是想而已没有做

  四个人经历着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或经历过的、想着我们没有想过的或想过的、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呢...

  我以为阿简会和志会在一起的、可是这只是我的以为、

  年纪小不代表没有想法、有时我们这种年纪想的比大人想的还要成熟呢...

  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但我自己能懂可是说不出、果然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啊~~~~~

  现在经历的一切、我觉得不该厌恶和遗忘、不管经历了的是好还是坏、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的构成我们的人生

  第一次看珂晗的书、第一次写书评、有点迷上了珂晗的字呢、没有文笔、见谅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三):一场似是荒唐却真实冷峻的青春

  昨天晚上终于看完了无人知晓事件。然后整个人虚脱了起来。

  我是个容易坠入剧情的人,所以每次看完小说总是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抽离。

  是场离我很远的青春,但又是场仿佛扎根于心底里的一片沼泽地。

  青春总是充满各种可能性,包括明亮的或是阴暗的。尽管我无法理解志会的做法,却能明白一直困扰她的嫉妒,我觉得那是每个女生与生俱来的东西,埋藏在内心里发酵成黑色的药引,有些会待到哪一天便像只黑色的怪物吞噬全身。我想那就是志会。

  而弥央,那个从一开始享受说谎带给自己快意的女生,最后还是留给她相应的代价。青春总是留给我们很多犯错的机会,它容忍我们各种任性与哭闹,但时间也同样说过会一点点剥夺回我们这些权利。因为负起责任才是一个人长大的标志。我想弥央在失去和界的那一刻也终于明白逃避与任性并不能帮她填补在青春期里犯过的错。但人生也不需要看起来那么完美,或许这次之后她能成长吧。

  喜欢和界,那个性格像大海的男生。包容所有人的恶意与任性,一再让自己的温柔无意间包容他人伤痕累累的内心。但或许这样的温柔也会一再伤害别人,因为他的善良总放大了别人内心那阴暗潮湿的地方。无论怎样,和界就是和界,他的天真他的温柔,足够成为青春期里那道最温暖的光束。

  而一直默默陪伴所有人的阿简,过于早熟让他看起来缺少了那么几分同龄人会有的任性。冷静、沉默、深邃,像湖泊一样,用尽自己的生命去守护身边人的幸福。

  结局难过。但或许那是可能真实存在的青春故事。

  像是看一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青春,但依旧刻骨铭心。

  而那一点点的奢望,便是希望还生存着的阿简、弥央、志会仍可以幸福,至少要把和界的那份幸福也牢牢抓紧才行。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四):为所有的青春与你

  很坦诚地说,这是我今年读过的第一本真正让我感到害怕的青春小说。

  不是因为复杂的事件,也不是因为与主角们的似曾相识。而是那不可言说只能意会的青春实在太煞人。

  大概也会有人说现实世界里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真相就是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最隐讳不可告人的秘密,尤其在青春期这么一个敏感又尴尬的时期,如果没有合适尽责的领路人,那他们就会变成树林里最狂躁的蝉,因为迷茫,因为找不到同伴,而在寂静中爆发出一声又一声挣扎的呐喊。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如果他从幼年时期开始就因为家庭的原因而遭受各种不平等的待遇,生活不顺遂,无法站在所谓的幸福平均线上享受一个孩子应该获得的童年。那这样的影响就好似多米诺骨牌,连带而不可重置。不能说他的青少年期会百分之百的遭遇比常人更多的波折,但它必定也不会那么容易的度过这个在人的一生中最容易改变价值观,人生观,最为危险又动荡的时期。

  原来我们那么孤独,那么寂寞,那么多言不由衷,都是因为过早地失去了握着我们双手,引导我们共行一程的那两个人。

  vswenku我是真地无法相信缺失了一方的爱,就能从另一方补足这种烂道理的。就好像,你如果失掉一条手臂,你能够坦然地说没关系其实我还有另外一条么?当然是不行的,也许以后你也会慢慢习惯这样的人生,但在失去的最初,谁人又不惨痛,谁人又不想凭什么是我呢?而在这个大千世界,在茫茫人海之中,我们更不能轻松地将这类际遇归为巧合。

  作为几乎花光了全部运气与力气才安然度过了青春期的一员,我只能真挚地告诉你,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有的是比失去生命还要荒诞的结局。而追究其原因,也极有可能只是因为在某个夏天,我们内心的隐秘与孤独让我们痛到非要发出生命最后的悲鸣才可以。

