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一 > 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三篇】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三篇】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一# 导语】期中考试即将到来,你今天多几分钟的努力,明天少几小时的烦恼。下面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题【三篇】,欢迎大家阅读鉴赏。


  【篇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拨,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侯。


  (1)为加点字注音(2分)粗糙()憧憬()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改为;


  改为


  (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冰心,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B.马克•吐温,19世纪后期美国作家,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是他的代表作。


  C.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作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


  2、古诗文默写。(10分)


  ○1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君问归期未有期,。《夜雨寄北》


  ○3海内存知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沉舟侧畔千帆过,。《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5数声风笛离亭晚,。《淮上与友人别》


  ○6学而不思则罔,。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


  ○7,寒梅着花未?《杂诗》


  3、综合性学习:课外阅读调查(7分)


  (一)、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有计划11%每读必做0%


  有时有计划32%凭兴趣做24%


  没有计划57%从不做76%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4分)


  1、


  2、


  (二)、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就划线部分进行仿写。(3分)


  4、按课文提示填空。(4分)


  写人叙事的文章都通过精彩的叙事彰显人物特征。《我的第文学尝试》中,马克•吐温叙述了他在“第文学尝试”中做的几件事,如(写出一件即可),突出马克•吐温的个性;《小巷深处》中叙述了养母英姨为了给“我”更好的生活条件,她,(写出一件即可),使我们感受到她的精神。


  二、阅读(5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7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5.解释加点的字。(4分)


  (1)泯然众人矣()(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父异焉()


  6.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8.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你从仲永的经历获得怎样的启发?(4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9--12题(17分)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④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⑤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9、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4分)


  10、“我”对放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4分)


  11、第③段哪些语句体现了小弟弟对风筝的喜爱?选用了哪些描写方法?(4分)


  12、探究:“我”为什么称毁坏小兄弟风筝这一幕为“精神的虐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5分)


  (三)阅读《蓝》一文,回答13-17题。(20分)


  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x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x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口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x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地欢呼奔跑,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


  13.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3分)


  14.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一跳”,联系上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3分)


  答:


  15.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6分)


  (1)几天的x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7.丁立梅曾经说过:“什么是奇迹啊?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寻常人来说,奇迹就是你没有被打败,你战胜了你自己。”(引自《生命是用来爱和珍惜的》),结合这句话,说说文中的“她”是如何创造奇迹的。(4分)


  (四)、名著阅读。(8分)


  18、下列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中,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龙马驮负唐僧。


  B.唐僧本是如来的第二弟子金蝉子转世,取经成功后,他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C.猴王大闹蟠桃会和偷吃金丹,四大天王奉命围困花果山,如来佛祖保举二郎神去捉拿,观音助二郎神以金刚套,最终制服猴王。


  D.唐僧西天取经所经历的第一场劫难是双叉岭遇到虎精,太上老君把他搭救出来。


  19、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你看那水性的君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转把他一片虚词,当了真实,道:“贤驸马,你怎的认识这和尚是驮公主的老虎?”那妖道:“主公,臣在山中,吃的是老虎,穿的也是老虎,与他同眠同起,怎么不认得?”国王道:“你既认得,可教他现出本相来看。”怪物道:“借半盏净水,臣就教他现了本相。”国王命官取水,递与驸马。那怪接水在手,纵起身来。走上前,使个“黑眼定身法”,念了咒语,将一口水望唐僧喷去,叫声:“变!”那长老的真身,隐在殿上,真个变作一只斑斓猛虎。


  选段中“那怪”是什么怪?唐僧被妖怪变成斑斓猛虎,白龙勇战妖怪,负伤撤退,八戒又打不过妖怪,此时悟空和沙僧身在何处?后来如何转化危机?(5分)


  三、作文(60分)


  在初中2个月的学习生活中,你意识到自己的改变了吗?是什么让你有了改变?是一件让你怦然心动的事情?是一本让你收益匪浅的书?是一个让你感激尊敬的人?还是……


  请以“_____改变了我”为题作文。


  要求:①补全题目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篇二】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脸颊(jiá)匿笑(nì)徘徊(huái)霎时(shà)


  B、倔强(qiàng)胆怯(qiè)蜿蜒(wān)诀别(qué)


  C、模样(mó)弧形(hú)冀中平原(jì)截然不同(jié)


  D、绽开(zhàn)感慨(gǎi)小心翼翼(yì)花团锦簇(cù)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分歧瘫痪憔悴不可抗拒B.酝酿嘈杂欹斜形影不离


  C.仗义徘徊海鸥美不盛收D.惭愧辉煌辛辣蛛丝马迹


  3、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处心积虑的努力得来的却是大家的一票否决,这对他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B、经过他的指点,我恍然大悟,心情轻松多了。


  C、花园里,花儿争奇斗艳,蝴蝶轻飞曼舞,鸟儿欢快唱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D、机敏的公安人员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了作案人的线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B.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七年级三班的语文成绩是全年级的一个班级。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小“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我,


  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2)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


  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3)我本来愿意显示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地揭露我的无知。


