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精彩3篇)

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精彩3篇)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精彩3篇)

微信扫码分享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金笔头网为您带来了3篇《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一

看了《万里归途》的首映场,可能是之前真的没看过外交官撤侨题材的电影,挺好奇他们真正的工作性质和环境,再加上IMAX的特制,那感染力震撼力我真的。

张译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平发挥,真的把这样一个毒舌而伟大成熟有责任心的外交官给演活了(还是很猛男)。王俊凯这次饰演的成朗给了我很大惊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青涩热血的年轻人逐渐到成熟的外交官转变。殷桃好美!

最后,真的想说,万里归途是部让我在影院感动爆哭且在最后泪流不止的好电影。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二

《万里归途》以2015年努米亚共和国内战为背景,讲述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和新人成朗临危受命,带领北非边境的中国同胞回家的故事。不难想象,影迷很容易把《万里归途》和类似题材的《摩加迪沙》作对比。

不同的是,《摩加迪沙》以外交官及其家属、工作人员的撤离为主,落脚点是韩国电影擅长的南北关系。《万里归途》则关注125名在外打工的普通民众,在没有物资和支援的危急情况下,徒步穿越战火和荒漠,最后走出困境,体现的是中国外交官的勇气和智慧。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所谓撤侨就是飞机军舰开到,所有人挥舞国旗欢欣团聚,根本想象不出他们曾经历多少磨难。《万里归途》正是聚焦回家前的这一段征途,设置了大量的障碍和考验,比如政府军不协助、反叛军的挑衅、通讯中断失联、撤离点情况不明等,让主人公不断卷入未知的风险和危机,并用15天、32万步这样直观的数据,给观众带来极强的心理压迫感。

物理层面的困难同时带来了精神层面的交锋,成朗和宗大伟在经验和原则上的冲突,则把外交官的个性和品质落到实处,让普通观众对这个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张译扮演的宗大伟是《万里归途》的绝对一号。他熟悉当地语言,懂民情接地气,在底线之上懂得灵活变通,并具备优秀的研判和交际能力,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可谓是“说软话办硬事”的典型代表。片中,张译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有血有肉,实现了观众情绪的最大调动。

宗大伟一开始在成朗眼里并不讨喜,甚至显得油滑世故。作为初出茅庐的外交官,成朗勇敢热血却经验不足。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请缨,深入战区参与撤侨工作,虽然工作处事有点“轴”,但在原则纪律和政策外宣上,显然具备更多的优势。从王俊凯出场的扮相上来说,非常符合青年才俊的定位,不过稚嫩的五官很容易出戏,好在时间不长,后面灰头土脸的妆容,大力掩盖了他的少年感,增加了角色的可信度。

殷桃扮演驻外企业高管白婳,一名已故外交官的家属,有着坚忍和担当的一面。而片中另一名女性角色——宗大伟的妻子陈悦,则凭借一通电话和一个拥抱,牢牢抓住了人心。

拍摄真实的人和生活,《万里归途》采用了很多细节,赋予角色深入战区最可信的动机。所以当最后真实的撤侨画面出现,我们才不由得对这些外交官肃然起敬。

《中国1921》观后感 篇三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般游船上召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1921》的故事从1918跨越1921,正好上衔止步于1918的《恰同学少年》,冲着这艘南湖的中共小船目标而去。该剧以五四运动、反军阀独裁、建党三大史实为经线,以徐世昌、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毛泽东、蔡和森、张国秦和段祺瑞等一干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为纬线,重现了1921年以前,在中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一批以毛泽东为首的青年人从渴望赴法留学到坚定革命斗争的转变过程,体现了那一代年轻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故事的开端就倾覆了我对一代领袖的认知,原来毛主席也做过“北漂”。原本渴望赴法留学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赶到了北京,却因为欧战尚未结束、资金不充足等原因,滞留在北京成了打工族,毛泽东一开始帮助恩师杨昌济做案头工作,之后开洗衣店,后来在蔡元培的推荐下,又成了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时常蹭课的他又偶得新闻学先驱邵飘萍的赏识,受邀成了《京报》的特约记者。从当图书馆管理员、办报纸,到后来的组织“驱张运动”、组党,这是一代伟人的成长过程,让我看到了当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风华少年,通过时间的磨砺和自身的进步,逐渐变得成熟睿智、果敢坚毅,在向理想努力前进的道路上,脚步越发的从容不迫。

我一边被青年领袖所经历的成长磨砺触动,一边对照学习、审视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青年的讲话中提到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能力的不断提升需要不断的自我磨砺和锤炼。一方面,要提升学习研究能力,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做到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另一方面,要克服思维惰性,做到举一反三、勇于探索,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信

1918年的十月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块黑暗的土地上,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军阀割据,从“翰林总统”徐世昌、下野的大元帅孙中山,到学者李大钊、蛰居在小胡同的“北漂”毛泽东,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国家的出路和未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们,怎样一步步选择了共产主义?中国,怎样选择了共产主义?这部剧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答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家国命运与人物命运紧紧关联,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演讲,鼓舞起一大批爱国群众的昂扬斗志,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虽然一直受到张敬尧的武力打压,却让广大群众更加团结一致。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成为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的“保护符”,也成为“驱张运动”的坚强支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意自古以来都是历史走向的根本决定因素。共产主义让我们看到了庶民胜利的希望,也给我们指引了奋斗的方向,无产阶级从共产主义胜利的曙光中开辟出了一条救国图存的道路,共产主义在中国无产阶级的坚强支撑下,把它的智慧与思想播撒在历经磨难后的中国大地上。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前辈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平,但我们不能在安逸中丧失斗志,在懈怠中荒废青春,要在无数英烈的肩膀上继续继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和党性素养,做到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保持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另一方面,要有更坚定的自我认知,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像习近平冀望的那样:“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9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党的奋斗史,是一部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史上一副最辉煌灿烂的画卷。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已经脱去了过去的屈辱和贫穷,发展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在新的世纪里,祖国富强大业等待有人去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待有人去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等待有人去实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就让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听党话,跟党走,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精彩3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guanhougan/guanhouganfanwen/1685813300162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