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作文素材 > 经典句子 > 乡贤回归座谈会主持词_经典句子

乡贤回归座谈会主持词_经典句子

吉祥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乡贤回归座谈会主持词_经典句子

微信扫码分享

乡贤恳谈会主持词

乡贤恳谈会主持篇一:在xx乡贤新春座谈的】在xx乡贤新春座谈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乡贤: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举行xx乡贤新春座谈会,我感到十分高兴。

可以说,这是一次众人期盼、众望所归的座谈会,是一次精英云集、名流荟萃的座谈会,是一次乡音盈耳、亲情洋溢的座谈会。

在此,我谨代表xx镇委、镇政府对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座谈会的各位乡贤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多年来关心、支持和帮助xx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xx人勇敢地走出去,凭着超群的胆识,争先的气魄,聪明的智慧,在各行各业都开创了一番事业。

更可贵的是我们xx乡贤在自己创业成功后,虽然生活在外、创业在外、成功在外,但是情系家乡,多襄善举,以各种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帮助家乡发展,使我们的家乡焕然一新。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支持,无不凝结着大家的辛勤汗水。

各位领导、各位乡贤,xx过去的进步得到了大家的帮助,xx未来的发展更需要你们的支持。

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乡贤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帮助家乡,多为家乡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多为家乡牵线搭桥、引路出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乡贤,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蒸蒸日上

谢谢大家

(2011年1月16日)各位领导,各位乡贤,同志们: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参加今天座谈会的有关领导和外出乡贤,他们是:参加座谈

文言文魏源传翻译和注释

魏源是清代的经学家、史学家、诗人和思想卓绝、锐志进取的改革家。

他的著作很多,有《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诗古微》、《书古微》、《元史新编》、《圣武记》和《海国图志》等,其中尤以后二书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

本书详细介绍了魏源的传奇一生。

  本书详细介绍了魏源的传奇一生。

全书叙事清晰,脉络一贯,以魏源家世、生平、主要事功为纲,以著述、思想、师友交往为翼,夹叙夹议,有条不紊,特别是对于魏源诗歌与写作背景的结合,令人有不愿释卷之感。

内容简介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他是清代的经学家、史学家、诗人和思想卓绝、锐志进取的改革家。

他的著作很多,有《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诗古微》、《书古微》、《元史新编》、《圣武记》和《海国图志》等,其中尤以后二书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

  魏源早年在家乡读书,后至京师进修,刻苦攻读,潜心著述。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考中进士,开始从幕僚出任州县官,历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高邮州知州等职,所至政绩卓著。

但他终因同情太平军,“迟误”军报,而为清政府免官。

  综观魏源一生,他从理学家转而为汉学家,从幕友转而为亲民官,从解经笺诗的通儒转而为关心水利盐漕的实干家,从忧时忧民的学者转而为放眼世界的先驱,都充分显示他是一名真挚的爱国者。

他因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时时以湔洗国耻为念,提出“后王师前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他的结论是:积弊多年的清政府,非彻底进行庶政改革不可;积弱多年的中国,非向先进国家学习、以臻富强、以自立于列国之林不可。

他以“法祖”、“师夷”思想为基础,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和方策,成为他论明臣所说的“劳臣荩士,蒿忧瑰画”了。

  可惜的是,魏源生不逢时,腐朽保守的清政府,并不重视这位“积感之民”可以“奉赞大猷”的著述。

“为问河汾太平策,刍荛何以献天聪。

”魏源以他的“太平策”不为世用而灰心怅恨。

这使得志士暮年不愿再做冒险的风帆,皈依佛法是他的必然归宿。

这甚至使曾经受过他影响的日本明治维新志士也为之惋惜。

日本盐谷世弘在《翻刻海国图志序》中说:“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邦,吾不独为默深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

”可悲的还在于像这样有伟大贡献的人才,百年来竟未得到应有的评价,直到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这种情况才有了明显的改观。

  湖南岳麓书社有鉴于此,特将乡贤魏源的全部著作整理为《魏源全集》编辑出版,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魏源提供了充分的资料。

