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假日作文 > 其它节日 >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精彩9篇)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精彩9篇)

颜值担当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精彩9篇)

微信扫码分享

《1950他们正年轻》献给最可爱人,谱写一曲青春赞歌。1950,也正是他们的青春年华正好的时候,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拿起了枪,来到祖国的边界线,守护一个国家的尊严,守卫一个国家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也许,那片土地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他们正年轻,他们永远年轻。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9篇《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100字 篇一

九月的第一场电影——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这是看的第二部有关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了,可惜还是拍片少的可怜,只能去看一个午夜场了。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一个人在影院哭的稀里哗啦。

影片从一张张老照片入手,黑白照片逐渐变成彩色,我们逐渐看清上面的人物,他们一个个不过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华,充满着稚嫩与朝气。镜头一转,物是人非,他们都已满头白发,垂垂老矣。于是,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真实了解71年前的那场战争。

当年,他们在祖国的召唤下,便选择了参军入伍,然后奔赴朝鲜战场。在后勤供应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军队战斗,硬是用钢铁意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

影片中有三处地方,让我哭得最难受。

一个是文艺兵任红举老人讲述他们过江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叫刘江的战友被炮弹击中,半个身子都被炸没了,战友背着她往前爬,她没有一句喊疼,而是依然在唱着歌,这是怎样的一种钢铁意志!

图片

还有是一个军医,讲到自己救过一个二十几岁的战士,他的下巴被打掉了,每次护士给他喂饭都十分艰难,看到那一幕,他禁不住哭了起来,说“谁不是爹妈的孩子呢?”

是呀,如果他还在家的话,一定是父母的宠儿。他的父母看到他受伤的一幕,心里又该是怎样的心痛呢?

最后是一位志愿军班长,讲述上甘岭战争的经历,虽然已经八十多岁,老人却把整个战斗讲得绘声绘色,铿锵有力,加上四川方言,让人浑身都是热血沸腾的,仿佛置身于那个战场。可是到最后结尾时,他说自己放眼望去,身边都是自己一个班战士的尸体,只有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禁不住哭了起来。

战争虽然胜利了,可是那些最为亲密的战友,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这怎么能不让心痛呢?

对于很多老兵来说,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他们却始终不敢去想那些战场上的事,不光是因为战争太过残酷,还有就是他们当初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异国他乡,至今遗骸还未找到。而自己却还活着,那份内心的煎熬始终伴随着他们。

找到曾经战友的遗骸,让他们能够安葬回祖国,这大概是那些活着的志愿军老兵最大的心愿了。可是他们个人却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们会拜托摄制组能够帮他们寻找烈士的遗骸,了却他们的心愿。

谁是最可爱的人?毫无疑问,志愿军战士便是那最可爱的人。71年前,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才有了我们今日安定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一群人!

老兵不死,只是会消亡。曾经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今都已老去,很多也都不在人世了。再过几年,目前剩下还活着的老战士们,恐怕也都将相继离开人世。后代的人们,还能再记得他们的故事吗?

我想,这部电影便给我们留下了他们最后的影像资料,让我们还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便是它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了!

因此,我也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先辈们的故事!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二

我在国庆期间看的励志影片是《1950他们正年轻》,观看时,我的双眼在顷刻间不知不觉地湿润了——这许多鲜活的生命与灵魂,为什么会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奉献给异国的战乱?这种高尚又伟大的情怀,到底从何而来?

正如周继成老爷爷讲述抗美援朝的由来:满分作文网唇亡齿寒——朝鲜没了,新中国能长久吗?

影片中周继成爷爷那时仅仅只有17岁哦,还是个未成年的小孩子,小小年纪竟然要为祖国而战斗、争光。眼睁睁的看着战友被炸弹炸飞,断壁残躯横飞的残酷场景下,支撑着十七岁的周爷爷和同样年纪大小的战友们奋勇杀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信念到底是什么呢?——是爱国。

这伟大却又十分平凡的字眼,在这些战士们的心中扎了根,发了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保护了广大人民。如今无数的先辈长眠于绵延的长白山脚下,那号角之声已经消散在朝鲜半岛的上空,但那声声号角声不该在我们心中消散,那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世界发出的声音。

