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家》读后感(精彩10篇)

《家》读后感(精彩10篇)

酒醒梦一场 点赞 分享
《家》读后感(精彩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生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极度讽刺,对那些在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的人们给予了无限同情,对那些争取自由生活、新思想的人进行了大力歌颂。金笔头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家》读后感》,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家》读后感 篇一

我以前只是认为狗是一个哄人玩的一个宠物而已,可我读了《小狗儿与大画家》之后,对狗有了新的了解,你们也来“认识认识”吧!

韩美林——中国知名画家,可是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大画家和小狗儿有过多少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啊!两年前,美林养了一个叫波彼的小狐狸犬,他们每天形影不离、亲密无间。一次,美林因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血管阻塞,波彼想尽办法,最后终于叫来了人,救了美林的命。20世纪60年代,美林被下放淮南“劳—改”时结识了一个“患难小友”——黑白花卷毛小狗,它陪着美林一起在高温难耐的窑里烧瓷,当美林被“造反派”毒打时,“患难小友”拼了命救了美林,它却死了……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狗”原来也可以成为“患难小友”也可以成为“家人”,我以前养狗只是想玩的时候,就抱来玩玩,不想玩的时候,就把它搁在一边不管,这样一想真是不应该啊!以后养狗,我要好好的对待它,把它也当成我的“家人”!

家的读后感1600字 篇二

家,温馨柔软的字眼;家,充溢温暖和爱的地方;家,身心和灵魂的归宿。

但在他们的年代,一切都是假的……

家,封建落后的代名词;家,摧残青春和戕害生命的地方;家,幸福和未来所要逃离的魔岛。

对觉新、觉民、觉惠他们而言,高公馆那个地方,不是给他们亲情、友爱,让他们汲取能量的家,而是压制进步,扼杀青春的囚笼。他们兄弟三人可以说都是争争好儿郎,我欣赏他们,喜欢他们的个性各异。

觉惠是三弟,很幸运有两位兄长的呵护,他跟淑华很相似,两人是那种率真直爽的人,对家庭的压抑,他第一个挣扎反抗,他高呼、呐喊,在鸣凤死后,无法忍受家的腐朽,他选择出走,对别人他无法挽救,而无奈的出走,是对自己的拯救,也是对封建家长无声的宣战。

最喜欢觉民了,觉民跟琴,男才女貌,志同道合,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所以觉得巴金老先生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觉民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创造的适势英雄。

觉民有觉惠的活力进步和创造的胆量,但不像觉惠那么鲁莽,他有智慧;他有觉新对旧势力的了解,识时务为俊杰,但又不像觉新那么唯诺胆怯,他勇敢。正因如此,他可以暂时忍受家里的堕落腐败、明争暗斗,他置身事外,当遇到黑暗来袭---逼他与冯家结亲,他坚定对琴的爱情,与爷爷斗争到底,终是旧不胜新,换来自己爱情道路的柳暗花明。在外,他与朋友一起,涌动青春的热血,开办报社,接力青春,抨击罪恶。尤是当四爸、五爸卖家之时,他对他们一番义正辞严的'回击,字字如剑,刺破他们的伟善,句句似匕首,插入他们冥顽不灵堕落至极的心,也戳破大哥妥协求和的痴梦,擦亮他被绝望遮住的双眼,真是痛快!对付顽固不化、做威做福而又愚蠢至极的人,就应该狠狠打击!

而对觉新,他活的痛苦,我看得纠结。觉新是位好大哥,是个称职的子孙,我能理解他的哭衷。作为嫡长孙,父亲去世后,他必须以十九岁的稚嫩肩膀担负一切,他有自己的梦想,跟弟弟们一样的思想,有未来,想反抗,但他不能。当时的情形,虽然家已不成其家,曙光在黑暗的缝隙中生长,但他面临的毕竟是手握刃器的老兵,觉新若反抗,即使他成功逃脱,那他两个弟弟就会面临那种命运,而且他不可能逃脱!

宁可牺牲自己,一则换来家的短暂安宁,二则可以保护觉民觉惠成长,这是他忍受妥协的原因,也是他在历经爱妻瑞钰,爱人惠表妹等人的死之后依法苟活与世,坚持他的作揖主义的力量来源,他爱这个家,即使家漆黑冷漠,他爱他的家人,即使他们误解他。觉新的确很软弱,奉行作揖主义,什么都忍,什么都让,过分夸大封建家长的力量,对他们还抱有丝丝亲情的希望,同时,太过悲观,不看好自己反抗的力量。他的苦恼也是有道理的,瑞钰、惠、淑贞她们的死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觉新勇敢的站出来据理力争,大胆反抗,何偿不能为她们拉长生的希望?他的怯懦成为杀死她们的帮凶,他痛苦;他对她们的爱,让他对自己懊恼,他痛苦;他的对局势不明朗的认识,让他仍然妥协,对家的瓦解的无奈,他更痛苦。而他又像一匹老马,受再多苦也往肚里咽,在众人的指责与误解中,他独自望着亡妻丰满的遗像,孤寂的落泪。