  A.劝慰奥妙千方百计B.劝慰奥秘千方百计


  C.劝告奥妙想方设法D.劝告奥秘想方设法


  6、选出下列语句运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排比)


  B、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C、可是,这能全怪我么?(设问)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7、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3分)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8.综合性学习(11分)


  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会”播出,节目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让“成语大会”一时间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一句话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学习的方式也可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4分)


  ①②③④


  (3)仿照例句写话。(4分)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


  二.文言文(24分)


  9.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⑵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⑶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⑷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节选))


  ⑸《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将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的诗是:,。


  ⑹,若出其中;,若出其里。《观沧海》


  ⑺《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3题。(14分)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0.《世说新语》是由____________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2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l)撒盐空中差可拟()(2)相委而去()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4)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12.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13.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20分)


  那年大雪


  肖建国


  那年雪好大,鹅毛片片飞。


  梁子回来了。穿着皮夹克,披着黄大衣,足蹬大马靴,威武得像个军官。梁子在城里做生意,没几年的光景就发了,是我们这一带穷山沟的名人。狗儿、海子和我的母亲提前几天就托人给梁子捎了话,希望他这次回来,能把我们带出去,跟着他见见世面,挣不挣钱无关紧要。


  梁子见到我,先一愣,后大笑,拍着我刚剃的光头说:“好小子,哥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海子也在院内。海子手里牵着一只小绵羊,雪白的毛,弯弯的角,很温顺地低着头。狗儿说:“梁子哥,中午咱们杀羊吃。”


  围观的人都齐声叫好,落雪的小院儿顿时沸腾起来。说到杀羊,在咱村里真是少见。我们地处汉江河畔,水美草肥,家家养羊,可自家很少吃,大都卖给羊贩子。要想很利索地杀死一只羊,还真是件棘手的事。


  为了表现自己,海子先动起了手。他把羊往树上一拴,从灶房拿出一把菜刀就向羊奔来。海子向左,羊角向左,海子向右,羊角向右。几个来回后,小绵羊奋力一击,反把海子掀了个仰八叉,引来大伙儿一阵哄笑。


  “山子上。”梁子点了我的名,我的脸就莫名其妙地发烧起来。我靠近小绵羊,小绵羊“咩咩”地叫了两声。它可是认识我的,同在一个村里生活,它吃草我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前天我还扯过红薯藤给它吃呢。


  我瞅它不备,弯下腰,伸出右臂,一下子搂着了小绵羊的头,准备朝小绵羊的咽喉切下。这时,我看到了小绵羊的眼睛里有了泪,晶莹剔透,顺着眼角流了下来。霎时,我心里一紧,“扑通”一声,手里的刀和羊一起落到了地上。


  最后,梁子出手了。梁子笑眯眯地骂我们都是笨蛋。这羊表面上看起来很温柔,其实骨子里倔犟着呢。梁子从屋里取出一棵大白菜。绿的叶,白的帮,极鲜嫩。梁子将白菜递到小绵羊的嘴边,小绵羊几经折腾,瞪着惊恐的双眼,不闻,不吃。


  “别怕,别怕,我不会杀你的。”梁子乐呵呵地蹲下来,像对一位老朋友那么亲热。小绵羊看看梁子手里没有刀,眼神稍稍松懈了一下。梁子以手为梳,给小绵羊搔起痒痒来,那动作极温顺。小绵羊可能被感动了,饱含在眼眶的一窝泪水,扯成线流了下来。


  小绵羊开始吃起白菜,并将身躯靠近了梁子。大伙儿也以为梁子不再杀羊了,打着哈哈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只见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小绵羊和我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见一股鲜血喷涌而出,羊的气管已被生生切断。小绵羊扑倒在地,一双翻白的眼睛瞪着梁子,嘴里还噙着一片白菜。


  围观的人们也是一阵惊叫。梁子站起来,擦了擦带血的匕首,自得地说,准备剥皮起锅了。


  那一晚的羊肉,我至今回忆不起是个什么味道。


  第二天,雪依然下,大地一片耀眼的白。梁子走了,是一个人。苍茫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孤独的脚窝。


  (选自《第xx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改动)


  14.请你用几句话概述这篇小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15.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6分)


  (1)围观的人都齐声叫好,落雪的小院儿顿时沸腾起来。(3分)


  (2)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3分)


  16.文中写到梁子点“我”名时,为什么“我的脸就莫名其妙地发烧起来”?


  (4分)


  17.阅读小说的最后一段,请你联系全文,说说这样结尾有何作用。(6分)


  (二)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19-23题。(19分)


  站在山脚下的人


  27岁时,他从牧师转行去当画家,深信自己会在绘画艺术上有所成就。


  一天,他拿着自己的几幅临摹画作,去巴黎向一位知名的画家求教,希望他能指点一二。可一连去了好多次,对方都以他的作品太稚嫩,根本不具备绘画天赋为由拒绝给他指导,甚至连面都懒得见。


  无奈之下,他只好守在这位画家的院门口,希望能在他出门时拦住他。


  一天,画家果然被他等到了,“我对您的才华仰慕已久,请您务必花几分钟时间,指点一下我的作品。好吗?”说完,他便将自己的画双手奉上。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画家不但没有伸手去接画,反而以无比轻蔑的语气说道:“让我去看一个无名小卒的画,除了浪费我的时间外,没有任何意义。”


  对方的话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但他还是稳了稳情绪,然后微笑着说道:“如果把绘画艺术比作一座高山,那么现在的您无疑是站在山顶的那个人,而我则毫无疑问是站在山脚的那个,您若是朝下看我,自然觉得我渺小得如同一只蚂蚁。”


  大画家听后哈哈大笑:“既然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知趣地离我远一点!”


