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的读后感10篇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的读后感10篇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的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是一本由陈寿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30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一):读了3天左右,发现一些错误

  还没开始读文言,只读白话,发现3个地方出错,想知道是我的书有问题,还是作者出错

  1、1997页,介绍杨仪的后几句“废黩杨仪力平民”,应是“为”,我的书中是“力”

  2、677页“吴国申包胥”,明显出错,应是楚国

  3、725页 “死他”应是“他死”,

  求教有这三本书的朋友是否和我的一样有这3处错,要不然以为在当当网买到了盗版书?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二):《三国志》札记(15):权势者的报复

  1月7日

  读《曹洪传》。很短。

  曹洪家应该是很富有的。曹操初起兵时,他帮他到扬州刺史那里募兵,带去了自己的家兵,就有千余人,如果没有财力,不是豪族,如何养得起这样庞大的家兵。

  正因为他家里富有,才导致了他差点成了刀下之鬼。“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士。”卞太后求情,是因为她知道曹洪曾救过曹操。曹洪的战功也是可以的,凭这两项,他也是曹魏政权的功臣。但只因为得罪了少时的曹丕,在曹丕称帝后,就被他以一个轻微的理由,“下狱当死”,这说明曹丕的心胸是很狭窄的。伴君如伴虎呀。现在,官场上,许多人一旦得势,还不是睚眦必报。可见这是人性了。

  太后的话,还是有点作用的。“诏乃释之。犹尚没入其财产。太后又以为言,后乃还之。”有太后撑腰,曹洪总算逃过一命。但是,曹丕还是想通过没收其财产来解恨。当今社会,这样的现象还少吗?不是经常有报道,某些知名企业家因为不肯出钱,得罪了当地官员,结果就被寻了一个借口,投于狱中,庞大的资产全部被没收吗?重庆打黑就是明显一例。可见在财富面前,权势者的贪婪是古今同理的。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三):《三国志》札记(18):善于防身固宠的荀攸

  1月12日

  有一种厌倦感。是由生存带来的。生活上的不稳定,是不可能有好的心态,去优哉游哉地做某一件事的。只是,现在下大雨了,什么事,都不能做。耐起性子来,读书,写字吧。

  《荀攸传》昨日已经读完。荀攸虽然是荀彧的从子,但他却反而比荀彧大六岁。荀攸应该不是荀彧举荐的,史书载:“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于是徵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恱,谓荀彧,锺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曹操特意写信给他,说明对他一直很关注的。他们应该曾经共事过,“何进秉政,徵海内名士攸等二十馀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这时候,曹操在洛阳做校尉,他们有过交集,故而曹操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

  荀攸早年也想成就霸业,当时“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想法,应该是许多诸侯的共识,但最早提出来的并欲付诸行动的,却是荀攸。“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顒、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淆、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不幸“事垂就而觉”,自己反进了牢狱。出狱后,意识到乱世中,保存性命最重要,于是求为蜀郡太守,只是因为道路隔绝,暂时只能留在荆州。但是,作为一个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谋略的人,他其实并不甘于避世,故而当他看到曹操如此器重自己,就直接前来投奔了。曹操也知道他的确有本事,立即“以为军师”。

  荀攸作为军师,的确替曹操出了大力。曹操征张绣、吕布、袁绍,他都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和策略,并且还知人善任,比如,和袁绍对峙于官渡,“军食方尽,攸言于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四):《三国史》札记(9):读《袁术传》、《刘表传》

  12月6日

  读毕《袁术传》,《刘表传》。

  袁术真虚伪,袁绍要举刘虞做皇帝,征求他的意见,他义正言辞,“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www.vswenku.com其他!”但转眼,自己得了孙坚贡献上来的玉玺后,就生了异心。但是,实力又不足,又没有权术,如此称帝,真是蠢蛋,自然只能成为众矢之的。失败是必然的。

  加上他事业未成,就一味享受,岂是成事之人?他的结局,很悲惨,裴注引吴书曰:“术既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众绝粮,乃还至江亭,去寿春八十里。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棂床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遂死。”联想到他生前,一贯奢靡,真真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有此结局,岂不是性格决定命运哉!