当心爱的人一一逝去,当支撑他的家彻底摧毁,觉新,这只伏在迷雾中的雄狮终于觉醒,沉默阿沉默,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悲伤至极逆流成力量,觉新的苏醒是必然,一旦苏醒,他不会辜负青春的力量,他还有那个家的黑色印迹:思想稍带保守,无一技之长。但他是个有希望的青年,或许,如果巴金老先生能写续集的话,觉新一定是在翠环的爱意抚慰下,读书学本事,或教书或重进公司,带着自己的家,打拼。

没有负担高公馆这个家的时候,觉新在享受他的青春,朝气活力同在;当他踏上他的作揖之路,看着妻儿爱人的生命随风消逝的时候,他的世界已是悲秋遍野,尤似秋叶凋零。摆脱公馆,重建全新小家,是他生命的再次逢春,触摸着身边的温暖,合书倚靠眺望窗外的雨打芭蕉,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太幸运不能经历他们的一切,旧社会下的家,只是一孔黑暗冰冷的笼,专制统治下没有丝毫的温存。珍惜,珍惜现在的家,充满春意爱谊的家,当我们进入人生的秋季的时候,还会有一个春色满园的家留下……

《家》读后感 篇三

寒假反复阅读了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也真叫开卷有益,感触颇深。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家》读后感 篇四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家》,它作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被公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书中描写的高家,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个旧式的家庭内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潜滋暗长,逐步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好的东西遭到无情地毁灭,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以及梅芬、瑞珏、鸣凤等青年女子的命运,最终都免不了悲剧的结局,而这一切都归咎于那个时代的封建思想。

在那个封建社会里的太多的牺牲品,他们因无力反抗这一切而忍受着痛苦,甚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鸣凤才十六岁,本与觉慧相爱,但却被高老太爷送给别人做姨太太,明明相爱却要被拆散,可怜的鸣凤死死哀求却没有帮她,在出嫁的前一天就跳河自杀了,瑞珏要生孩子了,却赶上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说不吉利让觉新将瑞珏送出去生孩子,瑞珏被送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地方,觉新抱着瑞珏哭,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默默流泪,可怜的瑞珏在那么偏僻的农村地方因为难产而死,梅因封建势力的压迫不能与觉新在一起最后也带着对封建势力的不满受压迫而死。这些都是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的牺牲品。我们透过人物的悲惨命运可以看到制造它的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精神的可憎和悲哀、荒谬。

觉新也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作为长孙在他父亲死后,他必须挑起承担这个大家庭的重任,家中的长辈都反对新思想、维护封建秩序、封建礼教,但是觉民和觉慧两兄弟却是誓死抵抗反对封建思想,想要改变封建社会传统的热血青年。他们不服从哥哥的管教不愿意接受封建思想,觉新其实也是一个渴慕新思想的人,但是作为家中长孙他只能接受封建的思想、礼教。觉新是懦弱的,但无力反抗这一切。他也是矛盾的,只有集痛苦、悲痛于一身。

觉民和觉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们幼稚而大胆,他们反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光明、自由、幸福热烈的追求。他们参加学生组织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和创办《黎明周报》抨击封建的一切东西,嘲笑哥哥的懦弱,与封建的高老太爷进行“对抗”。直到高老太爷被“击败”。他们胜利了,老太爷也去世了。尤其是觉慧,他对封建势力深恶痛绝,想尽一切办法反对封建势力,最后他义无反顾的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只身一人来到上海。

然而,高老太爷则是封建统治者,高老太爷也可以说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他反对新思想,专横的实行着对封建制度他把觉新逼的走投无路,他反对一切新思想,包办子孙的婚姻,剥夺他们的自由、幸福。觉民和觉慧反对封建势力,与他进行“对抗”,他便认为他的威严、地位受到了威胁,他是这一幕幕悲剧的操办者,这一切的悲剧都是他的“杰作”他太顽固,残暴的统治着这个家庭,使这个家庭逐渐走向灭亡。

巴金的《家》,我深刻感受到封建社会是堕落腐朽的,是罪恶的。那个时代需要的是觉慧这种反对封建思想,支持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如果那个时候的人都不像觉新那样懦弱,而像觉慧那样勇敢的话,也许也不至于会有那么多的牺牲者,也许早就推翻了封建统治,使人们得到自由、幸福。

