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一 >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一# 导语】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本篇文章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的《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供大家借鉴。



  

1.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武则天统治的措施:

  (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列入其中;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5)设北庭都护府,巩固和开拓边疆。

  3、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有“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4、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由于他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唐朝出现的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新的灌溉技术——筒车,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手工业方面,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超过前代。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2.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

  1.618年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 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内容: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完善制度

  ②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③法律上:修订法律,宽省刑罚。

  意义: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 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 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 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评价

  (1)积极:

  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2)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 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五、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 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 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构,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 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 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 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 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 暴,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四、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五、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六、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历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七、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八、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九、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十、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暑期作业答案参考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下册)

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

初一历史期中下册知识点

2016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最新初一历史教学总结通用(7篇)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

2015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题

2015初一历史暑假作业参考答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必考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chuzhong/chuyi/17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