通过这个影片,我了解到了祖国的那段峥嵘岁月,看见了党的艰难发展历程,见识到了无数先辈在那段岁月里英勇无畏、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种种壮举,让我热血沸腾,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爱国为国的精神,努力学习,积极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给祖国添麻烦,争取早日为国做贡献。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2000字 篇三

2021年9月3日上映了一部抗美援朝系列的纪录电影,叫《1950他们正年轻》;讲述的志愿军爷爷奶奶们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虽然票房不高,但是;确实非常好;因为它非常真实。因此,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大家。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26位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故事,这里面的爷爷奶奶们,有负责后勤运输的汽车兵、有负责道路建设修桥的工兵、有前线厮杀的战斗员、有深入敌后的侦查员以及驾驶战斗机与敌军在空中厮杀的飞行员。当然了,也有负责宣传工作的文艺兵以及负责医疗工作的救护员。

一、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

我虽然当过兵,但是,这部电影确实某些地方确实震撼了我。

至于为什么震撼了我,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具体如下:

第一,战争的残酷性。我对战争的了解,基本上来自于我的姥爷、书本以及影视作品。我的姥爷是一位打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老兵,小时候,经常听我姥爷跟我讲战争年代的所见所闻,并且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和我姥爷一起睡;因为我姥爷在我心里是个战斗英雄;和他一起睡特别有安全感。但是,我姥爷身上受枪伤与刀伤可谓不少呀;小时候不懂,也没细问;战争对我姥爷最大的伤害就是他的听力受损;我们得加大音量和我姥爷说话。其次,就是书本上的看的一些伤亡以及影视作品里面的一些表演。但是,我看到原12军文工团的任红举爷爷讲述他的不少战友被炸弹炸死以及看到因为战争失去了双手双腿的周全弟爷爷和其他因为战争而残疾的其他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很悲伤的。毕竟,以往在影视剧里面虽然也能看到,但是,没有见到那些真正从战场下来的爷爷奶奶们更让人内心感到颤动。因为影视剧里面的不少都是演的,战场上下来的才是真实的。从这些志愿军爷爷奶奶身上,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身残志坚以及自强不息。尤其是汤重稀爷爷和周全弟爷爷。汤重稀爷爷,今年86岁,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军文工团一队队员,著名作曲家。1951年,17岁的汤重稀爷爷作为一名文艺兵,背着二胡、手风琴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1953年1月15日,在打完上甘岭战斗转移阵地途中,美国飞机的机关枪炮弹炸断了汤重稀爷爷的右手,炸伤了右眼、右脸及两条大腿。之后,汤重稀爷爷靠着坚强的信念和惊人的毅力,摸索出反手拉二胡和手风琴。1955年5月,创作红透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龙溪河上歌声飞扬》。周全第爷爷,1934年6月生,16岁入朝。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1营2连战士,一级伤残军人。黄草岭战役中,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埋伏了三天三夜,严作文吧重冻伤致四肢截肢。周全弟爷爷却自己经常用双臂拉动人力车,出去走走。生活虽然不易,可是,今天的我们能有志愿军先辈们当年那样不容易吗?生活中确实有些时候比较坑,可是,比惨我们能比志愿军先辈们比吗?我们不能。可是,就是在那么不容易的环境下,先辈们依然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

第二,志愿军爷爷奶奶们对生死与名利的看淡。这些志愿军爷爷奶奶的年龄普遍在八九十岁,早就是看淡了生死了。可是,当年他们也知道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是非常有可能回不来的;可是依然选择奔赴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去踊跃报名。他们中也有不少志愿军爷爷奶奶甘愿守一辈子清贫。他们都是高尚的人呀!这也是高尚的人和其他人的区别。听其中一位志愿军爷爷说,他们一起去了149个人,回来3个人。也能侧面见证战争的残酷性。中国有这样一群高尚的人,实乃中国的大幸也。

第三,志愿军爷爷奶奶们对后辈们的寄语。正因为志愿军的爷爷奶奶们,经历过真实的战争;所以,他们不希望战争发生。但是,他们也说了,如果战争来临,他们也反对投降。因为他们知道和平,从来不是别人施舍来的。当然了,志愿军的爷爷奶奶,也希望我们这些后辈们,能幸福快乐的生活着;这样他们也就安心了!也希望,我们这些后辈们,能甘愿当国家的栋梁;承担起建设与保卫国家的重任。我觉得志愿军爷爷奶奶们说得对,他们都能做到,我们岂不是应该增强自身吗?

