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7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7篇】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金笔头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7篇《《世说新语》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一

近期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变换之快。在这纷繁的世界上,坚持一颗平时心是何等要紧,不言而喻。我十分赏析那些在乱世中还本事挽狂澜的人物。这部分人物都有自我独特的才能。我赏析他们的个性。或许有些人会说这部分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重视的是他们的本事。

我赏析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自我行为的随意性不强。当然,我是想做一个真的的自我的。做我自我是我此刻要追求的,也是我以后乃至终生都要追求的生活境界。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是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的。我愿与大伙一同推荐我的读后感。我感觉这本书中的很多事情好像在大家身边发生过通常,闭上眼你就能想得清了解楚。大家不会感觉这部分事离大家太遥远了。确实是如此的,假如细细想想,还真的是如此。

可是我在那里要说的是我近期发此刻大家的日常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真的是太正常了。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很多启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非常喜欢读这本书的。

譬如书中的乘兴而来,无兴而返。这个故事就挺有意思的。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的是在大家在做某件事时,大家可以依据大家自我的真实需要去决定大家是不是需要要做或是暂时不做。大家完全有对所要做的事做出大家做与不做的决定。这是大家每一个人都有些权利。无人可以干预大家的决定。只须大家做的合乎大家自我的意愿,没违背常理,大家的`决定就值得去做。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二

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这种不爽产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辩论就是辩论,用华丽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他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他人便讥讽他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实在令人作呕。

让我最不理解、最讨厌的两个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虽然支道林被称为是东晋的大学者、高僧,但我是一点也不想承认这个名号。支道林在自己辩不过他人时,理屈词穷之时就大声呵斥对方;在别人辩不过他时,他就嘲笑他人;在别人不愿同他辩论时还逼着别人辩论。这些行径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学识的学者。听说他对《庄子·逍遥游》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但他的言行举止让我怀疑他是否对于这种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连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会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则能写出真正自己的见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经常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辩论、清谈玄理,自己水平不够高深,还依旧大言不惭的和别人辩论着,所以经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视,还依旧和支道林这样的”伪高僧“辩论,让人看着和狗咬狗没什么区别。

可能说得有点重了些,但这些所谓魏晋名士确实令人失望,辩论来辩论去,争名来争名去,又有何用?问了很多同学,连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这些古人是多么悲哀呀!自己活着的时候争到一点名声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能够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可笑,可悲!和同时代的陶潜相比,实在是太过于肤浅了。陶潜也没有争名也没有辩论,就是过着自己的田园生活,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反而为后世所称赞,所景仰。

这其实也能说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够被世人所铭记。而那些装模作样,做学问只求名利的人,虽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实也就是打着文人的幌子来捞名利、捞虚荣心的牛鬼蛇神罢了。

仅是个人见解,持不同意见者可以反驳,我虚心接收。我觉得我并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样不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三

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国最早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对你说,它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撰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很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能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不只这部分。《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大家熟悉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源于《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大家一齐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不少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小孩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缘由,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样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小孩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隐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龄便有非常强的推理本事和擅长考虑的好习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喜爱”。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让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崭露头角,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很多的考虑。在日常,要细于察看,擅长考虑,并进行推理确定才能达成有价值的生活。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洁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四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纂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人物逸事。“管宁割席断交”和“韩康伯复裨”这两则故事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让我获得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记载在《德行》篇中。他们两人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跑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对于这则故事,作者虽未加一词评判,但对二人的褒贬已在其中了。

在《夙惠》篇中有一则韩康伯复裨的故事。大寒时节,年少的韩康伯运用类比的方法解释火在熨斗中熨柄是会热的,那么穿上了短袄下身就自然会热起来,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韩康伯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持家的艰辛,通过自己的智慧说服母亲不要为自己做夹裤,表现他的聪明和孝顺。

读完这两则故事,我掩卷深思,思绪万千。“割席断交”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时要做到心外无物。华就读书时为外界环境所困扰,以至于管宁认为与他相交为耻,最后割席而坐。管宁读书时却能做到专心致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习专注,才能成才。

韩康伯复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玉汝于成”的道理。“至大寒,止得福”,韩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条夹裤啊!可是当母亲要为他做夹裤时,他却拒绝了。穿了短袄就真的不冷了吗?或许是因为“家酷贫”吧!韩康伯是聪慧的,因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说得让人信服;韩康伯也是懂事的,因为他明白家境的贫困不能让他在生活上有过多的要求;韩康伯更是坚强的,因为他能忍受这样的寒冷。韩康伯心智成熟和对生活艰辛的理解,着实令人感动。就连他的母亲都夸赞他长大后必成治国之才。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极高,它以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著称于世,历来被视为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这部笔记小说集以独特的魅力奏出了生命的强音,穿越时空,回荡在古今天地之间。它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智慧典籍,每一篇故事都会让我眼前一亮,给我一些独特的启示。相信一定也会让你获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五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他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读世说新语有感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六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甚至觉得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据了解《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网站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最后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网站收录故事吗?如何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有兴趣,感觉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一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网站收录了需要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头,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样,《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譬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很多我从来没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成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或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第一,这本书编得十分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被人读起来就仿佛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并且它把很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被人查阅起来很便捷,一清二楚。

第二,它经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大家就会了解,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程”。

最后,这本书让我收成了很多常识,不只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些规律,进而知道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了解了古文的字表示什么意义。如此一本好书,哪个会不喜欢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想到历史遇到古文居然能碰出常识的火花。真心期望大伙一齐来读这本好书,感悟大家中华民族悠久的礼貌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七

一个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一个个道理让我学会思考,翻开《世说新语》使我来到了知识的海洋,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一四篇。

讲的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王祥的后母不喜欢他,想要杀之而后快,王祥知道后以“孝”的名义乞求后母杀了他。在我看来若像王祥的后母这般的人,没有必要支持,哪怕是以“孝”的名义。王祥可以一死百了,或许还会成为一个后人所称赞的“孝子”。但他或许没有想过那些关心他的人,得知了这一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痛欲绝?为了一个狠毒之人而以德报怨,又何以报德?我又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祥有必要传承下去,那么王祥做的好像又是对的。

这让我想到德行四篇李元礼以把天下正定名分判断是非作为自己的使命,后来也有成就。以一己之力判定天下是非未免有些太过自负,但我知道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有回到了刚刚那个话题:“何为是,何为非”?

古代周武王灭商确实是一场正义之战,但若不是后代天子无能又怎会有春秋战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是一个对比,刘备是英雄,曹操是好雄,但是最终还不是曹操赢了,而刘备一心正义的参与也不过是徒增伤亡,所以空有理想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能力。

读着《世说新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必须有独立的思想,以前的我害怕,害怕思想的分歧让我与朋友最终绝裂,但是现在我开始明白我需要尝试让别人接受我的思想,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世说新语》读后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905391167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