家读后感 篇五

《有的人》是当代着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年周年写的诗。这首诗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了鲁迅先生那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与旧社会中那些反动统治者的丑态。

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一生为人民着想,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有的人其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愿为人民做牛马;有的人想流芳百世,却早已臭名昭着,有的人愿做野草,然而野草青青;有的人只为自我,大家看到他的下场;有的人甘为他人,人民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先生就是后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一株野草,有了他就有期望,他更是一位英雄,人民的英雄!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拼搏着,他点燃了几代中国人奋发的星火,他用锐利的眼光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他抨击黑暗、追求真理,他用尖利的笔刺向敌人,用温暖的大手抚慰同胞们。

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精神将会世代相传。既然鲁迅先生能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我们要牢记鲁迅精神,将来做一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鲁迅先生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他的文章犀利而又贬低世俗;他的为人,更是不言而喻。如今,鲁迅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

《有的人》是当代着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年周年写的诗。这首诗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了鲁迅先生那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与旧社会中那些反动统治者的丑态。

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一生为人民着想,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有的人其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愿为人民做牛马;有的人想流芳百世,却早已臭名昭着,有的人愿做野草,然而野草青青;有的人只为自我,大家看到他的下场;有的人甘为他人,人民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先生就是后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一株野草,有了他就有期望,他更是一位英雄,人民的英雄!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拼搏着,他点燃了几代中国人奋发的星火,他用锐利的眼光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他抨击黑暗、追求真理,他用尖利的笔刺向敌人,用温暖的大手抚慰同胞们。

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精神将会世代相传。既然鲁迅先生能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我们要牢记鲁迅精神,将来做一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家》读后感 篇六

当我读这个故事时,我不禁骤然泪下。这是关于马戏团里黑熊的故事。在马戏团里,阿宝是黑熊舞蹈队里的首领,而且舞蹈也很厉害,但是它却讨厌人们摸它鼻子。还有一头熊叫圆球,它很乖,就是人坐在它背上它都不会反抗。虽然它的舞姿也好,但是却比不过阿宝。有一次,元首夫人驾到,于是马戏团里的人害怕元首夫人被阿宝弄伤,就叫配角圆球过去和她舞蹈。于是,圆球一下子出了名,而因为这事,阿宝开始和圆球不共戴天······后来,马戏团里的人把他关在禁闭室里,可是,为了防止它的舞蹈生涯画上句号,于是就叫阿宝去乌龙山区和那些村民们表演两个月。当他们到楚雄作告别演出,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于是,阿宝和那些村民们围着火把一起跳了 67 支舞,跳完后就和那些人们道别后回到了马戏团。可是回到马戏团后,它又是原来那副模样,于是人们又照样把它锁在禁闭室。阿宝决定绝食,一天天削弱下去,最后它已经奄奄一息,高导演给阿宝播放了它的最后一首曲子,它跳了一伙后,人们给了他掌声。就在这时候,它终于倒下了······

是啊!因为阿宝的粗暴,而失去了动物明星的桂冠和舞台主角的荣耀;因为它的粗暴,现在阿宝的名字被圆球所代替,尽管它的舞姿是那么的好,而且它还扪心自问,没有耍奸偷懒,而且还改正了对陌生人的冷漠和残暴,他决定规规矩矩的做好黑熊,认认真真舞蹈,可是他不服——为什么阿宝这个名字还不是归他所有?就是因为它对圆球还是很残暴,怕伤了它。所以说:残暴没有好果子吃。一定不要对别人残暴,实在不行了也得忍着。当然,也要要面对眼前的可怕的现实,否则,自己不会得到利益。

《家》读后感 篇七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家》读后感 篇八

若真要我说的话,我更喜欢《家》原来的名字——《激流》。是封建的激流摧残着社会的人们,也是新时代新青年的觉醒所带来的一股激流。

《家》的三位主人公:觉新、觉民、觉慧,是当时社会上各种人的代表。封建制度下的傀儡,礼教的牺牲品和具有批判与反抗意识的新青年。最终故事的结局暗示了我们,唯有看清封建礼教的腐朽与罪恶,唯有以上进的思想抵御旧文化的激流,才能避免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才能拥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其实整本书中,最令我心痛的角色不是含冤而死的钱梅芬,也不是为了所爱的人付出一切的瑞钰,而是那个在约束的痛苦中长大的高觉新。

我是无拘无束自由着长大的。但在高老太爷,或者说在整个社会冷血残酷的欺压下,觉新的成长犹如一棵被压迫者的树苗,黑暗的环境最终让他凋零了所有叶子。虽然文章没有明确提及三子的未来,我想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委曲求全,一味顺从的觉新注定要痛苦的死去。

