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作文素材 > 其它作文 >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

微信扫码分享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

  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下面由小编整理的张爱玲传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一】

  可恨的战争,摧毁了爱玲门门优秀的成绩单,也摧毁了她美丽的英格兰之梦。

  1942年初,香港海依旧蔚蓝如昔,但是爱玲要离开了。她与炎樱搭上了回上海的轮船。

  回到上海的爱玲开始创作小说,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称为“哀情巨子”的周瘦鹃先生慧眼识珠,在当时有名的刊物《紫罗兰》上推出了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柯灵也在他主编的《万象》上推出《琉璃瓦》和《连环套》。爱玲如天女散花般地把自己生花妙笔写就的文章抛向各种有影响的杂志,尤其是《杂志》上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些成名作,人们惊讶着,赞叹着,欣赏着……

  一系列著作问世,一时洛阳纸贵,张爱玲的大名,一时轰动文坛,风华正茂,让人艳羡,所以她有资格发出感慨: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1942年的爱玲,以其出色的文学才能和耀眼的奇装异服,迅速红遍大上海,这是一位青春妙龄的时髦而又有奇才的女子。

  对于感情,更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她曾说过,我一向是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些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和恐惧,完全敬而远之。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她的一个决定了吧,把自己嫁给胡兰成——一个比她大十五岁的中年男人。

  胡兰成,寒门才子,也曾雄才大略,有满腹经世之才与入仕之志;也曾豪情万丈,挥斥方遵;他兴趣广泛,开朗健谈,一表人才,高大潇洒,自有一种落拓不羁的名士风流。。

  二十三岁的爱玲对于人生尘世是理智、机警、聪明、玲珑的,其文章洞见世事人生,文笔老辣练达。但对政治人生极不敏感,她的情感被这位社会阅历、情感阅历丰富的中年男子所冲击,这种冲击力是巨大的,她深深地迷醉了……

  迷醉于他的才气,他的洒脱、他的狂放,他的沉稳,他的善解人意,他的名士派头,他的男人的风情……

  他时而高谈阔论,时而细声柔语,沉默了她的放恣才华,宁静了她的锐察利见,她的心湿软地柔柔地荡漾开来……

  尽管他是一位道德与才情分离的才子,尽管他已有过两次婚姻,尽管他年届三十八岁,所有这些都阻挡不了那颗火热的渴望与另一颗心深深际会的女儿心,于是,他成了痴心的爱玲于千万年之前,千万人之中等待着的那一个。

  人性亘古如斯,变的是只是时空,不变的是人心和人性啊!

  一个不易动感情的人一旦动起感情来简直如飞蛾扑火般热情!

  他们谈古论今,吟诗作词;他们脉脉相视,爱恋相依;他们两情相悦,耳鬓厮磨。他们执手相望,他给了她情感上的安稳与充实。

  胡兰成低微的起点与远大的抱负形成一种差距,贫寒的门扉终难完成人生的大开大合,在时代的风云中,他选择了亲日的路线,最终走上了背叛、出卖的不归路,踽踽孤行在民族同仇敌忾的群体之外。

  朝朝暮暮的爱情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也丧失了新鲜感。这个多情而又放情的男人!怎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呢!“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誓言犹在,而“执子之手”又能多久呢?“与子偕老”又太过寥远苍白啊!

  于是,在这个动荡的时局中,暂离上海工作于武汉之际,他迷上了年轻貌美的十七岁的护士周训德小姐;日本投降逃亡杭州之时,大户人家的姨太太范秀美又成了他的情人。这个男人想要兼爱,不能取舍。而投入了沉甸甸的情感的爱玲,心中的隐痛又有谁能知?

  可叹爱玲一枝生花妙笔,能直抵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剖析地那么精妙、确切、传神。却难以把握自己的情感啊!

  张爱玲曾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于胡兰成而言,爱玲也许不再是那“窗前明月光”了,抑或也不再是他那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了……

  那段情感,是爱玲苍白的生命中渴望的少有的温暖与亲近,是她抗拒不了而投入其中的,是她想抓又无力抓牢的……

  一个表面冷淡内心热情的忘情的女人!怀着一颗失落孤独破碎的心,结束了这一段爱恋。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二】

  她出身名门,家族显赫,有着贵族血统,她的曾外祖父李鸿章官至文化殿大学士,祖父张佩纶平民才子出身,是晚清著名的御史。她本生活优裕,锦衣玉食。父亲和母亲这对儿人们眼中门当户对,郎才女貌,金童玉女式的婚姻也似乎应给她带来公主式的幸福。可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千金小姐却有一个充盈着寂寞、孤苦、无依,缺失爱的童年。

