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假日作文 > 其它节日 >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精彩9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精彩9篇)

旧城已冷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精彩9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有别具一格的风俗,说说家乡的风俗吧,家乡的各种风俗,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家乡文化。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一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乡。上海的春节,也更让人难忘。而我最爱的,还是那甜甜的汤团。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齐包汤团,看春晚。糯米粉是现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汤团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让人不禁想起了那圆溜溜的汤团,在沸水里翻滚着,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闪闪发亮。而那雪白中,又隐隐约约透出一丝丝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颜色,甜甜腻腻的感觉,似已在嘴里化开,给人无限的幸福感,这是让几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个动荡的年代,包汤团,吃汤团,简直就是无上快乐。新年来临,家里拿出一年来辛苦劳动而得的糯米,用一个巨大的石磨来磨糯米粉。磨的时候,全家上下都在帮忙。力气大的大人们汗流浃背地使劲磨,而小孩们干不了重活,就负责把糯米倒入磨盘。糯米通常都有好几袋,还特别的重。但孩子们却依旧不厌其烦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认真地往磨盘里倒,想必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汤团给了他们惊人的力气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馅料。汤团的馅通常为黑洋酥和豆沙两种。不过家里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馅。拿一只小臼,盛上满满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极粗的小槌不停地捣,很快就能将其变成一碗黑糊糊。为了让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为了让它有黏性,就放入猪油。想来着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现在的我并不能体验这样的活动。

准备好了汤团皮和馅料,便要开始包汤团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状,用筷子夹起一个搓好的“小煤球”,轻轻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个小球,一个汤团就完成了。孩子们前两步都做得很顺利,但到了封口搓圆时,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细不一的长条,有人捏成了椭圆,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处裂开,馅全部漏了出来,便前功尽弃,只好重新来过。但谁也没有哭闹,反而笑声连连。最后,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满意的汤团。那小小的,滑滑的一个,放在手上舒服极了。

尽管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大都市里,已难找到当年全家包汤团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个上海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幅祥和的画面,因为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汤团,背后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意,还有那最真挚的愿望——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二

我的家乡在河北蠡(li)县,地处华北平原中部。这里没有什么好的景致,只有挺拔的白杨怀抱着小小的村庄。但是,这里的地是亲的,因为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这里的人是亲的,因为这里有我的爷爷、奶奶、大叔、大婶、表哥、表姐们……虽然我的家乡并不美,但是我爱我的家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家乡的人们也富起来了。家家户户有了彩电、冰箱、摩托车,有的还盖起了二层楼,生活简直是芝麻花开节节高。 然而,伴随着这大好形势,出现了许多让人惊讶、不解的事。

去年寒假,我们一家回老家过年,刚到家住下,就赶上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病逝了。她的儿女们为她操办丧事,可真够忙乎的。出殡那天好不气派,光送葬队伍就拉了500多米长。队伍前面的吹鼓手们,个个摇头晃脑吹奏着哀乐,“入情入景”,可起劲了!接着是八个壮汉抬着一个刻着花纹的木棺材。棺后面是头戴白帽、身穿白衣、腰系麻绳——披麻戴孝的孝子们,他们举着灵牌。撒着纸钱,还一步三磕头,那哭声、哀乐声、炮声汇合在一起,几里外都听得到。

着,又一群人过来,又一件“新鲜”映入眼帘。只见几个着用彩纸糊起来的“童男童女”、“金山银山”、“肥猪肥牛肥羊”,还有现代化的“彩电”、“冰箱”。听妈妈说。这些是供死者在阴间用的,都要在坟头烧掉。我感到纳闷:死人还用得着这个?

