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二 > 人教版高二语文《短文三篇》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短文三篇》教案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人教版高二语文《短文三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高二# 导语】高二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由此可见,高二是高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金笔头网高二频道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短文三篇》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通过研读三篇短文,了解蒙田、帕斯卡尔、富尔格姆等作家的思想以及人文主义观念,并能结合自身的感悟表达自己对生命•思想•信条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将三篇短文作为一个整体,从行文思路入手,着重讨论难解的语句,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探讨的重点,略谈《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并以之过渡到《信条》,并以动笔的方式来自行解读《信条》。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用“质疑—联系”的方法深入解读文本,要求学生动口动笔来表达自己个性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深入地理性地去思考人生问题。让他们能从生活体验出发,对生命、思想、信条作一个自我反思、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将三篇短文作为一个整体,导入的同时板书):这节课我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三篇》。老师在同学们这么大的时候啊,也有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轻,在烦恼的时候常常不自觉要思索人生问题,是啊,人——一个多么复杂的字眼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那么思想对于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时代瞬息万变,有没有不变的信条呢?让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短文三篇》,听听哲人们给予我们的人生箴谏。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

  一、研讨《热爱生命》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老师:有没有哪一位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一下这篇短文。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试着把握一下作者的行文思路。

  2、一位同学说一说行文思路。

  学生:短文从度日说起,进而阐述对生命的态度,最后阐述热爱生命的办法就是关注生活,珍惜时间,只有这样生命才有乐趣,也不会感到死之苦恼。

  老师(板书):度日——生命——生活。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

  老师(过渡语):西方哲学随笔有很强的哲学有很思辨特色,加上我们距蒙恬时空久远,

  势必有不少难以理解的语句,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之中已经提出来了(老师展示幻灯片)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表述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两个句子上。

  ①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②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关心的程度而定的

  这两个句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联系你自己生活体验去想一想。然后呢我请几个同学来谈一谈,现在开始………好,下面请同学说一说………

  句①学生1:我认为如果真正乐于生,那么那应该留恋生命,而害怕死亡。(老师点评:你的想法完全符合心理学的逻辑,然而,我想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死亡,你害怕也罢,不害怕也罢,它都是我们要坦然面对的,而死是生命的极限和终点,用保尔柯察金的话说: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学生2:我认为生的本质不在于死(点评:你的生活态度很积极,然而你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关系呢?死是生的必然结局,每个人都会死去,有生必有死。我想在本篇短文中,“生之本质在于死”也可以作如是观,正是因为蒙田认识到人生而有限,所以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这是热爱生命的一个充分理由。)

  学生3:我认为活得不好,不如死了算了(点评:你很坦率,单为了这份难能可贵的坦率,你就应该好好活着)我认为蒙田就是怕死(点评:你可让蒙田的在天之灵有些不安了,要是有可能它也许要做起来与你展开辩论了,但也许他还是躺着说,这个孩子真可爱。)

  句②学生1:我们对生活越用心,就越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老师:在生活中你的乐趣在什么地方,如果是好的,哦,谈的不错,我有同感,如果是不好的,你的乐趣可是建立在人家的痛苦之上的呀,如果反过来,你就无乐趣可言了,做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2:当生活带给我们烦恼的时候,我们如果将之看淡些,少关注一些,不是可以获得心理的宁静安乐吗?(点评:我发现你特别擅长于质疑,逆向思维很发达,你能举例说说吗?其实,你所说的是我们面对生活的策略,你对生活如此用心,这不正是关注生活吗?)

  老师:老师对这些问题也有一些思考,我展示出来与同学们参考参考(展示幻灯片,并讲述),生是死之开始,而死是生的极限;生命的价值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实现的,生活中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越多,那么,我们生活的价值就越大,我们生命的价值就越大,那么,死的价值也就,因为死是生的极限,这个时候,生命是最充实的时候。

  二、研读《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老师(过渡语):法国人蒙田认为生命优越无比,李白在人生屡遭挫折后,却吟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句子,面对横亘古今,绵延万里的长江,生命仿佛只在朝暮之间,渺小脆弱,幸而李白又对我们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几个世纪过去了,法国的帕斯卡尔又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是苇草,思想对于人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我为同学们朗读这篇课文(同时点开幻灯片音画),读完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领悟。

  1、老师与全体同学合作朗读短文(老师读1—4,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2、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人)。

  学生:说人是苇草,是与浩渺无边的宇宙相比,说明人从生理上是脆弱的,但人因为思想而伟大,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老师可以追问:思想对于人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就让学生朗读第四段)

