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7篇)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7篇)

无风无月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7篇)

微信扫码分享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一

小时候看过包法利夫人,是按照老一辈的眼光,也就是所有作品评论中必然会提到的一些方面往理解的。比如社会因素,评论会将包法利夫人的命运回于对命运的抗争,或者升华对社会当时状况的一种控诉。

为了这次的小组报告,我用了一整个星期的时间又重新读了这部作品。这一次,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或许二十来岁的年纪,对于谈论整个作品的社会影响或者社会背景,还是略显稚嫩。 究竟,我们没有经历那个年代,究竟,我们不是福楼拜。所以,这里我只想说一些自己读后的最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两个字,心痛。

悲剧之所以感动人,并不在于它的结局是多么的惊天动地的悲怆。而在于对于所发生的一切,作为读者或观众,我们感到无力,感到一切都是命运的使然,明明知道一切将要发生,却什么都不能做,即使做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范例。放下书,我一个人坐在桌边,什么都不想说,也什么都不想做,之感觉心空了。那是一种淡淡的伤痛,让人往想些什么。

我实在不想再重复别人说过了几千遍几万遍的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有多么高明或者思想有多么深刻。我只是感叹福楼拜,一个男人对于一个女子的敏锐而细微的洞察力!

包法利夫人所代表的并不是她一个人,也不仅仅是一代的女人,时至本日,有跟她一样想法的女孩子也占多数吧。

包法利夫人的思想,从根本上来看我们尽对不能说它错,她只是在行驶一个漂亮女孩子的权利。而明明是怀着一种对更好的生活的追求的想法,却到最后不知不觉的动了真情,以致伤害到自己。也是女人的共性。女人永远是感性多于理性。不由的想到了最近朝的很火的电影“色戒”中的女主角郑苹如,开始是以色为诱想往刺杀卖***的,最后却不由自主的爱上了一个叛徒,不能自拔。

所以说福楼拜写的好,是他将女人心里这些矛盾而自私的东西写的活了起来,一个包法利的身上,体现出了一类女人—虚荣而多情。而或许,这类女人的命运不论在任何时代,都注定了悲剧的结尾。

也许这些感悟不够深刻,或许有些许偏激,却是我放下书的那一刻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很多现时发生的包法利式的悲剧,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期那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个打工妹控告某大学教授的案子。从性质上应该跟包法利夫人如出一辙吧。感到痛心,却不知道能说什么。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她们没错,但她们必然是悲剧。

也许,平凡一些更幸福,要知道,美貌永远不是永恒的。

也许,女人应该更理性一点,当以金钱为目的的时候,就不要掺杂进别的成分。那样,至少最后不会太受伤。

也许,包法利夫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假如她们知道,会做得更有技巧,和“漂亮朋友”一样节节高升。

也许,包法利夫人们从来都知道这些,只是女人的情感的因素总能战胜一些自私贪婪的想法。

放下书,我的心空了。手像机器一样敲下这些文字。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二

《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命运悲惨的主要原因是抱着一个错误的幸福观。

结束了《包法利夫人》一书的阅读。总结如下:包法利夫人(爱玛),本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农村姑娘,美丽、善良、聪明,由于接受了贵族式教育,深受浪漫主义虚构故事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幸福观。婚后,她不满婚姻不满丈夫,不顾家庭,执迷追求她所谓的“爱情、幸福”,逐渐堕落--红杏出墙,不幸的是她的全部真情换来的却是虚情假意;最终导致身败名裂、负债累累,服毒自杀。包法利先生,一个诚实憨厚的医生,生性胆小懦弱,过分溺爱他的美娇妻(爱玛),人云亦云,听之任之;最后才得知原来早已被爱妻背叛,悲惨绝望而死。包法利小姐(贝尔特),一个最可怜的受害着,从小缺少亲情,后来连个可以依靠的亲人都没有,更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孤单无助的活在这个对她来说残酷无比的世界。

读后感:一个错误的幸福观,一份没有把握的婚姻,两颗不能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心,是无法得到幸福的;盲目的婚姻最终总是害人害己,而最无辜最可怜的是孩子。如果两个人没有想清楚,没有准备好,那么请千万不要盲目的结婚生子!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三

