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一 > 7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7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7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微信扫码分享

第22课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王叔*新失败后,他屡遭放贬。本文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后经人推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也称《刘梦得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背诵默写
1.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惟吾德馨。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3.结尾点题句是:何陋之有?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表现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
7.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诸葛亮,一个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11.文中实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注意字词读音
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诸葛 西蜀
四、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 今义:大雁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五、一词多义
1.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则:有仙则名(则:就,那么)
至则无可用(则:却,但是)
六、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 名词做动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显灵,有灵验。 形容词做动词。)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方位名词做动词)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扰乱;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七、特殊句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句,是,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中判断“是”相同。)
译: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简陋了。)
2.何陋之有?(倒装,宾语前置,正确应为“有何陋?”)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重点问题
1.本文立意有何特点?
题目虽为“陋室铭”,但作者要表现的是“陋室不陋”,这是反向立意。
2.紧扣“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
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这里作者也是用自己所交往的人物来衬托自己的德才兼备,高雅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日常生活。
3.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隐含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表明虽然自己身居陋室,也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4.本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意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除主旨句与末句外,全篇其余的都是骈句。(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或相近的字。本文的韵脚为;名、灵、青、丁、经、形、亭,所押的韵是ing。)
好处是:骈句对偶让文章具有音乐美,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也便于吟诵和记忆。
九、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借代)
3.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第23课《爱莲说》
一、文字常识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继承了《易经》等传统思想,自成一派,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为濂溪学派,他又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占有重要地位。
“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二、成语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现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三、背诵默写
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与《红楼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文意相近,与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好相反。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在文中,作者用“菊”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
四、重点字音字形
甚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有闻
五、古今异义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 古:竖立 今:种植
六、一词多义
1.鲜 鲜有闻:少。 2.独 独爱菊:惟独,只。
寡廉鲜耻:少。 寡孤独:老而无子。
芳草鲜美:新鲜。 无独有偶:单独,一个。
屡见不鲜:新鲜。
3.玩 玩物丧志:玩弄,戏弄。 4.者 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玩世不恭:玩弄,戏弄。 莲,花之君子者也(表判断)
同予者何人(的)
5.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
6.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7.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与之”)
七、特殊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翻译时,分句中间要加“是”。)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倒装句,“菊之爱”应为“爱菊”)
译: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八、重点问题
1.作者笔下的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请用原文回答,作者借莲花表现了君子怎样的品质?
(1)从生长环境来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显示了一种高洁、质朴,就像君子不与恶浊的世界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一样让人钦佩。
(2)从它的体态香气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寓含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
(3)从风度气质看,“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此高洁、庄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在文中写菊、牡丹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写菊、牡丹的作用:写菊是正面衬托莲(正衬),写牡丹是反面衬托莲(反衬),这样衬托出莲高尚可爱,从而突出作者对莲的的欣赏、钟爱之情。
态度:对菊是惋惜,从“陶后鲜有闻”可以看出;对牡丹是鄙视,从“宜乎众矣”可以看;对莲是“欣赏、钟爱”,从“同予者何人”的反问中可以看出。
3.文中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第一段主要采用叙述、描写,第二段主要采用议论、抒情。
4.本文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在莲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赞赏,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7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2017年7年级下地理每章复习资料

7年级下册地理作业本答案2017

7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7年级下册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浙教版

7年级下册英语暑假作业答案苏教版

7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7年级下册英语练习册答案参考

7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答案2017

7年级下册英语作业本答案人教版

7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7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chuzhong/chuyi/17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