送葬的队伍走过去了。这仪式还没有完。晚上,又摆了二十桌酒席,请来吊孝的人享用。这样一连闹了三天三夜。

那天我问妈妈:“那老人活着的时候怎佯呢?”妈妈告诉我,老人家在世上时可受了许多罪,她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她的儿女却都不孝顺她,她一个人独住一处无人照顾。我听了更不理解:这么一次葬礼,少说也得花几千元.怎么这么挥霍?与其这样,不如在老人生前好好侍候。 更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农村红白喜事家家都这样办,有时还互相攀比,看谁家最阔气。难道大家富了,钱就可以大肆挥霍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回到了家。不久就听说县里已成立了“风俗改革委员会”。是啊,家乡这个风俗是应该改一改了。我多么望家乡人民都能够富裕不忘“勤俭节约”呀!这样,我将更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人们。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传统风俗,我们四川资阳也有许多的传统风俗。

在中秋节这天,__的风俗就是打粑、吃麻饼、蜜饼、放孔明灯、放河灯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只有着放孔明灯、放河灯这几个风俗得以流行。

中秋节到了,家家屋里都存着几箱月饼,我们家也不例外。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问着妈妈问题,“妈妈,中秋节放河灯、孔明灯是纪念谁的啊?端牛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的,那中秋节呢?”我疑惑的说着。妈妈笑了笑,说道:“你听过嫦娥奔月吗?”我点了点头,“那嫦娥是吃了一颗仙丹才奔上了月,所以在中秋节这天放河灯、孔明灯是纪念嫦娥的。”“哦,原来是这样的啊!”我这才恍然大悟。

中秋节的月亮是一年里最圆的圆月,但只赏月,这不太孤独了吗?其实,中秋书晚上是会放河灯与孔明灯的。月亮高高悬挂在天边,月光洒在了人们身上,可沱江河并不是安静的。泡江河人山人海,一群人围着河岸边放河灯、孔明灯。

所说的河灯就是像一个盘子的荷叶上托着粉红色的荷花,荷花中央有着一块小蜡烛。我拿着打火机点燃了中间的蜡烛,把河灯放进了河里,沱江河面上全是河灯十分壮观,而这些河灯也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在河中荡漾。

孔明灯是红色的大纸用几根木棍支撑在一起,下面托着一块白色蜡烛。这孔明灯就是来纪念孔明先生的。也象征着祝福,纪念。我拿着笔在孔明灯上写下了我的祝福与心愿,让孔明灯带着我的祝福与心愿飘向天边。我把蜡烛点燃了,双手托着孔明灯下的木棍,将孔明灯往上抛了一下,孔明灯也歪歪斜斜飘了上去。孔明灯飘在了高空中,黑色的夜空中,一盏盏孔明灯像萤火虫一般,我怎么找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孔明灯。孔明灯飘得越来越高,就像一颗星星在天边。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虽然不能在这一天和亲人相见,但孔明灯,河灯已经替我们送到了祝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四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过年了,到处一派张灯结彩的景观,好不热闹,最高兴的莫过于我们这帮小孩子啦,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各种美味佳肴,而我最喜欢的春节习俗,就是收压岁钱!

大年初一早上,我早起床跟着爸爸妈妈,喜气洋洋的去爷爷家拜年。到那只见哥哥一家早已来了,一看到爷爷奶奶,我便笑着一边鞠躬,一边说着:“爷爷、奶奶,新年好!祝你们万寿无疆,万事如意!”顿时,爷爷奶奶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连忙从口袋里拿出压岁钱正准备递给我,这时,哥哥变魔法似的不知道啥时候拿了一个大盆,一脸坏笑地说,“爷爷奶奶别着急,今年咱们换个新花样,谁给您二老磕头磕的响,您给谁发大红包,行不”,大伙顿时来了兴趣,纷纷附和道:“这主意不错!”

说来就来,只见哥哥把大盆放在爷爷奶奶面前,往地上一跪,“砰砰砰”连磕了三个响头,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爷爷奶奶也合不拢嘴,给哥哥了一个红包。我也不甘示弱,紧接着就上来,心想:爷爷奶奶这么开心,我得磕的更响才行。接着,我便铆足了劲往下磕,“咚咚咚”三下比刚才还响的磕头声响了起来。哎呦喂,咋这么疼呢,一看那大盆,竟然被我磕了个大坑,这下彻底把大家逗乐了,爷爷奶奶赶紧扶起我,边笑边帮我揉脑袋,还往我怀里塞了个大红包。