包法利夫人她出身小康之家,不仅样貌出众还精通琴棋书画,更是在修道院接受过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手好牌,最后打了个全军覆没。她为了追求自己渴望的爱情经历了两次婚外恋。为了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弄得家庭负债累累。最后高额的债务让他深陷泥潭,她不得已向婚外恋对象寻求帮助,可是每个人都躲着他,只有包法利陪在自己身边,悲痛和羞愧之下,她选择了自杀。而她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也将亲人送到了地狱,自己所谓的爱情也终究是黄粱一梦。

勇敢的追求爱情

她出生在殷实的农户之家,曾与贵族小姐们一起在修道院接受教育,自己长得漂亮,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在她看来她和贵族小姐是没分别的,她理应享受挥金如土的浪漫爱情。当她遇到了体面的包法利后,以为自己的爱情来了。很久见不到包法利时,她会让父亲找到包法利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她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向包法利表达情感。自此以为他们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实不知悲剧自此展开。

梦破碎了

她结婚的第一天,便因为婚礼的普通而思考婚姻是否正确。幻想的梦破碎后,失望便像雨后的彩虹悄然而至。在后来的日子中,包法利的木讷和恪守陈规总更是让她感到枯燥乏味。她越发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爱情。她的爱情应该是浪漫的,奢华的,而不是这些柴米油盐。她应该像贵族小姐那样,每天沉迷于舞会,享受生活。她对浪漫积攒了太多期望,所以当现实照进生活,她的心就开出了别样的花朵,而这花朵本不应在包法利的花园中。

遗憾收场

不满现状的她开始了婚外恋,同时执着于纸醉金迷的她在商人的哄骗下开始赊账。渐渐地,账单越来越厚,即使自己抵押了房产、当掉首饰可依旧是债台高筑。无奈之下她向情人求救,可怜的她等来的却是抛弃,她也因此悲愤自杀。她虽推开了地狱的大门,悲剧却没有随着她生命的结束而结束,身边的亲人也跟着受到牵连,这样的结果任谁不气愤。我认为她追求爱情是没有错的,但是成为包法利夫人的同时还享受婚外恋的快乐,这就是大错特多。如果她离开包法利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结果是失败了,我也是会佩服她的勇敢。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四

《包法利夫人》读的过程里有点小困惑,我一度怀疑自己觉得夏尔不错,是不是因为我太没追求太庸俗了。

但我实在无法苟同艾玛的价值观,特别是她的爱情观。甚至,我觉得这个女人是一个傻X。可是,不得不承认,我之所以会产生困惑,是因为我理解艾玛心里对于平淡生活的乏味感。

《包法利夫人》我认为,值得每个男人读一读,因为这本书能够告诉男人们,“不思进取”的平淡是多么的乏味,乏味有可能让人绿的找不着北!

艾玛对于生活的种。种抱怨,我能够理解,但我决不认同,甚至我鄙视她,因为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极其偷懒的女人。可以说,艾玛从不努力!她总是在索取!哪怕是浪漫,她也要向男人索取。

其实,艾玛每一次都没有真正爱上谁,她爱的是她陷入爱情的那种感觉:难舍难分、激情澎湃、缠绵悱恻……但这些都是假的,整本书里真正爱艾玛的只有夏尔,而艾玛完全不爱他。艾玛选择的罗多夫是一个善于占便宜的情场小人!艾玛选择的莱昂其实是一个毫无担当的妈宝。

可惜,艾玛全然看不到真相,她因为讨厌丈夫的指甲、穿着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就觉得生活无望的厉害,但其实夏尔是一个极容易被改造的男人,夏尔喜欢艾玛的浪漫主义生活习惯,觉得到处都是小惊喜。如果艾玛够用心,夏尔完全可以被改造成艾玛期待的样子。当然,夏尔的工作能力有限,但其实家庭小康是没问题的,但艾玛沉醉于物欲,特别是乐于花钱给情夫和为幽会买单。

夏尔:踏实本分、没有恶习、顾家、爱老婆、爱孩子,但创造财富的能力一般,对于女人所期待的那种小浪漫没有意识,对于自己的穿着谈吐也没有概念。所以,夏尔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平凡平庸还有点油腻的中年男人,可以说,这样的男人随处可见,但艾玛没想到的是,罗多夫和莱昂其实同样乏味和油腻,只不过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心理,这俩人甜言蜜语、缠缠绵绵,就把油腻给掩盖了。

