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学会看病读后感【优秀7篇】

学会看病读后感【优秀7篇】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学会看病读后感【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

《学会看病》读后感 篇一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

记的读过一篇名叫《学会看病》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做医生的`母亲,当儿子生病的时候,不但没给他治疗,反而让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儿子去医院后,在家中等待儿子回来的母亲,既担心、后悔,又自责不已,直到儿子学会看病平安回家的故事。文中母亲用这种方式虽然有些残忍,却磨练了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我特佩服文中的那位母亲,她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让儿子学会独立。其实我也非常赞同那位母亲的做法,看看我们四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个个都是娇生惯养,独立能力都很差,往往自己能做到的事却要假手别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往往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脸色过日子。社会在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不能独立,那么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被社会所淘汰,永远也融入不到社会的大家庭中去。

《学会看病》读后感 篇二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作为医术高明的医生的母亲面对孩子得了感冒却还要让孩子独自去看病的故事。有人会想这位母亲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了,可事实是母亲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独自面对疾病的良苦用心。读了这篇课文后,我对毕淑敏阿姨的一段句话印象深刻:“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对你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也而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像你口授一张路线图,他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实例,就拿我来说吧。一次,爸爸妈妈对我说:“等会儿我和爸爸有事,上完培训课你自己回家,我们不来接你了。”“什么!?”我惊讶的叫起来,“这么远的路我怎么自己回家?”可从妈妈的眼神里我可以知道——这是真的不是玩笑。妈妈对我说:“上完培训班走出弄堂,穿过十字路口到公交车站,记住,那一站叫‘大学路北口’站,然后坐公交车45路到‘三堡站’下车……”妈妈唠叨着生怕我记不住。“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快乐地冲出教室,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夜里8点多天这么黑,总有几份担忧。我走了十多分钟路到了公交车站,不一会儿车来了,我上车坐了几站路到了‘二堡站’迷迷糊糊地下了车,我一看不对,可再想上车为时已晚,看着开走的公交车我的心情糟透了,只得步行一段了。走啊走,我看见了家旁熟悉的建筑,这时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定,开心极了,我甚至为自己能平安到家而自沾沾自喜。回到家我自豪地对家人说:“我能自己回家了!”赞扬声自然像雨点般的落在了我的身上。

所以我觉得爸爸妈妈现在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他们想让我们快快长大,让我们拥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学会看病》读后感 篇三

今天,我们上了一篇课文《学会看病》,读了这篇课文,我深受启发。

这篇课文讲了: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看病,学会看病,最后儿子成功学会了看病的事。

当我读到“打算让儿子独自去看病,”心想,这位妈妈太狠心了吧。儿子生病,不但不帮助儿子,还让他独自一人去看病。要是别人妈妈的话,早就带他上医院看病了。带着凝问,我往下读,读到“我能帮助你,就只有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是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时,发现原来这位母亲是利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了对儿子无限的、深深的爱,让他学会了面对生活。

此时,我不由地开始敬佩这位母亲的明智。我觉得爱孩子并非是宠爱孩子,溺爱孩子。过多的为孩子代劳,不但不能使孩子将来独立面对生活,还会使孩子过于自我,不能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让孩子独立是真爱孩子的表现。

由此,我想起了我妈妈。记得有一次,我兴高采烈地等待着妈妈来接我,可听到妈妈叫我自己回家的消息后,我顿时绝望了。我踏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来到家门口,我敲了敲门,妈妈打开门,激动地抱起我,又习惯性地摸摸头,说:“啊,女儿,你真棒!你能自己走回家,说明你学会了独立!”我听了妈妈的称赞,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

独立是堂必修课,与其让我们在挫折、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还不如让我们提早锻炼,能够早早适应,独立面对。

《学会看病》读后感 篇四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佩服文中妈妈的行为和勇气。在生活中我和孩子经常遇到文中这样的事情,可我从没想过让一个孩子独立完成。我总是对自己说孩子还小,以后长大了孩子会做的,其实还是一种溺爱心里。

我们家在新华路南住,每天早晨上学要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家里有电动车,可以很快接送孩子上学,为了锻炼儿子,我和儿子没人一辆自行车,我天天陪着他骑车上学。有时,他在家磨蹭快迟到了,他说妈妈咱骑电动车吧。我还是坚持骑自行车,这样儿子就改掉了在家磨蹭的习惯。但星期天我去上班,我不会让孩子独自在家,我会把他送到他奶奶家,其实我应该让孩子自己在家,或自己坐车去奶奶家,对他说怎样去做就可以了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文中的妈妈说的很对,总有一天,孩子要离我远去,独自去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孩子的是让他学会独立。

