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一 >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四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四篇】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四篇】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一# 导语】本篇文章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四篇】,欢迎大家查阅并提宝贵意见。

  社戏答案

  【巩固强化】

  一、基础训练

  1、C

  2、A

  3、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所感: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4、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快。

  5、(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表现戏白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夸奖了他的豆子。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二、能力提升

  (一)1、jí;zhòng

  2、双喜承认偷豆,但理由是“请客”,另外,偷你的豆是看得起你。这番话说得理直气壮,表现出双喜的能说会道,机灵活泼。

  3、语言描写宽厚、淳朴、热诚、好客。

  4、虽含责备之意,但六一公公并不是责备双喜他们偷豆,而是为踏坏庄稼而感到可惜,表现出老农对劳动果实的珍惜。

  5、那夜的豆是“偷”来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吃的,充满了童心野趣,从而表达出“我”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友谊的怀念。

  (二)1、宛转;悠扬;沉静;弥散

  2、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远远地”和“跑”衬托船行之快,用“我却还以为船慢”衬托我对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这句话写出了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3、视觉,如:月色便艨胧在这水气里。听觉,如: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嗅觉,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如: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4、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5、急切;陶醉;惊讶;惊喜

  6、写出夜航途中的知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误认是为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

  【课外拓展】

  1、①徐又芳缠的丝线粽子超过所有人

  ②徐又芳捡拾线头

  ③各色丝线家家都有

  ④徐又芳家境贫困

  2、①对往事的难忘

  ②曾经不经意伤人自尊的愧疚

  ③没有机会澄清误会和表达歉意的遗憾

  3、(1)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对人对事直率、不懂得变通。

  (2)应该有。照应前文,点题。景物描写,“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喻示作者有所领悟后的豁然开朗和心灵净化。深化了主题。

  4、第③段中似有若无的小雨烘托了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结尾段中“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喻示作者有所领悟后的豁然开朗和心灵净化。

  5、同:都是景物描写。异:本文用似有若无的小雨烘托了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引起下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链接材料写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照应了上文。

  6、徐又芳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子,她虽然家贫,但不愿接受别人的怜悯施舍,用捡来的线头缠出看的丝线粽子,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赞扬。“我”不仅没有赞扬她心细手巧,反而用“你太可怜了”作为送丝线的理由,深深伤害了徐又芳的自尊。由此我感悟到,只有顾及别人的感受,采取恰当的方式,善意才容易被他人接受。

  端午日答案

  【巩固强化】

  一、基础训练

  1、B

  2、(1)燥一躁

  (2)浆一桨

  3、C

  4、不全同。

  茶峒:

  ①包粽子;

  ②穿新衣;

  ③吃鱼吃肉;

  ④用雄黄蘸酒画王字;

  ⑤赛龙舟。

  我们这里:

  ①包粽子;

  ②吃咸鸭蛋;

  ③挂艾叶菖蒲;

  ④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5、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泪罗江,以身殉国。相传,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并造龙舟争相竟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6、有关。相似点是场面异常紧张、激烈,鼓声如雷,呐喊震天。联想。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之外又用侧面描写,更能突出龙舟竟渡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7、第二个场面是“河上赛龙船”,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准备充分,一点不马虎。“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暗示了竞争的激烈。赛龙船时,作者运用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写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进一步渲染了龙舟竞渡的激烈程度

  二、能力提升

  1、文章详写的是龙舟竟渡的场面,其中又重点写划船的人及其精神面貌。

  2、

  3、持、划、挥动、擂、打、敲打

  4、(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官民同乐”;

  (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银牌”“鸭子”,是为乐而竞赛;

  (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汨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休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做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年年岁岁,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课外拓展】

  1、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对奶奶的思念。

  2、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结尾互相呼应;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铺垫。

  3、(1)一个“捧”字,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2)朴实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奶奶的慈爱和对孙女的疼惜,表达了奶奶希望孙女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4、因为奶奶的粽子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奶奶的粽子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种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奶奶的粽子包含着浓浓的温暖和关爱,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

  5、示例一:故乡是妈妈手中那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每一根都是我长长的思念,无论走到哪里,那种芳香都会让我沉醉留恋。