  爱是不会杀人的,不爱我的你才是最锋利地杀人武器。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五):那个叫密川的地方

  首先我是推理控,啊其实,是除了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婆婆以外,只能接受日本推理小说的伪?推理控?欧美的我看不来。

  原来大王写的是这样的一本书。好看得超过了预期。腰封上原本让我半信半疑(捂脸)的广告——比告白更真实生冷——原来打得一点都不含糊。大王很厉害。

  关于原谅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故意放慢了速度,看到后来真的觉得恍若冷空气降临。现在写书评内心还很混乱= =我这是心理变态么……

  我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不掩饰的说,影子是志会。也因此,在掩上书后我迅速地原谅了这个敏感的女生。而弥央直到最后都依然被我厌恶着。一开始的谎言就注定了她是输的——在我看来。我厌恶这样的人,懒于解释并不能成为顺理成章说谎的理由。利用谎言来被动地霸占着别人,到后来贪恋别人的庇护,怎么说呢,就是无论她怎么做都让我觉得不顺眼。顺便也不喜欢和界——神经粗到完全不能了解女孩的心思,亏对方还是从小玩到大的女生啊,虽然说别人真的没义务要处处留意你的小心思。看到有人评论说,庆幸自己还喜欢着和界这样的少年,说明自己还有一颗少女心……我是少女心早就被挥霍光了吗?(惶恐脸)

  “所有的哭泣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乞怜的行为,看到别人做这样的事就觉得讨厌”。第59页。我喜欢这句话。不会讨厌说这个话的那个女孩,很喜欢理解这个女孩的男孩。

  关于密川河。密川这个名字,给我一种很奇怪的熟悉感。就好像我不是第一次打量它。那片森林似乎也一直存在我的记忆里。而我不能确定,这份熟悉感是来自我的故乡,还是来自我对“森林”这个词不可理喻的好感。

  两个迷失在密川河里的人最后都没有找到。所以某人最后融入的,地方还是跟弥央一样,即使这个弥央不是他喜欢上的弥央。在这一点上,真的不太开心。不知道志会有没有这样的感想。

  写得很乱柯晗大大请见谅= =

  故事讲得太好。那些细碎的心情,我好像都体验过。

  我像喜欢着魔名和恋爱大王一样喜欢你XD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六):百分之四十九和百分之五十一

  百分之四十九和百分之五十一

  ——无人知晓事件

  从缺缺心眼

  关于人生,我们常常习惯去做预测,根据一些苗头想象那背后的走势,如果以百分之五十作为一个分水岭,用理智来判断,超出这个指数就是值得做和应该做的,而低于这个指数或许放弃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这仅仅是说——理智,前提是我们具有如同计算机一般格式化又冷静的大脑。

  但是生活的本相永远没有我们所能估计的那么精确,很多时候我们是处在矛盾和混沌之中,做的事情不是本意,说的话其实言不由衷,自私的动作粗鲁又难看,表情莽撞不懂修饰,别扭又天真地想要去对过错做出弥补,并且一心一意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只是出于——想要让别人喜欢这样的自己的心情吧。

  《无人知晓事件》里呈现的或许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谢谢柯晗(这是曾经的魔名和恋爱大王,我也一直困惑该怎样去称呼她,笑~毕竟在我生命里出现最初的她,是经常写卷首以及在读者来信中做回复的让我觉得亲切并且喜爱的编辑,以及曾经在刊物中看到她和闺蜜夏只只之间的情书,甚至在没有拿到这本书之前就知道序会是谁来写以及看到那个名字之后的会心一笑~)给了我们志会和弥央,我在她们身上或多或少看见了自己以及自己的朋友。(如果满怀少女心那时候的自己,更多关注也许会放在和界身上,毕竟和界还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少年不是=v=)

  如果回溯自己当时念书时候的心情,非要做什么比喻的话,大概是——一张皱褶的纸在慢慢平铺又缩紧的过程,像是在见证一个抛物线又不知道最后它要滑到哪里去。

  开头并没有给我太多悬念,或者说我一开始就已经料见了当年的因由,以及看到官方网站上“酿成更大的悲剧”时我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不过还好,震撼我的不是过程,而是其间女生之间那种一针一针生冷又细密的心情,在掩饰真实或者抹掉过去这样的粉饰太平背后,同时埋着害怕苦恼矛盾的炸弹,这时候的临界点——大抵是“骄傲和爱”,觉得一直以来的骄傲和要保护的东西受到了威胁,便是最后的引线,“砰”得一声,灿烂又决绝的爆炸。

