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二 > 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

【#高二#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金笔头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數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卵.....;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视,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视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已日。视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5.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6.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7.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8.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9.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40.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2.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1.“阳”和“阴”

  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

  2.“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这一句用了“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几个短句,几个动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拟人的运用

  本文有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3.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3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5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6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7京都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8贾人,商人。

  9出官,(京官)外调。

  10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1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3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4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15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16“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17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18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19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0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1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22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23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4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25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XX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26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7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28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9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30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31约从离衡,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横策略。约,结。离,使离散。

  32履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3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34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35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36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37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38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39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40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4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42百工,

  43六艺经传,六经的XX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2)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贤才)

  不知老之将至:(老:老年)

  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老者”)

  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

  (4)数词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3、一词多义

  修

  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之

  仰观宇宙之大(助词,的)

  不知老之将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及其所之即倦(V.向往,追求)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一

  一觞一咏(一边)

  若合一契(数词,一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视为同等)

  其致一也(一样)

  夫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

  悲夫(语气助词)

  二、虚词

  1.以

  (1)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3)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4)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

  (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

  (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列坐(于)其次(省略介词“于”)

  (3)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3.倒装句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

  (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

  (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

  (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要词释义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疏导、引来)

  悟言一室之内(悟言:晤言,)

  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

  终期于尽(期:至,及)

  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

  是日也(是:指代词“这”)

  茂林修竹(修:长)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信可乐也(信:指确定)

  向之所欢(向:指过去)

  列坐其次(次:指旁边)

  及其所之(及:指等到)

5.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6.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放,素有“诗仙”之称。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我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

  6、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7、《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教育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8、《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9、《过秦论》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0、《师说》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二上册物理教案范例5篇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师说》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二上册数学知识点

高二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高二上册英语单词整理

高二上册数学说课稿

高二上册数学数列知识点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试卷苏科版

高二上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上册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er/18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