二、我从电影里面得到的启示

这部电影给我了一些启示,这些启示也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具体如下:

第一,历史类的影视类作品,更应该追求真实。因为真实,往往更能让触动人心,甚至是打动人心。这点我觉得这部电影做的很好;为什么,国内有些军事片与历史片不受欢迎,原因就是在于此。

第二,和平来之不易,更不应该轻易言战;如果敌人打上来了,我们应该狠狠的打击敌人;和平不是乞求来的。不轻易言战是因为战争是要死人的,并且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也需要许多部门协同。至于,狠狠打击敌人,因为有时候只有战争才能制止战争,不打痛敌人;是很难获取和平的。

第三,不要忘记原来的路。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发生呀!

三、总结

这部《1950他们正年轻》电影是非常值得各位去看的,因为真实往往更有价值,因为更能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考;因为真实更能看出谁是英雄谁是狗熊。并且,因为真实,更能看出来历史也离不开那无数小人物的推动;正是因为有那无数小人物的推动,才成就了那些数风流人物!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900字 篇四

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

初二(3)班 张嘉芮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前不久学校带领我们观看了《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电影,对此我深有感触。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这是《1950他们正年轻》电影的结束语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志愿军去到朝鲜,为保卫自己的祖国不受到美国的侵害。一滴滴血迹犹如刀割般刺在了我们的心房。

在电影前段,有个明教任红举的老兵向观众讲述着曾经抗美援朝的事迹。军中的“白毛女”,刘文等一些女兵也参加了此次战役,她们英勇无畏,面对牺牲毫无畏惧。面对敌人的子弹,大炮,面对不知从何时从天空中飞来的炸弹,战士们勇往直前。他们不敢去想未来,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是否存在。任爷爷说当时上战场的大多还是学生,在青春正洋溢的时候他们毫无畏惧地奔赴了战场,用无畏的胆量冲向敌人。我们要敬畏前人做出的努力,并更加努力地去创造美好未来。

大炮子弹在空中穿梭,手榴弹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后落地炸开,烟灰布满四空,负伤和已经死去的战士们躺在地上……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并不知道战争有多么惨烈,这种惨烈或许使我们体会不来的。正如郭瑞铮奶奶的经历一样,在战场上,她最要好的朋友死在了她面前,这种悲痛不言而喻,是最难以忘却的情感上的悲痛。

2021年的我们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学习;1950年的他们在奋斗,夜晚七时是敌军轰炸机出动的时间,在朝鲜的上空进行无情的轰炸。那一天薛英杰和战友在火车上发生了口角,因为正是敌军轰炸机出动的时候,所以薛爷爷并不愿意出去,却被战友说怕死鬼。对于在战场上战斗的战士们来说,都希望自己胆子大,成为国家的脊梁,“怕死”二字如刀割一样令他心痛。他们一起出去,可那位战友却再也没回来……

不到20岁的年龄,不到100斤的身躯却肩负起一个国家的责任;战场上的生和死或许就在一瞬间,但战场上奋斗的结果也无疑是国家的希望。

烈士园中刻上了抗美援朝烈士们的名字,烈士的遗骸也在不断护送回国。五星红旗由鲜血染成,而烈士们的骨灰也会被五星红旗所包裹,这是人民和国家对烈士们致以的最高尚的敬意。

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有人为我们创建了当今幸福生活,我们也将用行动做以回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先辈之精神,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000字 篇五

成为“光”

初二2班 石墨笛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大家肯定都听过这句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为号召青年担当责任与使命。所说的新时代的建设,依靠的是青少年的努力奋斗,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担当责任与使命,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呢?乍一听这个宽阔、空大泛泛的问题,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没有什么头绪,那就来看看过去的人们吧,《长津湖》与《1950我们正年轻》讲述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在中国边境面临危险时,勇敢站出来保家卫国,与有着先进武器的美军斗争。战场上,生命只在转瞬间消逝,血雨漫天飞,但战士依然意志顽强、坚持斗争,有流血有牺牲,但终是赢了。战士也是平凡的人,但他们站了出来,用枪的用枪,能打炮的打炮,做着他们擅长的工作,闪烁着心的萤火。当萤火汇聚,便成了光的汪洋。这汪洋源源不断,照亮整个世界。

