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三 > 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三# 导语】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本篇文章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的《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供大家借鉴。



1.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先秦时期

  易错点: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5.禹建立中国历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

  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8.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9.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易混点:

  1.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

  2.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这是北京人进步的地方。山顶洞人则更进一步,会人工取火。

  3.纸出现之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陶器(刻画符号)→龟甲、兽骨(甲骨文)→青铜器(金文)一竹木简、丝帛(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4.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易考点:

  一、夏朝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分封制,西周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土地、平民、奴隶进行分封给诸侯,建立侯国,诸侯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封,等级鲜明,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的义务:服从天子,缴纳贡品,镇守疆土,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使得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政治上: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出现了局部统一;各国实行改革变法,成为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

  2.经济上:铁农具使用范围得到推广,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4.社会形态上: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5.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易混易错:

  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实现了改革目的,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变法中商鞅被处死,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易混易错:都江堰和灵渠都是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灵渠是运河,主要作用是航运。另外,前者是秦国(战国时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时修建的。

  2.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法家思想顺应时局需要,受到统治者青睐。

  (2)儒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民本思想,虽不适应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需求,但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考点: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2.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一、挑战“两极”

  1、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

  2、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促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外因:

  ①美国的扶持;

  ②周边战争的刺激;

  ③进行民主改革。

  内因:

  ①日本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②日本政府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③长期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

  ④实行“贸易立国”的战略,注意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启示:

  ①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②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

  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④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⑤加强国际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二、殖民废墟上的重建

  1、(印度)是英国在亚洲面积、人口最多的一块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一颗最明亮的宝石”之称。

  2、印度独立时间:1947年,实行印巴分治,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尼赫鲁出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3、印度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①粮食基本实现自给,(“印度的讨饭碗变成了面包篮子”);

  ②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③原子能、生物等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

  4、非洲独立年:1960年,有17个国家独立。

  5、1990年,纳米 比亚获得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6、拉美人民的反美斗争及领导人:

  ①1959年,古巴革命——卡斯特罗;

  ②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托里霍斯(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了运河的全部主权)

3.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 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 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 革 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1)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3)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 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四、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1)时间:1919年6月

  (2)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五、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1)时间:1922年

  (2)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六、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一、列强侵略概述

  1、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19世纪70年代以后)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7、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1945—1949)发动侵朝战争,入侵台湾海峡。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 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

  二、列强侵略阶段特征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资本主义发展成就最突出的英、法、美等国开始侵略中国。这一时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剧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扩大资本输出,加紧分割中国。这时期有更多的国家加入了侵略者的行列。先后出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英、俄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等历史事件。列强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上,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5年。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日本加紧推行“大陆政策”。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是近代列强对中国发动的规模的侵略战争。

  第四阶段从1945年到建国初期。

  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建立世界霸权,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并通过侵朝战争威胁我国安全。

5.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一、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 暴统治。

  二、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臵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五、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相关文章:

初三历史时代的曙光知识点

初三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最新初三历史年度工作总结 初三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篇)

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怎么写

初三历史学科期末教学工作总结(三篇)

初三历史八上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第一学期初三历史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初三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与答案

初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开头

关于初三历史知识点大总结(9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三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