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假日作文 > 其它节日 > 家乡的习俗(优秀8篇)

家乡的习俗(优秀8篇)

甜到心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家乡的习俗(优秀8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家乡的习俗》,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家乡风俗作文 篇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许多人喜爱的节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家家户户在过年前都会进行一次大扫除。

大扫除在古代称为“扫尘”,是中华民族素有的传统习俗。大扫除在古代时,通州的佃农早先一年从头忙到尾,除了缴租,家中的粮食不多。所以他们请灶王爷回天时,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以便玉帝分拨一些粮食给他们。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在每年腊月二十四之后,将家中的里里外外都要打扫的干干净净,以表示对玉帝恩赐的敬意。大扫除也被称为“送穷”,意思是把一年中的晦气烧掉。所以,家家户户把能擦的都擦了一遍。再拿两件旧衣服到村口烧掉,以表示迎接新年的福气。

在大扫除时,还有三项大忌:第一,家中不宜添加有棱的家具,因为过年时讲究团团圆圆,所以添加家具时不宜是有角的形状,最好是圆形的。第二,家中的冰箱米缸为空不吉利。春节寓意着的一年中的圆满,收获。如果都是空的,说明你过得很贫穷。如果是满的,预示着新的一年为衣食无忧。第三,大门不要换。门在风水中占有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说是不能换的,会发生一些不吉利的事。所以,大门没有坏的情况下,在大扫除期间擦干净就好了。

大扫除,不仅将晦气扫走了,更承载着汉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二

说到饺子,可谓是远近闻名。在寒冷的冬季,谁不想来上一盘热乎乎的饺子呢?

在烟花爆竹声中,我们终于迎来了团圆佳节除夕(春节)。晚上八点,家中就已经热闹起来。尽管七口人将厨房挤得满满的,却也为除夕增添了几分喜气。姥姥忙得像个旋转的大蛇螺,一会拌馅,一会儿揪剂子,都已经没时间管我们两个捣乱的小孩子了。

做饺子的整个流程可都是技术活。就像这和面,需掌握水与面粉的比例,揉面的劲儿要大些,揪剂子用的是个“寸劲儿”,擀饺子皮要中间厚四周薄,才能撑住馅这些可都是老一辈的经验。饺子,据说在清朝是位叫张仲景的大夫给平民祛寒的,名曰:“祛寒娇耳汤”,后来才渐渐从药膳演变成了民间美食。

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包饺子,可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环节。只见姥姥拿起一张擀好的圆形饺子皮,舀上一勺饺子馅放在中间,先将皮儿对折在中间捏一下,再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按住皮儿的边缘往中间一挤,一个完美的大肚饺子就包好了,欣赏那均匀美观的饺子褶儿也是一种享受哦。我们小孩子马上也学模作样地包起来,可是包出来的饺子都是歪歪扭扭的,还总把馅儿挤出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放弃地“埋头苦干”,当手法不再那么僵硬后,终于得到了大人们的认可,赐予了我们“神圣”的硬币。黄色的五角硬币和白色的一角硬币被包在饺子馅儿里,一会儿就看谁的运气好喽。我俩还特意留下了小记号,希望可以先吃到钱。

锅中水煮沸了,“咕嘟咕嘟”地吐着泡儿,大人们紧忙端着盖帘往锅里送,拖鞋在地板上“啪叽啪叽”地响成一片。油烟机“嗡嗡”地卷进大片的白雾。刚下锅的饺子就有香味飘出,这再熟悉不过的味道也让我们不禁口水直流,接着我们就被打发去楼下放鞭炮了。

今年放炮的人格外多,昏沉漆黑的天空都被烟花映出几分活力与喜气,鞭炮的炸响也是此起彼伏。我们五千响的炮也不是盖的,直炸得玻璃微颤,红纸纷飞,烟气四漫,连姥姥的吆喝声都听不到了。好不容易放完,我们就笑着乐着跑回家。开门才发现,大人也都使劲捂着耳朵呢,一定是炮太响了!

屋里弥漫着白菜猪肉馅儿饺子的味道,饺子煮好了,像一个个小元宝,饺子馅儿大,皮儿薄,汤汁饱满,再配上腊八蒜和酱油、醋这些传统的蘸料,让人忍不住再多吃两口。

两个小孩儿总是很皮,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每个饺子上都有筷子孔儿,那是我们用来“试钱”的。那些我们在包饺子时自以为聪明留下的小记号,一煮熟就都不见了。当然,“搞破坏”被发现的就会被大人训一句。

和平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团圆的节日。让我们保持现在的一切,感恩现在的一切!