“祝大伯新的一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ldqu https://www.niubb.net/ o;祝小叔越想越帅!”我依次给长辈们拜年,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因为我的小钱包吃的饱饱的了。

据说压岁钱的风俗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也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那一个个红包袋里装着的压岁钱,寄托着长辈们对我的关爱与期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五

七月十五先人回

唐榕穗

在农历七月十五在湘潭有个特别的习俗——接客。相传那天地狱大门打开,所有阴间魂魄会放出来允许他们回家“探亲”,之后就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魂魄回家,接受香火供养。湘潭接客的习俗正缘于此。

接客大约在七月初七开始接新亡灵。当然准备工作也极为细致充分。爸爸会在灵柩前摆上桌子,点上蜡烛;桌、椅、板凳及各种祭拜用具都清洗干净;还有祭品,纸钱;三餐用具,碗、茶水、及一些水果,准备好饭菜(可以是先人喜欢吃的菜),一只雄公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爷爷喜欢喝酒,所以爸爸会在桌上多摆上几瓶白酒。因为这是祭具,所以爸爸不让我们去碰桌上的东西和桌椅板凳。

天渐渐黑下来,大概在七点三十左右接客,爸爸会在门前烧纸钱,引导回家的路,正点敲钟一次。那天晚上爸爸不让我们出去,说是让爷爷好好看看我们。在第一天晚上接,到第二天傍晚送。

最让我苦恼的是写烧包,写上收件人及上奉,一个下午要写上五六十份。写那么多手能不麻嘛!但突然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接客?”“好好的暑假,突然冒出个七月半,吓得我晚上都不敢出门。”后来爸爸和我认真讲述:“七月半是鬼门开时,所有阴间魂魄都会放出来,接客是把先人接回家,不让他们在外边流浪,接回家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又以这种方式来怀念他们。”我听得很认真,虽然写可能很累,但能为爷爷做些事我也心甘情愿。

又接客当然也有送客我们大概在晚饭后一炷香时间送客,把“财包”“纸箱”“金银烧包”以塔型堆好,爸爸会洒上鸡血饭,以大火焚烧,在鞭炮的噼里啪啦中送走。回到家后,爸爸会让我们喝下桌上的茶,说那是爷爷喝下保平安的茶。

对于七月半,很多人是恐惧的,其实我也是。但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先人,也是一件很值得的事。过去的过去了,虽然爷爷很早就离开了我们,但他会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了我们的心里。

家乡的风俗满分作文 篇六

中国有着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每一种节日,在各地都有着不同的习俗,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节日,还是宁波的元宵节。

妈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宁波人,从骨子里喜欢吃各式糯米做的点心。而元宵节的汤圆,更是不容错过的。与现代化生产的速食汤圆不同的是,在宁波,传统的汤圆连糯米粉都是自己做的。

提前一天,将上好的糯米清洗干净,并浸泡好。到了元宵那天,家家就都开工了。磨米,拌馅儿,忙得不亦乐乎。磨米时,一手推动水磨上的把手,另一只手往水磨里加米,磨出来的米浆沿着水槽,流入放好的桶中。接下来用干净的纱布把米浆包起来,让米浆中的水流干,便形成了一个个糯米块,再将这些糯米块反复揉搓,就变成了柔软的糯米坯子。

圆子的馅儿也非同一般。将干芝麻炒熟后捣碎,加入绵白糖和小块的猪板油搅拌,不一会儿,便散发出阵阵香味儿,就算是吃饱的人,闻到这香味,恐怕也按捺不住,想再尝个鲜儿吧!拌着拌着,这芝麻馅儿就变得油亮油亮的了,顺滑无比,煞是好看!

开始包汤圆了!这时,灶边总是有小孩子候着,等着吃汤圆。他们一个个张大了嘴,伸长了脖子,想第一个吃到汤圆。但大人们可被这帮“小馋猫”给惹急了——这样围着还怎么干活儿啊!

“都出去,谁先出去,吃的汤圆就多!”