夏尔这样的男人,我还想到了一个类似的人——武大郎。有人说武大郎是三寸丁谷树皮,矮丑黑。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妻子一旦不爱丈夫了,长的像明星一样帅,像女人一样细嫩,也都是错处。女人就是这么残忍!所以,我理解艾玛,她不爱夏尔,夏尔便到处是错处。连跟夏尔生的孩子,艾玛也不爱,说真的爱这点我觉得是个Bug,艾玛到底也不该对孩子无感啊,但显然,孩子似乎是被奶妈带大的,而且最后命运悲惨:父母双亡,沦为童工。

书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艾玛死后,夏尔反而越来越符合艾玛的要求了,这可以看出来,不是男人不解风情,而是乏味的男人本身也是懒虫,感情里,不乐于付出和思考。

为什么我觉得艾玛偷懒,艾玛这么重视浪漫?因为艾玛从没有为了浪漫真的做过什么,她仰仗的都是激情。这就像《失乐园》,说真的,我一直不认为他们是真爱,我觉得他们就是偷懒,因为他们借着激情的作用享受所谓的真爱。我们谁不知道那段时间处处是甜的!最甜的时候,干脆一起死了,这是什么混蛋爱情?如果说是因为明知道激情早晚要褪去,为了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了,所以选择死去,我还是要骂这俩人,因为这俩人是失败的,他们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与人相爱,却无法面对激情岁月后的平淡岁月,真是偷懒!真是懦夫!真是无能!真是失败!

同样的道理,艾玛也是一而再的陷入爱情,但她每每感受到了如同婚姻里的平淡一样的乏味,只不过因为她们不能时常见面,而借由写情书还让激情弥留着。所以,艾玛也是一个依靠激情的作用才觉得是爱的人,偷懒而且对于爱情没有认知!

《包法利夫人》里,除了夏尔,我没发现谁对艾玛有情。而且艾玛也没有真的对谁有情,她其实都是被动的,罗多夫和莱昂都想泡她,然后她就投降了,其实另艾玛投降的不是这两个人的人格魅力,而是艾玛这个女人像花痴一样,渴望被人迷恋。艾玛其实有些自恋,又爱幻想,于是遇到想泡她的人,她就陷入到自以为是里,她被激情所感动,被想象所迷惑,就像自我催眠一样,迷醉在被人热爱迷恋的感觉里,然后再把自己也献祭一样的献出来,就好像她们的爱情伟大的不行,他们被爱情炽烈的烧着一样。但,其实,艾玛和罗多夫和莱昂皆无情。男人也无情,女人也无情。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什么叫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人共同思考,共同协商,共同努力去解决的爱情里遇到的事情和问题,而不是不解决它,先把它放起来、藏起来、假装看不见它、或者故意忽视它。

我时常认为,爱情恰恰是极其需要经营的情感,包括亲情,总之越是重要的人、重要的感情,越要努力经营。我讨厌偷懒的人。

像夏尔和艾玛这样的夫妻,越是对生活有要求,对两人的关系有期待,对另一半有要求的人,越是要做出努力,因为你在要求对方,因为你在让对方跳出舒适区。所以,你该付出努力,我认为这是事的问题。但其实有要求的一方,常常以为是人的问题,艾玛会觉得换个人就好了,《失乐园》里也是这样,包括潘金莲觉得换了人就好了。其实一个懒得去经营的人,换了人照样有一天会乏味,乏味以后怎么办?乏味是必然的,所以突破乏味是应该的,突破乏味这是事的问题,不是人的问题。

只要是事的问题,那么就好办了,因为事比人好办,就事论事就好了,夏尔指甲修的不好,艾玛可以给他修啊!多简单?

夏尔呢?一味迁就艾玛,却从来弄不明白艾玛。为什么不分出点心思,了解一下艾玛,他常常困惑,但永远没有答案,越想艾玛高兴,越顺着她,而她反而越烦他。女人就是这么奇怪,夏尔要是肯花些心思,多些甜言蜜语,有些小浪漫,就像艾玛喜欢请书,丈夫照样可以给妻子写情书,让艾玛一直在爱情的感觉里就行了嘛。但夏尔真的木讷到啥都意识不到。

好了,不多写了!《包法利夫人》读起来是很顺畅的,虽然可能读者会想骂艾玛,会同情夏尔,但可能这正是这本书经久不衰成为经典的原因,它让我们去思考夫妻之间的经营之道,会去让我们思考到底何为真正的浪漫,何为真正的庸俗,说真的艾玛最后已经和浪漫不沾边了。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五