  他点了点头:“从下一刻起,我便会离您远远的。可是,难道您就不想知道山脚下的人看山上的人是怎样的感觉吗?”


  “什么感觉?高山仰止?”大画家得意地反问。


  “不,我在山脚朝上看您,同样也觉得您渺小无比。”他淡淡地答道。


  就在那位画家惊愕不已时,他接着说道:“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不是吗?”


  后来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攀上了绘画艺术的峰。不错,他正是世界上最的画家之一——文森特•梵高。


  1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9.文中划线句“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5分)


  20.自选角度赏析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最成功的一种写作手法并说明理由。(5分)


  21.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的两个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5分)


  四.写作(55分)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65岁时还念念不忘8岁时的冒险经历,并认为那次经历中所获得的经验,使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应付一切。你有过难忘的经历吗?从中又获得过一种怎样的感悟、启示、经验或感受呢?


  请以“我也能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并能具有完整的记叙要素和清晰的结构条理。记叙中结合点描写,语言要通顺,中心要明确,少写错别字。


  【篇三】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运用(30分)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汉字或拼音。(6分)


  文学殿堂圣洁美丽,曾吸引了多少人在其间cháng()徉驻足:对文学无限憧()憬、为我们打开一扇知识大门的赵丽宏,在《千家诗》中怡()然自得的于漪,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的田晓菲……又有多少伟大的文学形象在一刹那照亮了我们心灵:面对cù()然而至的海难依然保持镇静的哈尔威船长;自认为豁达、洒脱最终茅塞()顿开的男生贾里;迂腐教条、固执呆板、可笑可怜的郑国人……还有多少生动而曲折的故事在我们的脑海中镌刻出一道道美丽风景:烟波浩miǎo()的水泊、雄伟险峻的梁山,还有那摇摇欲坠、半明半昧的繁星,缥缈得如同仙境般的赵庄戏台……这些都是文学的魅力——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情感,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动人画卷。


  2.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反老还童群星荟萃眼花缭乱小心冀冀


  赏心悦目势不可当井然有序惊慌失错


  走头无路镇定自若相提并论念念有词


  3.根据语境及括号内提示,填写合适的成语。(任选两个作答)(2分)


  快乐是什么?孩子说,快乐就是和同伴一起搭积木并__A__(表示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成人说,快乐就是和友人一起品茶而__B__(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老人说,快乐就是和家人一起共享__C__(形容家庭之乐)。


  我选______,成语:__________;我再选______,成语:__________。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参加这次献爱心活动的有公务员、警察、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


  C.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


  D.北京日报社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5.(无锡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B.参展企业代表和与会的外宾就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问题广泛地进行了交流。


  C.由于合理的体能训练,使他的体重在两个月内减掉了二十多斤。


  D.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善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6.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即可不失时机地感受生命旅途的劳顿和艰辛,又能亲历笔力难及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


  ②路上的寻求势必将自己置于不安逸的处境,它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游山玩水。


  ③这样的人生状态,在内心深处产生的巨大而强有力的生命震撼,自然蕴藏着势不可当的大智慧。


  ④它摒弃了坐在书房里的自得和悠闲,却有着直观现实,直面生命,让脚步和身心融入自然智慧的豪壮。


  A.②④①③B.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③①②④


  7.名著阅读。(4分)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于1942写成的童话。童话中小王子告别自己的小行星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访问了________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最后在________的帮助下离开地球,重新回到他的B612号小行星上。童话借此表达出了作者对________的讴歌。


  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材料二:重阳节形象标志(右图)。


  (1)阅读材料一,说说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有什么内涵?(3分)


  (


  2)材料二是重阳节形象标志图,它由一个双九的图案,结合中国古老的毛笔画元素和菊花构成,有何寓意?(2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9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按提示默写句子。(2分)


  (1)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月诗中,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__________,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2分)


  1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3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7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必细察其纹理________________


  (2)徐喷以烟________________


  (3)鞭数十________________


  (4)以土砾凸者为邱_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5.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象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6.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7.选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2分)


  18.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3分)


  19.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表达的情感。(3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洞茶


  毕淑敏


  ①我16岁时在x藏海拔5000米的高原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给我一块黑乎乎的粗糙物件,说,这是茶砖!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的。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出差到了四川,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茶砖,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砖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B11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B12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B13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渐渐显影,越发清晰。


  B14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B15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曾传递给边防军人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疆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B16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早仙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啊,好茶!


  (有删改)


  20.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寻找砖茶,失望困惑→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第B12段运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三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