有时我想,为什么不干脆让觉新变得麻木腐朽呢?沉浸在这样社会里的他不会被悔恨所侵扰,这或许还会是一种解脱。然而,只有在激流中挣扎,体会到水呛进喉管的痛苦,人才会有求生的欲望,才会想起要自救。不论什么时候,沉溺其中,永远都无法迎来明天。

追求——这是我从《家》中读到的东西。无论如何,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再能找到封建的影子,但像封建一样的激流无处不在。生活是为了不断追求不断挑战,生活的激流依旧动荡,不会因为人们的犹豫而有所停滞。

保持一颗追求的心,征服激流,征服生活,更重要的是征服我们自己,不屈服,不放弃。

《家》读后感 篇九

我想这书最适合青春的人去读,十八、九岁,刚入世事,见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这书最能激起这样的人的兴趣。他们或许会像觉慧一样反抗旧的东西,去追寻理想和新生事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就是一个人的三方面。每个人都是同样的矛盾体,而对于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着三种不同的计划,恰是三兄弟身上所体现出的性格与行事方式。看书时,会觉得有时自己是觉慧,想要反抗,却困难重重,又对社会抱怨多多,有时是觉新,虽名“觉新”,却很“守旧”,逆来顺受,接受着命运的安排,有时又觉得自己是觉民,可以对他人有着强烈的同情,可是试着用语言抚慰每一个人心灵的伤。

我想我或许是被书本毒害太深的一个人,终究不能如觉慧一样。

再来说说这本书。

这本书很难说是悲剧还是喜剧。因为瑞珏、梅、鸣凤、爷爷的死、大家庭的没落,不得不说是悲剧。而最后觉慧去上海追寻新思想,觉民得到幸福,这又给此书留下了希望。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部厚重的书。

此书的语言很简练,却又很深刻。作者在书中有大量评论的话,并将这些话与叙述将结合,这是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提炼的话,将这种深刻有理的话语寓于具体事情之中,更显出其深刻见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将睡觉,便将人的性格与世事和睡觉联系起来,有一段是将花园里的湖,便说这个家就像湖一样,表面平静而内里波涛汹涌。

而总体来说,语言叙述性很强,并有张有简,很流畅,点到为止。详略恰到好处。

我想这部书从整体上来说是值得一读的,你会看见厌烦的有趣的上一辈人,看见积极反抗的下一辈人,还会看见在社会之中漂浮着的`这一辈人。你会看见这个社会,或许还会看见你自己。

《家》读后感 篇十

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巴金的名著《家》长大的一代,先是电影,记得小时候的电影很少,于是反反复复的重复看了好多遍,但总也看不厌,每次都是被感动地流泪。后来根据小说,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更是百看不厌。今天又拿起这本小说,使我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受,更是爱不释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五四”这一大时代的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至今还没有一部取得像《家》那样的成功。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家》是巴金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诉说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家》对专制制度的控诉以及对成长中的叛逆力量的歌颂,曾经激励鼓舞了当时大批出身封建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促使他们摆脱旧家庭的束缚,投身于革命的洪流。

《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通过对高公馆内部矛盾交织的各种关系的解析。小说描绘了觉慧、觉民、琴、倩如及周报社同仁等一批青年形象,写出了几对青年在爱情上的不同遭遇和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将觉慧作为引导青年“应该这样走”的典型来写,他是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而逆来顺手的觉新则是“不应该这样做”的典型,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为此,他和他所爱的人也同样备受摧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高老太爷的性格极端专横、冷酷、残暴,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质上精神空虚、灵魂丑恶。他极力反对新思想,反对任何社会改革,一手包办儿孙们的婚姻,制造了高家的一幕幕血淋淋的悲剧。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反动阶级。

《家》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衰老腐朽的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和生命的摧残在颠倒是非的大家庭内,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家》启示人们只有反抗才有生路,懦弱妥协只能带来更多的不幸。《家》正是因为表现了“五四”新思潮德威力及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而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在三四十年代之所以能在青年中风靡,与它散发的浓郁的青春气息及批判性的激进主体是分不开的,也寄托着巴金对青春的赞美和对未来的信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家》读后感》,能够帮助到您,是金笔头网最开心的事情。

《家》读后感(精彩10篇)相关文章:

巴金《家》读后感作文

《家》读后感[800字]作文【优秀5篇】

《家》读后感

初中《家》读书心得(5篇)

《家》读后感【优秀3篇】

《家》读后感[1000字]作文8篇

小说《家》读后感300字

巴金《家》读后感作文

九年级走进小说天地:巴金《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优秀6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家》读后感(精彩1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