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一 > 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

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一# 导语】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下面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的《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参考。



  

1.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

  1、一词多义积累: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可译为“并且”)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择其善者而从之(顺接连词,可不译)

  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知道)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

  其恕乎(大概)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当,做)

  知之为知之(是)

  以:可以为师矣(凭借)

  仁以为己任(把)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几)

  吾日三省吾身(多次)

  后:然后知松柏(之后)

  松柏之后凋也(最后)

  行:三人行必有我师(走路)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奉行)

  2、通假字积累: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3、成语积累(本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①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②任重道远:任务重,路程又长。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

  ③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⑤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要想着和他看齐。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格言积累

  ①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谈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谈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

  1、字音

  汉语拼音规则,及容易读错的字。掌握带写规则的重点字,这些字的音节拼写对了,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些字分别是:

  (1)维、会、温、驼、优、流的拼写规则

  (2)英、呀、烟、叶、晕的拼写规则

  (3)公、荣、雄、翁、拥、窘的拼写规则

  (4)女、绿、掠、虐、与、机、区、需、鱼的区别。

  除此之外,再注意拼写的'隔音符号,皮袄píǎo儿化标音花儿huār轻声不标词。

  2、叙述方式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__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语法

  应掌握短语、单句、复句这三方面知识短语:五种基本结构,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

  单句:六种基础成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复句:七种基础类型,并列、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条件

  

3.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8.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6.《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4.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

  (一)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夸张……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5.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

  1、散步

  信服xìnfú相信(并)佩服。敬佩。

  嫩芽nènyá嫩绿的枝芽,形容刚出生而柔弱的生命。

  霎时shàshí霎,短时间;一会儿。霎时,极短的时间。

  拆散chāisàn分开

  委屈wěiqū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水波粼粼shuǐbōlínlín形容水面明净。

  各得其所gèdéqí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造句:老师带领同学们道森林里玩耍,同学们快乐的像一群小鸟。老师的身心得到了舒展,同学们的视野开阔了不少,真是各得其所。

  2、秋天的回念

  瘫痪tānhuàn: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比喻机构涣散、混乱,不能正常工作。

  暴怒bàonù:大怒;亦形容水势凶猛激荡

  沉寂chénjì:非常寂静;杳无音讯。

  捶打chuídǎ:用拳头或锤子敲打。

  憔悴qiáocuì:黄瘦;瘦损。形容人脸色不好。

  央求yāngqiú:恳求,乞求

  神色shénsè:神情面色

  敏感mǐngǎn: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诀别juébié:分别;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烂漫lànmàn:色彩鲜丽;坦荡,无做作

  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啰嗦

  淡雅dànyǎ:(颜色花样)素净雅致;(花草等的香气)清淡

  深沉shēnchén:指声音低沉;形容程度深;沉稳,不外露。

  喜出望外xǐchū’wàngwài: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翻来覆去fānláifùqù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上册单元强化练习题辅导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精选

初一语文比喻句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初一语文考试总结800字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新人教版

最新初二语文老师的工作计划 初一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十七篇)

初一语文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期中试卷

初一语文秋天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一语文期中上册复习资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chuzhong/chuyi/172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