而随着《全集》出版,首先写成《魏源传》的是《全集》执行主编夏剑钦同志。

剑钦同志学识渊博,工作认真,多年从事乡贤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此次主持《全集》工作,殚精竭虑,从编纂前的搜集魏源已刊未刊散佚资料做起,到编辑、校勘、考证、编写校点说明、全书后记以及《魏源研究百年回眸》等,对《全集》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对魏源生平事迹的探索,宏伟思想的钻研,编写文字的斟酌,疑难问题的处理以及后世对魏源研究情况的了解等,都为他撰写魏传准备了极好的条件。

因此,全书叙事清晰,脉络一贯,以魏源家世、生平、主要事功为纲,以著述、思想、师友交往为翼,夹叙夹议,有条不紊,特别是对于魏源诗歌与写作背景的结合,令人有不愿释卷之感。

这本书的出版,虽不会引起“洛阳纸贵”,但也相信一石击水,将会产生清波中无尽的美丽涟漪,其影响与效果将是可以想见的。

读者尤其是青年学子仔细阅读先贤传记,将会受益终身。

我以先睹为快,略写感想如是。

作者简介  夏剑钦,又名祖尧,1945年生,湖南浏阳人一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多年从事乡贤文献的整理出版和研究。

近年主持编辑出版《魏源全集》以来,尤对魏源生平、著作和思想等方面深入探索钻研,创获良多;进而深入浅出,撰成《魏源传》一书 这是作者继上世纪为《祖国丛书》撰著《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以采的第二部湘贤人物传记,资料翔实,考据精审,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可读性作者另有《通假字小字典》、《三湘纪胜》、《浏阳方言研究》及《同义词词典》等著作多种 现为岳麓书社编审,任《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目录  序    第一章 家世与少年时代   一 山川孕秀 天生异禀   二 邵邑醇良 金潭望族   三 名师教导 童试三捷   四 探究理学 著述伊始   五 游学岳麓 拔贡京师   第二章 十一载交游与求学   一 求学北上 满目疮痍   二 拜师访友 学问精进   三 友朋切磋 义重情深   四 返湘三载 喜结良缘   五 二上京师 初中副榜   六 再落汉谣 荣登南元   七 两度授馆 潜心著述   第三章 幕府佐治谋改革   一 贺幕编书 经世致用   二 龚魏齐名 诗会结友   三 代陶复书 倡行海运   四 薇垣名士 游览丰年   五 笺诗刻书 首次从军   六 守制苏州 四应礼闱   七 纵论水利 经营票盐   八 绝意科场 置宅絮园   九 为救时弊 再辑良方   第四章 参赞戎幕与战后的反思   一 议修族谱 痛悼陶公   二 浙海御敌 再次从军   三 泣挽定庵 梦中疏草   四 积感愤发 弘扬圣武   五 时代巨著 师夷制夷   六 辗转传抄 鸦战信史   第五章 亲民官的八载浮沉   一 “老女新妇” 甲辰会考   二 补行殿试 进士题名   三 初学“制锦” 东台受累   四 二修海志 畅游江南   五 兴化抗洪 淮扬保障   六 “简恕”为政 勤奋著述   七 被参革职 难隐同情   第六章 志士暮年的非凡之举   一 重编元史 创新体制   二 为赠亡友 诗笺汉唐   三 勤研佛经 向往“净土”   四 《尚书》古微 寂逝杭州   五 著述宏富 影响深远   附录   魏源世系表   魏源生平大事年表   征引书目   后记

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历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简要情况

钟姓历史名 钟皓:字季明,颍川长社人。

以诗律教授,门徙千余人。

前府,征为林虑长,俱不就。

李膺叹曰:“钟君至德可师”。

与陈实、荀淑、韩韵称为“颖川四长”。

钟繇:(公元151~230年),字符长,颍川长社人(今河南长葛)。

著名东汉末期大臣,书法家。

钟繇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

曾祖父钟皓 “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祖父钟迪因党锢之祸而终身没有做官。

父亲早亡,由叔父钟瑜抚养成人。

钟繇追随曹操,献计献策,深得曹操重用,因屡立奇功,被拜为御史中丞,又迁侍中、尚书仆射,并被封为东武亭侯,后来又被任命为前军师。

对曹魏统一北方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220年魏国建立,曹丕任命钟繇为大理寺卿,后升为相国,廷尉,进封为崇高乡侯。

