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6篇)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6篇)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6篇)

微信扫码分享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金笔头网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篇一

作者除了能把书中人物的关系理得一码一码地之外,每个人物的性格还都刻画的那么形象并且与众不同。可以说孤独是人的一种常态,我在这人世间待了短短的二十年也对此稍有体会了,看完书再细细研究一下从小到大身边的人尤其是大人,或者说夫妻,直接点就是我爸妈,他们是自由恋爱,也许一开始能说到一起后来随着我渐渐长大,他们之间的话却越来越少,现在一家团聚在餐桌上,大部分时间是我妈在说,多是讲一些工作中的见闻和家长里短,我爸偶尔符合一两句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家里除了我爸妈开始说不到一块,爸妈和我们这些孩子也说不到一块。一个是我爸从来不过问我们的学习或者交友,一个是我妈想过问,我们姐弟也不愿跟她细讲,我们心里就像有一大团烧得火红的炭,只有碰到那个说得着的人才会迸发出炽热的火焰来。

虽然说不着,但是我们习惯了,或者说这是中国大部分家庭的常态,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倒也不觉得有何不妥,与亲近的人说不着可以找说得着的人去说,找别的事去做,把心中的一股气放出来人也能暂时得到舒坦。但如果说要因为这个说不着而离开这个依偎了半辈子的人,离开这个自己搭建起来的家,似乎不太值当。人世间有比说得着更为重要的事,而这些都是我们维持稳定的基础,我们确实也很难放下。简单发表一下幼稚的看法,书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作者。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篇二

这部得了矛盾文学奖的小说确实不一般。作者刘震云全是大白话,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绚烂的词汇,却写了小人物的上下百年,写出了真实的生活,还有心里那实在的孤独。我看网上有人评价这部作品是中国的《百年孤独》,想来也不为过。

小说的整体结构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的人物众多,心里估算也有大几十个了,大都没有具体的名字,一般都是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詹云云,唯独这书里的主人公一人占了四个名字,从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到罗长礼,每回改名字都伴随着生活的变化,一直到他走出延津去找丢失的继女巧玲。下部分围着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展开,随着他老婆两回和别人私通跑了,他借着假找老婆又回到了延津去找当年罗长礼给他妈留的那句话。

整部书大量用着“不是……而是”的句型,从一句话绕到另一句话,事也就成了另一件事。书里的人物一直在找着那个能说的上话的人,能了解自己的人,有时候事儿是那个事儿,理儿是那个理儿,却怎么也说不明白了,索性也就不说了。倒应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要是你生活里碰到了那个能说的上话的那个人,且行且珍惜!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篇三

朋友推荐的,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两年才看完。故事很多,人物和关系都很复杂。看似零零碎碎的生活事,复杂人,无非不是为了能找到个可以说的上话的人。说不上日子就过不好,想来也是那个年代的婚姻,大多都是将就,没有去好好了解对方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想起高中班主任给我说过的一句话: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家人的事,但重要的是两个人的事。婚姻不只有爱情,还要两个人用心去经营,去相互理解。”小说里面最和谐的一对就是老高和吴香香了,在火车站啃白薯也能笑的很幸福。人都是孤独的,朋友很多,但能交心的朋友有一两个就很幸运了。小说里很多人都想有个人倾诉,不管解不解决问题,有个人能听心里就没那么难受。

但最终解决问题还是得靠自己,自己的烦恼是自己的生活,再交心的人也不能替你过生活。一味的责怪他人,甚至把一回事说成另一回事,更像是再逃避烦恼,逃避生活,逃避自己。难过的时候责怪他人的恨意往往可以减轻自己的心里负担,但这只是自欺欺人。(像今天发现我家的猫真不见了,挨家找了一遍没找到,就责怪我妈昨天不让我找它。心里很难过,责怪别人似乎就好像解决了问题一样。但说了就后悔,知道我妈也很难过,看到我哭更难过。不然不会顶着中午的大太阳又挨家去找了。我希望它只是躲进了谁家,明天就能找到,而不是被谁捉去了。)最感慨的是吴摩西和巧玲,他们到死都还惦记着寻找对方,一方面是源于亲情。另一方面,也许是为了寻找自己。用老詹的一句话来说:“你从哪儿来?你是谁?要到哪里去?” 除了小说里的人,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在为了寻找答案而努力生活吧。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篇四

编者荐言中说:语句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这个赞点得太重了!

语言,呵呵,套刘作家在本文中常用的句式:一句话,往往拆成两句三句四句话说,不是一句话说不清楚,也不是两句三句四句话说得更清楚,而是压根儿没想到两句三句四句话说清楚的事能用一句话说清楚。除了一句话说成两句三句四句外,也能把一句短话说成长话,比方说;牛爱江牛爱香牛爱国牛爱河的娘和牛爱江牛爱香牛爱国牛爱河的爹说不着,不是牛爱江牛爱香牛爱国牛爱河的爹做错了什么,也不是牛爱江牛爱香牛爱国牛爱河的爹喜欢和她吵架,而是她和牛爱江牛爱香牛爱国牛爱河的爹没话说。语言啰嗦,也不是光是语言啰嗦,内容也啰嗦,总觉得很能扯,东一鳞西一爪地绕半天。通篇就一个主题:说不着。为了这个主题设置了两个戴绿帽子的男人出门找私奔的老婆,是假找,然后找个线儿把二者串起来。就这样吧!

