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7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7篇)

元气怼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金笔头网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一

“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得很呢:这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

当翻开这本书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中升起了一丝不满,傅雷写这封家书时,傅聪已在国际乐坛的竞赛中列第三名,尽管心中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却仍故作镇定地对儿子说这还远远不够。

可是当我读完这封信后,一股强烈的,特别的感受涌现出来。

古人们常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居安思危”。而曾经的我竟一直没有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过去每当我取得优异的成绩时,父母高兴过后总是不忘添上一句:“下次继续努力”。从前的我总会认为父母永不知足,却不知这正是“居安思危”的表现。

如同家书中傅雷告诫儿子一样:“我提这些话,不是要为我过去的做法辩护,而是要趁你成功的时候提高警惕,决不让自满和骄傲抬头。”

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暂时的辉煌如同耀眼的明星,有时为你照亮前方的道路,给予你勇气和信心,但有时,它的光芒太过耀眼,使你看不清周围的世界。

纵观我国历代王朝,也无一不用事实证明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重要性。

唐太宗说过:治国就像治病一样,病虽好了,也应该好好护理,若马上自我放纵,一旦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正是唐太宗的居安思危,迎来了我国的鼎盛时期。

而反观清朝统治者,他们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便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整日逍遥享乐,因而迎来了横尸遍野,国家走向灭亡的结局。

现在想来,正是父母平时一次又一次的“不满”,才把偶尔忘形的我一次次地拉了回来。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真是极好的劝告啊!那么,立刻行动起来吧!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把行动交给现在,把结果交给时间!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二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他们的儿子: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等的一封封书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父爱母爱。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还是一位严格慈爱,挑剔啰嗦的父亲,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他用自己当年的经验,亲自教导儿子做人谦卑,待人待事严谨认真,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与困难,获得成就时不骄傲,不炫耀,礼仪要得体………不但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而且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成为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从不溺爱孩子,尤其在生活细节这方面。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傅雷先生对此深信不疑,更是在儿子的生活中付诸了行动。例如:他教育儿子,食不言寝不语,尊敬师长,态度谦卑,不骄不躁,不气不馁,不乱动别人东西,用完物品要有规矩的放回去,手不能插在上衣的兜里,这样比插在裤兜显得更无理;从小就要学会理财,懂得节约,未雨绸缪,养成存钱记账的习惯……哪怕是吃饭这样的小事也一丝不苟。

吃饭时,傅雷的孩子们必须坐如钟,手肘的姿势必须端庄,雅正是否妨碍了同席之人,不得发出令人厌烦的咀嚼声,勺子筷子不可以把碗碰出响声。不可以挑食,有一次傅聪没有遵守父亲的规章,傅雷就罚他只准吃白饭。倒是卓有成效,傅聪再也不敢了。

傅雷,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相比于父亲,他更像是一个“朋友”,一个“倾听者”,为他的儿子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三

读过这本书,我在一字一句中深深体会父爱的伟大。这本书凝聚着傅雷对儿子深厚的爱。他虽有时是的的严厉,但这也就是他的独特之道。

在这本书中,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两个字坚强。傅雷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受了怎样的困难都要保持对艺术,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及对生活的热爱。傅雷并不仅仅是在教导他该怎样做。然而在字里行间仍可以透露出他也很想做孩子的朋友。当傅聪情绪低沉时,可以没有顾虑地向他倾诉。他为此也改变了许多,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也深刻的走入儿子的内心等。对于这样一个好父亲,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同时也会从深处理解,了解孩子的内心。他虽严厉,但是心中牵挂的还是那个孩子。天下又怎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当他好几天没收到孩子写的信他的`心情是多么得复杂呢?他也会担心。

“半个月却无从动笔,但一提起笔来真不知千言万语何从说起。”这句话体现了父母的辛酸。对于儿子,也有愧疚,虽严厉但也让儿子学会了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四

在暑假,读了一下《傅雷家书》,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爱,一点一滴的灌入孩子的做人、成家之路上。

现今的很多家庭当中,可以达到傅雷家的教育质量的应该少之有少。从书信当中,可以体会到父母与孩子犹如朋友间一般,不是父母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命令孩子,更不是孩子拿出天之骄子的傲气去敷衍父母。他们是在交流,是在讨论与探讨,将彼此的心灵互相交换,这就是他们家的成功所在。

在此,我想起的便是家庭教育问题。相信家庭问题是现在社会上一大受人关注的问题,如何教育好孩子令许多父母增忧不少。现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在社会上很火很热,这些问题经常能在电视、报纸上出现,富二代怎样怎样的,少年为买衣服与父争执以至杀父、少年杀人……这些的出现难道不属于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吗?