  刘表虽然对许贡献,但他实际和袁绍更为交好。他之所以不敢直接亮出旗帜,鲜明反对曹操,自然是因为曹操手中掌握了汉献帝,他师出无名。

  但刘表并不是没有出兵。他让张绣阴袭许,说明他还是反抗曹操的,只是自己内部不算稳定,不能大举进军而已。不然,他最最起码,要派兵去支援张绣。所以,曹操在收拾了袁绍之后,下一步进军,必然就是荆州了。庆幸刘表死了,刘琮举手投降,不然,刘表的境遇将会很糟糕。因为三四面受敌。一是曹操,一是孙权,一是刘备。

  刘表和袁绍两个人真是难兄难弟。陈寿称他们:“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没能教管好子女,没能及早确立接班人,是他们的大错。而从后来的事实来看,他们的接班人,包括其他儿子,似乎都不怎样,难怪乎曹操对付他们,悠哉游哉,乃至于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之叹。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五):《三国志》札记: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曹爽

  1月7日

  近午夜十二点了。有些困。刚读完《曹爽传》。——晚上抽一点时间,读一点《三国志》,也是好的。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现在读书,也抱持这样的念头。只有到了深夜,我的一切,才能安静。这会儿,读点书,写点感受,很好。如果能够坚持下去,更好。

  曹爽是个官二代,因为父亲的缘故,才暴得大位,并不见得有什么真材实料。但往往是这些人,自以为天命所在,做起事来,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这样的背景,身边容易汇集一群品行不怎样,为了上位而不断捧杀自己的人。曹爽原本还是谨慎的,但是,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变得对老干部司马懿很不尊重,耍了一些小手段,就把他靠边站了。想来他还沾沾自喜,但没想过姜还是老的辣。

  曹爽缺乏功劳,为了稳固地位,谋士们就劝他攻打蜀汉。他也没做什么准备,直接就去了。徒劳无功,还导致了关中空虚。这样的人,如此行事,注定成不了气候。但往往是这样的人,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没吃过苦,没受过挫折,人生一直很顺利,结果呢,贪图享受,自以为是,缺乏应对和应变的能力。他的做事方式,是很让人侧目的。“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鄴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他的选人标准,任人唯亲,安插自己的兄弟到重要位置,排斥有经验且势力庞大的老干部,给自己树敌,同时信任的是一批喜欢浮夸的家伙,他们围在他的身旁,成为了小组织。

  他的结局是注定的。桓范算是他的智囊了,但是,他的头脑简单,听不得正确意见,故桓范哭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高平陵政变,曹爽的反应是什么?“迫窘不知所为”,就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司马懿劝降,以洛水为誓,他竟然也信以为真,认为“我不失作富家翁”,真的很傻很天真。一旦落入政敌之手,那还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家随便造一个罪名,都可以把你弄死。事实也果然如此。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不能相信交易,那最多只是策略。曹爽的政治斗争经验,还是太少啦。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六):《三国志》札记(10):《吕布传》《张邈传》

  12月6日

  读毕《吕布传》、《张邈传》。

  吕布就是一介莽夫,头脑简单,考虑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利益,他什么样的背亲弃义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的行事,这样的思维,依附他的人,武士如何能出死力,文人只能叹息看走了眼。他没有自己的主见,被别人一说,觉得有道理,就去做了。这时,若是又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他又觉得对,又照着这种意见去做了。

  他还很听老婆的话。这换成平常人家,是好事,家庭容易和睦。但是,在军机大事上,一味听妇人之言,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曹操前来攻击,“陈宫谓布曰:‘曹公远来,势不能久。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于外,宫将馀众闭守于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外。不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布然之。布妻曰:‘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于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看看,谋臣的话,他听倒是听进去了,但老婆的一番话,立即打消了他的念头。看到此处,我都恨不能替陈宫先生觉得委屈,恨不能替陈宫先生劝告吕布,阿布,舍不得娇妻,做不成好汉呀!

