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彩8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彩8篇】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彩8篇】

微信扫码分享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内容是金笔头网为您带来的8篇《《儒林外史》读后感》,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一

前些时候读完,今天又看到题目,“外史”还是很有说法的(当然,是自己想的说法)。

儒林外史,一直被当做讽刺小说,讽刺腐朽的科举制,讽刺当时同朽的文人,或者说“儒家的人”。儒家在历史上辉煌过,但也不断被黑。我的观点是董仲舒之后,真正的儒家在主流上基本消失,至于明清的理学,算不得儒家正统,而这些人也算不得什么儒家弟子,最多算读儒家片言碎语的人。本书中所写的,正是一群看着别人解读儒家经典的书,拾人牙慧而欣欣然不知所以的人,书中也多次明示暗示了这一点。

看这本书前半部分,能看到各种人性上的丑恶,而这种丑恶放在所谓的读书人身上更显其可恶。各种面上的冠冕堂皇,满口仁义道德,转头各种无耻下流,让人不忍直视。这些人是读过了各种所谓的“圣贤书”,也得承认他们的一些行为还是有儒家经典的影子在的,但也只止步于影子了。没有深厚的影响,各种做派、各种讲究,就变成了伪装,变成了华丽的借口,各种无耻也由此而生。这些人只是看过几本书的普通人,有些时候甚至远不如普通人的道德修养。

当然,这本书里也不是一片灰暗,自从看到杜少卿这个人之后,心情多少有所好转。此人算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自己知道礼义廉耻,也能罔顾别人的非议而行自己的仁义之道。虽然家业被败落了,但依然活得洒脱。他有缺点,但这个缺点是由于他做不到,并不可恨。在一片喧嚣之中,能有这一缕轻音,也算不错了。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官员选拔方式、婚假风俗等等,也是个不错的收获。

不知道吴敬梓写书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考虑:这些人虽学儒家,但终究没有儒家应有的气度和道德情操,因此只能把这些叫做“外史”。他心中还是有着儒家正确的是非观的。我希望是。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二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完美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是当时社会的一面当时封建的照妖镜,他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这本书是当时讽刺的精品,同时也奠定了后来讽刺文体的发展

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这本书的意图清晰,人物刻画的深动形象,无不显示出了他们最深处的黑暗心情。就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但他从未踏入仕途,不被功名利禄所烦恼,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做官时,他逃进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这个故事就非常显而意见讽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气氛,做官就没了灵魂,变成了会动的行尸走肉,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考试,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这本书,直接暗示了清朝要灭亡的局势,在文字狱的锁定下,吴敬梓仍然发表了这本书,相信这本书会流传更久。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三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 www.huzhi dao.com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四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本着尝试带着剖析经济的角度来赏析明清小说,一来可从与平时不同的角度来读小说,二来可加深对明清商业文化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而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我则对士子文人的从商之路而有所感触。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明清儒林士子平常生活的一部著作,其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的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儒林外史》描写的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子,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探究得到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在过去的历史里,“重农抑商”一直是政府所为,而人们心目中“士农工商”,商为末枝的思想更是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些古训则是荡然无存,文人学子纷纷走上上路,谋取暴利,在晋商当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于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的风气,并蔓延全国。

至于这些从商的文人士子,在《儒林外史》中我们大致可以察觉到有这么三类,一是做盐商的:万雪斋、宋为富等人经营盐业,获利极厚,更以金钱结交权贵,仗势欺人;二是当典当的:毛二胡子狠毒抠门发家致富。而其中五河县的方乡绅则“开典当引盐”,成一方首富,以钱通神;而还有一类则是依附商家,做些事务养家糊口的,如周进即是当了一回记账,后来哭得死去活来才得了商人们凑的二百两得以进考场,最好取得了功名。

作者吴敬梓对这些从商的文人多以讥讽,将其作为“资性蠢愚,心术卑鄙,货利声色之外不知其他”的鄙夷对象,但其也对真正的儒商表有敬意,赞颂庄濯光、盖宽的重义轻利、善于经商而又不失士子之骨气。然而其最终却以惨淡收场,只得贫苦之命,这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只允许如万雪斋般厚颜无耻、毛二胡子般狠毒抠门才可发家致富、道德沦丧、风气败坏的痛心疾首。

