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假日作文 > 其它节日 >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优秀9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优秀9篇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优秀9篇

微信扫码分享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那么你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金笔头网为大伙儿带来的9篇《《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一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如何处”。这是作者吴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词。词中抒发了作者功名富贵谁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划了一些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和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也满怀热情地描绘了一些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对官僚集团厌恶,封建礼教的憎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

这本书仿佛将我们带回那黑暗的时代:明朝时期,一群“读书人”为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最终逐渐在黑暗社会中腐蚀,例如五十多岁仍在应试的范进。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

我为这位人物感到遗憾。他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我对此表示不解:他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这些答案在当时都是对的。他们目光短浅,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已经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了。

说到范进,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 ——周恩来先生。在他的读书时代,有一天,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的答案众说纷纭。校长又让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崛起之而读书。”

在我看来,周恩来先生是一位志向远大,热爱祖国,又勤奋的人。有像他这样的人,中华何愁不崛起呢?

不过,《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相比于那些“读书人”而言,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这个人物总算是给了我一些慰藉。因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几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没有远大的志向,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但从品质来讲,他还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话说回来,什么东西让“读书人”如此痴迷?就是它——科举制,一个从隋唐时期只是为了寻找更多的人以治国,到明朝成为“读书人进步的阶梯”,这其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这种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个大泥潭,进去就很难再出来了,就连现代人都不一定。幸运的是,这种制度早已废除。现在,我国是应试教育,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结尾词带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思,也给看完这本书的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与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是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与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三

今天,我看完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见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小说中的贫家少年匡超人,本来还朴实勤劳,孝顺父母。后来,他考上了秀才,结识了许多招摇撞骗的假名士和豪吏潘三,受了他们的影响,就渐渐脱变,变成一个寡情薄义、贪婪虚伪的无耻之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它以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讽刺艺术、意蕴深长的思想,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相信会给大家带来难忘的阅读经验。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四

林绮东

美琼枝芽,她的人就如名一般,美丽大方,自在清新,仿佛那儒林的外来女客。

在我们这个时代,女性把玩文墨是实属正常不过的。回溯那个礼教畸形、性别歧视严重的时代,我不由感叹这样的女子的难得了。沈琼枝潇洒自重,无论是她的文墨还是她本身,都给那个世界添上了不一样的一笔。

然而儒林纷杂,腹中有笔墨的岂止沈琼枝一个?众所周知,还有一位鲁小姐。虽然两人在书中并无交集,但却总能让人联想到一起。鲁小姐痴迷八股科举,十足的老学究,因女子无缘功名,只好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丈夫身上;沈琼枝乐赋诗作画,不屑功名,虽为女子之身却敢于只身前往南京卖文为生,自有一番风韵侠骨。一比,谁高谁低一目了然。人们可能轻易遗忘鲁小姐,但那个敢闯敢拼的沈琼枝,却永存于心中。

沈琼枝的人生是不凡的。少年时,她随父亲在青枫城教书,见证了一座城的蜕变。长大出嫁时,她被富商欺骗。换做其他人早已慌了阵脚,但她比父亲还淡定。她让父亲前往报官,自己则静观其变,父亲的路走不通,她便自己逃走——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个被骗的小妾竟会攀墙离去!沈琼枝内心没有礼教束缚,自然会跑得飞快,这可是那些深陷泥潭不自知的人所能懂的。

于是,这场倾盆大雨没能打倒她,反而使她成了强者。她只身一人携着为数不多的盘缠,就敢南下,试问当今又有几人能做到?但沈琼枝就是敢,凭着她满腹的才华和满身的胆。

来到南京后,她开始了卖文为生的生活,但因为性别,这并不容易。就像她自己说的“我在南京半年多,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做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社会的天平把太多的苦难给了弱小的那一方,沈琼枝默默承受着,但却坚毅无比。她不像一般逃亡的人躲躲藏藏,而是坦诚无比,面对慈厚的杜夫人,她更是毫无遮掩地道出了自己的经历,这般坦率潇洒,怎能让人不敬佩呢?

即便后来离了南京,在官吏押送途中,她也毫不畏惧,无人敢欺她。一个女流之辈,女中豪杰,所形恰是这样的人吧。

书中对沈琼枝并没有多少刻画,但这样一个女子却让人钦佩不已,虽然不知道她未来会遇到什么,但却能知道,这棵美琼枝芽定会成为与这污浊儒林不同的清翠大树,就像儒林外来的女客。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五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扭曲、腐蚀文人灵魂的罪恶,并用许多事例来证明了这一观点。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王冕的那一章。主要写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还带了几本书去看,一阵大雨过后,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于是他开始画荷花;一开始画得并不好,最后越画越好,最后以画荷花为生,奉养母亲。王冕坚持不懈使我大受启发,使我想到了上学期所学的一篇课文,名叫《滴水穿石的启示》,讲了水滴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头。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在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它在别人眼里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六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 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书中,有些人和事总是让我无法忘怀。如范进,周进对做官如痴如醉,结果被折磨得人鬼难分。但中举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了大官,别人对他们也越来越好。