  所以,陈宫被抓住后,和吕布一起被送到曹操面前。曹操是胜利者的姿态,“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馀,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看得出,陈宫是不服气的。

  陈宫所托非人。我过去很困惑,陈宫那么善于出谋划计,又很受曹操的重用,为什么还是要反他呢?如果没有他和张邈他们去迎吕布来兖州,曹操对北方的统一进程,会不会又缩短了许多。后来看了方北辰的《三国名将》,才算明白。“原来,曹操来到兖州,引起了当地名流的不满,认为一个宦官的孙子在此发号施令,是兖州的奇耻大辱,于是发出嘲讽曹操的声音。此时的曹操,三十多岁火气正旺,立即挥舞屠刀,把其中名气最大的领头人物边让,连同他的妻室子女,一并杀了,还把边让的脑袋高高挂起来示众。这种高压手段,不仅没有吓到对方,反而记起了更激烈的反抗。”兖州城内的其他名流,因为曹操的残暴,都起了反叛之心,因为生怕有一日,他的屠刀就有可能落在自己的头上,袁绍和张邈不合,一直要曹操杀掉他,“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被陈宫一说,也就软了,共同迎接了吕布来当兖州牧。原因是吕布一方面,杀了董卓,有义名,另一方面,“吕布壮士,善战无前”,是个勇士。但谁知道,把他接了来,才发现是个莽夫,并且是个没有主见、头脑简单、贪生怕死的莽夫。张邈陈宫诸人的死期,于此已注定矣。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七):《三国志》札记(12):读《魏志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

  12月8日

  读毕《魏志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

  公孙瓒岂是能让兵将效力之统帅乎?“瓒别将有为敌所围,义不救也。其言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力战;今不救此,后将当念在自勉。’是以袁绍始北击之时,瓒南界上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是以或自杀其将帅,或为绍兵所破,遂令绍军径至其门。”这正是自己种下的恶果。直到这时,无计可施了,才想到让儿子出外求救,结果反中其计,最终自杀。

  公孙瓒的策略是固守城池,导致他做出如何决策的,竟然是一首童谣,“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当之,乃筑京固守。”裴松之慨叹道:“谣言之作,盖令瓒终始保易,无事远略。”

  公孙瓒固一世之雄也,但是,其见识、远略,只是个董卓第二。董卓当年挟天子到长安,“筑郿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储,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而公孙瓒,政治优势并无,同时,袁绍吞其之心,可谓坚定,他在数次不利后,选择固守,“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瓒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欲以此弊绍。”这样的见识,焉能不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天下大乱,群雄竞逐,对于汉天子,大家都不以为重 ,但始终都有孽子孤臣,对朝廷抱有忠贞。张杨即是其中一位。“天子之在河东,杨将兵控安邑,拜安国将军,封晋阳侯。杨欲迎天子还洛,诸将不听;杨还野王。建安元年,杨奉、董承、韩暹挟天子还旧京,粮乏。杨以粮迎道路,遂至洛阳。”只不过,张杨是个没远见的人,当此乱世,他应该拿出辅佐皇室的勇气来,但他将汉献帝送到洛阳后,却“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杨当捍外难,何事京都?’遂还野王。即拜为大司马。”这就给了曹操可趁之机。

  张鲁想称王,阎圃谏之:“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愿且不称,勿为祸先”,是对于政治上的一种正确判断。务虚名而遭实祸,是个大傻子。袁术就是吃了这个亏,给了其他竞争对手可以站在政治道德制高点上,攻击他的机会。

  《张鲁传》注引里,有曹操的一句慨叹,“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一个军事将领,临战前,还是必须自己去勘测战场,对战争的把握,才会更大。不然,很容易吃亏。

  陈寿最后论曰:“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风云际会,一些人坐上了某个位置,但是,因为才智上的不足,他们虽然叱咤一时,却不免家破身亡,想来也实在可叹。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八):《三国志》札记(13):为将当有怯弱时

  1月6日

  精神涣散了好长时间。还是收心回来,继续《三国志》的细读吧。

  读《夏侯渊传》。夏侯渊是名勇将,“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他也能独当一面,比如讨伐宋建,就是伟大胜利,故而曹操称赞他,“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这是很高的评价了。曹操征讨张鲁,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一是说明了曹操对他的信任,一是他的确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同时,他也有缺点,那就是勇多于谋。这个,曹操当然有了解,故一开始就常劝诫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看得出,曹操对他是加以培养的。将他放在这个镇守一方的位置,就看得出。