家乡习俗作文 篇三

在江西老家过年,是非常热闹有趣的。年三十夜,大人们除了贴对联,最重要的就是准备年三十的各种美食,其中我最爱看他们做的就是炸丸子和打糍粑,这两样都是我最爱吃的,所以每次我都美滋滋地在旁边看着。

炸丸子很简单,在江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炸丸子,丸子种类很多,有糯米丸子,红薯丸子,最多的是炸肉丸子。年三十炸好一盆黄灿灿香喷喷的肉丸子,过年期间可以打火锅吃,也可以做红烧丸子。那圆圆的丸子,象征着一年中生活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更寄托着家人之间美好的愿望与祝福。

但是打糍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糯米需要提前两三天浸泡好,一直泡到手指轻轻一捏糯米粒就断了的程度。浸泡好的糯米放在火上蒸熟,等糯米的香味四溢,而且越来越浓时,就是蒸熟了。妈妈总是随手捏一个糯米饭团塞进我嘴里,我大口大口地嚼起来,那糯米饭团,米粒颗颗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珍珠般,瞬间激活了我的味蕾。

大人们将糯米饭倒进粑槽,开始打糍粑了。一人双手紧握粑锤,一人握着粑柄,两人拉锯似的,先将糯米捣碎,然后,握着粑锤开始打起糍粑来。打糍粑可是力气活儿,抡锤的人一边打一边喊着号子,我和旁边围观的孩子们也跟着附和着,好不热闹!咚咚咚,随着着粑锤声声,香香甜甜的糍粑也打好了。

香甜的糍粑,浓浓的年味,成为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家乡习俗作文 篇四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异常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完美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齐,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明白?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一样。街道上人来人往,明白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家乡习俗作文 篇五

每年我最期待的就是过年了。过年有很多平时没有的东西。比如: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大红包。

大年三十的早上,妈妈一大早就出门买菜了。爸爸也早早的把店门关了起来。今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大家都忙和着过年了。我们也不能落后。爸爸和我在忙着大扫除。而妈妈在忙着包春卷和包饺子呢!

下午我妈就开始忙活着煮年夜饭了。我妈做的最好吃的非小炒牛肉莫属了。做小炒牛肉时,妈妈会先把牛肉切丝,之后会用生抽、料酒、白糖腌制一会,接着切生姜、葱花等。等锅烧热后放入一点油,有时候后放入生姜和蒜接着放入腌制好的牛肉一起翻炒,之后放上盐、味精和葱花。香喷喷的小炒牛肉就出锅了。

吃过年夜饭,我又开始期待去拜年,收红包。连春晚我都没有认真看,一心只想着收红包。第二天一早我一大早就起来了。穿上了新衣服去拜年,经过漫长的路途终于到了。我们先去了姑姑家拜年。可以去讨红包啦!

已到姑姑家,我就拱着手说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可是姑姑并没有说要给我发红包的意思。只是再问我的爸爸妈妈一些关于健康等问题。我只能和弟弟妹妹们玩一会儿,或者看一会儿手机。要走的时候姑姑终于给我了一个红包。看着红包里厚厚的大红票子,我心满意足地跟着父母去下一家讨红包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第一个节日便是腊八。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在腊八这天,是要“炒冬”、“熬冬”的。“炒冬”就是炒瓜子、花生等坚果,而“熬冬”则是熬羊肉和羊头、羊肚等羊杂。为过年做准备。在忙碌一天后,大人们会在羊骨汤里加上羊肉丁和黄软米,熬上一锅香喷喷的羊肉丁丁饭,孩子们都会满满的吃一大碗,仿佛这一碗下去就会驱散整个冬天的寒意。

过了腊八,天气渐渐开始转暖,但街上人并不多。年,才刚刚开始。

到了腊月二十三,在乡下是要送灶王的,祈祷来年是个幸福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寄托着人们万象更新和事业一帆风顺的愿望。从这天起,人们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紧接着,除夕到了。一大早起来,要贴对联、窗花和福字,还要挂灯笼,再做一些油炸的小吃。中午,大人们在家中准备年夜饭,孩子们就在一旁玩耍。傍晚,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共吃团圆饭。在我家桌上必不可少的是鱼。“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最后则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当午夜新年第一声钟声敲响时,各家各户都会放花炮,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绚丽多彩的烟花与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大年初一比较冷清,但大年初二就不同了。这一天,人们都会访亲拜友。在以前,街上的商铺可都是初六才开张,但今天已经开了一些,为人们走亲访友提供了便利。

