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三 > 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三# 导语】学习中的困难莫过于一节一节的台阶,虽然台阶很陡,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攀登一层一层的台阶,才能实现学习的理想。 祝你学习进步!下面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的《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仅供大家参考。



  

1.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发明的时间和地区,知道两种文字的特点及书写材料;知道古希腊的史诗及作者和两部叙事诗的名称,了解古希腊戏剧作品及作者和阿拉伯文学代表作品;理解《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天方夜谭》在世界文学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比较鉴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对历史文化成果的鉴赏能力;通过分组随堂制作楔形文字泥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讲述古代文学作品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类古代文字和文学、戏剧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这些充满人类智慧的文化成果的浓厚兴趣,感悟人类文明发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这些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一、重点:古代文字和《荷马史诗》。

  二、难点:对《俄狄浦斯王》艺术价值的理解。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块10厘米见方的黏土泥版和一根长约10厘米的尖头小木棍,上课时放在课桌上;选读《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二、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参阅有关资料,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影片《特洛伊》中的宏大场景片段和《奥德赛》中的历险片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欣赏法、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课件出示图片:《棺盖残片上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泥版》《商代甲骨文》)

  (教师引导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张图片,图片中的哪种文字是我们以前曾经了解过的呢?(待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甲骨文在商朝时大量存在,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识破。另两张图片的文字也同甲骨文一样,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人们所了解。同学们有兴趣去了解它们吗?今天,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吧!(出示课题《古代的文字与文学》)

  

2.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和了解西南地区彝族的民间音乐,感受这个民族的音乐特色。

  2、欣赏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了解混声合唱的一般知识。

  3、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并能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能够了解彝族的民族音乐特色。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情绪,并加以完美表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同学们好!请看一段视频资料(彝族火把节),说说:

  1、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

  2、他们在庆祝什么节日?

  二、感受欣赏

  (一)彝族和彝族音乐(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知道更多知识)

  1、(讲授)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

  2、彝族音乐丰富多彩,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塑造了一位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的形象。(出示课件,介绍)

  3、彝族的民间乐器有30余种,流传最广的有无膜短笛、葫芦笙、三弦、月琴,以及巴乌、马布和口弦等(出示课件)

  (二)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1、背景介绍:做于1953年,1954年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及中央歌舞团相继演出,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xx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这首歌获得了金质奖章。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混声合唱是根据撒尼(彝族的一个支系)

  民歌及彝族民间艺人金国富的歌曲改编而成的。歌曲表现了云南彝族人民在丰收后的节日里,与远方的客人共度佳节的欢乐心情,同时也表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与风尚。

  2、仔细聆听这首歌曲,回答下面的问题: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

  (3)歌曲表达了彝族人民怎样的`心情。

  3、进一步欣赏,加深理解(深入欣赏,加强理解和感受,找到彝族音乐的特色(热烈、欢快、常带有滑音等装饰音))。

  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曲,在演唱过程中,有女声领唱参与其中。

  歌曲可分两大部分:

  1)三个乐段(A、B、B1)

  A----女高音声部呈现,男高音声部予以重复;

  B女声领唱,而后混声合唱予以呼应;

  B1是第二乐段的变化重复。

  2)第二部分基本与第一部分相同,但第一乐段有所减缩,后面又加了一段尾声。在这一部分里,进一步展示了彝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景象,也进一步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未来、对伟大祖国的衷心祝福。

  4、复听。引导学生唱一唱这首歌的两段音乐素材。初步体验歌曲的风格及衬词的作用。

  三、实践创编:

  同学们,彝族的歌唱多与舞蹈相伴,我们听到这样活泼欢快的歌曲,会很自然的想跳起来,那么,彝族的舞蹈是怎样跳的呢?(老师示范: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击掌等等),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播放彝族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进一步加深对彝族音乐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枝朵花,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每一朵花都开得那么绚烂美丽。下节课,老师还要带领你们去领略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风采,这节课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课。(在《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歌声中走出教室。)

  

3.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A.pH=14B.pH=7C.pH=1D.pH=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使用pH试纸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4.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二、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饱含感情,蕴含哲理的散文,现在,我们就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语言

  (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

  (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1、提出品味要求

  2、听3—7段课文范读影片

  3、学生活动

  4、点拨:

  (1)是因为什么,地下森林长在这峡谷里?(参考答案:火山爆发,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

  (2)“你从哪里飞来?”这个问,还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4)可将这三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哪种句式更能表达更丰富的感情。

  5、朗读

  (三)品味第4、5、6问句

  1、提出品味要求

  2、朗读第10段

  3、学生活动

  4、点拨:峡谷知不知道阳光不喜欢它?这几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阳光和峡谷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从上文看,作者无疑而问,以反问的形式,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表达出对峡谷的关切之情)

  5、朗读

  6、过渡:前六个问句,让我们明白了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阳光也不公平,使它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幸(板书:不幸)

  面对如此的不幸,在那漫长的几千年、几万年里,它还在期待,还在希望。(板书:几万年)

  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

  (四)品味第7个问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学生答:长成地下森林)(板书:地下森林)

  1、提出品味要求:同学们,从峡谷“几万年都在期待和希望长成地下森林”这一生命历程中,我们可感受到它怎样的精神、品格?

  2、朗读13—16段

  3、学生活动,完成前三个品格的分析和板书(坚忍毅力、乐观自信、沉着谦逊)(点拨:第一,抓住第13段中的关键词;第二,14-16段中的长风、清泉、鱼鳞松为什么要帮它?)

  4、地下森林还有其它品格吗?(完成第四个品格“无私奉献”的板书)

  (地下森林不仅仅热爱生命,要长出来,更可贵的是把自己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5、现在,我们再回到第二个问句:“你从哪里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参考答案:地下森林不是从天上飞来,而是凭借自己坚忍的毅力,从幽深的峡谷里成长为一片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因而,前七个问句,不仅仅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关切、同情、热爱,还有无限敬佩之情)

  (五)明确哲理(主旨)

  1、过渡:尽管环境极其恶劣,幽谷里树木的强者在几万年之后终于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 杀而蔚然成林,大自然强大的生命力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以感动和启迪,作者通过对地下森林的成长史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讨论

  补充作者写作背景:像地下森林一样,人有时也会堕入低谷,人生中的艰难险阻也会考验人的耐力、意志。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月正值“_”,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了38个春秋,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因此,不怕命运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3、明确哲理(主旨):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不怕命运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六)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正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地下森林的礼赞以及自己所感悟到的哲理,灌注在语言之中,因而,我们品味本文语言,就无不处处听到作者的心跳,强烈感受到作者深挚的感情,并解读出蕴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这就是我们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语言的依据。

  四、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

  1、同学们,本文语言不仅仅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启人深思的魅力,使文章具有理性美,同时,还运用了多种修辞,使文章富有文彩美。请同学们从修辞的角度,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3分钟)

  2、筛选出以下句子分类进行品味

  比喻: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生动形象,形状相似)

  拟人:见14、15、16段

  (明确:由于用了拟人手法,把事物当作人写,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感情,处处体现人的品格与秉性)

  

5.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 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 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初三上册英语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初三上册英语知识点外研版

初三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好读书读好书作文

仁爱版初三上册英语语法

初三上册同步辅导二次根式练习题

化学初三上册期中考试重点

初三上册练习册物理参考答案苏科版

初三上册化学作业本答案2016

初三上册文言文陈涉世家翻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三上册课件教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chuzhong/chusan/176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