  老师:说得不错,说明你一下子就把握了短文的精神,是的,理解了这句话,也就把握了这篇短文的总体精神。老师在这里也想多说几句。帕斯卡尔这根苇草在他39岁的时候就枯萎了,然而几何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定理”,以及数学、哲学上的诸多成就使他在人类思想的银河中熠熠生辉!同学们,我们的身体可以不高,然而我们应该追求思想的高度;我们的眼睛也许近视,但我们可以让思想纵横今古!面对幽冥浩荡的天地鸿蒙,人类不过是栖迟在银汉滩涂的苇草,然而思想的电光可以洞开希夷混沌,在洪荒宇宙之中构建起人类文明的高塔,从而昭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是宇宙中一个伟大的存在!同学们,提升思想也是热爱生命,因为思想可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书写永恒!

  三、研习《信条》

  1、学生浏览《信条》,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观点主张。

  老师明确:儿时所学的简单道理是适用于家庭、社会、国家的“信条”

  2、学生通过“旁批”的方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对16条常识的理解。

  老师的话:富尔格姆列举了16条常识,认为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等任何东西都在这些条条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把自己对它的理解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老师举两个例子:

  老师示例①“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他们会死去,我们也会”——跟世界上任何生命一样,我们也有离开的一天。贪生怕死也罢,视死如归也罢。面对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不如记住东坡的话,“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②“要承认奇迹。别忘了……”——我以前相信“眼见为实”,殊不知有些东西司空见惯,我们却未必真知。当匆匆走过花园的时候,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不起眼的小草吧。

  3、学生旁批展示。

  学生1有东西大家分享,这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要建设和谐社会,分配就应该公平

  学生2公平游戏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尤为重要,如果*,以权谋私,那就会丧失竞争的积极性。

  学生3惹了别人就说声对不起,人与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但彼此的尊重对于文明社会来讲十分重要。

  学生4过一种平衡的生活,身体和心理如果不平衡就会产生破坏力,这是养生的原则。

  老师点评:同学们的旁批融入了自己生活体验,也显示出了相当不错的文字表达水平。其实啊,真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话语,我们在慢慢长大,但无论什么时候,千万别忘记儿时,父母师长的语重心长。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结束语(并总结《信条》):这节课,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短文三篇》,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础,思想体现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条是人的生活原则,三者构成了稳固的三角结构,共同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学了三篇短文,我相信同学们各有所思,各有所得。老师也将自己的体会写了几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苇草因为有思想而强悍

  在时光隧道中行走

  别让那颗赤子之心

  遗失在儿时的沙滩板书设计:短文三篇

  让生命的种子

  于似水流年中(自然基础)生命思想(人格追求)

  变得充盈饱满

  将生命•思想•信条构筑成人

  人生图画里一座伟岸的青山

  谢谢!下课!信条

  (生活原则)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三篇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体会三篇短文各自不同的写法。

  3.掌握三篇短文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1.难句译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然后,这以后。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是马也,虽有……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外见:表现在外面。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额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而入无之,又倍其力焉。

  而,连词,表示并列;之,代词,代上文老虎锋利的爪牙;其,代词,它,指老虎。焉,语气助词,可不择。倍其力:使虎的力量成倍地增加。“虽猛必不胜”:虽,即使;必,一定;胜,取胜。即使勇猛无比,也一定不能取胜。

  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其,代词,指上文说的“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可译为“他们”;为人获,被人捕获,这里指被对手打败,他们被人抓获杀掉,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江而下,直到现在还没有去成,你凭什么能去!”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干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3.老虎为什么能够吃人?

  分析:第一是力气大,第二是有锋利的爪牙。

  从这两个条件看,老虎吃人或者人被老虎吃,是毫无疑问的。这是根据常理推断情况,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

  4.人又为什么能征服老虎?

  分析:用对比手法写出老虎吃人的事不大见,人倒是常常能征服老虎。因为:①人能动脑筋,亦即能用智慧;②人能运用工具。把人具有的两个条件跟老虎相比,那是一百比一的事,人怎么能不征服老虎呢?

  5.有了以上两段,文章的主题大体明确,又为什么有第3段呢?

  分析:先把第1段中人被老虎吃的事加以解释;同时由此推演开去对那种只肯用力不肯用脑、只肯用爪牙不会用工具的人加以抨击,他们最终只能像老虎一样被人控制。

  6.《说虎》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发?

