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作文素材 > 好词好句 > 正月十五蒸面灯发朋友圈说说_经典说说

正月十五蒸面灯发朋友圈说说_经典说说

吉祥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正月十五蒸面灯发朋友圈说说_经典说说

微信扫码分享

正月十五送灯的来历

东北正月十五习俗--  因为东北主要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流行在黑龙江一带的信仰习俗。

在时,都做,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

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碗里倒满,就算做成了。

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

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

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

点灯时要边点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

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

晚上,因为送灯,所以路口、野外坟地一片通明。

这种习俗在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的广大农村都还存在。

  流行于辽东,辽南一带,就是大连,丹东,营口等地区,也有送灯的习俗,不过就没有那么古老,亲手捏面灯了,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不过由于蜡烛,面灯,油灯都是明火,容易引起火灾,所以现在东北很多地区送灯都改为电子灯,以大连德盛源工艺所做的电子灯为代表,以为电源,以发光二极管为发光体,以环保,卫生的特点得到了各级消防部门及各基层政府支持,促使电子的大力引导和推广,而且电子灯避免了不被风吹灭的问题,这种电子灯笼在辽南一带很受欢迎,古老的民俗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得到了更好延续和发扬。

  或许现在找不到我们轻时或是祖辈那种坐在炕头看母亲捏面灯的场景,不过我们对祖宗的敬崇不变,对先辈的尊重没变。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什么意思

生查子① 【宋】 去年元夜时, ②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作者】 (1007-1072_,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创作实绩亦粲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皆出其门下.词集有、、.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陌上郎》、《绿罗裙》等.双调,四十字,仄韵. ②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品评】 此词亦见朱淑真集,南宋曾慥《乐府雅词》以为欧阳修作.曾氏曾将欧词中诸多可疑者尽予删芟,而不疑此词,其著作权当归于欧阳修.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习俗,至宋而其风益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灯市景象云“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可知,“花市灯如昼”乃状其实况,略无夸饰.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因而一笔带过,不多着力.“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 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 徒忆前盟, 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中开头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描述一幅临安元宵预赏花灯盛况的画面。

这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士庶攘攘,纵情游赏。

  1、原文  鹧鸪天  正月十一日观灯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2、简析  这首词作于公元1197年(宋宁宗庆元三年),作者姜夔。

元宵为我国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赏灯。

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记载,南宋时,“自去岁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

一入新正,灯火日盛。

”此词题作“正月十一日观灯”,乃写灯节前的预赏。

但此词的主旨不在于描绘灯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叙写节日的愉悦心情,而在于抒写飘泊江湖的身世之感和情人难觅的相思之情。

以冷笔写热情,以乐景衬哀情,是此词的基本特色。

月上柳梢是什么意思

不一样,分别介绍如下:每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正月十五蒸面灯发朋友圈说说_经典说说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