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二 > 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微信扫码分享

【#高二# 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金笔头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助你金榜题名!

1.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地形地势: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土壤: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分异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2.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1.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3.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指地球各纬度带上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除了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在南、北半球中,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并且纬度愈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另一半球则相反。

  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全球各纬度上昼弧与夜弧等长。各地昼夜平分。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上昼弧大于夜弧,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愈高,白昼就愈长,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出现极昼现象;半南球反之。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

4.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荒漠化的防治地理知识点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积及原因比较: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5.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1、全球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1)、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

  (3)、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这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2、等温线形状的南北差异。

  北半球比较曲折,南半球比较平直。因北半球海陆相间,下垫面性质差异大,等温线偏离纬线。而南半球主要是海洋,下垫面性质单一,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3、等温线的突变。

  等温线的突变,既偏离纬线。影响的因素不同,偏离的程度和方向不一。一般情况下,陆地上等温线的突变是由地形因素所致,海洋上等温线的突变是洋流的影响。

  (1)、A、B、C、D四处的等温线都向低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低。因这四地都有寒流经过,降温作用明显。

  (2)、E、F、G、H、I五处的等温线都向高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高。因这五地都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3)、在青藏高原和科迪勒拉山脉等地,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低。因高原山地海拔高,降温作用明显。小范围闭合等温线也是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

  (4)、A、B两处凸向的纬度比C、D两处的更低。因A、B两处的寒流是由寒冷的西风漂流向低纬运动而形成的,水温更低,气温相应降低。而C、D两处的寒流是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向低纬运动而形成的,水温较高,气温相应较高。

  (5)、从图中可以读出,同一纬度高温区等温线凸向高纬,低温区等温线凸向低纬。可简记为‘高温高凸,低温低凸’(同一纬度)。

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高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第13课《宇宙的边疆》教案

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指南录后序字词解析

高二上册月考政治试卷

高二上册化学优秀教案

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上册历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识点

2017高二上册历史期末模拟测试题

高二上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

高二上册期中英语考试试题及答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er/18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