  我不怪她们,我心疼她们,我看到她们奋力挣扎努力奔跑的动作,每一下都让我觉得真切又惋惜。以及柯晗,因为不习惯所以每次我总要连带着加上魔名,有的时候我会笑称魔名殿,经过这长达七年有余八年不到的时间,都很感谢能够在这本书里与你重逢,觉得可贵又珍惜。

  不记得是谁说的,每一次遇见都是一场重逢,我的心情,大抵如此。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七):唠唠嗑w

  唠唠嗑w

  有一句没一句记下些笼统印象见谅w

  就当是我在随意和大王这个网络和杂志上单方面认识的有点亲切的imaginary friend聊天,友邻`出书,看完后急着把自己简简单单的感觉告知分享呢(你够

  大王依旧很厉害。 本以为这本会是像honey time站上曾经触动当年少女心的作品,花野啊紫阳之庭啊夏日长达啊——这种细腻又相比单纯的情感路线。以及当年对AIKO的小告白我还印象很深呢,灵气的很,可爱不造作(咦?

  结果些许意外和惊喜,因为少女心被挥霍得也没剩下什么或者一直淡漠生活,言情易嫌弃各种玛丽苏(咦?)的关系,这样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阴暗与成长,也有更多起伏悬念的四人织下的生活大网,让我这样看书惰性的人忍不住马上看完,而且单纯先赞一声,很好看不愧是我们的魔名(竖起大拇指

  可恶刚才发现自己想说的居然和之前某只的一样……成长当中各种琐碎的情绪,真实触碰到,在两个女主人公身上完全都能看到自己的倒影。

  说残酷,其实也温柔。魔名其实还是非常善待角色的呀。即使有生命逝去,结局与故事的进行,其实还是让人怀着希望啊信赖啊这类w

  也许是自己粗神经或者思考回路不太正常也或者从始至终还没足够长大……至始至终志会都是让我觉得挺喜欢的女孩,走下去的每一步再自然不过。包括推下两个玩伴,完全恨不起来,过路魔经过内心——像我这样纠结的人再容易体会不过。嫉妒,有点自私狡黠,少年们才没有大人心里所想那么单纯,带着怀疑审视的眼光看着世界,脆弱又自有其强大。

  弥央我也是有点排斥的,虽然只是一点,但是懒得解释任由好像舒适安全的谎言开散丰满,我知道我们也不能全怪她,这样的诱惑即使长大的人们也不一定能完全抵抗吧……虽然大多数人会选择有点不舍的拒绝这邀请。

  心理描写太真实,心理咨询师太可怕了大王你是多深入少年们心理啊我都觉得年少时光的各种别扭复杂心情被窥视光了(够

  完美单纯到没有瑕疵的少年果然我还是有距离的——现实里倘若有游和界倒是不错值得结交的人,温暖亲切干净黏人,元气非常正面力量满棚,连家世背景都合美到不像话(?)。小说里即使永眠河川,好像内心波澜也不太大,他有点像一个念想,留在幽静的山林之间虽不甘,也只是细微的泡沫散于水中(我太残忍?)。个人偏好的是阿简和志方两个,瑕疵与脆弱,敏感也强大,这些让我更爱他们一点点体会这些心情。于是结局里少女即使没能逃掉制裁甚至在病床上,当阿简抚摸着少女额头,想一辈子照顾她时,我的心情还是明净宽慰的。

  实体书在手,最喜欢的插画,是那副绿色调的,阳光透过森林下阿简和志会落在蹦蹦跳跳的和界弥央后头,阿简把自己的手递给最后头的志会,青梅竹马的情愫,无论志会对错都保护她,其实我心里欣赏的是非观还是孩子气的吧?

  密川是一个很美丽让人向往的地方呢,小地方的人情温暖,学校的放养式(?)班主任好让人亲切。大王的笔触还是这么干净悠长,心里真是透亮透亮的,笑~

  谁的青春成长这样看起来其实也都是不容易的吧,大家都能这么平平安安比较顺遂的度过,也是生活的馈赠XD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八):有个秘密叫不老的少年

  致我亲爱的魔名君>ω<

  一开头,就是慌张的志会和可靠的阿简。他们有个秘密,秘密里藏着一个被他们潜意识抛开的女孩子——弥央。

  直到后来很久在断断续续的他们的回忆里,我看到那个注定不允许呆在他们身边的女孩子。尽管她单亲只有爸爸,但不行,她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太多,个性纯良注定如此。

  七年后,翻出一个女孩子补给他们。同样的名姓,长发,手脚纤长。唯一不同的是她有着和他们相同的东西,那是什么呢?一种上帝的玩笑,被称为“少女病”或是“少年病”的玩意儿?