旋又迁职太尉,改封平阳乡侯。

曹丕曾对左右大臣称赞钟繇及司徒华歆、司空王朗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曹丕还曾赐给钟繇“五熟釜”,而且亲自作铬文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

厥相惟钟,实于心膂。

靖恭夙夜,匪遑安处。

百僚师师,楷兹度矩。

” 公元227年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封钟繇为定陵侯,增其食邑人口达到一千八百户,并迁为太傅。

可见曹氏对钟繇极为重视。

钟繇晚年因膝关节疾病,朝拜皇帝甚为不便,明帝曹睿便让钟繇入朝时免去拜礼。

由此还首开凡三公有病皆可不拜之先例。

钟繇逝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终年七十九岁。

死时曹魏明帝穿孝衣凭吊,并谥之为成候,下诏赞其“功高德茂。

”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

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钟繇的真迹非常成功,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书法的情况。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

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

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

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作为书法家,钟繇对书法的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书论较零碎,散见于后世文集中。

刘熙载《艺概·书概》云:“钟繇书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也记载有钟繇大致相同的话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

”这种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

以自然状书势,在书法艺术中追求自然美,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美学范畴。

卫恒《四体书势·隶势》载钟繇语曰:“鸟迹之变,乃惟左隶,(益蜀)彼烦文,从此简易。

焕若星辰,郁劳云市”,此语见于《初学记》,内容主要谈隶书的演变及其笔法。

张彦远《法书要录》收有梁武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所谓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

主要也是指用笔方法、间架结构等。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

”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竟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

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总之,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对中国文字与书法由隶书简化为楷书有重大贡献和影响,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其长子钟毓,为魏御史中丞,廷尉;次子钟会,为魏国名将。

钟会:(公元225~264年),字士季,颍川长社人(今河南长葛),魏太傅钟繇幼子,官至司徒。

钟会在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奉司马昭之命伐蜀汉,次年蜀汉灭亡。

后与监军卫瑾同诬告共同伐蜀之邓艾谋反,又与蜀汉降将姜维合作,准备出其不意进军长安,再占洛阳。

司马昭对此早有准备,率大军十万屯于长安,并令中护军贾充领兵入斜谷。

钟会知事泄,诈传郭太后遗诏,宣布讨伐司马昭,并把入蜀魏军将领扣押。

后司马昭率魏军向钟会进攻,钟会与姜维均被杀,终年三十九岁。

钟雅:字彦胄,颍川长社人。

父晔,公府掾,早终。

雅少孤,好学有才志,举四行,除汝阳令,入为佐著作郎。

母忧去官,服阕复职。

东海王越请为参军,迁尚书郎。

晋避乱东渡,元帝以为丞相记室参军,迁临淮内史、振威将军。

顷之,征拜散骑侍郎,转尚书右丞。

转北军中候。

大将军王敦请为从事中郎,补宣城内史。

钱凤作逆,加广武将军,率众屯青弋。

时广德县人周为凤起兵攻雅,雅退据泾县,收合士庶,讨,斩之。

凤平,征拜尚书左丞。

时帝崩,迁御史中丞。

雅直法绳违,百僚皆惮之。

北中郎将刘遐卒,遐部曲作乱,诏郭默讨之,以雅监征讨军事、假节。

事平,拜骁骑将军。

苏峻之难,诏雅为前锋监军、假节,领精勇千人以距峻。

雅以兵少,不敢击,退还。

拜侍中。

寻王师败绩,雅与刘超并侍卫天子。

或谓雅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随时之宜而坐待其毙。

”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执简而至矣。

”庾亮临去,顾谓雅曰:“后事深以相委。

”雅曰:“栋折榱崩,谁之责也。

”亮曰:“今日之事,不容复言,卿当期克复之效耳。

”雅曰:“想足下不愧荀林父耳。

”及峻逼迁车驾幸石头,雅、超流涕步从。

明年,并为贼所害。

贼平,追赠光禄勋。

其后以家贫,诏赐布帛百匹。

子诞,位至中军参军,早卒。

钟嵘:(公元468~518年),字仲伟,颍川长社人(今河南长葛东部)。

南朝著名后梁文学家、文学评论家。

钟嵘在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

入梁后,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

《诗品》是他的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歌作家,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故称为《诗品》。

