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作文素材 > 经典句子 > 野草中过客的好词好句65句_经典句子

野草中过客的好词好句65句_经典句子

吉祥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野草中过客的好词好句65句_经典句子

微信扫码分享

鲁迅《野草》散文集:《过客》

  客——(将腰一伸,)好,我告别了。我很感谢你们。(向着女孩,)姑娘,这还你,请你收回去。

  (女孩惊惧,敛手,要躲进土屋里去。)

  翁——你带去罢。要是太重了,可以随时抛在坟地里面的。

  孩——(走向前,)阿阿,那不行!

  客——阿阿,那不行的。

  翁——那么,你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就是了。

  孩——(拍手,)哈哈!好!

  客——哦哦……。

  (极暂时中,沉默。)

  翁——那么,再见了。祝你平安。(站起,向女孩,)孩子,扶我进去罢。你看,太阳早已下去了。(转身向门。)客——多谢你们。祝你们平安。(徘徊,沉思,忽然吃惊,)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

  (女孩扶老人走进土屋,随即阖了门。过客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九日《语丝》周刊第十七期。

  〔2〕等身和身材一样高。

  〔3〕坟作者在《写在〈坟〉后面》中说:“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

  〔4〕作者在写本篇后不久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也在《过客》中说过”。(《两地书·二四》)

 

  鲁迅散文《过客》赏析

  《过客》的篇幅很短,如此短的剧本是罕见的,用如此短的篇幅中对整个人生做了如此深刻的思索,涵盖了如此深广的内容也同样让人吃惊。《过客》是象征剧,是荒诞剧,是存在主义的剧本。在当时的中国,除了鲁迅,没有人如此强烈的感受到了人生的虚无和绝望。

  戏剧的主人公是过客,象征一个面对荒诞和虚无,感受到人生没有意义和目标的理想追求者,跋涉者,人生道路的探索者。他约三四十岁,正处在中年,这样的年龄已经经历了青春的幻灭,已经在人世闯荡了一定的岁月,一定已经碰了很多钉子,他“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这是作者对他的外貌的描写(感觉类似于作者的自我写照),作者已经在上下求索中折磨得很疲惫,显然在此以前他一直是一个失败者,不愿意于停留在一个地方,不愿意放弃,偏要流浪和行走,是他自我折磨,象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一样受尽折磨的根源。

  另两个作为陪衬的人物一个是七十岁的老翁,另一个是约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前者象征一个已经走到生命暮年的过来人。后者象征一个还在用孩童的天真的眼睛看待世界,还不知道人世的丑恶,没有经历过幻灭的悲哀,不知道思考人生意义的女孩子,世界在她的眼中是非常美丽的。因此小女孩,过客和老翁分别象征人生的童年,壮年和老年。

  在夕阳西下的傍晚,疲惫困顿的过客向老翁讨水喝,有意思的是,老翁分别问了他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显然老头是一个哲人,这三个现代性追问问得有水平。问的是人的主体性,追问的是人的自我存在,终极关怀,和家园与归宿,目的与意义,存在的依据。

  “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地,我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

  奇怪的是,过客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从小就有一个父母起的名字,那么过客追问的显然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命名,一个自我存在的追问,一个身份的确认,一种来源的思考。“从我还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有一个人“,显然,作者从来就是孤独的,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这种孤独源于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自觉意识的产生,个体深度存在的差异性,如果你拒绝了传统,也拒绝了集体性的归宿,被放逐和孤独荒原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归根到底,他走得太远,你难道就不能停在原地,非要跋涉到人迹罕至之地?想起尼采的话”吾行太远,故孑然失其侣,见放于父母之帮矣!”。过客只知道一个劲地向前面走去,他问老翁前面是什么地方,老翁告诉他说,前面是坟,这里坟象征每个人终有一死的结局,作为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他自然面临着死亡焦虑,恐怕他也未必相信上帝和轮回。有趣的是小女孩的话:“不,不,不的。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眼中的世界就是如此不同,老人看到的是坟是死,而对人生懵然无知的小孩子看见的却是鲜花,谁错了呢?都没有错。人生阶段的不同导致了看待世界的眼光的差异!

  “老丈,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呢?”,过客进一步发问了,向过来人请教人生奥义,

  “走完之后?那我可不知道。我没有走过。”老翁也不能回答他,因为老翁中途就放弃了,他并没有探索到那样的深度,或者也可以认为走完坟地之后是指死后的世界,老翁还没有死,显然也就不知道死后怎么样,是化为乌有呢,还是上天堂下地狱,还是转世投胎?

