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一 >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同步辅导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同步辅导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同步辅导

微信扫码分享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 960万km2,≈欧洲,世界No.3(<俄,加)
领土四至 最北 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最东 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南 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最西 在x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陆上邻国 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海上邻国 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
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濒临海洋 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 台湾岛(No.1)、海南岛(No.2)崇明岛(No.3)舟山岛(No.4)
疆域优势
P4 海陆兼备。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国土辽阔,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 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34个 省23个
自治区5个: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x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直辖市4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特别行政区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6图5-6、 P7表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 分布 人口地理分界线 以东(东部)人口十分稠密
13.7亿(世界最多) 143人/k㎡ 很不均匀 黑河—腾冲线 以西(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民族 56个 人口比重 主要集中分布 民族分布特点
汉族 91% 东部和中部地区 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55个 9% 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的特点 地势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13图5-17)
平均海拔 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单元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2000米 高原和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7、比较黄河、长江(P17 ~P21)
比较点 黄河 长江
发源地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长 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 渤海(山东省) 东海(上海市)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 青海、x藏、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2个)
上、中、下游的划分 上、中游的分界点:河口(内蒙古),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河南) 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主要支流 渭河(陕西省)、汾河(山西省) 雅砻江、岷江、湘江(洞庭湖)、汉江、赣江(鄱阳湖)
主要景观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峡谷——虎跳峡、三峡工程
作用 灌溉、发电 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危害 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的一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悬河” 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原因 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加大沿岸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上游禁止砍伐树木、中游河道裁弯取直、分洪蓄洪等措施。
历史地位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8、我国南北差异
区 域
内 容 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
差异 民居特色 注重防寒保暖 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 喜吃面食 喜吃米饭
交通工具 陆路交通 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 气温差异 气温带 温带气候,比较干燥 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 低于00 c(<00c) 高于00 c(>00c)
冬季气温特点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气温特点 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差异 年降水量 少于800毫米(<800mm) 多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生产
差异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 花生、大豆、甜菜 油菜、甘蔗、橡胶、油棕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 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
地形 北方地区多平原 南方地区多丘陵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9、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 部 西 部
自然条件 地 形 东部地区平原广阔 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 候 较为湿润 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 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 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 发展历史 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 灿烂的历史文化
人 口 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 西部人口数量较少,且分布比较稀少
民 族 主要是汉族 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沈阳 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农 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 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工 业 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 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大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发达、方便 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 育 发达 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人才资金技术 较为丰富 短缺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 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相比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优势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
经济发展的劣势 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的工业污染困扰着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南北方交流与互补 南水北调工程 东西部交流与互补 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
10、中国主要铁路线
主要铁路线 线路走向 主要铁路线 线路走向
京九线 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龙 京哈线 北京—沈阳—哈尔滨
京广线 北京—郑州—武汉—株州—广州 陇海线 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
京沪线 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 兰新线 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综合探究五 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2、台湾之最:
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 火烧寮 台湾的山 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 浊水溪 台湾的湖泊(旅游景点) 日月潭
3、台湾的气候:台湾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4、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5、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6、主要城市
台北 台湾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新竹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
高雄 台湾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 台南 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7、水稻---海上米仓 甘蔗—东方糖库 水果之乡---香蕉 菠萝