  每个人都被这个玩笑折磨着。譬如志会纠结家庭的同时,嫉妒小时候的弥央,忐忑黎洛加的关注,惦记着只有阿简知道的害怕被发现的秘密;譬如阿简为家境的努力,父亲的病,还有小时玩伴的心事以及平衡;还有弥央的一个又一个的谎言;还有恋上和小时玩伴一样名字的女孩子的和界。

  少年的秘密太苦太容易走向绝路,即使是那样坚定执着的志会,坚信自己从错误的那步擦去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志会也做不到。慢慢的走向死局。一切就像老旧的车轮“吱呀呀”的,马上就要坚持不住了,城堡里压抑的恶兽马上就喷出火来了,请王子快快来吧,否则,否则,有谁就要消失了。

  峰回路转,或者不可置信。消失的是那个从不介意的少年——和界。

  我曾经猥琐的想,他知道一切了,也许觉得自己消失可以让弥央不再害怕如何面对自己吧。果然猥琐。和界怎么可能做那种事,相信蝉蜕的和界,说着“原谅你呗”的和界,最终被那个小姐姐“志会”推下河。我那样猜想,和界死的时候知道弥央不是小时候的弥央,那么他知道小时候的弥央怎么样了吗?志会告诉他了吗?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了。每个人有自己的不可复制的生命,总有些事及时和最亲近的人讲他们也不会懂,但总是有这样的人存在于你的生命里。他们会笑着一边用着“掌心温度判断法”一边用令人忐忑又安心的调子讲“原谅你呗”,他们会接起你语义不详的声线无措电话感到有一点点被依赖的开心。他们行走在你的生命里,就在你最脆弱的少年时代,真的有他们陪着那个平行时空的你,陪你做那个怀抱着秘密的,不老的少年。

  很复杂吗。

  因为那些无论如何仿佛在以后的时光里再也没有了。

  那个很好的人,会温柔的对待自己的人,

  不会在未来等自己了。

  那些珍贵的东西,是真的失去了。会害怕的啊,以后的路会怎么样,自己一个人要怎么走。要走上多远才能提起几乎对自己来讲不曾存在的勇气。

  有眼泪流出来了呢。很复杂吗?

  时光没有等我,你在回忆里对我眉眼弯弯“原谅你呗。”

  y二狸子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九):青春四重奏——无人知晓事件

  青春四重奏

  ——无人知晓事件

  文/柳具足

  乡间小镇。周围的森林“像个巨大虫蛹似的”,有一条叫密川的河流静静流过——带走了少年少女们所有的秘密——犹如日本影片中清爽静谧的镜头、平静的背景音乐下又暗流汹涌。但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美国狂野西部的小镇,河流、学校墙上的藤蔓,以及每个少年与少女挣脱童年、挤进成人统治的世界——犹如金蝉蜕壳般的成长阵痛,只要你静心揣摩,都是一致的。

  蝉鸣声声之前,是多年的地下暗哑;勉强拼凑生活的父母,他们多年前种下的小幼崽,正像鸣蝉蜕壳一般,晾开湿漉漉的透明翅膀……谜样的弥央失踪与归来,迎接她的游和界、志会、陈简展开各自的笑颜——青梅竹马的四人青春奏鸣曲。

  他们四人中有撒谎者、有粗线条、有小妒忌、也有日常生活所碾压出的麻木与冷峻……令你每读上几段,就忍不住环顾身边的同桌、前座、课间擦去板书的值日小组长……他们有的热情、有的内向、他们身上有你想要获得的某些特质,他们放学后的快乐与痛苦你也并不一定知晓,而有一些人你根本不想打交道。

  在柯晗纯美、洁净的表述之下,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梭梭发芽的声音。

  为避免剧透太多,就不细说具体内容,《无人知晓事件》是围绕四人的相遇展开的,而过往的秘密、以及每个人受限于“家庭私事”——仍在毫不留情地追击着他们,即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相互搀扶或相互拳击、尽着本能狂奔着……我私心最喜欢那个“叫陈简的十六岁少年,最不动声色,从来不见任性举动甚至是情绪波动,总是合群而沉稳。”

