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一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

微信扫码分享

6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教学目标:
1.系统感知全文,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
2.准确把握文意,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深刻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
3.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精忠传》、《水浒传》等篇目。
教学重难点:
1.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
2.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3.通过辐射阅读材料,深入了解少年毛泽东,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学习少年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游戏导入
1.游戏一:“一一对应”。
周恩来 弃医从文
鲁 迅 排除干扰,闹市读书
毛泽东 一国两制
邓小平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游戏二:“我说你猜”
①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②从小就表现出对书的渴望,但不喜欢四书五经。
③他曾为刘胡兰、雷锋题词。
④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两个游戏做完,揭晓本节课内容,出示毛泽东的画像。
3.放录音《东方红》感染学生。并提出问题:你还听过哪些歌唱毛泽东的歌曲?
二、初读课文
1.游戏三:“快快参与”——“积少成多”,出示游戏内容:
①你听过毛泽东的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②你认为这么伟大的人物小时候会是什么样呢? 。
2.走进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①放课文朗读录音。
听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读出词语并理解词义。
②检查听读效果。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
词语:
慷慨 接济 施舍 指责 恫吓 晓谕
耸听 沮丧 克勤 克俭 引经据典 青黄不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分析课文
1.回忆《鲁迅自传》并与本课对比,归纳两篇文章的取材范围的不同点。引导学生理解传的取材范围:可能是人物一生的主要经历,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内(比如少年时代)的主要经历。
2.分析鲁迅和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基础。提问:你认为影响鲁迅和毛泽东成长的关键各是什么?
3.毛泽东思想与书。提问:
①毛泽东小时候,老师和家人要他读什么书?他自己偷偷读了哪些书?
②这些书是坏书吗?它们对毛泽东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四、阅读拓展
提示:少年毛泽东读的这些书,你听说过吗?你想读吗?
简介《岳飞简历》、《三国演义》、《水浒传》。
五、本课小结
本课时运用三个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文中重点词语并理解词义。温故知新,结合《鲁迅自传》进一步学习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对书的渴望及他所喜爱的书对他成长的影响。通过辐射阅读材料,熟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并积累课外知识。
第二课时
一、 旧知新学
运用以下词语造句
慷慨 接济 把柄 耸听 青黄不接 怒不可遏
二、诱思导学
引导学生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身边人物对毛泽东的影响。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少年毛泽东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②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影响毛泽东成长的人物?由这些人物写到了毛泽东的哪些经历?
2.分析人物性格,提问:
(1)父亲的粮食被扣,“我”为什么不同情他?
(2)“我”为什么钦佩那个“激进派”教师,赞成他的主张?
(3)“我”为什么不愿到米店去当学徒,而不顾父亲反对到湘乡县的一‘所新学堂去读书?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
3.理解关键语句。出示下列语句,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些句子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①我的*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②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4.请你评论。提问: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辐射阅读
1.辐射阅读:《从小好学》。
提示:跨越历史,共同重温那个落后的封建时代,再次走进毛泽东的少年生活。
2.片断练习: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通过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及辐射材料,小组讨论,深入探究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及读书的重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体会少年毛泽东对自己的影响。

7 第一千个球
教学目标: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2001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中国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中国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8 少年爱因斯坦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前曾流传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种传说。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称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呀!”
根据爱因斯坦的姐姐玛亚在一部从未出版过的自传中称,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很慢,而且到了很晚才开始会说话。玛亚说:“当爱因斯坦刚出生的时候,母亲看见他那又巨大又有棱角的后脑勺都快吓坏了。”
二、课前热身
带着问题读课文: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他是那种老师宠爱的学生吗?他是不是很爱思考问题?他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在学习小组内读通全文,理解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3、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并说出其作用。
(2)师生互动。

9 骆驼寻宝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2、分析骆驼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注音
携( )手 嫉( )妒 对峙( )
踽踽( )独行 温馨( ) 淙淙( )
潺潺( ) 花团锦簇( )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
10 地毯下的尘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2、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请在诵读时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活动方式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七、迁移活动
1.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探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探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11 巨人和孩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2、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热身训练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二、设疑、理解、点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第二课时
一、 理解作者构思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给予点拨)
二、学习拟人修辞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三、片断写作练习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四、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相关文章:

初一下册数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初一下册历史课本内容

初一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2014初一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语文配套练习册初一下册答案人教版

初一下册数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初一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北师大版

初一下册数学暑假作业答案2015

2017初一下册数学同步练习答案

(湘教版)初一下册地理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chuzhong/chuyi/17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