这些战士们,要想成大事,必定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有不怕牺牲和付出的意志。现在是和平年代,青少年不需要打仗、不会面对那种残酷,但不论学习、办事、工作还是研究,都需要不懈的坚持奋斗与牺牲,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别人享乐的时候努力,有失败后坚强的意志、打不垮的精神,那定会收获不同,最终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自古英雄出少年,历史上,无数先人,英雄豪杰,临危不惧、持续奋斗。南宋朝廷不敢与金人抗击,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逼近北宋故都开封。孙中山带领推翻清政府,鼓舞全国人民,建立中华民国。鲁迅为救中国,弃医从文,即使身处险境,依然不愿放下手中的笔……还有很多人他们像“光”,在黑暗中熊熊燃烧,照亮了一片,燎原。

一代代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着,付出了全部的精力甚至生命,为换得不就是家人后代的平安幸福,国家的富足安康吗?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新时代的青少年担当着时代重任。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的建设、发展与复兴就是我们的时代责任与担当。我们应该从小认真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敢于担当、持续奋斗。从小事做起,实际做出,做有美德的人,做新时代新思想的青少年。不忘历史,学习先贤品质,牢记责任与使命,让自身的志向同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相结合,才能实现理想,不负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也不负国家。责任、担当永远伴随成长,创造和贡献不停止,才能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才能成为“光”,炽热世人的心。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200字 篇六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动人的旋律

初二(3)班 张熙瑶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历史,抗美援朝,这也是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故事,开场,旋转的时钟带我们进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飘雪似乎要飞出屏幕,闯入我们的眼眶,林间的日光引人入胜,这将会是一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对这部影片感触最大的地方,雄壮的旋律让在场的观众们无一不热血沸腾,而这首歌曲也贯穿着每一个抗美援朝战士的历险。

任红举,以为87岁的老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与战友们都还只是一名学生,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所有人来说,是光荣的,但是又有谁会理解这艰苦抗战中的离别呢?

文工队里,有一名小战士,名叫刘文,一位小提琴手,这些文艺工作者们也参加了这次出征,正当我激动的准备继续猜测他的经历时,就听闻这位与我相隔着一个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无情的炮弹之下。

“我愿用你一根白发,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紧接着,是任红举的另一位战友,汤重稀,通过视频,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见到了“小汤”,记忆中那个孩子也变得满脸皱纹,汤重稀战士年轻时,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这时的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但当这位老战士把手举到胸前时,我愣住了,原来,汤重稀战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让手受伤,一点也不行,说着,他想把双手环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来的炸弹,决定了他再也不能继续他的梦想了。

薛英杰,一位卫生部的战士,他在战壕中东奔西跑,解救一个有一个伤员,曾经,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几岁的小战士,被炮弹夺去了下巴,喉咙的部位清晰可见,我不敢去想那样残酷的场面,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伤口,没有一个护士喂饭坚持到了最后,薛英杰老战士为的次数最多,而这位小战士,对他十分亲切。

“他,也有爹和妈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弹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动人的诗歌,这些战士,用血肉保护了朝鲜,用生命,守住了列强侵略的最后一道防线,战士们都坚守着不屈的信念“最危险的,我去,生命有关的,也由我顶上”,有的用眼泪掩盖所有情感,有的用微笑掩盖伤痛……

电影的最后,战士们的照片,挂在雪白的墙壁上,围绕着红色的中国梦,烈士的陵园里撒满了阳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

回校的路上,我看到满天的云霞,我看到天空被染上了炽热的红色,这一切祥和安宁的场面就是抗美援朝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回报!穿过高楼大厦,那里似乎有一道道身影从雪地间归来,迎着初春的光芒,美妙的琴声,动人的颂歌,传递着胜利的消息,这是一个年代的感慨,更是红色精神所传递的情怀!

