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二 > 初二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改错题含答案

初二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改错题含答案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二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改错题含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第xx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决定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53年7月
3.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B.在解决x藏问题时,中央一面向x藏进军,一面力争x藏和平解放
C.x藏和平解放后,祖国获得完全统一
D.x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进驻拉萨
5.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表明(  ) 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我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②中国成为了真正独立的国家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了④土地改革结束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大大提高了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6.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新 课标第 一网
A.彭德怀  B.*  C.邓小平  D.刘伯承
7.“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他是(  )
A.董存瑞  B.黄继光  C.邱少云  D.刘胡兰
8.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9.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0.下列表格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现状,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A.我国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B.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新中国工业生产虽然超过历史水平,但基础仍然薄弱
C.这是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大跃进”的目标是钢产量赶超美国
D.这是我国制订“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之一
1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x藏地区的建设,下列哪项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完成的(  )
A.x藏和平解放 B.建成青藏、川藏、新藏公路
C.建成青藏铁路 D.派孔繁森等干部支援x藏建设
12.1957年是有纪念意义的,因为这一年(  )
A.我国开始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汽车
B.三大改造结束,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C.中共“八大”召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3.有的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
14.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开展合作化运动 C.组织生产合作社 D.实行公私合营
16.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中共“八大”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八大”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  )
A.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  B.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很高
C.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订
18.某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村农业社宣布小麦亩产7320斤”。这是发生在(  )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时期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
19.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20.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其主要标志是(  )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一切,全面内战④浮夸风⑤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⑥“共产”风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
2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
A.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的进步产物 B.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方式
C.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D.三大改造的继续
22.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在建国初期就多次推动农村变革,其中哪一次是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A.土地改革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23.下列关于“文化*”发生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中国的人口越来越多
C.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的恶果 D.新中国政权当时面临着被*的危险
24.“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首对联反映了“文化*”时期的状况,下列哪些是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  )
A.1971年9月13日粉碎**集团
B.1967年2月,中央“*”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C.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D.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集团
25.“*”中的一起冤案是(  )
A.老干部批评“*”错误做法,反被诬为“二月逆流”
B.1976年群众在天安门前悼念周恩来,却被“四人帮”强压下去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工贼”,开除出党,并非法监禁,迫害而死
D.“四人帮”借批*,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二、非选择题(50分)
2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在政权建设上、民族关系上、农民问题上、国防建设上面貌焕然一新。请你回答下列问题:(8分)
(1)1949年以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政府是:

(2)1951年和平解放的少数民族地区是:

(3)打退了当时世界上大的侵略者,巩固了东北国防安全的事件是:

(4)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事件是:

2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的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 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上述两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所说的内容出自哪部文件?该文件是哪一年制定的?


(2)材料二中的“你们”是些什么人?他们“想干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历史行为与材料一 内容规定是否相符?我们应该从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干部身上继承什么精神?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12分)
(1)材料一 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2)材料二 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 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29.以下是我国从1953~1978年25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阅读后请回答问题:(12分)
表格一:
时段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953~1957年 14.6%
1958~1962年 0.6%
1963~1965年 15.7%
1966~1976年 7.1%
表格二: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9.6 -4.2 9.21 1.9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1)表格一中的数字变化反映了这25年间国民经济发展经历了什么过程?其中不正常的情况主要有哪几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表格二所示,为什么1973、1975年出现两次较大的增长?


(3)这25年来经济建设既有成果也有教训,请你谈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30.2007年适逢中共“xx大”召开,为此,某校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请你参与,根据下列图片完成展出要求。(8分)
(1)人物篇:他们(指下面图中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60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写出他们的名字。

图一 图二 图三
(2)成就篇: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你为下列图片注上时期。


图四 鞍山大型轧钢厂 图五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图六 大庆油田油井试喷成功

(3)感悟篇:建国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你总结出取得经济建设成就原因(两条即可)。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C C B A B D C D C C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A A D B A A C A D A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x藏。(3)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4)1950~1952年土地改革。(每小题2分)
27.(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2)*、*一伙人。*、*一伙相互勾结、打击老干部,篡夺从中央到地方的部分权力,阴谋*无产阶级政权。(3)不相符,破坏了人民民主权力,造成国家混乱。学习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干部坚持真理的勇气。
28.(1)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开通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答出以上任何三项内容即可得分。(2)1956年中共“八大”。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了一个好头。(3)1958年。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对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又急于求成,缺少经验,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29.(1)经历了“增长──下降──增长──下降”的曲折过程。不正常的情况有1958~1962年和1966~1976年。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所以1958~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很低。1966~1976年是十年“文化*”时期,全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所以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低。(2)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3)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事求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言之成理即可。新课 标第一网
30.(1)图一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图二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图三是“铁人”王进喜。(2)图四和图五是“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成就;图六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经济成就。(3)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答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试 卷 说 明
试题在命题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每个选择题都尽可能多的覆盖课本的多个知识点,后面大题更是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目的在于尽可能多的考查课本的知识点,充分体现中考命题的综合性。
1.紧扣课标
试题在命制过程中以《历史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以人教版的课本内容作为答案,综合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知识的综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2.时代性强
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分开的,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遥远的,而是近在咫尺的;不是死板的,而是鲜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3.覆盖面广
此份试题依照《历史课程标准》,做到了紧扣教材重点,反映时政热点,既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试题的编制着重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和现实社会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从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价值。
4.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不仅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在命题过程中设计一些关于感悟和启示类的开放性问题,目的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能够有话可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二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改错题含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