  父亲张廷重,幼年丧父,其母秉承诗书传家之训严厉教育儿子,少年苦读,但社会的巨大变动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科举考试的取消让这个官宦子弟茫然无路,遗少的生活空虚无聊。母亲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大家闺秀,耳濡目染新时代的新风尚,是一个独立,追求自由、进步的封建官宦家庭走出来的时代新女性,于是,观点立场的截然不同使他们无法达成共识,矛盾逐渐加深,以至母亲愤而出国远游,一去就是四年,那年爱玲才四岁。

  四岁时的小爱玲对母亲还没有多少印象就又离别了母亲,苦闷无聊的父亲更多时候是枯坐在烟榻上,一声不吭地抽鸦*,后来又娶姨太太,生活阴闷烦急,家,就像是一潭沉闷的死水。父爱的残缺,继母的刁钻让小爱玲敏感、孤独、忧伤。

  八岁那年,母亲从国外回来了,母爱,渴盼而又久违的母爱温暖着爱玲,但是,父母之间立尝观念的差距无可避免地拉大,造成家庭矛盾的一触即发,母亲愤然决然地提出离婚,爱玲企盼的眼神无奈而伤心地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母亲,美丽雍容优雅自强的母亲再也不属于这个家了。

  由此我想:所谓的门当户对,不应只是政治地位、经济基础上的相当,更应该是双方在知识层次、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上的趋于一致,这样的“门当户对”才更能使爱情持久。

  家庭的压抑阴云一样笼罩在爱玲心中,从孤寂忧伤的童年走入更加敏感忧伤的少年。一次愤然而起的反抗让父亲气极败坏,被幽闭于家中一间闲置的空房中达半年之久,十七岁,如花的年龄被禁闭,无从和外界联系,无人过问死生,大病之中几乎难以保命的她幸而得到姆妈的帮助,成功逃离了牢狱似的家。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三】

  高贵独立的母亲收留了她,但离婚后的母亲经济状况一直不甚好,工作的微薄收入让她们生活得很拮据。理智的母亲给她两条路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爱玲选择了后者。她把所有的心思用在了学习上,天生聪慧的爱玲废寝忘食地攻读,成绩颇为优异。

  怀揣着梦想——去英国读书,那是母亲曾经生活过的自由的国度。她向往英格兰明媚的天空,向往泰晤士河泛着微波的碧水,向往伦敦大教堂悠远的钟声,还有古朴的大街上缓缓漫步的英国绅士……她想自己还可以像林语堂那样,用英文自如地写作,可以挥洒自己的才情,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可以离家万里,抛开烦恼……

  为了这个美丽的异国之梦,她潜下心来好好复习,有了对未来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伟大的目标产生了伟大的动力,青春的爱玲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收获着醉人的成功。在日本、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许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伦敦大学入学考试的远东地区第一名。

  二战的爆发,让这名高才生未能如愿去英国读书。1939年,她只能到香港大学以待时机。

  虽是人生的一次遗憾,但港大却给了她难得的快乐、幸福时光。

  香港大学在香港岛的一座山上,在校园里,远望群山,烟雾中梦幻迷离;俯瞰大海,蓝色的海水不断变幻着色彩;越过海面,新界的山脊隐隐送入眼底……那里气候温暖,飞鸟彩蝶随处可见,奇花异草竞相争妍,蛙鸣蝉唱歌声响亮,整个校园就像是一座景色优美的花园。

  港大的阅览室是最让她着迷的地方,沉醉其中的爱玲犹如一个欣喜的孩子,扑向一片广阔的海洋,不亦乐乎。那里有乌木的长台,有层层的书架,有淡淡的书香……每当爱玲轻轻翻动那些厚厚的精装书,或者旧书库里略略有些霉味的书时,就感觉犹如握到了古人瘦骨嶙峋的手,触摸到了古中国一脉滚滚流动的血源,她觉得这脉血缘已流进她的血管里,相伴她一生一世。

  港大的爱玲,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成绩门门第一,两年内曾囊括了港大文科的所有奖学金。不仅创造了自己学业上的辉煌,而且结交了她一生的好友——活泼可爱的炎樱,那时的她快乐着,幸福着……

  然而,毕竟是战乱年代,1942年12月,日本进攻香港,中断了爱玲埋首书本的寒窗幸福生活。残酷的战争让战乱中的人们思想上虚空和绝望,香港沦陷之后,爱玲和其它同学一起到“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这些经历,影响了她后来创作的风格和内容。这三年,是一个“储备时期”,刻苦攻读带来的知识上的积累,战争带来的生活经历方面的积累,这些将促成她不久后在文坛上的横空出世。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zuowensucai/qita/1687974078220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