  分析:要多动脑,不能死做;要多掌握科学技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竞争能力,不能因循保守,苦做死做。当然,在进行艰苦探索时做些必不可少的具体工作也是应该的,——那跟死做有本质的不同。

  7.《为学》可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分析:分为三段(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看法,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是“为”。

  第二部分(“蜀之鄙有二僧”到“富者有惭色”),运用具体事例证明上述观点。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强调立志。

  8.(为学)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

  “人之为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间两答(设问句)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于“为”。每设问中都是先提出总说,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于“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9.《为学》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先写“天下事”,强调“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普遍性,这就决定了“为学”也不例外。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用“天下事”陪衬“为学”,目的是论“人之为学”。

  10.富和尚说了两次“子何情而往”,语气和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富者第一次说“子何情而往”,用问号表示他是不知而问,探询之中带有惊讶的语气。第二次说“子何情而往”,用的是感叹号,富和尚不相信究和尚“吾一瓶一钵足矣”,就可以去南海。他说这句话,是表达轻视和奚落的语气,富和尚前后说了两次“子何恃而往”,意思虽有不同,但都表现他只迷信物质条件不相信精神力量。

  提问:“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说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

  从“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可知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而贫僧仅凭“一瓶一钵”,把愿望变成了现实;就有力地说明了“事在人为”。富僧虽然条件优越,“犹未能也”,证明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天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难”。故事虽未直接写“为学”,但与“人之为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的道理相通。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

  三、教学过程设计

  (马说)

  (一)介绍作者、解题。

  板书课文标题《马说》及作者韩愈的名字。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在文学上,他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骄偶文风,主张复古,即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务去陈言,提倡散体。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的散文气势雄健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他是我国文学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且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提问: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回答后,明确:比喻人才。问:伯乐指的是什么?回答后,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指导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2.请同学们合上课本以后,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出示小黑板)

  相马抵骈死槽枥

  指名学生把注音写到黑板上,然后请大家打开课文订正。请一位同学领着大家拼读上述拼音各三遍。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呢?学生回答后,明确:察看,仔细地看。“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抵,仅仅,只。骄死,骄,饼,并列。骄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沥,是系马、拴马的马拥、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流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

  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如同上一课中“臣是以无情也”的“以”字一样。

  4.指名学生逐句读、译,再请其他学生补充或订正。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学生回答后,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全班齐读第1段。

  (五)讲读课文第2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展示小黑板(背面)正音、析义(或辨形):

  粟sù下从米,小米;栗lì下从“木”,栗子、栗树。

  食shí吃,食同饲,喂。见xiàn,同“现”。

  是,此,这。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指名学生逐句读、译、再请其他学生补充或订正。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干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名日行千里呢?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回答后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全班齐读第2段。

  (六)指导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2.指名学生读、译第3段。

  3.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呜之”是什么句式?学生回答后,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学生回答后,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手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育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下面,执“策”的“策”是马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其,……其……”,难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手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全班齐读第3段。

  (七)归纳课文。

  问:根据3段的大意,大家能写出中心思想么?学生自己写,交换看。

  教师归纳: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问: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的局限性:文章流露了个人的感叹,作者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文章抨击的锋芒虽然并不是指向那些自己并不拥有千里马的“奴隶人”,却也因此暴露了作者作为地主阶级文人瞧不起下层劳动人民的心情。他不懂得这些从事养马实践的“奴隶人”正是最了解能识别千里马的。作者也不懂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能识别人才的道理。

  问: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学生讨论,明确: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了献身“四化”建设,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但是我们一般不能随便把自己比作“千里马”。

  (八)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委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九)课堂练习:

  1.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出色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一个接一个地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素质不能表现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也不理会它的意思,却拿着鞭子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的确不能识别千里马啊!

  ++++++++++++++++

  (说虎)

  (-)自读提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朝末年进土,一度做官,因事罢官,归隐,发愤著书,作《郁离子》(寓言集)。后辅佐朱元潭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啪当于副宰相),封诚意伯。

  刘基的诗文雄浑奔放,寓言寄意深刻丰富。《说虎》一篇,短短153言,内容精练,寓意深刻,从中可以看到其“力”大大超过人的老虎为什么会败于人手,落得个其皮为人“寝处”的下场,其中给后世留有深刻的教训。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显现其寓意的;注意文中虚词“之、于、也、而、哉”的不同用法。