学会看病读后感 篇五

今天读了《学会看病》我更能体会母爱是最无私的母亲的爱往往是最无私的。

我正津津有味地读着看到文中的母亲竟然叫自己的发烧的儿子去自己去医院看病。当时我看到这里和上书,我感到十分生气!自己的儿子在生病时是最要母亲来照顾自己,却让儿子自己去医院自己去看病,真是给生病的儿子雪上加霜!我平静了一会,打开书翻到那一课又目不转睛地继看这课,我一口气的把这一课看完。才知道母亲是为了儿子不在依赖自己、为了儿子能独自生活……所以文中的母亲才自己的儿子,在生病时给他雪上加霜的……

我也有过这样的事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正在写作业时,发现水笔里的墨水快要用完了。我告诉妈妈,妈妈就马上换衣服。要出门时妈妈却愣住了,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她神神秘秘地说:“女儿你自己去买笔芯行吗?”我大吃一惊地说:“你给我买不就行了!平时你都是给我买的。现在为……什么…?”妈妈好像把我地话当成耳边风一样,喋喋不休地说:“你要先过马路,过马路时不要闯红灯!要看见緑灯亮了才能走,然后过了马路后你先直直走在向左转,在……”我只好乖乖的自己去买笔芯了。回家时,我听到妈妈的嘴正在自责着自己;“早知道女儿去那么久,还不回来,就应该带这女儿去,在一路上指点指点让她有些印象。来日方长就可以自己去买东西了……”我听到妈妈说的话时,我马上飞奔过来,搂住妈妈激动地说:“妈妈我学会了买东西了!不用您操心了。”

读了这篇《学会看病》我懂得了:妈妈为了我能独力生活,不再依赖自己,长大后去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成为不遇到困难就躲到父母身边让父母解决的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学会看病读后感 篇六

我自从学了''学会看病''这一课深受启发,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作家毕淑敏,在自己儿子生病时并没有帮助自己儿子,而是向自己儿子口授一张路线图,这篇文章给我的影响很深,自今在我的脑海里时常出现。

记得有一次,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妈妈让我给五一村的李阿姨送一件东西,那时侯年龄小不知道五一村的路,于是妈妈给我喋喋不休的指。我急切问,你自己去吧。我不想去。想一想妈妈也是为了锻炼我,可是我不明白妈妈的心意。转眼间我上五年级了,也明白了妈妈的用意。

可是有时后妈妈对我的关心,照顾过多,我希望妈妈能给我一点自己的空间,比如说''我想收拾自己的房间,可是妈妈却说;你学习吧,我来干。

我并不想当''小皇帝''''小公主''我想自己去创造,我们应该学会独立,不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一些同学应该动动手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向学会看病中的小主任公一样自己去医院,母亲向他口授一张路线图。他自己坚持完成了去医院的路并且把自己的病看好,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通过这一文的学习,明白了儿子生病时,母亲没有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看病,而是锻炼孩子的胆量,让他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他在腻爱中成长。

学会看病读后感 篇七

读了毕淑敏女士的《学会看病》,我感受到了要在母爱下学会的自立更深刻。

有多年医学经验的妈妈,让患感冒的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当儿子出门的一刹那,这个妈妈就开始后悔,在忐忑不安的两个小时后,妈妈意外的收获了一个全新的儿子。

母亲受尽内心的自责,让生病的儿子独自去看病,其实母亲并不是对儿子冷漠,而是太在意儿子了。我想:文中的儿子在看病的过程中,一定有埋怨过母亲的时候,但当收货自立与信心时,也一定体会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

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在二年级的时候,妈妈突然要我独自去上学。前天晚上,我不知所措,虽然手中握有妈妈給我的公交路线图,但还是忐忑不安。我出门了,妈妈反复叮嘱我:“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啊!”我走到了小区楼下,情不自禁地望了一眼我家的窗口,发现妈妈也在看我。我又来到马路边,按照妈妈说的,先看红绿灯,然后再左顾右盼,小心翼翼地走到了车站。“滴”29路车来了,我上了车,坐到了靠窗边的位置。车子启动了,我望着窗外的风景,突然,我感觉到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马路对面——啊,是妈妈!

就这样,我学会了自立,就像文中的儿子一样。在母爱下学会自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学会看病读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学会看病读后感【优秀7篇】相关文章:

《学会看病》教案设计和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学会看病》课文原文及教案

学会看病优秀教案

《学会看病》说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学会看病》练习题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学会看病》课文同步练习题三篇

学会看病语文教案素材

《学会看病》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学会看病》片断赏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学会看病读后感【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60404411728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