  示例二:故乡是春雨中静默沉睡的小村庄,青瓦窄巷,是一串柔美的音符,一个倾城的绮梦,一抹浅笑的时光。

  本命年的回想答案

  【巩固强化】

  一、基础训练

  1、A

  2、(1)与自己属相相同的年头。

  (2)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3)合家,全家。

  (4)大门内做屏蔽的墙壁。

  3、(1)形象地描述了柴禾迅速放进灶膛中的情态,表现了春节忙碌的情景。

  (2)民间俗语,通俗,自然,易懂。

  (3)运用军事术语“换岗”,幽默风趣。

  4、一是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二是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三是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5、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使得华夏文明扑面而来,下面被衬托的春节也就更引入注目了。

  6、昔日大年,含义丰厚,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和期盼,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回忆起来,似乎老成、世故也不见了,身心轻松,童心童趣萌发,自然就有了“返老还窒之感”,这个结尾余味无穷。

  7、变化的总趋势:淡化。项目内容减少,某些事情推迟。市场取得而非自己操办者增多,年货数量减少而质量提高,人们重视程度下降,过年与平时差别减小——平时如过节,平时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

  二、能力提升

  (一)1、“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是并列的三个短语,应把逗号改为顿号。如有学生认为“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后面的分号改为句号,“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也应该鼓励与肯定。

  2、过年的忙碌气氛

  3、幸福而愉悦的心情

  4、A

  5、B

  (二)1、①这是关于中国传统的与气候密切相关的24个节气的内容的诗歌。

  ②惊蛰;清明;芒种;处暑;白露;小寒

  2、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3、拟人。形象地描绘出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的特点。

  4、炒年货,吃腊八粥。其他略。

  5、人们希望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6、“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是因为腊八粥非常香甜可口。

  7、不准确。作者混淆了“节气”与“节日”两个概念。

  “节气”是指与气候密切相关的24个节令,

  “节日”是庆祝或祭祀的日子,与民俗更为密切。

  前者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后者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

  【课外拓展】

  1、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2、“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

  3、两;除夕守岁;初一拜年自己对这两件事的看法。

  4、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5、作者并不完全赞同传统的风俗习惯。例如,对“守岁”,作者认为对“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对吃饽饽“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对拜年,作者“从心坎觉得窝囊”。从以上的态度中,我们可看出作者厌恶过年这种传统陋习。

  6、示例: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

  7、相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不同点:《本命年的回想》意在反映民间过年的传统习俗,在怀旧中获得“返老还童”之感,所以作者的叙述比较客观,饶有兴趣;

  而《过年》旨在表达作者对过年陋习的否定态度,文章是从“我”的这种态度出发来叙述过年的风俗人情的,体现了作者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思想。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答案

  【巩固强化】

  一、基础训练

  1、B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宋;

  文学;天;明月;人生

  3、艾青

  4、(1)qī

  (2)qǐ

  (3)què

  (4)yǒng

  (5)yàn

  5、(1)直到天亮并表达怀念

  (2)端起酒杯

  (3)宫殿;今天晚上

  (4)天上的宫殿楼台;耐不住清寒

  (5)(月光)转过没有入睡的人

  (6)庭院中

  (7)秋天的情思

  6、(1)√

  (2)×

  7、(1)隐隐流露出其他时候的“不圆”。

  (2)作者豳此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渴望亲人团聚之情溢出纸面。

  二、能力提升

  (一)1、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2、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3、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都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美好的祝愿。

  5、婵娟、玉兔、夜光、素娥、

  冰轮、玉蟾、玉弓、玉桂、玉盘、

  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6、婉约;李清照;柳永

  (二)1、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歇在树上的鸦鹊,以及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2、D

  3、诗人常常借助“月”这个意象,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只要写得合情合理即可)

  【课外拓展】

  1、①美在月挂位置;

  ②美在意境幽雅,生机盎然;

  ③美在燃烧的形态及其变化;

  ④美在真切与迷离之间。

  2、写法,欲扬先抑(或设置悬念);

  作用,与下文所写春夜满月的景致形成对比,

  突出燃烧的月亮所创造的生机活力和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喜爱赞美之情。

  3、①春天:嫩绿;

  夏天:饱满、丰腴;

  秋天:平静安详、悠远清寂;

  冬天:新鲜、明媚。

  ②关系,因关注、喜爱月亮,故能发现“月亮燃烧”独特的美;因为熟悉月亮,故能领悟出丰富深刻的人生道理。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或前者是后者的铺垫)。

  4、①人应甘于奉献,以造福他人;

  ②只有不断汲取、蓄养才能成就生命的精彩。

  5、答案示例:“穿窗而过的月光……我只能睡睡醒醒了”,运用拟人,赋予月光以生趣,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四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