听了大人的这句话,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跑了出去,大人们也就能安心地包汤圆了。

大人们包汤圆的手法娴熟,双手就像蝴蝶一样上下舞动,不一会儿,就包好了。这包好的汤圆一个个圆滚滚的,挺着小肚腩,站在那儿,好不可爱!

把它们放入煮沸的水中,看着白白胖胖的它们一个个在锅中上下浮动,颇为有趣。等熟了,将汤圆盛入碗中,轻轻咬上一口,那馅儿便会流出来,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催促着你赶紧吃了它——这种催促又有谁会不听呢?吹一吹,放入口中,能感到芝麻白糖猪油馅遍布口腔的感觉;咬一咬,能吃到滑嫩清香的糯米皮儿,这种口感,不禁让人想多吃几个。小孩子们可忍不住,不听父母的劝告,吃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摸着成了一只小皮球的肚子,瘫在椅子上才肯罢嘴,可眼睛还依旧盯着那碗中“白胖小子”呢!看着一脸满足的孩子,父母也奈何不了他啊!

这就是我的家乡——宁波的元宵节。与家人团聚,吃着汤圆,便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七

今天我来给大伙儿讲讲我的家乡三垟的风俗捣年糕。这年糕是个啥呢?嘿,对了,是吃的,而且还得在过年的时候吃。那为什么要捣年糕呢?年糕是用什么做的?别急,我来给大家细细分解:

这年糕咋做的?自然得用小米磨出来的米粉做。那金黄金黄的米粉放入锅内,盖上锅盖,闷他半个时辰。待出锅时,加点红糖加点水,让他富有弹性。单看那红糖与米粉,就能想象出年糕那香浓软糯的味道了。我看那米粉袋与红糖袋满满当当,就情不自禁地拿点米粉与红糖尝一尝。我先尝红糖,这糖一入口我就呆了:天呐!这红糖清甜,但甜而不腻,让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我赶着红糖在口的机会再尝尝米粉,这米粉刚一入口,有点苦,但一股淡淡的甜味像突如其来的幸福一样充满我的口腔与脑海。再加上红糖,那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说完米粉烹饪,我们再说说捣年糕。这年糕捣起来才好吃。我经过揉米粉团的大叔旁,来到一处捣年糕的地方。这有两个,不是,是好几个大石碗与捣子。不是我说啊,那闪长岩大石碗跟个缸差不多大;那花岗岩石捣别看它小,我使出吃奶的力气,结果拿都拿不动,那花岗岩石捣莫想动得分毫,我一不留神还跌了一跤,险些把骨头摔散架喽。这时来了两位大叔捣年糕。只见一位大叔一捣一起,另一位趁机用水揉揉米粉团。再捣再揉,半时辰过去,他们前前后后捣完十个香浓软糯的年糕。那年糕刚入碗时还是金黄的,经过大叔的“加工”,转眼变成棕色。不同于之前的是,棕年糕比米粉团更香,更甜,更糯。有一种朴实的味道好似仙气一样围绕整个年糕。

我爸帮我买了一个年糕让我带回家吃。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打开塑料袋吃年糕。那年糕可以说是闻一闻精神百倍,尝一尝神清气爽。香浓软糯的年糕刚一入口,有点烫,但仔细品尝却是另有一番风味,回味无穷。

大伙都知道,这年糕虽是小食,但象征着年年长高,步步高升。所以人人都爱过年时做上一些,吃上一些,有些小孩子盼望自己长高,所以一直在吃年糕,好让自己快快长大。

你想尝尝这味美的年糕吗?那就过年时来我的家乡三垟吧!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说来与我听听,好让我给大家讲讲。

家乡的风俗满分作文800字 篇八

过节嘛,论热闹,必是过年春节拔得头筹,但论人情味,诸多节日里,清明当属第一。

春分后十五日,便为清明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而如今的清明,用八个字概括就是:“踏青赏春,扫墓祭祖”。