  另一个私心喜欢的特点是小说没有令人生厌的品牌罗列,大约是柯晗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告诉读者们:并不是一件打着LOGO的衬衣或是南方小镇上缝纫女工们做出的平板鞋理应占据你的人生空间;而是四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和父母、老师、代表社会环境的警察叔叔之间的互动,才是更重要的。

  柯晗的笔触是悠远、通透的,就像草尖的露珠、鸣蝉褪下的琥珀色蝉壳;在文艺与现实之间,那座洁净、唯美的小镇也成了我所向往的徜徉之地。

  今天中国的小镇与城乡结合带,无一例外带有火车站、汽车站周边气息,连小商铺的招牌字体都是一样的,还有整墙整墙的保健品广告、老年人随时被其推销演讲引诱上当,年轻一代连方言也不会说,乡镇派出所的警察和他们所追捕的流氓都是同学,似乎并不存在着一座沈从文旧日的边城——但中国式小镇忙乱、喧嚣、匆匆浇筑好的水泥地上飞扬着超市广告之下,也充满独特的奋斗精神——出人头地与生存竞争。

  这就是小说中的女角——志会开始考虑大学和职业志愿,与舅舅的理想光环、神话破灭相撞击,她看到眼前一群福楼拜式的“庸人”而冷笑时,让我精神一振的火光。

  青春文学的作用在于保护它同样青春的读者,他们的内心正在逐步成长,小说让他们审视自我的标准,并撕开成人世界的微小一角,让他们做好迎接复杂状态的准备,“眼前利益、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是隐藏在年龄重幕之后的一只只窥探之眼,等少年与少女们长高长大,头颅高出了幕布的边缘,它们就会把自己塞进他们的眼眶。

  没有哪一场青春是轻而易举的。

  柯晗的四人故事,令我不由自主想起斯蒂芬?金最具自传体的小说《尸体》,《无人知晓事件》与它静与动、内与外的对比,都让人读来动容。

  斯蒂芬?金说的则是美国六十年代小镇上的四个少年,各有个性和行事法则、以及家中的难念经,被父母忽视、被兄长欺凌、或被父亲烫伤耳朵……四个少年蹲在树屋上就有了自己完整的世界,他们步行几十英里去看一个迷路小孩的尸体,途中有虚张声势、内心惧怕、突如其来的暴雨、最终和不良少年的正面冲突……四人的性情与意志力也表露无遗。

  在《无人知晓事件》中,柯晗也展示出她心理咨询师的特长与沉稳——青少年有其自身的同辈压力与思考方式,当人们“长出”了这个界限,能够用确切的利益关系或轻缓急重予以回顾、或者面对更小的孩子们的烦恼时,就会轻视他们的压力,认为他们那些有的没有的苦恼与抱负根本不值一提,正如斯蒂芬?金所说:“言语会缩小事物的重要性——原本萦绕在脑中一些天大的事情,一经脱口而出,便立时缩为原本的实际大小。”但无论是美国铁路旁的男孩,还是密川河畔的中国女孩——孩子们正是由热爱什么、崇敬什么、妒忌什么、惧怕什么、隐瞒什么……这些披满金光或笼罩乌云的隐秘渴望中一路走来,这些隐藏在衣柜中的黑影,也将在我们身上烙上永久的印记。

  无人知晓的青春、但我们从未淡忘。

  END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十):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

  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

  下午刚看完的书,忍不住立刻打开文档说点什么。毕竟现在能让我看完之后就“想说点什么”的青春小说已经那么那么少了。

  先说说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首先我能感受到的就是它的真诚。我读过的书不算多,但我能分得清哪本书是真的想向我们传达什么,哪本书纯粹就是用来浪费纸张的。和当下已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图书市场的坑爹的书比起来,这本书既没有嘲笑读者的智商也没有低估读者的智商,我看到的是它汲汲铺开的一个故事,娓娓动听地跟我讲述一个女生那深不可测的心思和一群少年成长的故事。我从这个故事里读到了些东西,虽然可能作者并非有意想跟我传达到某一层面,但是我感受到了它,我甚至在故事中感受到了某些安抚的情愫,让我在合上它之后悠远地叹出一口气。

  我个人认为一个成功的长篇小说,作者必须是隐藏在故事后面的。换句话说,当你读起这个故事,不会被写这个故事的人所左右,因为她写的是这个故事本身,而不是自传。我非常讨厌那种自我存在感特别强和表现欲特别旺盛的作者,他们恨不得在每一页书的空白处附注上“我写这一段是这样想的??”“我写这一段脑海中呈现了XXOO的景象”。拜托,who care!于是相比之下这本书它就是单纯地在讲一个看似突发但早有预谋的事件,可能还夹杂着一些道理,以及掩埋在诡秘森林里的那个幽深的夏天。它点到为止,深入浅出,在很多马上就要过分伸展开来的时候聪明地戛然而止,把所有能暴露作者自己的笔触都深深地隐瞒起来。