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 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比较点 红松之乡(小兴安岭 东北三省)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地理
位置 黑龙江中北部的小兴安岭,亚洲的红松原始森林有“红松之乡”之称,是我国的林区 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的高原
范围:黄土高原垮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第二阶梯) 华北平原北部;北京的西、北两面为太行山和长城,东临渤海湾,南面是千里中原
40°N 116°E
自然
环境 小兴安岭纬度高较高,山地,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夏季,蒸发小,总体湿润,适宜林木生长。(温带季风气候) 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夏季与热同期,降水集中、形成暴雨;地势平缓,略有起伏。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人文
环境 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
(森林火车) 建筑:窑洞 饮食习惯:面食
音乐舞蹈:信天游、腰鼓
服饰:白羊肚巾(防风沙)
语言表达:高吭的民歌
文化:皮影戏、秦腔 作为首都,北京是国家机关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存在的问题
(北京例外) 长期过量开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对林下野生菌和药材进行毁灭性挖掘,对林区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露的黄土在雨水和河流的强烈冲刷下大量流失,是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原因: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地表植被*露,降水多集中夏季;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 故宫:清明两朝的皇宫,又名紫禁城。世界上现存规模、保存最完整的宫殿群建筑
鸟巢:国家体育场
胡同、四合院:北京的古建筑
改进的措施 抚育并合理地经营与管理森林
模仿森林自然发育来采伐森林
建立红松自然环境保护区
新的经营方式:把木材的枝丫、断木等剩余材料加工成雪糕棒;用锯末栽种木耳 造林种草
退耕还林
建立拦泥沙、坝淤地工程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
重要
提示 植被:多是针叶林,红松是世界上珍贵树 黄土高原的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 燕、金、元、明、清
北京最早成为“蓟”
第二课 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比较点 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地区) 富庶的四川盆地(四川)
自然
环境 位置:长江三角洲的南缘 平原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灌溉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农业高产地区,四通八达的水路为贸易提供了便利 位置: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
地形:盆地内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气候:冬暖、春早、夏热、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文
环境 主要城市: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杭州、湖州等
“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摇快船、“过三桥” 都江堰水利工程 农业: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主要农产品:水稻、油菜籽、肉猪、家禽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特色:水 房屋特点:临河而建,“人在水上住,船在窗下行”
古镇:盛泽、南浔、周庄、西塘、同里、乌镇等 丰富水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气、芒硝、井盐“千年井盐:自贡) 野生动植物资源:大熊猫、金丝猴、雪豹、桫椤等
巴蜀文化:川剧、川菜
比较点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广东省) 我国经济中心(上海)
自然
环境 位置: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南海相望 地形:平原广阔(珠江三角洲)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 位置:东海之滨,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枢,扼长江入海口 地形:地势平坦,湖泊众多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
人文
环境 农业:粮食基地、蔗糖基地、淡水鱼基地和亚热带水果基地 工业:区位因素: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南海相望 人文因素:侨乡,引进外资 政策因素:对外开放
(南大门) 交通:河港、海港,京沪线,沪杭线在此交汇,海陆共交通枢纽 浦东新区:浦东的经融业(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高科技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上海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经济的辐射效应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工业:家用电器、纺织和服装、电子及通信设备等
贸易:通过港澳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
珠江三角洲与港澳紧密合作、优势互补 1国际金融中心 2高科技园区
3制造业中心 4航运中心
第三课 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比较点 丝路明珠(x疆) 草原风情(内蒙古自治区)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位置 我国西北部 内蒙古地区 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自然环境 地形:高山与盆地相间(三山夹两盆)
三山:阿尔泰、天山、昆仑山脉
两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沙漠 地形:高原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植被:东部较湿润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渐过渡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邻国最多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尔斯坦、印度、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人文环境 坎儿井:原理:将高山冰雪融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里 组成:竖井、暗井、明井、池塘 优点:免去运水之劳,减少水的蒸发
意义:与横亘东西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我国最长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有“地下运河”之称 衣:蒙古袍(适合马背活动,抵御寒冷)
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白食红食茶食)
住:蒙古包(搭建和拆卸省力简洁)
行:骑马
娱:那达慕大会、长调、歌舞 x疆的商品集散地,
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乌洽会到中国——亚欧博览会
民族风情:大巴扎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绿洲农业:主要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
条件:有利: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高山冰雪融水可用于灌溉
农作物:小麦、哈密瓜、棉花(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葡萄(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积累)。 草原文化
引进了先进生产线和管理办法,对畜产品进行了深加工,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基础的畜牧业基地,还打造了以羊绒、羊毛为基础的毛纺工业基地,等等。草原上的人们逐渐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地理位置优越——亚洲地理中心,领国众多,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窗口
交通便捷—— ①完备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
②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
第四课 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比较点 海拔的牧区(青藏高原) 高原圣城(拉萨)
自然环境 位置: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和x藏自治区
地形:高原 气候:高原山地气候。“高、寒、旱”,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植被:草原(牧草营养成分高) 位置:x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北岸,海拔的城市之一
气候:冬无严寒,夏季凉爽
人文环境 牲畜: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藏山羊
衣:藏袍(适应昼夜温差大)
食:牛羊肉、奶制品
住:帐篷
交通:牦牛、青藏铁路 “日光城”: 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
宗教:藏传佛教
宗教建筑:布达拉宫、大昭寺
传统节日:雪顿节
综合探究六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调查步骤 (1)确定主题(2)拟定提纲(3)实施调查(4)撰写调查报告
2、社会调查方法 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调查法
3、描述家乡的基本点: 基本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等。 经济特点:如主要的物产及其分布。 人文特点:如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育科技、人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同步辅导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