刚刚看完《包法利夫人》,心情沉重。一个可爱的女人最后把自己逼上绝路,连带把她的丈夫、父亲、女儿也逼上绝路。为什么会这样?虽然事情发生在19世纪,可是读起来毫无违和感,爱玛的感情历程在今天还在重演,谁动真情谁先死,爱玛追求浪漫的感情没错,错在不用过分认真,因为男人都没认真,尽管他们说地认真,当然夏尔除外。最可怜的就是夏尔,他失去爱玛之后开始是悲痛,最后发现真相后是怎样一种死法呢?福楼拜没有点明原因,在我看来是致命的落差,那种致命的落差让他无地自容,难以理解,很快含恨死去。这是多么值得同情的人物,为爱玛提供金钱、荣誉,收获爱玛的厌倦和欺骗,他就是世界上最傻的男人。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比爱玛要幸运的多。安娜有爱他的渥伦斯基,虽然后来爱的有点疲倦,但是最终还是爱她的,从安娜卧轨自杀后渥伦斯基恍惚的神情,疯狂的自责可以看出。但是就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可爱的女人卧轨了,她最后的时刻是多么绝望和无助呀!

《包法利夫人》的翻译太精彩了,感觉就是用中文写的,这个译者我记住了,叫周克希。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六

前段时间读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玛不断地追求爱情,屡次出轨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堕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虚荣?是叛逆?是放荡?回忆小说情节,艾玛是一个爱幻想爱做梦的女人,当包法利先生向艾玛的父亲提起婚事的时候,听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楼下等半个时辰,如果看见窗户的灯是亮的。,就表示艾玛同意了”,没有深入了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为艾玛还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爱恋。但事与愿违,包法利先生是一个平庸的人,固执木讷,没有浪漫,没有激情。“在她的灵魂深处,她一直等待着发生什么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遥望着天边的朦胧雾色,希望看到一张白帆,她睁大了绝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处搜寻”。

他们在乡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可艾玛的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平淡的婚姻生活并不像她想象的美好。新婚之后的寂寞,迷茫,无聊,使她对感情生活的向往,对自己婚姻的某种悔恨和生不逢时的想法时刻迸发,如小说写的“爱情仿佛是一只玫瑰色的大鸟,只在充满诗意的万里长空的灿烂光辉中飞翔;可是现在,她也不能想象,这样平静的生活,就是她从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于是,当莱昂赶着马车来到小镇时,艾玛动心了,莱昂不俗的谈吐,绅士的风度,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艾玛,他们努力寻找共同语言,从文学,从音乐,一步步相互试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图的恋爱,他们都保持着道德的原则,不敢越界。本以为艾玛就这么和莱昂发展下去,可镇里的议论纷纷,莱昂家里的催促,莱昂走了。只剩下艾玛的郁郁寡欢与等待。

如果将艾玛对爱情的追求看做一只风筝,那么莱昂就是牵着风筝飞翔的人,当莱昂离开,风筝断线,摔在地上,艾玛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寻找飞翔的快乐,她渴望飞的更高,飞的更远!欲望就是这样慢慢积累的,就像给饥饿的人一口面包,结果只能是想要的越来越多。

命运好像给了艾玛一次机遇,罗多尔夫的到来,给了艾玛希望。罗多尔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连于众多女人中间,他看中了艾玛的年轻美貌,艾玛看中了他的英俊潇洒,甜言蜜语。小说有个很讽刺的情节,他们挑选的约会地点不是罗多尔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玛喜欢散步的树林和花园,而是一次农业展览会的会议厅里。其间,罗多尔夫对爱玛的甜言蜜语式的语言攻势一直被大会主席的讲话所打断。虚伪的爱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发笑的“公牛”“种子”“奖章”“粪池”一类的话语完全并列在一起。从此以后,艾玛偷偷与情人约会,甚至为了准备约会的服装,饰品,礼物等,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负债累累,最后在悔恨中自杀。

我第一次看这部小说时,很讨厌艾玛,觉得她属于红杏出墙的类型,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但是,随着我对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对人性的逐渐探究,现在,可以很释怀的谈起艾玛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玛的角度,重新审视《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七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此书通过爱玛的曲折的爱情故事,揭露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包法利夫人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为这样,包法利夫人才会不满于医生夏尔的胆小懦弱,迟钝无能。就因为这样,她才踏上了寻找理想中的爱情之路。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连忙去看鱼草。我惊奇地发现倒了的鱼草竟奇迹般地竖了起来,一点看不出被压过的痕迹。我惊呆了,站在一旁自言自语:“这是为什么呀?”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以上内容就是金笔头网为您提供的7篇《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832926163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