正月初六是我们这里的小年。会有秧歌队出来表演,观看的人也不少,可却没有正月十五的人多。

正月十五元宵节,可谓是盛大喜庆。白天,所有的秧歌队聚集在一起,在大街上扭起秧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每一支秧歌队的人都很多,但观者更多,把舞者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人们跟随着秧歌队缓缓向前,远远望去,像是人流里有一条蜿蜒的长龙在舞动。入夜后,人们会观花灯、猜灯谜。花灯的样子每年都不一样,有拜年的福娃,有象征着延年益寿的仙鹤,有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种类繁多,看得人眼花缭乱。回家后,一家人围坐桌旁,吃着美味的元宵,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十五过后,就到了正月二十三。这一天是放礼花的日子。晚饭过后,人们早早出门去指定的地点,只见天空中到处都是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礼花,给原本就美丽的天空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正月二十三过后,孩子们也都去上学了,但年还没有过完,一直要到二月初二龙抬头过后,灯笼摘了,这年才算过完了。

家乡习俗作文 篇七

我的爸爸是河南郑州人,我的妈妈是江苏扬州人,所以我的户口本上标注着我是河南郑州人,可是我不喜欢做河南人,因为那里的雾霾比西安还要严重。我喜欢扬州,那里到处都有漂亮的小池塘、蜿蜒的小河、郁郁葱葱的野花野草,如果夏天的清晨你起得够早,也许还能看到一只野兔慌慌张张的窜过带着露珠的田野。所以我想讲讲我的“家乡”扬州的冬至习俗。

在扬州,我们把“冬至”叫做“大冬”,当然它不是用普通话来念,可是我不会说扬州话,在百度查了之后找到了“大冬”这个名称。和在西安不同,扬州人过冬至不吃饺子,我们吃汤圆,就像我们在大年三十晚上也不吃饺子吃汤圆一样,似乎汤圆、团子这种圆形的糯米制品,在我的家乡代表着一种团团圆圆的特殊意义,因为这些不仅过年过节时吃,平时我们也会做很多糯米团子或者汤圆煮在稀饭里当早饭吃。所以冬至吃汤圆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啦!除了吃汤圆,在这一天我们还要烧纸拜祭死去的人,我家就会烧纸给我的太爷爷,我从来没见过他,他的照片挂在堂屋,所以我家人就在堂屋烧纸,可他们都嘻嘻啊哈的一点也不严肃,我不懂为什么,也许是太爷爷已经死去很久了吧!

听我爷爷说,他们以前还会画一种画,叫“九九消寒图”,我没见过这种话,可我百度了一张,上面五颜六色地画着三个胖娃娃,爷爷说这种画上有一句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句诗一共81画,每天用毛笔写一划,等这句诗全部写完,冬天也就过去了。我猜大概因为有81画,而且乘法口诀有九九八十一这句,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

这些就是我的老家扬州的冬至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600字 篇八

今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我们一家人五点就起床,按照习俗上山去“趟露水”。一路上我用双手捧起晶莹的露珠往眼睛上抹,一时间我觉得眼睛好像亮了好多。

回到家门口,我就闻到粽子香味,一进门就看见奶奶做了一桌子好菜专门等我回家吃。我洗过手来到饭桌前,我解了一个漂亮的三角粽子,撒上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们一家边吃边聊,屋子里弥漫着香喷喷的粽子味和浓浓的艾香,充满了端午节的欢乐气氛。

我一边吃粽子,一边看电视。正巧,我看到有一个节目是赛龙舟。这时,妈妈对我说:“你明白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吗?”我说:“明白呀!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投进汩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妈妈听了高兴地说:“我儿子懂得真多。”

奶奶见我们谈得这么开心,凑上来说:“你们明白吗?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齐。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这倒是蛮好玩的。”我和妈妈一齐说道。

吃完饭,妈妈给我耳朵上抹了雄黄酒,给我嘴唇上抹涂了唇膏,给我手腕上戴了红线绳,把我打扮得和粽子一样香,说这是老古人留下的风俗习惯,期望孩子能健成长。之后爸爸、妈妈和我去散步。一路上,我唱着端午节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念着念着,爸爸、妈妈也加入其中了。

啊!端午节的学问可真多,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真了不起。这一天,我过得真是欢乐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家乡的习俗》,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家乡的习俗(优秀8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jiarizuowen/qita/1685895296166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