其中有个叫匡超人,原先是一个很纯朴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堕落为一个坑蒙拐骗,甚至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恶少。其实,文人一旦中举成功,便会有许多人堕落为贪得无厌,毫无廉耻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这本书运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传神的描写,把要讽刺的对象或明或暗的变现出来,让我们读者去细细品读。作者只用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画出来。

另外,我建议你们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贪官污吏的下场,去看看吝啬的严监生、阴险刁滑的严贡生······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 篇七

《儒林外史》这本书,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就是吴敬梓。这本书是一本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书中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应此,这本书就非常贴合生活,让人们都爱不释手。这本书的作者利用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混乱与黑暗。这本书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曾经被大文豪鲁迅先生,给予了“伟大”的美称。书中的主见都备注中了他的: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的一面。透视了人的内心的黑暗。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就是《布衣画家王冕》了!里面主要讲了:王冕是一个乡下人,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了荷花,就画了一幅《荷花图》,他认为画的还不错就托人把它送给了知府。知府见这幅画画的栩栩如生,就要召见那个画家,但他却不来,因为王冕的母亲再三地提醒他不要做官、不要做官,所以他才没去。为了不缠上不必要的麻烦,他就隐居山林,再也不出来了!

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当时官场上的黑暗是多么可怕!王母权王冕不要当官也是有原因,真可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呀!但逃避也不是一种办法,只要人心齐就一定能打倒黑暗!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八

程圆

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到,在当时社会上,由于科举制度,许多文人一生埋头苦读,都是为了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因此,追逐功名富贵,考科举几乎占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为此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人生,人生变得无意义……

儒林中,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腐儒的代表人物。他一生都在考科举,被称为“老童生”。直到暮年,他才考中。而在中举之前,他的生活是十分贫穷的,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嘲讽与轻视中。为了改变这种生活状况,范进读了一次又一次的四书五经。为了中榜,为了得到功名权利,尽管惨遭一次次的失败,他也依然忠于科考。

终于有一天,范进中举了,却因太过兴奋,而发了疯。范进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后来是别人打醒了他。可见,科举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与性格是有如此大的影响,影响着那时许多的文人。而范进苦苦考了那么多年的科举,获得了回报,和他渴望多年的财富,也是因为当时追逐名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了。

这样如此痴迷科举的有许多,比如还有鲁编修父女。父女俩痴迷八股举业,在生活中只愿意去了解八股文章,学习关于八股,且开口闭口都是举业,还教身边的人学习八股文章。如此,他们就被八股文、举业夺走了魂,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与自在。

后来,鲁编修担心自家公孙不能考取功名,想要纳一个小妾,再生一个儿子,教他学习八股文章,以此来实现自己升官发财的愿望。他遭到了夫人的阻拦,心感无奈而发了病。最终,鲁编修中榜了,得到了升官发财的机会,无比高兴,却因太过于激动而去世了。如此痴迷,是已被科举扭曲、压抑了心灵,随那被科举制度限制的社会风气而生存,深陷其中,无以解脱……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新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开篇这首词,就概括了此书,概括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追逐名利,贪图富贵。

《儒林外史》这本书,讽刺的,是当时文人毫无真正意义的读书……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九

《儒林外史》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写成于清朝,作者吴敬梓以写“儒林”二字为中心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写成于清朝,作者吴敬梓以写“儒林”二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宦海沉浮和时代风尚。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抨击,将封建末世的伦理道德、文化生活,官场腐朽黑暗活生生的展现给了咱们。

《儒林外史》的批判矛头直指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作品塑造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形象,尖酸地讽刺了因谋取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丑恶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深刻,鞭辟入里。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的内容大概是:严监生就要死了,可他却迟迟不肯断气,原来他有一桩心事未了。因为气息奄奄,已说不出话来,只好从被单里伸出两个手指头,让别人去猜。大侄子、二侄子猜的都不对,严监生竖着两个手指头怎么都不肯闭眼。还是小老婆知道他的用意,他是嫌油用两根灯草,太费油了。这样的手法值得咱们学习,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真是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儒林外史》是一部时代的缩影。它时间跨度大,一部书中浓缩了一百多年的事情,塑造了二百多个人物。通过各类“儒林”人物被愚弄、被腐蚀、被消磨,深刻的揭露了封建末世文化教育和精神道德的严重危机。作者用长篇小说的这种艺术形式深刻的反映了“一代文人”受苦受难、不得重用的历程。

读了这本《儒林外史》,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优秀9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jiarizuowen/qita/1685648098153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