  他的失败,说缺乏谋略,轻敌,也不对。实在是汉中的形势使然。刘备对汉中,是视为囊中之物的。曹操既然错失了攻打成都的机会,那么,汉中之失,只是迟早的问题。因为这场战役,是刘备主动发起进攻的。看得出,夏侯渊还是很顾大局,有大将之风的,刘备派兵夜烧围鹿角,他当即派张郃护东围,这个决策没有错误,刘备的用兵方向的确在东围,并且来势汹汹,这正是张郃也算久经沙场,也会“不利”的原因。他将轻兵护南围,说明南围并不严重。张郃的情况不佳,夏侯渊立即分军一半,前去援助他,这看得出,作为统帅,他并没有贪生怕死,只是,刘备志在必得,在兵力上有着优势,他也不算轻敌,因为不可能倾巢而出,总要留一半兵力守卫南围吧,只是他没有留意,中了刘备的围城打援之计,战死沙场。身为军人,也算死得其所吧,只是显得悲壮而已。

  老毛读三国,对这段历史有自己的看法,时常劝诫部下,“为将当有怯弱时”。他认为“夏侯渊把曹操的告诫不当一回事,结果全军覆没”。其实,还是有些片面。

  夏侯渊死于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汉中从此落入刘备手中。曹操虽然大举进军,但还是被刘备挡住,只好放弃。不过,从军事地理角度来说,放弃汉中,凭借秦岭采取战略守势,是曹操的明智抉择。

  夏侯渊死于蜀汉之手。但是,因为曹爽被司马懿诛杀,素来和他交好的夏侯霸,即夏侯渊之子,最终决定投靠蜀汉。除了害怕被司马懿害死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从妹是张飞的妻子,他们的女儿后来做了刘禅的老婆。“故渊之初亡,飞妻请而葬之。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如此看来,刘禅也并非愚昧之人,起码懂得笼络人心。

  夏侯渊的儿子,都很有个性。尤其是第三子称、第五子荣。可惜早死。不然,定能为曹魏立大功。书中载:“渊第三子称,第五子荣。从孙湛为其序曰:‘称字叔权。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兒,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陈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渊阴奇之,使读项羽传及兵书,不肯,曰: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年十六,渊与之田,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名闻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与文帝为布衣之交,每宴会,气陵一坐,辩士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从之游。年十八卒。弟荣,字幼权。幼聪惠,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文帝闻而请焉。宾客百馀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帝深奇之。汉中之败,荣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亲在难,焉所逃死!’乃奋剑而战,遂没陈。”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九):《三国志》札记(14):曹魏第一勇将

  1月6日

  读《曹仁传》。

  曹仁是曹魏的第一勇将,有勇有谋。可以说是宗室里征战沙场最有能力的统帅,征战袁术、陶谦、吕布、张绣、袁绍、孙权,马超,他无战不与,且都有可观的成绩。他每每于曹操危难之时出现,几次救了曹操的命,或者帮他反败为胜。

  他不仅勇猛,还有谋略。和袁绍相持官渡时,袁绍派刘备骚扰曹军后方,后方果然不稳,是曹仁出的主意,“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曹操是个善于听从正确意见的统帅,且知人善任,“遂使(仁)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袁绍原本仗着人多,分兵迂回曹军后方,但是,因为曹仁的勇略,刘备和韩荀均大败之,迫使袁绍不敢再分兵。不仅如此,曹仁还看准机会,反过来骚扰袁绍,烧掉了他的粮谷。后勤保障是战争相持阶段的关键。曹仁可以说是官渡之战的大功臣。

  搞定了袁绍,从围壶关。曹操这时候,火气还是很盛的,他说:“城拔,皆坑之。”颇有项羽的残暴之风。结果呢,是“连月不下”。这时候,又是曹仁出来出主意,“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曹仁读不读史书,史书上没记载,不清楚,但是,曹操是读的,且很熟,曹仁的话,一定会让他想起刘邦当年攻打关中,攻打宛这个城时,南阳太守的舍人陈恢劝告刘邦的那段话:“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後: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後又有彊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的反应是“善”,曹操的反应则是“从之”。于是,壶关和四百多年前的宛城一样,投降了。