忽然间,我似乎听到了志愿军斗志昂扬的,胜利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900字 篇七

带着光的人

初二(2)班 王行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带着光的人。

说起光,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明亮、温暖、它在黑暗中闪耀,照亮人们前行的路,它在寒冷中燃烧,使人们感到温暖。而我们如何成为这样带来光明与温暖的人呢?

要成为带着光的人,首先应心中有光。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带着光的人。那是怎样的社会啊!国家的希望留学生们只贪只顾贪图享乐,而人民更是麻木不仁,一群为自己同胞被屠杀而叫好的看客!而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抨击所谓正人君子,用呐喊唤醒铁屋中沉睡的人们。他说:“以后如竟没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他永远活着,永远为来者指引着方向。

而翻开史书,这样的人还少吗?一生想收复中原的陆游,在典籍中寻救国之路的闻一多,为了世界人民能吃上饱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是一颗颗星星,给迷茫的人们方向。

要成为带着光的人,也应心中有勇气。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长津湖地区交战,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而战士们也付出了惨痛牺牲,积雪覆盖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尸体,它们一个挨着一个卧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同胞甚至子孙后人,坚定地走上了战场。

而着眼当下,新冠疫情忽然爆发,无数“白衣战士”拥上了战场,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他们都是炬火,烧融了冰雪,烧灭了病毒,燃烧在一起,成为了太阳,永远温暖着我们,也烧进了我们的心底。

成为带着光的人,我们也要心中有善,也许是陌生人的出手相助,也许是同学,老师的鼓励,都能使我们温暖,而我们也应成为光,传递光,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举动。我们都是萤火虫,相互吸引,彼此照亮,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如此光明美好。 最后,我想用艾青的一首诗《光的赞歌》中的几句来结尾:“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力量,无数的微尘汇成一片光明,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又相互照耀。”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带着光继续出发。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八

回望历史,1950年距今已是甲子之后又十年有余,这个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一代人的青春,同时也成为文艺创作的热点题材。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没有传说中的“龙城飞将”,都是普通的志愿军老兵,有炮手、侦察兵、军医、文艺兵、翻译等,入朝作战时才20岁不到。影片通过26位老兵的回忆将战争前线的惨烈,战士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深嵌内心的战友情拼接起来,呈现给今日之青年,今日之中国,唤起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影片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回望历史,在勇士们苍老却坚定地诉说中穿越时空,讲述战火中永恒的青春故事。首先,影片伊始的空镜头呈现出浓烈的时间流逝之感。沧桑的画外音映衬着不息的川流、远飞的雁群、遒劲的老树,除了扑面而来的时间感,还有历史的宏阔与幽微。随后的黑白影像中,一趟列车开过,车顶上一位孤独的乘客如同被历史裹挟的个体,沉默而执着,好似从雪漫漫、风策策的前景中驶向历史深处。这个段落一气呵成,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其次,通过声音“降噪”加强画面本身的感染力。历史本身是沉重的,如果用音乐来烘托这种沉重,似乎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这种音乐抢镜的结果势必削弱画面本身的力量。影片中,宣传员熊朝瑞坐着轮椅观看战争展览,中远景镜头形成她与照片墙恰到好处的对照,青年的和老年的,过去的和现在的,这种画内画外的双重观看强化了影像的张力。当老人开动轮椅从右侧出画时,这静默的影像便具有了明显的隐喻含义。从画面中缓缓离开的她,似乎将那段历史也带离了。再次,适当的日常景观调动了影片的现实观照意义。影片大部分还是访谈,个别日常生活段落的穿插将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日常的表层下仍然可看到历史的印迹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之感。如独坐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兵,静止的画面里只有模糊的同期声,而影像的意义其实已经溢出画面。时过境迁的孤独感就在这画面中生长,直戳观者内心。所以,日常并不都是琐碎的,精微的日常有时反而会支撑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

《1950他们正年轻》选择了一种质朴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这种经由受访者道出的历史细节是珍贵的,让人动容的。影片中的青春颂歌是热血铸就的,对于和平年代的观众来说,震撼而沉重。通过老兵详尽的回忆,观者也会不同程度地形构出一种极限境遇下关于生命和人性的认知与想象,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捕捉到了战争中的人性细节。