  当一个作者能做到这种地步表现出这种真诚的时候,其实她已经在整本书里无处不在了。

  再来说说最重要的情节

  起初看到书的宣传封面时我以为这是一部非常轻松的青春小说,故事里有一群少年少女猜测彼此的心情,似有若无的暧昧和稍带混乱的情感关系。然而当我看到第一章的第三页时就发现事情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为了避免剧透我也就不多说其中的细节了,我只想说,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心很沉。其实这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暗黑的青春小说,在一段段看似温暖的对话和场景描写下面是直接而冷酷的剖析。我特别喜欢每一章伊始的陈志会的日记,因为我完完全全能体会到她的嫉妒和憎恨,我感同身受一样沿着她慢慢积累起来的怨念往下走,因为我曾经也是个这样的女孩。

  和她不一样的是,我父母恩爱家境优越,但我依然会对身边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一个方面比我好那么一点点点点的女生怀有强烈的敌意。孩童时期的喜欢是单纯的,讨厌更是如此。正是因为单纯,爱才会被恨掩盖,才会变成恨的催化剂,才会让恨变得越发理直气壮理所应当。但是在整个故事里我们看不到被标签化的欺凌和辱虐,看不到那些充斥在所谓的暗黑小说中让人生厌的堕胎或者淫乱的生活。真正的残酷不是主角吸烟喝酒泪流满面地仰天长啸“老子的生活好黑暗,老子好绝望啊!”,它生在我们心里,跟着心率的节奏跳动,一分钟56下地循环在体内静默地滋养所有邪恶却不易被人发觉的一面,它是平静而沉默的,并且带着一种极高的普及率,可是它又那么不被人重视。

  青春的残酷绝对不是黑色的,它似乎是蓝色,就像这本书的封面的颜色,不通透,有层次,像夏日的森林更像冬天的海,乍一眼望去光鲜亮丽可是隐藏在那蓝色深处更深的蓝,却布满了我们不愿触及的痛楚。

  这是个残酷的青春小说,但并不意味着非得是个悲剧。记得高中时候的数学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然而原谅并不意味着解脱,不悲剧也不等于喜剧。

  因为在看到光明的那一刻,才真正知道自己曾经经历了怎样的黑暗,这时的心情已经不是单纯的悲或喜,好或坏可以形容的了。

  还想说说作者

  在她是柯晗之前她是恋爱大王,在她是恋爱大王之前她是魔名。我不能像序中夏无桀那样说出“和作者认识了十几年”这样的话,因为她在我心中是被划分在“偶像”行列里的人。关注她是因为第一偶像落落,那时候网络还没有微博,没有办法把偶像和粉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能从有关于落落的信息里知道她和一个叫魔名的人是好朋友,于是“偶像喜欢的人一定也是很棒的人”,后来她的个人网站长驻在了收藏夹中,博客也成了必逛之地,渐渐地也成了我心中一个高高在上闪闪发光的人。可她又不是一个称职的偶像,在我看来真正的偶像所特有的“粉丝留言一定不能回”这一必要因素她完全没有做到。虽然在微博上你来我往也聊过几句,然而绝不会和偶像做朋友的想法早就根深蒂固。见到她第一眼的时候她就站在那么高的地方,我抬头看到了她的光,就已经决定要永远只跟在她的身后。

  于是在我这个小小粉丝的眼里,大王是这样一个人,她温柔细腻俏皮又和蔼可亲,她写的故事也是软软的像糯米,可她身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学者又让她具备了比其他人更能看透人心的能力,有了这些特质就意味着她不但是个优质的作者,更是一个优质的人,让人无法不去喜欢无法不去注意。

  可她又是低调小众的,安安静静地讲故事过生活,不浮躁不埋怨,她不企图从读者那里得到什么光环,也不追求写故事带来名誉上的吹捧,当她动笔,你会感受到她在享受写作带给她最原始最洁净的快乐,然后这种快乐在书中便完完全全转化成了对读者的真诚。

  正是因为还有这样的作者存在,在洋洋的图书市场中还有这样一本真诚的小说存在,我才会又一次发现我还是能被感动到的。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10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无人知晓事件》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800/10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