前几天看了同名电影,根据其部分章节改编的。电影不错,可以打七分或七点五分,比较难得的一部电影,不是浅薄的商业片,毛孩、范伟演的。真觉得反过来照着剧本写小说比这更好。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篇五

历时13小时2分钟读完了这本小说,不知道为什么急匆匆像赶路一样,说实话我是带着疑惑和不解读完这部书的,到最后才明白题目“一句顶一万句”的含义,吴摩西因为一句话,留下终身遗憾;牛爱国为了章楚红没有说出口的一句话,费尽周折,后悔莫及,而这句未说出的话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念,胜过前面的千万句话。

读这本小说,我一开始就仿佛置身于一个煕煕攘攘的人流中,分不清谁是主角,这里面有打铁的,染布的,杀猪的,种地的,挑水的,剃头的,卖肉的。形色色,多得说不过来,也记不住。到最后只记住了吴摩西和牛爱国,而他俩冥冥之中有像一个人的轮回。这里面的人物,都给说话有关,有爱说话的,有不爱说话的,有说到一块儿的,有在一块儿却无话可说的,人与人的关系也令人唏嘘,不管开始关系好还是不好,结果都“掰”了,没有长久知心的朋友!没有知心朋友,还不甘心,一直寻找,寻找!从几十年前找到。

现在,一直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看,庞丽 娜、章楚红就在你身边, ?说不定你就是牛爱国或老尚!这人如此不安分,都在寻找什么呢?这到底是对还是错,我也说不清!因为我也是凡夫俗子,也在这群人流中前行!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篇六

偶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最震撼我的就是对人性中孤独的刻画,让人震惊,令人深思。

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写了不同时代贱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运,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记》,杨百顺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为了找个能够说句知心话的人,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即杨百顺)在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寻找养女;下部《回延津记》,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不远千里走向延津。

对这部大手笔的优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论之,在这里只说说对于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一个人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最终都会孤独地离开。活着,也许就是为了寻找一个能与自己“说的上话”的人,也就是现在说的朋友或者知己,活着本来就是件不易的事、孤独的事,但只要有人能懂自己,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开心时有人可以分享,悲伤时有人能够安慰,那么这份孤独便可以排解,和相知相惜的人在一起,话不在多,也许真的可以一句顶一万句。

人是一个群居动物,有时身处闹市,仍觉得孤独,我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01、信仰缺失。

外国人有信仰,可以向主倾诉心曲,人神交流;而国人缺少信仰,当需要倾诉的时候,往往不知该向谁倾诉,谁会愿意听你倾诉,身处人海,茫然四顾,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这种心理需求压抑得太久,便成了难以排遣的孤独。孤独的人希望有人懂,却不喜欢别人把他看透,往往为了面子或者那点可怜的自尊,不得不忍受内心的煎熬。

02、知己难求。

这个知己,无关贫富,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投缘就好。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寻觅觅,寻找那个投缘的、“说得着的”人。大部分人身边不缺朋友,聚在一起大多谈论国事、单位的事、他人的事,但谈自己的少,敞开心扉的更少。我们缺少那种心有灵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达成默契的朋友,当然这个要求甚高,即使在一起生活了若干年的夫妻也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这样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如此,孤独就在所难免了。

03、顾虑太多。

有时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想说却不敢畅所欲言,怕别人抓住把柄,给自己日后的生活带来麻烦;有时被传统的礼仪道德约束着,一些敏感的话题想说却不好说不便说;有时由于各自的认识水平不同,说了产生不了共鸣,说了也白说,干脆就不想说懒得说。

04、缺少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常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有了心结,仅靠外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朋友再多再好,也代替不了自己,即便是自己最亲的家人,也难以做到感同身受。外因虽不可小视,但内因才是关键。自己想通了,阴霾就会消散,孤独就成为你审时度势、拷问灵魂的利器,成为你人生之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05、人只要有思想,就会有孤独的时候。

孤独是无人能走进灵魂深处产生共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是高处不胜寒,是永不服输,是不向某个人或者某种势力屈服妥协。孤独的人,能品出人生的真谛,能看透世事的冷暖;孤独的人,得意时一般不忘我,失意时不自贱;孤独的人,可以独享心灵的宁静,体悟生活中的一份精致与淡雅。

偶尔的孤独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就像经常喝茶的人,偶尔喝一次咖啡,感受一下不同的滋味,也是一种享受。人们常说,情到深处人孤独,情深无人懂得、珍惜,又不可言说,那种无法排解的孤独只能独享,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既想体会又想逃离的事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6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905189167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