厚重的主题意义和鲜明的影像风格对于一部纪录电影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全部。影片在个别细节处理方面还有一些遗憾,这对影像的质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影片中有大量的影像资料,但几乎都未标明来源和出处,多次出现的照片墙,有合影、有特写,也未交代,这种符号化的方式会削弱影片本身的记录效果,如果加上来源与出处,真实的力量会更加震撼。采访者少有的几次提问,使得声音参与到文本的表述中,但并没有为这种表述助力。比如问“您的这种经历是否和子女讲过?”“您平时还会想起抗美援朝吗?您会主动想吗?”“您是什么时候参军的呀?”这些问题只看文字是没有硬伤的,但是影片中的声音和语调却给人一种“局外人”的感觉,采访者并未完全融入受访者营造的历史语境中,这会连带着观众一并出离。所以,声音的作用不可小觑,特别是在影片中突然出现的声音。

历史叙述一直是中国电影书写家国记忆的重要路径,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影工业的升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技术加持下的影像表达,有了无限的拓展空间。然而,历史本身的厚重与丰富并不见得与技术成正比,人性在历史叙述中凸显,是极限境遇中的抉择,是本能的反应;生命的哲思在历史叙述中弥散,碰触到穿越时空、跨越民族的相通情感。镜头中的老者毫无保留地将尘封的记忆掀开,诉说耄耋之年的祈愿和战火青春的遗憾,他们的叙述或激奋或哀伤,或细微或缥缈,联结起历史的往昔与今日。历史终究是关乎人的,对于历史的影像书写,围绕人的叙述最珍贵。

对于纪录电影而言,由于其与真实的天然关联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历史感,“他们正年轻”是对民族历史的当代书写,是对青春的礼赞,对生命的敬畏,对战争的反思。回望历史,霜重雪寒,金笳高吹,那年他们正青春,风凛冽,心灼热。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000字 篇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初二(1)班 杨艺鑫

上个世纪的中国,一派风雨飘摇,动荡不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有西方列强侵略,有抗日战争,还有国共两党间的争权夺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也依旧没有彻底过上安稳的生活,不仅有抗美援朝战争,还有文化大革命,连年的自然灾害……

甚至都不需要什么影片的展现,只需寥寥几句话语的勾勒,几组数据的描绘,就已完全可以想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血腥。那是自然而然浮现在脑海中的,哪怕语言简单,数据冰冷。

我觉得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它说,乱世造英雄。是的,就是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不见光日的年代,涌现了一大批年轻人。鲁迅、周恩来、朱德……更有许多我们不知姓名的学生、战士。他们身上燃发着青春与热血的气息和光亮,用自己的学识乃至生命,探寻着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守护着这个国家。

鲁迅曾在新青年中发表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们可以想想看,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合适呢?我想应是揣着坚定,怀着决心而铿锵有力的吧。所以啊,我们也就不难看出鲁迅当时愿拯救黑暗之中国,腐朽之国人思想的坚定信念了。他选择了弃医从文,从此拿起纸笔,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支笔杆,一张白纸……墨落纸上,留下的非简单的汉字,而乃鲁迅的满腔激情,因“吃人”之社会而愤怒,因想医治国人思想而急切……

这是鲁迅,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很多知识分子的追求、心愿。他们用自己的一份信念点亮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那么说完鲁迅,再聊一聊新中国成立后一场人尽皆知的战争——抗美援朝吧。

既为战争,哪有不流血牺牲的道理。抗美援朝也是这样。无数年轻的战士为保家卫国,奔赴朝鲜战场。他们或身负重伤,或失了健全之身,或壮烈牺牲……在看《1950他们正年轻》时,有一幕令我鼻尖发酸。是密密麻麻的牺牲的战士的名单。金色的名字落在黑墙上,分外醒目。我就那样直愣愣的看着大屏幕,心中满怀敬畏。先烈们,谢谢你们!是你们用自己身上所发出的那点点星光,照亮了如今人民之幸福,腾飞之中国。

星星之火,亦可以燎原。百年大潮中,先辈们用他们的坚持、拼搏,换得我们如今之幸福。在往后漫漫岁月中,就交由我们来吧,我们会用明亮星光守护、照亮、点燃这个国家。定不负您之坚持与拼搏!

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精彩9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jiarizuowen/qita/16856783721550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