  (二)重点分析。

  第一段(“虎之力……无怪矣”)。

  这段写老虎的力量大大超过人,因而人被老虎吃掉这个事就不奇怪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之”,的;“于”,比;“啻”,xhì,只;“不啻”,不只

  ;“也”,表肯定,这句的意思是:老虎的力量比人不只大一倍。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而”,但是,却;“无”,没有;“之”,代锋利的爪牙;“其”,指老虎;“焉”,语气助词;“则”一连接词,那么;“之”,助词,其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人食于虎”原是句子,现在是土语;“于”,被;“也”,表句中停顿;“无”,不。这句的意思是: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人却没有锋利的爪牙,这样一来,老虎的力量又增大了一倍,那么,其力量远不及老虎的人被老虎吃掉这个事就不奇怪了。

  这段说明人为什么会被老虎吃掉,这是因为人的力量大大弱于虎。老虎自身有比*得多的“力”,又有锋利的“爪牙”,这两方面人都远不如虎,这样,人就要被老虎吃了。

  这段文章简洁具体,材料有力,对比鲜明,通俗易晓,寓意寄焉;力量小者,处于弱势者要被力量强者,处于优势者吞食。

  第二段(“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虽猛必不胜”)。

  这段写其力大过人的老虎为什么却敌不过人,落了个其皮为人“寝处”,其身任人处置摆布的下场。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然”,然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恒”,经常;“而”,但是,却;“之”,的;“寝处”,意为坐卧;“之”,代虎皮;“哉”,表疑问,呢。这句的意思是:然而,老虎吃人这个事不常见,老虎的皮却倒是常常被人用来垫着坐卧,这是什么缘故呢?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而”,但是,却;“物”,外物,人自身以外的东西,这里指捕捉老虎的器韧工具。这句的意思是:老虎使用的是力量,人使用的是智慧,老虎只能利用自己的爪牙,人却能利用捕虎的工具。

  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所以;“之”,的;“用”,功用,作用;“而”,但是,却;“以”,用,凭借;“敌”,对抗;“必”,一定。这句的意思是:所以,力量所起的作用仅只是一分,智慧所起的作用却较之大百倍,爪牙的作用各是一分,而捕虎工具的作用却要大得多,凭借一分之力来对抗百倍于己之力,老虎虽然凶猛也是一定不能得胜的。

  这段说明老虎为什么会敌不过人,而受制于人。老虎只会利用它自身所有的那点力量,而人却能运用智慧,利用外物,借助工具,这时,人的力量变得比老虎要强得多,于是,老虎只能败在人手下,受制于人,任人处置,其皮也就“人常客必之”了。

  这段文章开头以设问突出论题:“……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接着说理,对比以折之,夸张以明之,说服力极强地言明只会“用力”,只会依凭自身那点力量的老虎是必然要败在能“用智”,“用物”的人的手下。

  这段的寓意含有两个内容:一是力量弱者要受制于力量强者,这点与上段相同。一是“用智”与“用物”能使人增加力量,使原先的弱者变为强者。

  这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很重要。它是后一段论说的依据,更是全文寓旨以出的导引。

  第三段

  这段直写寓旨,昭示教训。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故”,所以;“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为”,被;“者”,代被老虎吃的人;“而”,但是,却;“者”,代不能用智、用物的人;“也”表原因。这句的意思是:所以,那些被老虎吃的人,乃是因为有着智慧和工具却不能够加以利用。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是故”,所以;“之”,的;“而”,却;“与”,和;“者”,代人;“之”,代词,这;“也”,表肯定判断;“其”,代上句所言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为”,被;“人”,指别的人,对手;“而”,顺接连词;“寝处其皮”,意为任意处置摆布;“也”,表句中停顿;“足”,值得;“哉”,表反话,呢。这句的意思是:所以,世上那些只会使用武力却不能运用智慧的人,以及那些只会师心自用却不能用人的人,都和老虎相类似而有同样的下场,他们到头来被对手俘获,任意处置摆布,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这段紧承上段而言。上段言人因“用智”,“用物”而制胜虎,这段以此为立论根据,始作反面推论,得出人如果“有智与物而不能用”,那就要被虎吃掉的结论,接着,据之顺势出论,直言寓旨,昭示教训:“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老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这番话是对创建功业者,对得治者说的,告诫他们千万不要“有智与物而不能用”,如果只是“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那将落个和老虎同样的下场,“为人获而寝处其皮”,受制于人,任人处置摆布。做到能够“用智”,善于“用人”,警戒专恃“用力”,师心自用,这是关系到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问题。刘基的这篇寓言生动有趣,发人深思地写了这个内容。