钟嵘在对历代作家的艺术特点、风格进行品评的同时,还在序言中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以及当时诗坛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反对当时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风尚,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品评准的。

钟嵘对当时诗歌发展中所存在的堆垛典故和由于四声八病之说盛行而带来的刻意追求声律的两种弊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的批评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批评更为前进了一步。

钟嵘为五言诗的出现从理论上作了说为诗歌形式的历史发展,从理论上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为了倡导五言诗,钟嵘还对五言诗的起源及历史发展作了探讨,其中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述中不乏精到的见解。

钟嵘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继《文赋》及《文心雕龙》之后更明确地提出了诗的“滋味”问题。

在关于“真美”的原则上,钟嵘强调诗歌创作要“真美”。

“真美”就是要求诗歌创作要有真挚强烈的感情,而非虚假的无病呻吟。

又说:“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可见“真美”和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是密切相联系着的。

钟嵘提出诗歌创作应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要求“穷情”和“写物”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见解和《文心雕龙》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此外,他论述诗歌题材的观点,也比他的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

钟嵘关于作家的艺术流派及品评,主要从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点着眼,很重视历代诗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及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区分,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

他不仅为风格流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途径,而且对具体作家、作品也有一些言简意赅、颇有见地的评论。

如评阮籍诗的特点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等等。

《诗品》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而有影响的著作。

钟绍京:字可大(公元659―746),江西省兴国县人,江西地方志列“十大乡贤”之一。

他是钟姓接系第十二世钟繇的十七世孙,钟繇是中国早期的大书法家,一代宗师。

钟绍京在唐代也是著名书法家,尤精小楷,堪称一绝。

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

他突出的事迹有两点: 一是唐景龙中,身为宫苑总监的钟绍京,与李隆基、刘幽求等合谋,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镇压了野心家韦后,维护了唐朝的政权,为后来的“开元盛世“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公元710年6月21日,在平息了一场危及李唐王朝生存的“韦氏宫延之乱”之后,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唐睿宗李旦,五天之内连下三道“圣旨”,给在平乱斗争中功勋卓著的钟绍京,封中书令、越国公、享一品。

比后来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封中书令的广东曲江人张九龄早24年,所以史称钟绍京为“江南第一宰相”。

二是书法造诣很高,武则天临朝时,以工书直凤阁,武则天甚为所重,明堂九鼎和诸宫殿门榜都是他手书。

他嗜书成癖,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

宋曾巩《元丰类稿》云:绍京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

宋米芾《书史》称钟绍京书笔势圆劲。

明董其昌说:绍京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

赵文敏正书实祖之。

有《转轮王经》、《灵飞经》等作品传世。

钟传:(生卒年待考),洪州高安人(今江西高安),唐末军阀。

以军功拜镇南节度使、封南平郡王,盘据江西达三十余年。

钟惺:(生卒年待考),湖北天门人,明末文学家。

他为人严冷,思想深刻,主张诗以幽深孤峭为佳,著有《史怀》。

钟子期:(生卒年待考),楚国人。

春秋时期著名楚国音乐家伯牙的知音。

精音律。

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

他逝世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最后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钟离春:(生卒年待考),女,齐国人。

战国时期著名齐国丑王后。

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

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

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钟嗣成:(生卒年待考),大梁人(今河南开封),元末戏曲家。

作散曲、小令甚多,有《章台柳》、《钱神论》等七种。

又有《录鬼簿》二卷,全书记述元初以来元曲作家一百五十多人的生平事迹及剧作目录,对元曲研究有重大贡献。

钟天纬:(生卒年待考),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

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钟耘舫:清四川省江津人。

著名清朝教育家。

长期从教,工诗文辞,尤以联语闻名于后世,被誉为“长联圣手”,著有《振振堂集》。

钟若玉:女,江苏昆山人,清代文化名人,能诗、工书、善画。

说者谓:“其诗宗韩柳,字效钟王,画临雀白,闺阁中不易得之全才也。

” 钟相:(公元

~1130年),鼎州武陵人(今湖南常德),著名北宋末期农民起义领袖。

北宋末期,钟相成立秘密宗教结社,以“等贵贱,均贫富”相号召,宣传组织农民二十余年,数百里之内百姓均来相投,自号“天大圣”,又称“老爷”。

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钟相以其子率三百人北上抗金,被遣还后,遂筹谋起义。

南宋初年,洞庭湖一带遭受南下金军骚扰,宋军抢掠,民不聊生。

及至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孔彦舟溃军窜入鼎州。

翌年初一支金军南下攻陷长沙,掠劫屠杀而去。

为保卫乡里,抵抗溃军骚扰和金军入犯,钟相于2月率众起义,自称楚王,建号天载(一作天战)。

率众焚毁官府、寺观神庙和豪绅之家,捕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之人,并分地主财富,称为“均平”。