  “我单知道南边;北边;东边,你的来路。那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许倒是于你们最好的地方。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

  但老者劝他回去,因为独自前行是危险的,让我想起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那头山巅上冻死的豹子,远方充满诱惑,但远方也是危险的,仿佛塞壬的迷人歌声,强烈地诱惑着你,但你却永远也找不到,无法抵达,而且可能在暴风雪中淹死在大海里。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马拉美说“沉入大海的心将一无所恋”,尽管“船可能会翻,可能根本没有靠岸的岛屿”,为什么不能走完?因为人生之路没有尽头?因为中途迷路或者危险的意外!而且你肯定因此很疲惫。

  “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过客说,他只得走,为什么呢?从他自己的解释来看,他是因为现实的黑暗,残酷和丑陋而拒绝现实,从而企图拒绝现实而逃离另一个世界。他的走是被迫的,他自己所处的每一个地方都不是他的家园,但他分明行走在大地上。其实除了社会让人厌恶,对这个世界让他感到恶心和厌烦之外,难道就没有他内心的黑暗吗?与其说是他的身体在行走和流浪,不如说他的内心没有安身立命的家园,他的灵魂是无家可归的漂泊的灵魂!也许他甚至有点后悔自己走得如此之远,否则也不会如此孤独,但已经晚了,他一点开始行走,就象穿上了有魔力的.红舞鞋,再也无法停下来。因为你无法回去,走过的地方都不是你的家,你对走过的地方已经很熟悉,不会再给你期待和惊奇。

  “是的,我只得走了。况且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可恨的是我的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我的血不够了;我要喝些血。但血在那里呢?可是我也不愿意喝无论谁的血。我只得喝些水,来补充我的血。一路上总有水,我倒也并不感到什么不足。只是我的力气太稀薄了,血里面太多了水的缘故罢。今天连一个小水洼也遇不到,也就是少走了路的缘故罢。”

  过客要往前走不仅因为无法返回,还因为一个神秘的声音在前面呼唤他,什么声音呢?这种一种神秘的心灵的感受,是上帝在召唤?是生命的呼唤?是理想的彼岸世界?是对存在的追问?当然,行走是艰难的,过客受过许多伤,流了许多血。他要喝些血,让疲惫和困顿的自己振作起来,重新获得营养,但血在哪里呢?这个血指什么?有人在评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时候说:“伟大的作品无处不充满象征”,这句话用来评价鲁迅的《野草》再恰当不过,这里的血自然也可以看着精神的养料和哲学化的人生解说或者宗教信仰,联想到鲁迅曾跟先后研究过阳明心学,尼采,还有佛学,我们就知道鲁迅永远需要精神的血来补充。但象征的意味是丰富的,他又说:“我也不愿喝无论谁的血,我只喝些水”,显然,这里的“喝血”,也可以认为是在社会上压榨,剥削和排挤别人,也就是鲁迅自己所说的吃人。他要摆脱吃人与被吃的宿命!但在中国,一个吃人与被吃的社会,你不吃别人的血,要生存就必定是艰难的,所以他感到营养不足。

  有意思的是,那个声音也曾呼唤过老翁,“他也就是叫过几声,我不理他,他也就不叫了,我也就记不清楚了。”,显然,在老翁年轻时候,也曾听到过那个声音,只是他没有理解,他也就不叫了,你愿意倾听,它就存在,你不理睬,它就不存在,绝对彼岸理想世界确实如此,它是无法证明的,全看你个人是否信仰它,是否接受它倾听它,如果不理睬,不愿抬头仰望星空,就与世浮沉,忘记了自己的家园和灵魂,泯然众人矣!

  客人终于无法停下来,虽然他多次因疲惫而几乎放弃,但他终于自我振作,继续前行。这里小女孩想给他一块布裹伤,被他拒绝了。并且说了很奇怪的话:

  “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4〕但是我还没有这样的力量;即使有这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这样的境遇,因为她们大概总不愿意有这样的境遇。我想,这最稳当。(向女孩,)姑娘,你这布片太好,可是太小一点了,还了你罢。”

  过客是不是太冷酷太没有人性了?谁给了他布施,他不感激和报答也就罢了,还要象兀鹰一样诅咒对方的灭亡,并且诅咒自己的灭亡。于是有一位读者写信给鲁迅,问他《过客》里那段语话的意思。幸而这一问,引出了鲁迅的一番解释。鲁迅说,这很好理解。比如说,你我之间,如果本来不认识,彼此没有感情上的牵连,有一天,我们成了敌人,站在战壕的两边,我会毫不犹豫地开枪把你打死;现在我们有了联系,战场上再见时,我就会有许多顾虑了。再比如说,我有个老母亲,80多岁了,住在北京。我在上海,要作什么危险的事,我本可以无所畏惧的地去做,但一想到老母亲,她对我的种期待与爱,我就下不了决心了。可见,一个人的反抗是会磋跌在爱上的。这里相当深刻地反映了鲁迅这样的“战士”,中国的改革者们的内心矛盾:他们既渴望着爱与温情,又恐惧感(警惕着)爱与温情的牵挂,会使自己失去了作为一个战士,一个改革者的思想与行动的自由,这内心的矛盾是相当动人的。

  过客抵制住了过来人老翁的多次劝说,拒绝了爱的诱惑,终于决定孤身一人继续行走。他“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野草中过客的好词好句65句_经典句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