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价值观改变,文人经商本无可厚非,然而不当唯利是务,丢失书生熟读圣贤之书而修得的士子之气。“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重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轻,是故功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一尺之鉴也。如此则子孙功昌,身安而家肥矣。”牟利基于道义,这才是正确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君子所为。然则在《儒林外史》一书中的文人士子则是一个个都道德沦丧、唯利是图,君子之风荡然无存、市侩之气泛滥成灾,宋为富奢靡放纵“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要取七八个妾”;方乡绅贿赂权贵,欺压百姓;景兰江、支剑锋不学无术、装模作样;胡二爷吝啬至极,毫无半点文人之气。倘若能够多几个重义轻利的庄濯光,多几个轻财尚义的鲍文卿,“儒林”不备被贬低至此,文人的穷途末路或者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五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书生描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并通过用生动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会上的不好风气,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罪恶,还揭露了一些读书人的卑鄙手段和作为,可以说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恶急的地步。

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讲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讲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萧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为因为书生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母亲只得让书生去给邻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况,便答应下来。书生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长大之后,书生学会了画荷花,才靠画画维持家庭生活,但书生一直在为穷人作画。后来,有一位官府的人请书生作画,书生犹豫再三,才勉强答应。……就是书生这种孝顺,懂事,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精神,就如书生在《墨梅》中所说:“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书生这几种品德不正是我们给学习的吗?从小体谅母亲和家庭的难处和细想,遇到困难时,应该坚强起来,不应该贪图富贵,对那些无耻的人,应该敢于去职责教导。面对有困难的人,应该去帮助书生们给予鼓励和爱心给书生们。正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本书十分精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来读读这本书。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篇六

那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能够行贿,能够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样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那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就应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到达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到达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 篇七

中国的白话长篇小说,自《水浒》、《三国演义》等不朽巨著问世以后,在知识分子及市民阶层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小说铺陈历史,演述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成为明清二代普遍的文化现象,小说家的地位因此而得到奠定。但后世作品,除了不多几部能与《水浒》、《三国》并驾齐驱外,大多数在反映社会的深度上或在人物的刻划上没有很令人满意的成就。直到清代康、乾时,才出现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在小说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红楼梦》把笔触瞄准封建豪门大院;而《儒林外史》则把锋芒射向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客观的、写实的,这在中国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带着这样的敬仰之心,趁暑假的空暇,我也开始慢慢品读这本书了。我们以前是从语文课本书中的《范进中举》开始知道《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写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和《聊斋志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一起被称为晚清四大讽刺小说。趁这个暑假看了一遍,发现其难度系数有点大,语言艰涩难度,一些写习俗、礼节的情节离我们实在太远,完全理解不了,而且人物出场又是一个接一个,称呼又让人眼花缭乱,但还是坚持看完了,略有几分感悟。

《儒林外史》这本书以明朝为背景,描写了在封建社会末期,在科举制度下生活的一群文人。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羡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其中有我们最熟悉的范进、严监生;有为了而冒名顶替最后招致官司的牛浦,有进了几十年考场,侥幸考中后又出尽洋相的周进,当然,也有才华横溢却仗义疏财、不屑功名利禄的杜少卿,有面临俗世的纷扰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人生境界、悠然自得的庄绍光等儒生,而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那个曾经孝顺勤奋、奋发进取,后来却薄情寡义、虚伪的匡超人。

还记得匡超人的首次出场吗?“马二先生送殡回来,依旧到城隍山吃茶。忽见茶拿傍边添了一张小桌子,一个少年坐著拆字。那少年虽则瘦小,却还有些精神;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应该说,看完这个篇章,留给我们的镜头还是很美好的:一个家境贫寒、年少勤奋的读书人通过自己非常刻苦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然而故事精彩就精彩在这里,要是故事就这样完美结束,那我想这本书就远远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了。

