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假日作文 > 其它节日 > 蒹葭读后感精彩4篇

蒹葭读后感精彩4篇

酒醒梦一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蒹葭读后感精彩4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金笔头网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蒹葭读后感》,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蒹葭》读后感 篇一

文章写一个人想念他的爱人,但是因为相距太远,不能相见,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其实这篇文章在很早的时候就有读过了,而且还有印象。要知道像我这么懒的人,记性又不好。能让我记住的诗肯定是很不错的诗。其实我只是记得第一段。“在水一方”,读着这个词,就给人很无奈,却不是哀伤。因为他们只是暂时分开的,所以心里其实是甜甜的。他是幸福的,因为还有人可以让他怀念。虽然暂时不能在一起,但毕竟还有一个情意相投的人,那是多么幸福的啊。

其实有时候倒觉得,相思的苦并不是最苦,最苦的事情是,连自己都不知道该去思念谁。两种感觉不同在于,一个是被扔到了最深的深渊,他要仰望着他的目标,但在他心底总不至于绝望,因为他还有希望,还有一个目标,就算他不见,却还是知道自己该走哪个方向。而后者却是飘浮在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地方,他永远不知道他会走到哪里,会遇到什么人,会发生什么事情。更可悲不是后者么。

其实见不到的恋情是最美的,如果他们见面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我们可以展开想像一下,如果这位仁兄真的鼓起了勇气,溯洄从之了,那么他见到他的情人了,也许她已经人老珠黄了,或者生活的重担把她压得再也不可爱了。他还会不会再写一篇诗来歌颂美丽的爱情呢?经常看到月圆人圆的大结局,让人看得心花怒放,善良的人们的美好心愿得以在虚拟的世界上满足。于是他们笑得看着屏幕,或是戏台上的那对才子佳人的美满生活,好像站在上面的就是他们一样。多么可爱的人们。可是现实中的生活跟文艺作品可是不同的。不美丽的东西往往占了大部分,所以人们才会更加渴望美丽的东西,就算不是他们自己的,却总会给自己留下一个安慰。他们在心底善良得想,“呵,还好,他们得到美满的生活,也许我也可以得到的。”

所以最美丽的东西应该是远远得看着会比较好,这样,我们不会看到美人迟幕的失落,也不会被淹死的危险。但你又得说了,什么啊,如果因为怕看到不好的结果,而不去追求美丽的东西,那也太孱头了。回头想想也是啊,那该怎么办呢?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愿意去追求现在美丽的东西,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哪天美人不再美了,那你也不要后悔说,“哼,原来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追求你这个老太婆。”也别在溯游从之的时候溺水而后悔说“如果我不去追她的话,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活着了。”那这样的话,也太可笑了。

如果你不能看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还是愿意沉迷于色相。那么就不应害怕无间地狱的残酷,这就是我想说的。

《蒹葭》读后感 篇二

诗心如水,道不尽的相思离愁,语不完的哀怨彷徨;诗音如画,说不尽的水畔蒹葭,雨巷丁香;诗思如烟,散不尽的伊人姑娘,凄清惆怅。

在《蒹葭》中,白露秋霜,秋水缭绕。深秋的寂寥,蒹葭上已经化霜的白露,水中孤独的沙洲,河岸对面缥缈的伊人之影,可望而不可求。即使不惧艰难险阻,溯洄,或是溯游找寻,亦是了无结果,反而让内心的惆怅更增几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与宇宙比起来过于短促的一生,却和人类崇高的理想交织在茫茫秋水之畔,人生如是,唯有叹息和将满腔思绪化作小小的一首诗。

在《雨巷》中,丁香芬芳。雨的哀怨,寂寥的雨巷,油纸伞上有增无减的凄凉,巷中的默默彳亍,雨巷中飘过的姑娘,一偶遇而无再续。即使再次寻找,走尽雨巷,她的芬芳,也已消失在雨的哀曲中,反而让寒漠,凄清和惆怅涌上心头。“此情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与生命中的那个她相遇的一瞬间,不懂得珍惜,最后空留一腔遗憾。在曾经的地方,悲伤过往,回忆成为永恒,谱写成诗。

人生在世,总有心中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忧思。阅尽人情世故,才能将忧思的美好谱写成诗,铸就一颗如水的诗心。让那一份忧思永存,成为最美好的回忆。诗心不灭,思念永存。

《蒹葭》读后感 篇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周南·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对于蒹葭的解读,多从爱情的角度出发,诉说望之不可及、求之不可得的相思之意。初次读到蒹葭,是在初中的时候,看到的也是美好的爱情,诗中蒹葭、白露等意象读来觉得格外唯美,属意于一人,无时无刻的思念,锲而不舍的追求,确实是非常美好的。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经历了成长的各种事件,我渐渐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前进的方向,再看蒹葭,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蒹葭的“追寻”,用在寻找理想也非常恰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话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出了说不清的迷茫,在水一方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地点。我知道我的目标离我非常遥远,在缥缈的江水另一边,但悲哀的是,终不知其所在,颇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味。然而令人意动的是,即使如此,追寻的人依然不畏道阻、不厌溯回,上穷碧落下黄泉,经历了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时间变迁,一步一步找到目标,探寻到理想所在之处,即便是所谓的“宛在”,但也有了希望,有了线索。

在高中阶段,最能体会到蒹葭的迷茫之处,,每天都是无止境的学习、刷题、复习,同样也在不断否定自己,我在高三后期有一段时间成绩一直在下降,对比班上一直稳定在年级前三的同学,我每次考试之后都特别焦虑,一直处在低压之下,考试一场接一场,打击也没有停下来,将近半个月我都处于那种糟糕的情绪之下。我一直在绷紧弦努力补过,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提高,不知道最后自己要选择怎样的专业,医学专业的分数线太高了,我当时差点放弃这个目标。但所幸有身边很多人的安慰激励,最终我终于找到了平稳的状态,坚持了下来。而现在,我基本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在这条道路上一步一步走着,但这种追寻并没有到尽头,前路还有很多选择,还有许多困难,还有待溯洄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蒹葭》读后感 篇四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习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固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蒹葭读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金笔头网的价值所在。

蒹葭读后感精彩4篇相关文章:

蒹葭读后感600字(8篇)

初中作文蒹葭读后感范文五篇

蒹葭读后感精彩4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蒹葭读后感精彩4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jiarizuowen/qita/1686018553172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