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三 > 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三# 导语】学习中的困难莫过于一节一节的台阶,虽然台阶很陡,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攀登一层一层的台阶,才能实现学习的理想。 祝你学习进步!下面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仅供大家参考。



  

1.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课后小结

  小结

  一、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

  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条件: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的作用。

  

2.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 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3.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

  (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目标导学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师提问: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

  提示:按照惯例,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4、问题思考: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拓展延伸: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

  提示: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

  

4.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

  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根据下面的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我知道这是一幅()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要想清楚地知道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统计图。

  4、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注意拿笔勾画哦!.

  (1)计算出各运动项目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

  1、我发现扇形统计图中的()代表单位“1”,表示(),各个扇形面积表示(),扇形的大小说明了()。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

  三、学习小结

  我们已曾经学过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还有()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四、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

  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第二关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

  1、我的收获:

  2、自我评价:

  六、作业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课后习题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5.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二、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饱含感情,蕴含哲理的散文,现在,我们就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语言

  (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

  (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1、提出品味要求

  2、听3—7段课文范读影片

  3、学生活动

  4、点拨:

  (1)是因为什么,地下森林长在这峡谷里?(参考答案:火山爆发,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

  (2)“你从哪里飞来?”这个问,还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4)可将这三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哪种句式更能表达更丰富的感情。

  5、朗读

  (三)品味第4、5、6问句

  1、提出品味要求

  2、朗读第10段

  3、学生活动

  4、点拨:峡谷知不知道阳光不喜欢它?这几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阳光和峡谷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从上文看,作者无疑而问,以反问的形式,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表达出对峡谷的关切之情)

  5、朗读

  6、过渡:前六个问句,让我们明白了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阳光也不公平,使它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幸(板书:不幸)

  面对如此的不幸,在那漫长的几千年、几万年里,它还在期待,还在希望。(板书:几万年)

  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

  (四)品味第7个问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学生答:长成地下森林)(板书:地下森林)

  1、提出品味要求:同学们,从峡谷“几万年都在期待和希望长成地下森林”这一生命历程中,我们可感受到它怎样的精神、品格?

  2、朗读13—16段

  3、学生活动,完成前三个品格的分析和板书(坚忍毅力、乐观自信、沉着谦逊)(点拨:第一,抓住第13段中的关键词;第二,14-16段中的长风、清泉、鱼鳞松为什么要帮它?)

  4、地下森林还有其它品格吗?(完成第四个品格“无私奉献”的板书)

  (地下森林不仅仅热爱生命,要长出来,更可贵的是把自己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5、现在,我们再回到第二个问句:“你从哪里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参考答案:地下森林不是从天上飞来,而是凭借自己坚忍的毅力,从幽深的峡谷里成长为一片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因而,前七个问句,不仅仅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关切、同情、热爱,还有无限敬佩之情)

  (五)明确哲理(主旨)

  1、过渡:尽管环境极其恶劣,幽谷里树木的强者在几万年之后终于突破黑暗和冰冷的xx而蔚然成林,大自然强大的生命力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以感动和启迪,作者通过对地下森林的成长史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讨论

  补充作者写作背景:像地下森林一样,人有时也会堕入低谷,人生中的艰难险阻也会考验人的耐力、意志。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月正值“_”,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了38个春秋,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因此,不怕命运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3、明确哲理(主旨):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不怕命运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六)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正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地下森林的礼赞以及自己所感悟到的哲理,灌注在语言之中,因而,我们品味本文语言,就无不处处听到作者的心跳,强烈感受到作者深挚的感情,并解读出蕴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这就是我们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语言的依据。

  四、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

  1、同学们,本文语言不仅仅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启人深思的魅力,使文章具有理性美,同时,还运用了多种修辞,使文章富有文彩美。请同学们从修辞的角度,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3分钟)

  2、筛选出以下句子分类进行品味

  比喻: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生动形象,形状相似)

  拟人:见14、15、16段

  (明确:由于用了拟人手法,把事物当作人写,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感情,处处体现人的品格与秉性)

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参考2017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春雨的诉说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2014

九年级上册历史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及答案(期末)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配套作业本答案

浙教版2017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我的金钱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九年级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chuzhong/chusan/17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