当时占有鼎、澧、潭、岳等州所属十九县大部,响应者达数十万人。

荆湖制置使傅雩乃招谕孔彦舟为沿江招捉杀使,镇压义军。

孔先遣奸细“入法”(即入教),以作内应。

3月宋军发动进攻,里应外合,义军失败。

钟相及其子子昂被俘牺牲。

义军馀部由杨幺率领,继续坚持斗争。

钟人杰:(生卒年待考),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领袖。

钟荣光:(生卒年待考),广东香山人。

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清光绪二十二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

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

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钟世铭:(生卒年待考),直隶天津人,字蕙生。

清光绪进士。

钟世铭在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

1921~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不久辞职归家。

宋元时期,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规,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制度。

到了明朝中期,为适应时局的发展,村民开始从事商贸活动,到清朝时期,他们在附近一带已经形成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渼陂村的祠堂最宏伟的当然是梁氏宗祠————永慕堂。

这幢建筑最早建于宋代,后来经过多次重建,至今依然显得古朴雅致,雄伟壮丽。

祠堂飞檐高挑,是二层三进的砖木结构,高大的斗拱依然有着当年的气势。

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写着蕴意深远的对联,深浓的文化蕴味从中流露出来。

渼陂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367栋,还有红四军的军部,‘二.七’会议会址,旧居和曾山的旧居。

有一条古街。

这个村子也是人杰地灵,先后出了三位共和国的将军:梁兴初、梁必业和梁仁芥。

1930年元月初,、朱德率领红四军由闽西挥师赣西,一路上连克乐安、宁都、于都、永丰等地,势如破竹,使当时的苏区出现了“赣水那边红一角”的大好革命形势。

2月6日,各路精英齐聚渼陂古村村中心的一栋民房内,村道及门口均派驻哨兵把守。

红四军前委代表、熊寿祺、宋裕和;赣西特委刘士奇、曾山、刘和谦、许伯年、胡品;六军军委代表黄公略、王如痴、刘士奇(兼六军政委)、姚起华;苏维埃党团代表李文林、省委巡视员江汉波等50多人出席会议。

渼陂古村联席会议还组织了主席团,毛泽东、刘士奇、曾山被推举为主席团成员,由他们组织和领导了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

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根据“中央、通告”60号精神及党委在闽西的经验作了的报告,报告重申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真理,指出中国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并提出了“一年争取江西首先胜利”的战略目标。

会议由2月6日一直开到2月9日。

会议结束后,曾山在永慕堂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

因这次会议正值纪念“二·七”大罢工27周年之际召开,故史称“二·七”会议。

得力于毛泽东的指导,“二·七”会议统一了赣西南党内思想,解决了党内争执,统一了思想和行动而且建立了统一的服务机构。

对整个江西的运动起了关键性转折作用,为粉碎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创造了重要条件。

会议结束后,赣西南各路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坚决贯彻“二·七”会议土地政策,土地很快按人口平均分配,整个赣西南苏区出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广大群众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的热情空前高涨。

从此井冈山凌斗争历史结束,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永新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千年古村渼陂也因这次著名会议而永载史册,蜚声海内外。

据考证:毛泽东一词,作于1930年2月9日,地点就是青原区文陂乡渼陂古村,词的的结尾写道:“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其中“命令昨颁”就是指1930年2月8日“二·七”会议作出的攻打吉安的命令。

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雕塑、雕屏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由于渼陂有如此宏大的建筑群、浓郁的文化风情,吸引了众多导演的目光,《山重水复》、《闪闪的红星》、《井冈山》等电影的很多镜头都在该村录制。