回到家后的匡超人确实按照马二先生的教诲,白日杀猪,卖豆腐,辛勤劳作,晚上便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真真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寒门书生。当哥哥偷偷买了个鸡子来给他接风时,他却一定要把鸡肉先盛了一碗送给父母,然后才肯吃。晚上村里失火,累及自家,当匡大只顾着自己上集的一副担子,匡超人却觉得“别的都不打紧”,到是先把父母救了出来。最后被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而在当时“无论是考生员,还是靠举人、进士,其中的额度都非常低,都是非常艰难的”。不得不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关系社会,不论是《儒林外史》中的周学道提携范进,范进提携荀玫,李本瑛提携匡超人,还是现今社会的托关系,找后门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当我们都以为匡超人会青云直上时,事情却出现了转变,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在潘保正的推荐下,匡超人带着书子来到杭州投靠潘三爷,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几经周折,跟随潘三爷拐卖使女,替人考试,在潘三的教唆下,匡超人逐渐尝到了甜头,不仅生活有了好转,还娶了妻。

然而匡超人的人生高潮还在后面。当拿到潘三的款单,那款单上开着十几款:一、包揽欺隐钱粮若干两;一、私和人命几案;一、短截本县印文及私动硃笔一案;一、假雕印信若干颗;一、拐带人口几案:一、重利剥民,威逼平人身死几案,一、勾串提学衙门,买嘱枪手代考几案;……不能细述。[1]匡超人只觉得魂飕的一声,从顶门出去了。他觉得自己也参与其中,于是他卖了房子,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又紧接着匆匆收拾行李赶往京城。李给谏爱才心切,匡超人在京城这几个月时间里,不仅安排他参加教习考试,承诺“学生料理,包管贤契可以取中。”还关心他的生活,得知他还未娶妻,便把自己的外甥女嫁与他。停妻再娶本就不应该,更何况古代七出规定“前贫贱而后富贵,不去”,但匡超人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2]燕尔新婚,享了几个月的天福后由于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不得不含泪拜别娇妻,回到杭州。面对妻子郑氏忧虑郁闷而死,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安慰丈人丈母,而是如何把郑氏的坟茔做得好看,与当年不顾家当抢救父母的他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不胜唏嘘。当从景兰江处得知潘三想见他时,他说: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3]至此,匡超人完成了他从勤奋好学、孝顺上进到薄情寡义、虚伪伪善的转变。

当然,这么一篇文学大作,并不是我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能讲的好的。读到这里,也许大家都在为匡超人感到可惜。解弢在《小说话》中评价说:《儒林外史》,匡超人原本是个好孩子,初遇马纯上,再遇李知县,三遇景兰江,四遇隋、卫二老,五遇景兰江,都是一番教诲,又各各不同,是一顿变厥初,失却本来面目。此墨子所谓染苍则苍,染黄则黄,无人而五变则也。回想起当初匡超人漂泊在外对重病父亲的牵挂,家中在兄长面前的谦卑,侍奉卧床父亲的细心孝顺,读书读到四更鼓的勤奋上进,再看后来红口白牙扯谎停妻再娶的虚伪,船上对冯瑶和牛布衣不着边际的自我吹嘘更是为名得名后的得意,拒绝去监狱看潘三的冷漠,他的转变让人觉得可恨又可怜。也许,若没有鲤鱼跳龙门、光宗耀祖的愿望;若没有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与追求,也许他还是那个在乡下杀猪、买豆腐的单纯匡超人。还记得匡老爹在离世前对他的叮嘱:第二的侥幸进了一个学,将来读读书,会上进一层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

读书求名只是追逐功名富贵的渠道,而功名富贵也是儒生们悲剧的诱饵。无论什么时代,名与利的诱惑一直都在,被名与利诱惑直至失去自我的人也一直都在。就如同我们,努力读书,寒窗数十载,又有多少人真正只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知识,更有呢?也许,我们也应该好好学学庄绍光,即使俗世纷扰,也能坚守自我。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篇八

责任在教育我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家庭。玉帝知道这个情况后,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管得太严又不行,只能是该严管的严管,该宽容的宽容,可谁能担此重任呢。一天放学后,我们学校给我们每个同学都发了一个健康学习的网站卡,一回家我就让妈妈打开网站看里面的内容;

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儒林外史》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彩8篇】相关文章: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10篇】

小说《儒林外史》心得范文

推荐《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怎么写(五篇)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800字精彩7篇

最新《儒林外史》体会

推荐《儒林外史》名著读书感想通用(9篇)

《儒林外史》优秀读后感

《儒林外史》最新读书心得

《儒林外史》读后感700字10篇

读名著《儒林外史》有感500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彩8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6039548172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