话虽如此,实办却难。父母与孩子的责任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导因素。首先,家中的父母与长辈要带好头,才能好好去引导孩子。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适度,不能说太重视事业而忽视孩子,就像一些留守儿童一样,一直与祖父母一起,缺少父母的爱,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吗?另一方面,不要太放纵孩子,该严厉时须严厉。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或许父母给孩子的太多,孩子没见多少风雨,在温室里成长,能在外承受风雨吗?正因如此,一青少年想买衣服而遭父亲拒绝,一怒之下杀父;还有富家子弟绑架父亲,过程中父亲死了。试问这一个个悲剧,父母不需负责吗?所以,适度去教育孩子是很合理的,把握好了“度”,才是真的好。

孩子也应成熟自己的思想与心理,不能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不能当父母如佣工一般看待,更不能伤害父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由父母所养所育才长大成人,我们要学会孝顺父母,体谅父母,这样才能为一个和谐家庭出一分力,在家里的生活才会快乐。

而我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像傅雷的家庭一样。沟通的重要在与联系心灵。我认为代沟是现在无法避免的,一代一代在社会的社会背景不同,自然造就不同的一代。像我的父母那样,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年少便到外打工而不是去上学读书。而有优越物质生活我们,90后文化与数十年前的文化能不有代沟吗?正因如此,多数的我们才会去找同龄倾诉而不是找父母。所以我们要做的便是打破这代沟,多与父母聊聊天,谈天说地,总有一座桥梁能让我们好好去交流的。

要做到像傅雷一样去培育孩子,引导他们去走艺术的道路可能是很困难的。但教育一好孩子、乖孩子,少不了父母的点滴心机,将家庭构建好,好好地构建生活,双方都有责任。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 篇五

说实在,没这本书我目前还真不知道傅雷是谁,仿佛傅雷就应该和他的家书绑定在一起似的,曾国藩除了家书人我还是知道一些的,傅雷的话,还真的是“写家书的傅雷”这个印象。

以前听说这本书的时候,版本不同,最无语的就是书中时有时无的英文单词,心里不满道这个人怎么爱卖弄自己的学识,特别是当他听闻儿子的好消息时连说了几个“wonderful”真是让我联想到围城里一个也爱说英文的老先生。

不过这次买的版本英文是有注释的,于是读起来也并不只是不满和无语了。更何况这次不能是随便看看,要写读后感。

家书从1954年到1966年,正是傅聪准备出国留学波兰参加比赛到傅雷夫妇愤而弃世。傅雷对孩子的家教很严格,而且他有句话,真理第一……爱情第二(中间忘了),这是在傅聪有女友时写的。先不说爱情第二,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雷认为儿子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傅雷坚持己见,导致双方严重冲突。在傅雷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家一月余。后因傅雷姑父去世,父亲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敏陪同母亲接傅聪回家,双方才和解。

这次事件让我深深感受到傅雷家风果然不同,离家出走的理由都和艺术有极大的关系。

书中一些傅雷有关弹钢琴的评价,从字面上可以看出钢琴家琴艺的精湛,但是,普通人的话,真的能听出什么音色,技巧,“真正的萧邦“吗,看来这只是内行人的共鸣。这些靠听觉的东西用文字写出来还真是更能理解一点。

在傅聪有了女友后,傅雷又开始给两人写起了信,并教育儿子要好好“培养“弥拉,因为作为艺术家的妻子是有些不同的。这么关心两个青年人的初步生活,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后来,弥拉虽然没达到傅雷理想,还是挺合格的。

总感觉傅雷的教育方式对培养艺术家来说是很有用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艺术家,因此让傅聪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小学,主要在家督教。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在今天还能不能实行。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六

“亲爱的孩子: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使他们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你应该明白我两年来没有跟勃隆斯丹太太通信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沉默很容易招人误会,以为我们冷漠忘恩,你很懂这些做人之道,但却永远不能以此来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能受道德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我觉得,傅雷教育孩子并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指责和批评孩子,更趋于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对孩子感同身受的出发点去向傅聪提出建议,进而结合作为长者的智慧与忠告来使他更深刻的理解傅雷所教的用意。如果作为家长,虽然明白道理,拥有更多的阅历,却只是将做人之道强行灌输给孩子,棍棒教育只会让孩子对其产生“不要做”的畏惧,而非理解“应该做”的依据,他在你不监管他时还会“明知故犯”的。“知”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有可能“犯”。傅雷的育子之道,好在它贴近孩子,也不离根本。

上篇书摘中,极好得阐述了当代青年人不善社交的问题,并非不懂道理,而是碍于表达。语言的表达虽然不如物质上赠礼的直截了当,却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亲身负责,不把其转移的最好方法。语言的表达也是最真挚,最不可替代的。即使有些时候向人道谢有碍于面子,难以说出口,却能换来交心的温暖。当我们因为惰性将一件事一拖再拖,就会拖到它渐渐淡化了。学会懂得感恩,更要学会表达感恩。不是你觉得你对一个人有感激之情,别人就理所当然的会领到你的情了。藏匿自己的情感,也就没有人看得到了。这也印证了最后一句话,傅雷教育傅聪的人生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从大层面到小层面,从概到细。做好大的方向,守自己的准则,才能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达到最终的目标。正如学习,先学会做人之本,后学会知识。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七

傅雷家书是最近妈妈给我买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几乎都是书信的格式。

但别看是书信问题,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单的读还无法理解深刻的内涵呢!

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已经读了好几篇,给我的感悟很深,例如关于自立自强的问题。

我们要体会傅雷写给儿子的信,身在异地,就靠自己努力吧,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融入社会得以实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766345160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