因此,有人说渼陂村成了“电影村”。

庐陵书院/白鹭洲书院自唐至清,全国书院有七八千所,江西近千所,而庐陵书院有200余所,而且不少书院办成了学校,至今仍然书声琅琅,白鹭洲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其前身就是当年著名的白鹭洲书院。

 民间聚徒讲学的书院始于唐代。

唐代庐陵兴建的书院有4所,即皇寮、登东、匡山、光禄书院。

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

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

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

一时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宋代,庐陵建书院40所左右,其中白鹭洲、新兴、盘窝、云岗、云龙和清节书院比较著名,主要传习理学,大都为程朱理学传人所主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

据欧阳守道《白鹭洲书院山长厅》记载:“书院初建之岁,其时山长未有人,江万里亲为诸生讲课,载色载笑,从容水竹间。

”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江万里,江西都昌县人,官至宰相。

元兵南下进占江西,他在鄱阳家居,坚贞不屈,投水自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贞节烈之士。

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即校长)欧阳守道,是江西宋代知名的学者。

在“庐陵硕儒”欧阳守道的管理下,白鹭洲书院很快成为江西一流,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

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皆出其门。

在一篇祭文中,文天祥高度评价了欧阳守道对教育的贡献,“先生之心,其真如赤子,先生之德,其慈如父母”,“天子以为贤,缙绅以为善类,海内以为名儒,而学者以为师”。

从隋至清,科举考中进士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风是否昌盛,文化是否发达,人才是否众多,声望是否显扬的重要标志。

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近3000名,而文化发达的苏州只1771人,一个州府而言,是全国最多的。

明代有两届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双连冠”在全国绝无仅有,考取状元16名,名列全国前茅。

隋唐以后,官员多从举人、进士中任命,正宰相江西共28人,其中吉安就有8人,还有副宰相9人和众多的尚书、巡抚。

宝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数为白鹭洲书院学生,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群体十分之一,为全国之最。

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独占鳌头,宋理宗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书院名闻遐迩,成为与白鹿洞、鹅湖齐名的江西三大书院之一。

钟芳礼:(生卒年待考),清朝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

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卫。

清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钟颖:(生卒年待考),清朝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

曾充任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清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

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数年后返回四川。

钟金:(公元1550~1612年),女,一名三娘子,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民族的一位有远见的女政治家,又是呼和浩特古城的创建者。

她名叫钟金,是明朝漠南蒙古土默特部首领、杰出的政治家阿勒坦汗的妻子。

三娘子首先就是一位民族英雄。

她不仅容貌非凡,性格豪放不羁,擅长歌舞骑射,而且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指挥才能。

她所处的年代,正是明朝与蒙古族战争频繁的时代。

三娘子执掌军政实权达四十年,始终坚持和平互利的政治原则,既粉碎了明廷的经济封锁,又使蒙古各部统一起来,因此,她在蒙古草原上享有极高的威望,受到蒙汉人民的敬重。

三娘子收纳并重用汉人,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手工业,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娘子又是一个维护民族团结的巾帼英雄。

她维护民族利益,处处顾全大局,妥善处理了许多边事纠纷。

1585年的青海之乱,十万蒙军既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又与明军发生冲突,三娘子临危不惧解除了战争危机,恢复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1581年三娘子亲自主持监修了呼和浩特城。

它使土默特部由“逐水草而迁徙”进而定居下来。

这是三娘子对蒙古社会的又一贡献。

人们对三娘子的怀念是长久而深沉的。

美岱召的“太后庙”(即三娘子庙),每年农历1月3日设供祭祀,这种纪念活动,一直延续到1933年。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追忆、传颂她的许多生动轶闻,怀念她的英雄业绩。

钟期光:(公元1908~1991年),湖南平江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1年5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终年八十二岁。

钟汉华:(公元1909~1978年),江西万安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87年1月2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钟赤兵:(公元1914~1975年),原名钟志禄,湖南平江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5年12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钟伟:(公元1915~1984年),湖南平江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4年6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九岁。

