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三 > 九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课件教案

九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课件教案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九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课件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学习目标】 ⒈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⒊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重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资料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⒈一读课文,听一听,朗读节奏。
 ⑴视频朗读,体会朗读停顿。
 ⑵教师范读课,学生勾画生字词。
 ⑶学生自读,注意文中停顿。(学法指导: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⑷学生朗读,试着背诵。
 ⒉二读课文,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选贤与能(jǔ)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 ③男有分(fèn)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大道之行也(施行) ;②选贤与能(通“举”);③讲信修睦(培养);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单独)(以---为亲);⑤矜(老而无妻的人) ⑥皆有所养(供养)⑦男有分(职分,指职业 )⑧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⑨不必藏于己(私藏) ⑩盗窃乱贼而不作(指造反)(指害人)(兴起)。
 ⑶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句子。
  ①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⒊三读课文,理一理文章层次。
 (第一层:总领全文。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
 
 ⒋四读课文,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⒈五读课文,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⒉六读课文,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四、七读课文,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⒈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⒉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⒊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
五、课堂检测 链接中考
  怪 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识辨) ②还对曰(回答) ③咸仰首叹曰(都)
 ④信如其言(确实) ⑤何以去虫(除去) ⑥以酒灌(用)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答: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答: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九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课件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