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二 > 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

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

微信扫码分享

#初二# 导语】学习是每个一个学生的职责,而学习的动力是靠自己的梦想,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自己的梦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责任的表现,也就和人失走肉没啥两样,只是改变命运,同时知识也不是也不是随意的摘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要把我自己生命的钥匙。以下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的《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1.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中国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6、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7、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8、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9、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0、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其中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壮族。

  11、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减少,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2、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3、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4、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5、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2.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

  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的高原,有“世界屋脊”。“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纵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藏族的传统服装藏袍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5.湖泊:全国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6.高原之舟:高原之舟指的是牦牛,它的毛长皮厚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矮身健,可以载负重物。

  7.牧区: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臧山羊。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低,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充足。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东部的湟水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温凉,土质较肥沃。适合喜温凉的青稞、小麦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青稞酒。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平顶碉房。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地区。

  3、江河的水源来源:雪山和冰川融水。

  4、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湖泊和沼泽。

  5、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面积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

  A,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B,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

  A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1、我国是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资源特别是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3、我国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4、主要表现:东中西不发展极不平衡,沿海与内地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5、解决措施:大力实施西部发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决策。

  6、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7、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8、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3.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 热带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4.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

  一、理解气候的成因

  地理是一门比较理性的科目,讲究逻辑关系,在答题中也讲究因果关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理解气候的成因。气候的形成是大气运动的结果,所以理解热力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及在它们的控制之下会有哪些天气现象对于我们理解气候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三圈环流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而气压带和风带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的,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作为一个整体而移动的,大致移动5-10纬度,气流的上升和下沉所产生的天气现象不同,正是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之下,世界上才产生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有很多同学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所以记忆气候也是死记硬背,虽然可以记下来了但是往往效果不佳。所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是识记气候的关键。

  二、如何识记气候的分布?

  气候的分布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记。第一种是按照纬度来记,前面我们已经记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范围,所以按照我们常见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大概10度一个气候类型,当然大陆的东岸地区主要是季风气候,所以我们可以单独来记忆。在考试中不仅仅会通过纬度来判断气候类型,有时候会给我们一个区域范围,如果同学们们不能准确的判断出区域位置,那么气候也很难判断出来。所以第二种方法就是按照区域位置来识记气候类型,学生必须熟悉世界各大洲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还要识记住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经纬度。

  三、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

  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是我们地理中常见的简答题,既然经常考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气温特征主要从温和最低温、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这几个方面入手,降水特征主要从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来答,抓好这几个关键词我们答题时就不容易丢分了。而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去提取,区分好哪些是影响气温的哪些是影响降水的,遇见不同的问题时见招拆招即可。

  

5.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

  一、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1.综合分析法: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区域的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总体特征,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特征,多采用列表比较的形式,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

  二、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现。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要素特征(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经济特征等)分析、区域特征和成因的分析等。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主要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考虑。具体如下所示:

  1.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分析思路

  (1)绝对位置: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如某地位于10°S~40°S,120°E~150°E,即可判断该地是澳大利亚。

  (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主要包括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和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四种情况。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大陆的西面为太平洋,东面为大西洋,且位于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南美大陆。

  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地位于太行山的西侧,某河流的凸岸等。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使之形成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影响所在地区的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常见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地形特征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地表起伏状况、地形分布、地势高低方面来描述

  地势特征

  主要从地表起伏变化的趋势来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有两种:一是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二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在地表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地质灾害

  主要是指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2)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方面)。

  ①气候类型: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②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即气候特征;二是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要根据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3)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状况)、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大小、水系排列形式)等。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等。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3.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与能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常见的人文地理要素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农业: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

  (2)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3)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4)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5)环境问题: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①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海洋污染等;②生态破坏主要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相关文章:

初二地理下册期中试卷(带答案)

初二地理暑假作业答案

初二地理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地理学期工作总结 初二地理教学经验总结(17篇)

初二地理辅导:我国地理知识点整理

初二地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初二地理暑假作业参考答案

2021年初二地理教学计划

2023年初二地理教学计划(推荐)(8篇)

初二地理下册练习册答案湘教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二地理期末下册要点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chuzhong/chuer/173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