清明假期,早早出发。

一路上,表哥滔滔不绝地讲着他的清明小知识,我们也兴致盎然地竖起耳朵仔细听。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你们知道桃木剑可以驱邪?其实柳树也能驱邪!”说着表哥就跑去路边的柳树下,折了一大枝柳条给我们看。

热爱《西游记》的表妹一把夺过:“我知道,我知道!观世音菩萨用来济渡众生的就是柳枝!”说着,便手挥柳条,来“济渡”我们。表

哥点点头继续说:“没错!封你为现世观音。但清明的柳枝可不能这样挥舞。古时候人们把柳枝插在自家门口或编成花环戴在头上,祈祷着祛除邪祟,避免邪祟伤害家人。”我们点点头,对表哥深感佩服。

于是那一路上,我们摇晃着驱虫辟邪的小尾巴,一边上蹿下跳地疯跑着,一边听着表哥继续给我们讲清明蹴鞠,放风筝,吃青团的故事。

小孩子只顾欢声笑语地踏青赏春,快乐得不得了,但大人间的氛围却越来越沉重了,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也是祭祖扫墓的一天。

到了墓前,我们举着点好的香,学着大人的模样郑重拜地了拜了拜先祖,将焚香插在墓前;又拿着分到的一叠纸钱和偌大的冥币放上那燃烧着的冒着浓烟的火堆上;再看着大人们将带来的好烟好酒和各种吃食也放进火堆里,烧给那逝去的亲人。

虽然我们只是一群无知小儿,对生离死别还没有深刻的感触。但看着大人们淡淡的沉默,我们似乎也能浅浅地感受他们对至亲的深刻怀念。远去的亲人会收到我们的礼物吗?那阴间也如这边一样繁华吗?他们还记得我们吗……满肚子的疑惑被轻轻按下,被浓烟呛起的泪花和大人们忧伤的沉默,却一直萦绕在身边。

清明节,有一家人踏春赏景的热闹,有一群人谈天说地的欢笑,也有通过这样特别的方式,表达着的对已故亲人的怀想。而这些,就是我们最浓厚的人情交织和缠绕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九

我的家乡就这样被喻为“天津的后花园”的美丽县城--天津蓟县,她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她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我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小城里,我爱我的家乡!

夏天的傍晚,我最喜欢和妈妈出去散步,吃完晚饭,路上散步的人很多,路两旁都这样茂盛的花花草草,花儿一种比一种美,草儿一种比一种绿,真这样漂亮!我们常常一边走一边讨论身边的新变化,城边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啦,那里楼房整齐排列,四周环境优雅整洁;县城中心鼓楼那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啦,古香古色的,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美伦美奂,吸引了小朋友去那里玩耍,吸引了大人们到那里纳凉,如果你走到那里,必须会被悠闲的人群吸引,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呢!还有街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为了缓解交通拥挤,县政府又拓宽了马路,修建了环城路,六车道的环城路平坦又宽敞,此时路两边的绿化带设计得桃红柳绿,让人赏心阅目,不仅仅疏通了车流,还为人们带给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也要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愉快,看街上那些乐呵呵扭着秧歌的爷爷奶奶们,看路上方带微笑聊天散步的叔叔阿姨们,看广场上奔跑嬉耍的小朋友们,他们都在提醒我们,生活多完美!

妈妈常对我讲,十几年前她和爸爸从学校毕业刚来那里工作的时候,街上还没有这么多的楼房和商铺,更没有这么多的汽车喽,人们早出晚归,为一家老少的生计奔波,哪有谁没事走在大街上闲逛呢,兜里没有钱,进商店买什么呀?此刻,当然不用说了,光看就明白,经济发展的如此迅速,仅县城面积就往外扩大了好多!城里新开发的住宅小区一个比一个高档,路上跑的汽车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人们的穿着打扮越来越美,越来越时尚!

如果你十年前来过那里,此时欢迎你再来一趟,感受一下,你必须惊叹,这绝对称得上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像我一样一向生活在那里,随着这些改变一块成长,那么你必须会和我一样,自豪又深切的爱着这个小城――蓟县,不这样吗?

上面内容就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精彩9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jiarizuowen/qita/1685512363147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