钟池:(公元1915~1978年),福建长汀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8年3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钟辉:(公元1914~今),江西瑞金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荣获朝鲜民主主任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钟人仿:(公元1914~1975年),江西兴国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装甲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5年10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钟文法:(公元1914~2001年),江西兴国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1月26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钟发宗:(公元1910~1997年),江西兴国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7年12月10日因病在杭州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钟国楚:(公元1912~1996年),江西兴国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6年4月30日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钟炳昌:(公元1915~今),江西兴国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钟生溢:(公元1915~1980年),江西兴国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0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钟元辉:(公元1915~今),江西上犹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钟发生:(公元1914~今),江西瑞金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钟明彪:(公元1910~今),湖南平江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钟贤文:(公元1915~2000年),江西于都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0年11月12日因病在杭州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钟辉琨:(公元1911~1994年),江西宁都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1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钟玉征:(公元1930~今),女,广东顺德人(今广东佛山顺德区),出生于香港。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

1993年7月由专业技术大校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钟万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第九军副军长。

1990年晋升。

钟彬:(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钟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五兵团副司令官。

钟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一七三师师长。

钟申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将,台湾省空军作战部副部长。

钟桐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岸巡防总局总局长。

钟觉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绥靖区秘书主任。

钟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防部”部附员。

钟华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总司令部通电署政治作战部主任。

村民委员会会议记录怎么写

这个涉及到会议记基本格式以及内容,有关的知识介绍如下:  一、简介会议记  在会议过程中,由记录人员把会议的组织情况和具体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会议记录。

“记”有详记与略记之别。

略记是记会议大要,会议上的重要或主要言论。

详记则要求记录的项目必须完备,记录的言论必须详细完整。

若需要留下包括上述内容的会议记录则要靠“录”。

“录”有笔录、音录和影像录几种,对会议记录而言,音录、像录通常只是手段,最终还要将录下的内容还原成文字。

笔录也常常要借助音录、像录,以之作为记录内容最大限度地再现会议情境的保证。

  二、会议记录格式  一般会议记录的格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议的组织情况,要求写明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出席人数、缺席人数、列席人数、主持人、记录人等。

另一部分是会议的内容,要求写明发言、决议、问题。

这是会议记录的核心部分。

  对于发言的内容,一是详细具体地记录,尽量记录原话,主要用于比较重要的会议和重要的发言。

二是摘要性记录,只记录会议要点和中心内容,多用于一般性会议。

  会议结束,记录完毕,要另起一行写散会二字,如中途休会,要写明休会字样。

2012年2月-3月的时事政治谁有啊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

庐陵历来重视教育兴盛,人多儒雅,序庠相望。

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居全国第二。

历代状元占全省近三分之一,“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五里三状元”等至今仍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有时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进方向。

、、解缙、、胡铨、杨邦义、李时勉、刘球等是庐陵先贤中的杰出代表。

文献之邦/庐陵文化村落吉安从秦汉起称庐陵,至唐才称吉州,元以后改为吉安。

人们称庐陵文化,是因庐陵之名最早,时间也相对较长,从秦汉至唐达800年,而习惯又往往成自然。

何况、这些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诗文中均以庐陵人自许。

所谓庐陵文化,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述多,达官闻人多。

也就是状元进士多,宰相尚书多,学者专家多,忠臣义士多,文章诗词多,书院学堂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特别是忠烈多,并且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

庐陵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精神却是刚正义烈,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并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坚。

在江西,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国,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庐陵自古称为“文献之邦”,或“文章节义之邦”,确非虚言。

先有“地灵”,才有“人杰”。

庐陵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得力于“母亲河”赣江航道的开通。

在古代,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

自从开通了大庾岭交通线后,赣江成为北方通往岭南惟一的一条航路,不仅是“官道”,也是民运的要道。

许许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这条河上航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胡铨、杨邦又、周必大、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

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

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

除此以外,还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中爱民的州官、县官,也立祠以表纪念。

如、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使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

历代进士3000多人。

“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村落在江西众多古村落群中,更具典型意义的要数“庐陵古村群”。

现保存较好的文化古村有湴塘村、唐贤坊村、塘边村、卢家洲村、大江村、燕坊村、渼陂古村、钓源村等,每个村落都庐陵文化的一个小缩影,都出过大才子大学士。

其中大江村是南宋欧阳氏聚居地,一直文风鼎盛,300多年间,有21人名列进士榜,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三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链接:渼陂古村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800 余年,村民都姓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乡贤回归座谈会主持词_经典句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