  曹仁的勇,传中有记载。即留屯江陵后,为了救属下,其风采,不输于赵子龙。这样的风格,让我想起了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但是,作为统帅,如此恃勇,不足取。如果失败呢?荆州岂不是要重蹈汉中的覆辙。

  曹仁有勇略,固然可嘉,但他守樊城的忠勇和坚定,更看得出其作为一个统帅的真正能力。当时的情况何其紧急,“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可以说,失败已经是分分钟的事了。但是,他何其坚毅,何其镇定,真真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不仅如此,他“激励将士,示以必死”,看得出,他也是个搞政委的好材料,这句话犹如许多年以后林彪同志的名言,“完蛋就完蛋,上战场枪一响,老子下定决心,今天就死在战场上!”其政治效果如何呢?——“将士感之皆无二”。这说明他治军严明,也说明他爱兵如子,士兵们才能在关键时刻支持他。战场上,往往是坚持到最后者,才是胜利者,曹仁终于等来了徐晃。

  曹仁“少时不脩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这是很难得的品质。也看得出,他之所以常胜,就在于治军上的严明。所以,当曹彰北征乌丸时,当时的东宫太子曹丕,还特意写信告诫这个弟弟:“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意思是说,学习仁哥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抚古追今,习主席警告计划哥的话,跟魏文帝倒是很相似呀。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十):《三国史》札记(11):读《陈登传》《臧洪传》

  12月7日

  读毕《陈登传》《臧洪传》。

  卷七,虽然写吕布等人,其实,刘备、袁绍的形象,在这几个人物小传中,反而有了更清晰的表现。

  比如,“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耳。’请备于帐中坐妇牀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这里,两人的性格一目了然,吕布粗枝大叶,言语鲁莽,刘备外宽内忌,不动声色。你是来投奔人家的,你竟然称人家为弟,吕布吕布,你也太无心机了。

  《陈登传》,文字虽然不多,但写得文采激扬,甚是难得。通过人物对话,一方面将对话的三者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都展露出来,一方面,陈登的个性、风采,也通过他们的叙述,而立体饱满。这是很高超的艺术表达手法。

  “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闲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这里,看得出刘备的抱负,看得出刘备的识人之明。不过,这么肆意、放纵地品评人物,似乎不太符合刘备的性格。可能是刘备想打击一下许汜的气焰。

  《臧洪传》的那封信,写得实在太好了,辛辣无比,又鞭辟入里,袁绍读了,怕不是滋味。所以陈寿全文收录了。陈琳素有文名,他代袁绍写攻伐曹操的檄文,连曹操都说好,但是,陈寿收了这封回复陈琳的信,可见其文采斐然,还不输于陈琳的。只是他长于事功,又因为过早被杀,文名没有彰显而已。

  臧洪有义,不忘旧恩。但是,未必合理。裴松之注引徐众的《三国评》,可以看出他也是持不同态度的。这段点评,很精妙:“洪,敦天下名义,救旧君之危,其恩足以感人情,义足以励薄俗。然袁亦知己亲友,致位州郡,虽非君臣,且实盟主,既受其命,义不应贰。袁、曹方睦,夹辅王室,吕布反覆无义,志在逆乱,而邈、超擅立布为州牧,其于王法,乃一罪人也。曹公讨之,袁氏弗救,未为非理也。洪本不当就袁请兵,又不当还为怨仇。为洪计者,苟力所不足,可奔他国以求赴救,若谋力未展以待事机,则宜徐更观衅,效死于超。何必誓守穷城而无变通,身死殄民,功名不立:良可哀也!”一个那么有能力的人,因为不忘旧恩,而在大局上,是非不明,一味死战,导致身死殄民,功名不立,这的确是有些可惜了。

  卷七最末,评吕布这段,极精准:“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评张邈,“昔汉光武谬于庞萌,近魏太祖亦蔽于张邈。”这有点为曹操说话的意思。曹操的火气大,张邈这些人,呆在他手下,心不自安,才想到反叛的呀。不过,后面这句,引用古籍,非常到位:“‘知人则哲’,‘唯帝难之’,信矣!”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能够充分了解人的才算得上是智者”,“这一点连古代的唐尧也感到困难”,《尚书》中的这两句话确实有道理呀。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的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的读后感10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的读后感10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800/10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