  (三)几个虚词的用法。

  “之”

  1.的。“虎之力,于人不啻信也”,“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2.取消句子独立性。“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故人之为虎

  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3.代词

  (1)它。“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2)这。“……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于”

  1.比。“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2.被。“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也”

  1.表判断。“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2.表原因。“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3.句中停顿。“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而”

  1.顺接连词。“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2但是,却。“虎利其爪,而人无之”,“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哉”

  1.表疑问。“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2表反法。“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译文:

  老虎的力量,比人不只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人却没有锋利的爪牙,(这样)老虎

  又增加一倍力量,那么人被老虎吃掉这个事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的事不常见,老虎的皮却被人常常用来垫着坐卧,(这)是什么缘故呢?

  老虎使用的是力量,人使用的是智慧,老虎只能利用自己的爪牙,人却能利用捕虎工具。所以,力量所起的作用仅只是一分,智慧所起的作用却较之要大百倍,爪牙的作用仅是一分,捕虎工具的作用比之要大得多,凭借一分之力来对抗百倍于己之力,老虎虽然凶猛也是一定不能得胜的。

  所以,那些被老虎吃的人,是因为有着智慧与工具却不能够加以利用。因而世上那些只

  知使用武力却不能运用智慧的人,以及那些只会师心自用却不能用人的人,都和老虎类似而

  遭到同样下场,他们被对手俘获,任意处置摆布,(这)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

  (为学)

  (-)自读提示。

  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著作有《白鹤堂诗文集》。

  《为学》,从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看,是作者写给晚辈,勉励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的。为了生动有力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用了说故事讲道理的写法,用一半以上的篇幅,详写蜀之鄙二僧的故事。这充分证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道理。“为学”是“天下事”的一部分,自然也一样。所以下文并不再举为学方面的故事.仅用“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作全文结句,引导“子侄”去领悟“为学”成功的关键。

  本文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精辟的句子表达论点;中间部分,用对比的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僧、富僧的故事以证明论点。全篇文字精练,文气活泼。学习时可以多朗读几遍,了解词义、理解内容之后,争取背出来。

  (二)重点分析。

  本文从论述事之难易引申到“人之为学”,说明了难易的关键在于“为”,强调了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为”。

  作者的这个主要论点不是直接提出的,而是从大处着眼,用设问手法,先提出“天下事有难易乎”的问题,作者认为天下事有难易之分,这种难易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关键在于“为”与“不为”。接着,作者把视点从“天下事”集中到“天下事”中的“学”上,仍用设问的手法,提出“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的问题,并用与上句相对应的句法,提出“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的看法,这样,连用两个设问句,四个条件复句,从一般到个别,由泛指到具体,十分明确地揭示出文章论述的主旨。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运用具体事例,即蜀地边境两个和尚到南海去的事,论证上述观点。

  1.文章论述的是“为学”,难易转化的问题,作者却引用了一个与学习无关的“两个和尚的故事”,这是为什么?

  作者写这则故事的目的是论证“天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道理。到南海去,在富僧看来是件难事,贫僧经过努力却办到了。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为之,难者亦易”的观点,在贫僧看来是件易事,富僧却未能做到,这证明了“不为,易者则难”的论点。这样,既照应了文章开篇的发问,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为学”化难为易的关键在于“立志”,在于“为”。

  2作者叙述蜀僧到南海去的故事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对比鲜明。

  人物

  贫僧

  富僧

  行动

  道路数千里,不以为远;一瓶一钵,不以为苦;富僧嘲设,不计较。

  雇船而下,犹未能。

  结果

  逾年而归

  面对归来的贫僧,“有惭色”

  ②详略得当。

  作者在叙述蜀僧去南海的故事时,用大量笔墨写了两个和尚的对话,却没有一句写穷和尚如何克服旅途中的困难。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不仅使文章结构更紧凑、集中,所要论述的主旨更突出、鲜明,而且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穷和尚只一瓶一钵,可以说条件极差,但他却说“足矣”,可见其决心之大。

  富和尚几年来一直想雇船去南海,却“犹未能也”。只凭一瓶一钵,哪能去成?一句“子何恃而往”,既写出了富和尚对穷和尚的怀疑和嘲讽,也写出了他贪图安逸的性格和无心去南海的畏难情绪。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故事结果的总结。以反问句引出结论,点明故事的深意,以达到激励人们立志为学的目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版高二语文《短文三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